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法師:經給有真誠心的人講才管用
摘自淨空法師《淨土大經科注》第336集 2012年5月13日講於香港
沒有真信、真願,佛號念得再多也不能往生
“今發菩提心者”,是說本經。本經三輩往生,都說“發菩提心者,一向專念”,這是求生淨土、親近彌陀、一生成就的最高修學指導原則,就是這兩句話。
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告訴我們:修淨宗,如果沒有信、願,沒有真信、真願求生,佛號念得再好,念得再多,都不能往生。所以他肯定地告訴我們,能不能往生淨土,全靠信願之有無。有信、有願就決定得生。生到極樂世界,四土、三輩、九品,品位高下,完全在念佛功夫的淺深,不是多少。那什麼叫功夫淺深呢?完全講你的心念。你的心念有幾分真誠,有幾分恭敬,從這個地方說。如果你的心念萬分真誠、萬分恭敬,你一念就能生到實報土,上上品往生。這個叫頓悟,頓修頓證,一念當中就能完成。
這個道理,佛在《華嚴經》上講得很清楚,現代量子力學家也給我們做了證明。這個不是假的,決定是真實的。有理論,還有事實。釋迦牟尼佛當年為我們做示現,菩提樹下大徹大悟,是個最好的例子。在中國,一千三百年前,禅宗六祖惠能給我們做了示現,也是示現給我們看,頓悟,頓修頓證。《華嚴經》上講的“信、解、行、證”,他在一念當中完成,沒有先後。他們能做到,人人都能做到。為什麼做不到呢?因為你“信、願”不足,半信半疑。雖發願往生,這個世間有留念,放不下。所謂功夫淺深,是從這一方面說的。真正相信的人,真正發願的人,只希望往生淨土,不想在這個世間多住了。這個人的心懇切,這個人用心深,所以他的品位就高。
……
印光大師把四眾同修對他的供養就做一樁事情——印經
永明延壽大師,梁武帝時候的人,住在杭州。梁武帝是他的大護法。傳說裡頭說他是阿彌陀佛再來的。那換一句話說,阿彌陀佛的應身,應化在中國。發大願,經上講的,過去久遠劫前,菩薩,這菩薩是釋迦牟尼佛,求法心切,能夠剝皮為紙,析骨為筆,用血為墨,書寫經文,傳之於後世。這叫報佛恩。這是提醒給我們,我們聽到的、讀到的微妙之法,一定要發心,把這個微妙法傳給後世。世世代代承傳不斷,真報佛恩。
那麼在今天,不必剝皮、析骨,不必了,現代的印刷術非常發達。印光大師給我們做最好的榜樣。這位祖師當年在世,四眾同修對他的供養,他就做一樁事情,印書。供養,我們知道,那是相當可觀,因為他把他的供養建了一個印刷廠,在蘇州報國寺,弘化社。自己有印刷廠,印書,流通全國。他就做這一樁事情。把財力、人力全集中,流通佛法。那個時候,也偶爾有些災難,水災、旱災,他從印經款項裡面撥一點錢出來救災。
我們要學,流通佛法的功德無量無邊。這樁事情,佛在大乘經上講的太多太多了,一切供養當中“法供養為最”。大千世界七寶供養,不如為人說四句偈,就是佛法。諸佛如來,對法供養這樣地重視,我們要能體會得到,要能真干。
接著看下面:
“無明本無,枝葉何有。達妄本空,真性自顯。”
那我們現在有沒有明白“空、無”啊?“有、無”這個事情我們有沒有明了?沒有。我們講的很多,聽的很多,學的很多,也會講,沒做到。自以為都懂得了,我都知道了。早年,章嘉大師警告我,就這樁事情,你千萬不要以為自己懂了,你沒懂,為什麼呢?你沒做到。你沒有做到就是你真的沒懂;如果真的懂了,你肯定做到。這章嘉大師教給我。要用這個標准,來勘驗我自己是不是真的懂了。真懂的人真放下了,真懂的人真開悟了,真懂得人他契入境界了。我們只是在文字上,得到這個信息而已。這是佛的境界,不是我的境界。佛懂,我沒懂,自己一定要知道。我要努力入佛知見,那就是把自己知道的要兌現。真的知道,無明本無,這個不得了。十法界依正莊嚴就不是真的,這是無明變現出來的。法身大士明了,實報莊嚴土是無明習氣變現出來的,所以對實報莊嚴土裡面的一切法,他不執著、不分別、不起心、不動念。因為他知道。
把老祖宗的東西找回來,就能恢復到以前的安定、和平
我們這個世界,曾經有過太平盛世。那個太平盛世怎麼出現的?是那個時代出現很多聖賢,天天講經,天天教學,把人都教好了。人都沒有妄想,都沒有雜念,起心動念都能夠符合道德的標准。這個標准就是“五倫”、“五常”、“四維”、“八德”。在佛法裡面,就是“五戒”、“十善”、“六度”、“十願”。這標准,它都能符合。天下太平,人民安樂,災難不起。我們中國老祖宗懂得。老祖宗提出,“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所以中國自古一直到前清,國家的政治設施,通通是為教育服務。宰相底下的六部,教育部排在第一個——禮部。禮部尚書,就是現在的教育部長,他擺在第一。宰相有事,不能適事,禮部尚書代理。所以一切為教育,社會安定,天下太平。
現在不是,現在教育排在後面去了,把經濟擺在第一了,把貿易擺在第一了。這個東西,人之必爭,制造競爭;競爭升級,就是斗爭;斗爭再升級,就是戰爭。這是走死路,不是走活路。教育擺在第一了,從小就教忍讓、謙讓,最後到最高的境界,禮讓。一路讓到底,不可能產生斗爭的現象,沒有這個現象。
那麼今天的社會,能不能再恢復到從前那樣的安定、和平呢?可以。還得把老祖宗的東西找回來。為什麼?老祖宗的東西是智慧,它不是知識。智慧永恆不變、萬古常新。孝順父母是真理,尊敬師長是真理。真實心中做,孝親尊師。真實心中做,它不是虛妄的。現在人由於沒有人教,不懂得孝順,不懂得尊敬。老師沒有方法教了,真正想學的人沒地方學了。
印光大師一生當中常常說,“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沒有誠敬,聖賢之學就會斷絕。繼承聖賢之道,全在“誠敬”兩個字。我們看看,自古至今,聖賢的承傳,能夠接受的就是誠敬,不是別的。
達摩祖師到中國來,在少林寺面壁九年,遇到一個有誠敬心的人,慧可。慧可知道,達摩是真正大修行人,大成就者,自己修行不能夠契入境界,想到那裡去請教。正好冬天,達摩祖師在打坐,不敢驚動他,在門外站著。外面下雪,雪下到把他的膝蓋淹住了。我們就曉得他站了多久,雪到了膝蓋了。達摩祖師看到了。當然了,見到祖師要供養。拿什麼供養呢?那個時候,出家人帶著有戒刀,拿著戒刀,把自己的手臂砍下來,供養達摩祖師。達摩祖師看了,你這又何必呢?你有什麼事情來找我?為什麼站在這個地方,雪下了這麼久你不走?你見到我,把手臂砍下來供養我,到底有什麼事?他說:我心不安,求你老人家替我安心。達摩就伸出手來:你把你的心拿來,我替你安。現在很多做達摩祖師的像,都是一只手伸著,都是這個意思:你把心拿來,我替你安。至誠感通,人真誠到極處,不一樣啊。他聽達摩祖師這一句話,點醒他了,回光返照。心,心不安了,心在哪裡?找了半天,回答了一句,我沒心,了不可得。找心,心在哪裡?不曉得。達摩祖師回他一句,“予汝安心竟”。我已經把你的心安好了。在這一句話當中,他突然大悟,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達摩就把釋迦牟尼佛的衣缽傳給他了,禅宗第二代祖師。
在少林寺面壁九年,等到這麼一個人。不是真誠到極處點不醒。真誠到極處,有的時候,一兩句話他就明白了。他的真誠從哪裡看?站在雪地上,學下到膝蓋,沒動,這是真誠心,這是定功。達摩祖師睜開眼睛,他割下一個手臂來供養。不是真誠到極處,這做不到。你想想,誰肯這樣干?真誠到極處,這些動作都出之於自然的,沒有考慮,自自然然他就這樣做出來了。祖祖相傳,都是一個傳一個,到第六代,這出現惠能,惠能傳了四十三個人,空前絕後。惠能之前,單傳;惠能之後,單傳的多,有傳兩三個人,就沒有像能大師那麼樣的殊勝,一生傳四十三個人。從惠能大師以後,傳法不傳衣了,衣只有一件,永遠保存在曹溪。傳法不傳衣。
天天講經講的不亦悅乎,我眼睛所看到的可能沒有一個真誠心的人聽
現在到什麼地方去找這麼一個真誠人?別說下雪了,下一點小雨就走了。求法的那個心,沒有恭敬,沒有誠意。老師再高明,你得不到。我們在典籍記載當中看到,慧可跟達摩祖師的對話,簡單幾句,也很普通。為什麼他聽到達摩祖師,他能開悟,我們不能?惠能大師聽五祖講《金剛經》,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就大徹大悟?這兩句經文很多人都會念,為什麼不開悟?讓我們細心想想印光大師這句話,我們就明白了,我們沒有誠敬心。自以為有誠敬心不行,真的沒有誠敬心。所以你不會開悟。經要給什麼人講?給誠敬心的人講,管用。
我也很清楚,天天講經,講的不亦樂乎。有沒有誠敬心的人來聽呢?我眼睛所看到的可能沒有,但是看不到的,電視機前、網絡屏幕的前面,我相信決定是有,我們還沒見面。像過去已經見了面了,劉素雲居士。她聽我講經的光碟聽了十年,真有誠敬心,一門深入,長時熏修,就一部《無量壽經》的光碟,從頭到尾地聽,十年不中斷。每天聽經十個小時,聽經之外就念佛。她沒有雜念,她只聽懂我一句話:一門深入,長時熏修。她就真干。以後見了面了,告訴我,她聽《無量壽經》,是我早年講的,在台北景美圖書館講的。這一套碟片,以前是錄音帶錄的,以後轉成碟片,一個小時一個碟,她每一天就聽這一片,一個小時,重復聽十遍。她這個聽法,一門深入。這一部經大概有一百多張碟片,聽完之後從頭再聽;一遍聽完從頭再聽,不改換。一門深入,十年,她真成就了。成就之後,我們才發現這個人。是記者去訪問她,那個訪問的碟流通,我們看到了。我看到之後,就問我們這些同學,有沒有人知道這個人,去打聽一下,這個人還在不在,有沒有電話。還不錯,不到一個月,找到了,電話也找到了。我就撥個電話試試看,就撥通了,她感到非常驚訝。我就邀她到香港來,我們見見面。真誠心,沒有別的,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