首頁
:佛教知識
禅宗的牧牛圖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禅宗的牧牛圖
“牧牛圖”是借用牧人馴牛的經過,以牛比心,以牧人喻修行者,來表現佛門弟子"調伏心意"的禅觀修證過程,以及佛教禅宗"以心為主"、"見性成佛"的基本思 想。禅宗認為,"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本性是佛,離性別無佛"。意即一切客觀存在及其變化,都是由主觀意識的"心"--這個萬物之主所決 定的。 佛教中有這樣一個故事:一次,風吹幡動,兩個和尚見後各執己見,一個說是風動,另一個則說是幡動。六祖惠能見其爭論,便 說:"不是風動,也非幡動,是人之心動。"這實際是認為要求解脫,只要自己修心煉性,自悟淨心即可,不必到心外求佛。"牧牛圖"所要表述的正是這樣一種見 解。 在佛典中,以牛作喻者甚多。如唐宗意禅師著有《牧牛十詩》,宋師遠大師著有《十牛圖頌》,《阿含經》中有牧牛十二法,《放牛經》中有比反十一事,《五燈會元》中有福州大安禅師拜見百丈懷海禅師時以牛比佛性的問答。 在中國流行最廣的牧牛圖頌有二種:一為廓庵禪師所作,一為普明禪師所作,圖和頌詞都不相同。普明禅師所作的《牧牛圖頌》是由一條黑牛逐漸變成白牛,先從頭角,然後牛身,最後尾巴。 明代普明禅師的《牧牛圖頌》,十幅圖和十首詩,生動表現十個境界:1.未牧(一顆煩躁不安的心)2.初調(初步的訓練與約束)3.受制(學會自我控制) 4.回首(反省與覺照)5.馴服(調伏與平衡)6.無礙(心靈的自由)7.任運(過實現的生活)8.相忘(清靜的心智)9.獨照(開悟與見性)10.雙泯 (涅槃解脫)
詩句如下:
1.未牧
猙獰頭角恣咆哮,奔走溪山路轉遙,
一片黑雲橫谷口,誰知步步犯佳苗
2.初調
我有芒繩蓦鼻穿,一回奔競痛加鞭,
從來劣性難調制,猶得山童盡力牽。
3.受制
漸調漸伏息奔馳,渡水穿雲步步隨,
手把芒繩無少緩,牧童終日自忘疲。
4.回首
日久功深始轉頭,癫狂心力漸調柔,
山童未肯全相許,猶把芒繩且系留。
5.馴伏
綠楊陰下古溪邊,放去收來得自然,
日暮碧雲芳草地,牧童歸來不須牽。
6.無礙
露地安眠意自如,不勞鞭策永無拘,
山童穩坐青松下,一曲升平樂有余。
7.任運
柳岸春波夕照中,淡煙芳草綠茸茸,
饑餐餓飲隨時過,石上山童睡正濃。
8.相忘
白牛常在白雲中,人自無心牛亦同,
月透白雲雲影白,白雲明月任西東。
9.獨照
牛兒無處牧童閒,一片孤雲碧嶂間,
拍手高歌明月下,歸來猶有一重關。
10.雙泯
人牛不見杳無蹤,明月光寒萬象空,
若問其中端的意,夜花芳草自叢叢。
這十幅圖把牛與牧童的關系描繪得特別生動。
|
|
|
|
|
|
上一篇:孟庭葦:我用歌聲來化緣
下一篇:大安法師:阿伽陀藥,萬病總治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