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淨空法師:很多學佛的好像很虔誠,但沒有深入經藏而不得受用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淨空法師:很多學佛的好像很虔誠,但沒有深入經藏而不得受用

 

摘自淨空法師《淨土大經科注》第335集   2012年5月12日講於香港
  “能趣萬機”,即是指十法界的眾生。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這個地方講菩薩,一定是法身菩薩,極樂世界實報莊嚴土,他起作用跟如來果地上沒有兩樣。
  學佛,理、事都要明了,要深入,我們才能夠得受用,在學佛人有智慧。那麼現在有很多學佛好像很虔誠,沒有深入經藏,對於佛是什麼都不知道,這個樣子長年下去得不到佛法的受用。
  我初學佛的時候二十六歲,對於佛法大致上明白了,那個時候只知道它是高等教育。我遇到章嘉大師,向他老人家請教:佛門有沒有方法讓我們很快契入境界?這個問題問的很大,也很有深度。我是一個初學佛的人,對於經典還沒有真正涉獵過。章嘉大師有智慧,智慧表演在善巧方便,教給我的顯示出老人真的是深入淺出,讓我們初學的人聽起來好像也懂。告訴我有,有這個方法。有什麼方法呢?“看得破,放得下,你就能契入境界了”。這兩句話要用佛經的名詞來說是“止觀”、是“禅定”。他要說這些名詞,我就不懂了。“觀”是看破,“止”是放下。你看,他用“看破、放”下來說,我們就很容易懂了。
  我們是懂得個皮毛,沒有深度;但是入門確實是從這個皮毛進去的,小學一年級。放下再幫助你看破,看破又幫助你放下。大師告訴我,從初發心到如來地,就是這兩種方法相輔相成。這是真實智慧。這麼深的道理,這樣巧妙的方法,用這個簡單的語言就表達出來了。這兩句話我學了六十一年了,學了多少呢?少分,沒學到家,學到家就成佛了。只可以說學到少分。少分,我們就感得大受用、得大利益。讓我們在六十年當中,生活在方東美先生所說的“人生最高的享受”,是我們經題裡所說的“清淨、平等、覺”,這是最高的享受。
斷除電視、廣播、娛樂場所這些不必要的緣
  如果不學佛,現在在這個社會誰有真正快樂?過的日子,實在說,憂悲苦惱。所謂快樂是假的,不是真的;是一些物質欲望、名聞利養的刺激,那就好像打嗎啡一樣,吸毒,副作用苦不堪言。這回過頭來,我們得感激佛法。佛法帶給我們是真的樂趣,教我們放下。放下什麼?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順境、善緣,放下貪戀;逆境、惡緣,放下嗔恚。永遠保持清淨心。這個裡頭就有高等的享受了。不生煩惱生智慧。
  不接觸不必要的這些緣分。哪些是最不必要的呢?最不必要的就是電視、廣播、娛樂場所,這是最不必要的。報紙、雜志,我五十年沒有接觸了。為什麼?這些東西都是擾亂心情,染污心性。身心都受染污,不接觸。不接觸就能保持清淨,保持頭腦的清醒。沒有雜念,沒有妄想,知足常樂。每天能吃得飽,能穿的暖,有個小房子可以遮蔽風雨。每一天跟佛在一起,面對著佛像如同對佛;展開經卷如同聽佛教誨,其樂無窮。六十年給佛菩薩在一起,向佛菩薩學習,學佛菩薩的三身,學佛佛菩薩的智慧,學佛菩薩的德用。
古人教學與現在不一樣,古人是教你打開自性的門
  “又理出天真,不假修成。”
  就是能大師所說的,“何其自性,本自具足”。
  “本自具足,故不假修成。”
  不需要修,你本來就是。五祖聽了之後,你看,立刻就把衣缽給他了,立為第六代祖。並且說,這《壇經》上說的:
  “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
  這話講得多清楚。最重要的,是要你認識本性,就是你自己的真心,不是別人的。如果不識本性,那你學法無益,那學法學的是什麼呢?佛法的知識,不是智慧。你學一輩子都是知識,真心沒出來。真心為什麼沒出來?你有起心動念,你有分別,你有執著,真心就透不出來了。
  惠能大師他的本事在哪裡呢?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一下放下了,這一放下之後就見性了,真心現前了。真心現前是什麼樣子?這五句話形容真心的樣子。所以他第一句是“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何其自性”這一句話,用我們現在話說“沒有想到自性本來清淨”。自性沒有丟掉,只是沒發現;沒發現是因為障礙。起心動念是無明煩惱,分別是塵沙煩惱,執著是見思煩惱,這三大類的煩惱障礙你明心見性,你見不到自性。見不到自性就是你不識本性,學法無益;學法,全學的是知識。這個我們不能不知道。
  佛法要求的是求智慧,智慧是從見性流露出來的,不見性哪來的智慧?所以經教學多少沒關系。古人教學跟現在人不一樣。古人教學就是教你,把你的自性的門打開,讓你的智慧流出來,儒、釋、道都懂。這方法是什麼呢?就是戒、定、慧三學。因戒得定,因定開慧。開慧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現在人不懂,不能怪現在人,大概往上去三、四百年,人都不懂了,為什麼呢?沒有開悟的。有得禅定的,沒有開悟的,就說明他不懂了。不是不肯學,就是學雜了,學太多了。學太多是什麼?你的妄念多了,你的心散亂了,與本心距離越來越遠了。本心就是本性。學雜了、學亂了,我們的習性起作用了。習性跟本性越來越遠,這是什麼?不會學。是這個現象。會學的呢?這習性跟本性越來越近,習性跟本性一合,就開悟了,合二為一了。習性是不清淨的,是染污的;本性是清淨的。我們老祖宗都知道。
  古人教學一門深入,不許可同時學兩樣東西。嚴格到什麼程度呢?我今天學《無量壽經》,學黃念老的集注,只許可你看這部集注,看其它《無量壽經》注解都不可以。為什麼呢?每個人講的不一樣,看多了你會分心,你會產生疑惑,增長你的習性。所以,一門深入。不懂怎麼辦呢?不懂沒關系,不懂念過就好了,不要去研究它。研究明白了不見得是真的,那是你自己意識裡面的起作用,不是自性。所以根本不許你研究。佛家叫“參究”,不叫研究。參究是什麼?離心意識。心是阿賴耶,意是末那,識是第六意識。離心意識,是不用心意識。識是分別,第六意識是分別;末那是執著;阿賴耶是落印象。不用心意識,那是什麼現象呢?不分別、不執著、不落印象。這個高啊!所以他會開悟。
  我們能夠知道,六祖惠能在五祖方丈室裡頭聽五祖講《金剛經》,我們估計,最多也不過是兩個小時。它半夜麼,兩個小時就到三點多鐘了,這天快亮了。天沒亮之前,趕緊叫他走。寺廟裡頭一般三點、四點就起床了。
  這種修學的方法我們要懂;但是我們懂,我們沒有信,不相信,我們還是廣學多聞,還是看很多與本科不相干的一些信息、資料、典籍,都把我們的心擾亂了,讓我們不能開智慧。不能怪別人,要怪自己。為什麼呢?任何人不能干擾你,只有自己干擾自己。所以,一門深入,長時熏修,你能夠識自本性。見自本性,你才能做得到。
心裡想災難,災難就來了;心裡不想它,災難就沒有了
  宗門教下,跟念佛沒有什麼兩樣。念佛,一句佛號專注三年確實可以念自本性、見自本性。那是什麼?理一心不亂。它的境界,跟宗門識自本性、見自本性同樣的境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上上品往生。關鍵就在這個地方。問題就是你相不相信,你肯不肯干。如果肯干,淨土法門人人有份。只要你把這些東西通通放下了,不要去理會,不要放在心上,你就圓滿了。
  這些災難的信息我們要不要知道呢?不需要。沒災難。一切法從心想生,心裡想災難,災難就來了;心裡不想它,災難就沒有了。一切法從心想生嘛。近代的量子力學家都懂得,念力的能量不可思議。跟佛經上講的一樣啊。
  ……
  佛教我們做的一定要做,不做與佛不相干,與我們自己有關系,出不了六道輪回。這個事可是麻煩大了。出不了六道輪回,自己決定做不了主宰,你隨業漂流。你造的善業得福報,造的惡業你要受苦報,永遠業力在支配你。這個苦了。
往生最低的標准是臨終一念是阿彌陀佛,決定得生
  我們往生,往生最低的標准,這是講臨終的時候最後那一念,你要能夠把煩惱習氣控制住,不讓它發作,佛才能夠接引你;最後一念還有貪嗔癡慢就去不了了。最後一念有貪念,情執,喜歡的人,喜歡的事,你沒放下,這是貪心,鬼道去了。貪心是餓鬼道。如果最後一念心裡不高興,發脾氣,有怨恨心,地獄去了。臨終最後一念糊塗,人昏沉迷惑,是非善惡都沒有能力辨別,畜生道去了。所以臨終的最後一念,那就跟三惡道在邊界上。
  助念就是提醒他:最終一念不要忘記佛號。如果最終一念是念阿彌陀佛,決定得生。所以助念的人一定懂這個道理,決定不能讓往生的這個人起貪、嗔、癡、慢,不可以。如果有這個現象發現的時候,那你就把他送到三惡道去了,不是送他到極樂世界,這不能不知道。送往生是好事,功德事。要用真誠心,要懂得送往生的規矩。印光大師在《文鈔》裡講的很多。只要懂得規矩,遵守這個規矩,你就能夠幫助別人,成就送往生的功德。這個功德很大。你送很多人往生,到自己臨終的時候,那些人在極樂世界,會跟著阿彌陀佛來接引你。我們在前面讀過,淨宗初祖慧遠大師往生,蓮社裡面比他早往生的人有好幾個,都跟著阿彌陀佛來,一起來接引他。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們要深信不疑。
  印光大師對於經教非常重視。修學任何一個法門,它的根本就是經教。經教如果不熟,你依什麼修行?我們修行的理論,現在人講理念、智慧、方法、經驗都在經典裡頭,離開經典你到哪裡去學?經典深入,秘訣就在放下,一般講依教奉行。只要做到依教奉行,你就能夠深入,為什麼呢?我所學知道的,我做到了;不折不扣,我真做到了,這能深入。你的境界一年比一年好,一個月比一個月好,學習才有樂趣,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對於經教、對於修持,欲罷不能,真得受用。起心動念生智慧,不生煩惱。
知識解決問題有後遺症,不圓滿;智慧能解決一切問題,沒有後遺症
  我們再看下面注解:
  “菩提心,迥出凡情。”
  它不是凡情,它是真實智慧。
  “功用難思。”
  真實智慧能解決問題。煩惱,煩惱就是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不能解決問題。今天,整個世界社會是亂世的現象,歷史上過去沒有見過的,為什麼會變成這樣?我們可以說一句:有智慧的人沒有了,有知識的人很多。現在學校,從幼兒園到研究所,都是求知識,沒有求智慧。知識解決問題有局限性、有後遺症,不圓滿;智慧不一樣,智慧能解決一切問題,沒有後遺症。
  智慧是什麼?智慧就是菩提。不一樣。菩提是真心,真心無我。真心知道一切法,相有體空,事有理空。所以,在一切現象可以受用,決定沒有占有的念頭,沒有控制的念頭,它心清淨。受用是清淨心受用,它沒有染污。知識不行,知識一樣有占有的念頭,有控制的念頭,有主宰的念頭,有分配的念頭;真實智慧裡頭沒有。真實智慧是真心,真心是佛心,真心是法身菩薩心。知識心量不大,智慧那個心量,大乘教常說的“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它怎麼會一樣。知識還不免有自利的念頭,智慧決定沒有。智慧頭一個條件“無我”。不但“無我”,《金剛經》說的“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首先是破“四相”,最後連“四見”都破了。破“四相”的,是小菩薩、小智慧;破“四見”的,是大菩薩、大智慧.

 

上一篇:陳大惠:為什麼要感恩:自然界沒有不知道回饋、感恩的物種
下一篇:口水可抗癌細數唾液的8大養生奇效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