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如何面對人生的難處?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如何面對人生的難處?

◎鄒相

據《佛說四十二章經》載曰:“佛言,人有二十難——貧窮布施難,豪貴學道難,棄命必死難,得睹佛經難,生值佛世難,忍色忍欲難,見好不求難,被辱不嗔難,有勢不臨難,觸事無心難,廣學博究難,除滅我慢難,不輕未學難,心行平等難,不說是非難,會善知識難,見性學道難,隨化度人難,睹境不動難,善解方便難。”由此可以管窺,人生在世時時處處都有不同的難處,而實際生活中,也確實如此。

人生的難處,從大的方面來看,無非有兩種:人生中的“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難以安住當下。

對於人生中的“八苦”,作為俗世中的我們,是逃之不脫、避之不及的。生老病死是自然界的法則,回想歷史上那些叱咤風雲的帝王將相,哪一位能長生不老、一生健康呢?當年“掃六合,大一統”的秦始皇,費盡周折去蓬萊找尋長生不老的金丹妙藥,終不過是虛夢一場。封建社會中的帝王們,以百姓高呼其“萬歲,萬歲,萬萬歲”為榮,終是難逃一死。亦如《荀子·禮論》中所載曰:“禮者,謹於治生死者也。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終也。”生老病死不過是一個規律,一次有始有終的反復,亦或是一次有因有果的輪回,無需刻意去關注、去規避。在世一日,當思唐朝百丈懷海禅師的那句“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訓誡,為社會做貢獻,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足矣!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情感的糾纏是世人面臨的最大難處之一。人非冷血動物,有七情(喜、怒、哀、樂、愛、惡、欲)、六欲(色、聲、香、味、觸、法),情還有“愛情”、“親情”、“友情”、“師生情”、“同學情”、“戰友情”等等之分。因為這些錯綜復雜的情感,導致人產生愛別離、怨憎、五陰(色、受、想、行、識)熾盛等苦處和難處,往往陷入其中而不能自拔。試想,這些情感的產生無不來源我們自身、我們的內心,完全受制於我們掌控之中。可是,因為我們體內的“貪嗔癡慢疑”這“五毒”作祟,使得我們利令智昏、貪圖享樂、勾心斗角、爾虞我詐,乃至喪失了基本的倫理道德與做人原則,犯下一系列惡行。佛說,人所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遇到的、感受到的各種形形色色的假象,很容易迷失自我,陷入痛苦。世人常常為表象所迷惑,因而深陷其中。經雲:“名尚不聞,何況事實”,我們如果能明白這些道理,就不會為情所困、因情傷身,不是嗎?

對於“難以安住當下”的難處,其根源則是“放不下”。有這樣一個故事:有個和尚,破衣芒鞋,四海為家。他在化緣時,常常背著一個布袋,人稱“布袋和尚”。別人看他背著這麼大一個布袋,以為他是為僧團化緣所用,就不停地供養。漸漸地,“布袋和尚”嫌一個布袋不夠,就背了兩個布袋出門化緣。有一天,他裝了兩大袋滿滿的供品回去,行至半路,因為太累,就在路邊歇息。忽然,他聽到有人說道:“左邊布袋,右邊布袋,放下布袋,何其自在!”他猛然驚醒,暗自思忖:對呀!我左邊背一個布袋,右邊一個布袋,就如同背負著一堆壓力,喘不過氣來。如果能夠全部放下,豈不是輕松自若、自在隨我嗎?於是,他丟下兩個布袋,忽覺渾身輕松起來……這就是“放下”的力量。

但是,生活在浮世中的我們,想要“放下”,又談何容易。看到和自己同時進單位的同事升職加薪,不禁黯然神傷,能放得下嗎?看到別人買車、買房,風風光光地四處游玩,不禁自慚形穢,能放得下嗎?看到自己的親人一個個離開人世,不禁痛徹心扉,能放得下嗎?看到別人的孩子成績名列前茅、進名校,不禁唏噓短歎,能放得下嗎?因為做錯了事,被老板狠狠斥責了一番,能放得下嗎?因為情非得已,向別人下跪乞憐,能放得下嗎?……在這多舛的人生中,我們有太多的放不下,解決它的唯一辦法就是“放得下”。你想想,你不放下它,對你只有百害而無一益,只能讓你為之捶足頓胸、歇斯底裡、牽腸掛肚;你若放下它,對你只有百益而無一害,你完全可以跳出其中、應對自如、重獲希望。又如,在荷蘭阿姆斯特丹有一座十五世紀的教堂,在旁邊的廢墟上寫著這麼一行字:“事情是這樣的,就不會是那樣。”對改變不了的事情,對已經發生了的事情,只能處之任之,把它放下。一旦能夠“放下”,我們即能達到“三刀六洞不皺眉,泰山壓頂不彎腰”的坦然境地,活在當下,安住於當下。

再回來看“人生二十難”,我們不難發現,它只不過是芸芸眾生都需要經歷的過程,人人都得面對,都得承受,並無特殊與殘酷可言。如果我們能直面人生的“八苦”,以一顆平常心應對一切人與事,敢於擔當且勇於擔當,活在當下、不生妄念,那麼,所有的難處又豈能奈何我們呢?

(鄒相,2010-9-3於鄭州,刊載於《洛陽佛教》2011年第1期)

 

上一篇:如何面對人生的生與死
下一篇:德文法師:念佛消業障 出家獲新生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