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素食護生 :素食文化

 

素食文化中的可持續發展思想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素食文化中的可持續發展思想   

    作者:安素霞 河北大學經濟學院2002級人口學研究生

    摘要:在步入21世紀的今天,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經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同時,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也遭到難以彌補的破壞,人類不得不無奈地接受大自然的懲罰。人類目前面臨的生態環境危機,將成為人類生存與發展面臨的最大危機。這些危機的產生和發展無不與我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密切相關。隨著瘋牛病、SARS、禽流感等疾病的肆虐,作為“主宰”地球的人類也開始反省,其中一些人從不同的角度考慮,開始倡導並踐行素食主義。筆者認為,素食主義中包含著一種樸素的可持續發展觀。

  1 素食的淵源及發展

  提到素食,國人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宗教。誠然,尼姑、和尚是要吃素的,可是在現實生活中吃素的人要多於吃素的出家人。吃素並不一定和宗教有關。素食文化由來已久。在人類還處於蒙昧世代時,吃的是野果、草籽、樹皮等,這當然有別於現代的素食,但是人類的祖先確實因素食而得以生存。

  中國古人在祭祀或遇重大事件時,事先要有數日沐浴更衣,獨居並素食,以達到“淨其身,清其心”的目的,表明對神靈的敬畏,稱為齋戒。後來則演變為每月初一和十五吃齋,以示清心寡欲的習俗,這可以說是最初的素食。

  印度的僧人並不是素食者,至今藏傳佛教仍不忌肉食。起初小乘佛教傳入我國時,並不要求僧尼一定要吃素(可以吃三淨肉)。佛教傳入我國後,受儒家仁慈思想與孝道的影響很大,一些僧人出自個人的意願,把素食看成是一種苦行而選擇素食。後來,以菩薩思想慈悲為本的大乘佛教經典明文指出不得食一切眾生肉,從因果輪回的理論上闡明了食肉的過失。指出,眾生生生死死,輪轉不息,曾經都是父母兄弟,男女眷屬,乃至朋友親戚,如何忍心取而食之。素食的經典理論根據由此奠定。南朝梁武帝蕭衍(464~549)是一位非常虔誠的佛教徒,他積極提倡素食,於天監十年,即公元511 年,頒布《斷酒肉文》令天下所有僧尼不得食肉。至此,食素成為出家人必須遵循的原則之一。同時,民間也有越來越多笃信佛教的人偏向素食。

  經過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發展,在人類進入21 世紀的今天,素食不僅是因了宗教、倫理的緣故,“環保”、“健康”更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加入素食者的行列。西方第一個素食主義團體正式誕生於1809年英國的曼徹斯特,全球性的國際素食者聯合會(InternationalVegetarian Union)於1908年在北愛爾蘭成立。我國的第一家大陸高校素食團體—北京大學素食文化研究會,成立於2000年5月。中國素食協會成立於2003年8月。各種素食學會的成立更推動了素食文化的發展。

    2 素食的原因及益處

  素食的盛行不僅是一種時尚,更蘊含著倫理、信仰和科學的因素。食素行為的類型,究其原因可分為:健康素、倫理素、宗教素和生態素,還有一種是沒有原因的,也許是與生俱來的天生抗拒葷食。素食者從程度上又分為嚴格素食者和半素食者。

  2.1 因健康而素食

  醫學的發展征服了許多以前威脅人類生命的疾病,在物質生活越來越富足的今天,很多人,特別是較發達國家和地區的人們卻受到“富貴病”的困擾,從而更加在意和追求如何健康地生活。

  據統計,目前人類最大的殺手是心腦血管疾病,我國每年有200萬人死於心腦血管疾病,2001 年占死亡人數的42.6%。科學證明引起此病的一個主要原因是攝取了太多的肉食而造成的營養過剩,從而引起身體特別是血液中營養的不均衡。如血脂、膽固醇過高,引起血液黏稠度升高。日積月累多余的“垃圾”附著在血管壁上,使通道變窄、血管變脆。在這種情況下,高血壓、心髒病、腦溢血等就會找上門來,隨時都有突發的可能。即使救治及時也難免會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常常還會留下一些後遺症,影響生命和生活的質量。

  肉食還是導致癌症的一大誘因。動物在養殖過程中富集了大量的有毒物質,宰殺過程中由於過度的驚嚇、恐懼,其體內會產生一種應激反應。從而產生一類叫做“屍毒”的化學物質,這種化學毒素因動物被馬上宰殺而來不及分解,從而滯留在動物的屍體裡,最終被食肉者所吸收。另外,從生理結構來看,人類的消化道略短於食草動物,而比肉食動物的腸道長幾倍,肉食在人體內滯留的時間比較長,從而就有較多的毒素被人體吸收。

  素食正是預防這些病症的良方。

    2.2 因倫理而素食

  食素在這裡已經不是單純的口味偏好,而是包含著一種博愛的情懷和一種恬淡的心境。因倫理而食素的人已經將對人的情感關懷推及動物乃至一切有生命的個體。

  彼得.辛格《動物解放》一書的問世極大地推進了倫理素的流行。書中認為一切動物都是平等的,人類之外的其他動物也有基本的沖動、情緒與感覺。這類沖動、情緒與感覺來自間腦,而間腦在許多其他物種身上也發展完備,特別是哺乳類與鳥類。

  人類為了得到更多的肉食,將動物圈養。這些動物完全失去了生命的樂趣和自由,生態位被扭曲。本來是草食動物的牛、羊,卻硬要在他們的飼料中添加動物的內髒及骨粉,甚至讓其吃自己的同類。有一次在自由市場,筆者親眼看到被關在籠子裡待售的雞在啄食自己同類的內髒,那一刻我深深地為那些雞感到悲哀,同時也為我們的同類感到羞愧。

  如果我們對肉食少那麼一點嗜好,圈養的動物就會少一些,同時也會省下一些糧食供落後國家和地區的食不果腹的窮人食用。這不僅是對動物的關懷,更關乎到人類的福利。

  2.3 因生態而素食

  在《動物解放》一書裡,辛格講述了動物被養殖的詳細過程及肉食的生產加工過程。其中,除了表達對動物的深切關懷,也表達了對地球—我們家園的擔憂。

  肉品動物與森林爭地。“過去25年間,中美洲雨林有一半已經被砍伐,用來養肉以供北美。”森林消失、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增加,使得地球遭受溫室效應的威脅。如果地球溫度“持續”增加,那麼在50年之內將會造成廣泛的旱災,並因氣候改變而使許多森林消亡,無數的物種將因不能適應棲息地的變化而滅絕;還有就是極地冰山融化,使海平面增高,淹沒濱海城市與平原。如意大利的威尼斯、荷蘭的阿姆斯特丹、中國的上海等都可能成為海底城市。

  砍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荒漠化,進而造成水資源的減少,難以支撐草木體系,最後適合人類生存的范圍會越來越小。

  動物被飼養的過程中,所產生的糞便及整個生命周期中所產生的氣體含有大量污染物,會污染空氣和水源。

    2.4 因宗教而素食

  宗教和素食的關系源遠流長。佛教教化人慈悲為懷,戒葷、不殺生。除此之外,其他的宗教也都或多或少包含著一種對飲食的戒律:肉類不潔淨或是帶血靈魂絕對不可食用。

  如基督教創始之初是素食的,在舊約的聖經中,天主說:“看,全地面上結種子的各種蔬菜,在果內含有種子的各種果樹,我都給你們作食物。”“至於地上的各種野獸、天空中的各種飛鳥,在地上爬行有生魂的各種動物,我把一切青草給他們作食物。”(《創世紀》第一章第29、30 節)“但凡有生命帶血的食物,你們不可吃。我一定會追討害你們生命的血債;向一切野獸追討,也向人追討;向每一個人,我將追討他兄弟的靈魂。”(《創世紀》第九章第4、5 節)

  道教中的全真教派嚴格遵守著素食和終生獨身的戒律,這和一般人所了解的道教不戒葷實在有相當大的差異。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面臨的問題越來越多,越來越復雜,當代多元價值社會面臨價值混亂的危機,使個人在做人處事上難以找到標准的生活規范。在傳統精神文化與現代物質文明的沖突中,傳統的宗教倫理仍然具有現代意義。其實,信仰宗教並非是迷信。任何宗教的形成都有它的必要性和一定的科學性,更重要的一點是其對生活和社會的適用性。

  2.5 天生偏愛素食

  有一部分人生來喜歡素食,厭惡葷食。他們既不是因為健康和倫理,也不是因為生態和宗教。這或許能從進化論或解剖學的角度得到解釋。

  人類屬於靈長目中的無尾動物,是由素食的類人猿進化來的。人類不可能擺脫“裸猿”的自然屬性。從解剖學來看,肉食動物的消化道較短,約為體長的3 倍,草食動物的消化道較長,約為體長的12 倍。人類的消化道短於草食動物,但遠長於肉食動物。人類應該是一種偏於素食的雜食動物。從正態分布的規律來看,有一部分人天生素食也是很自然的。

    3 素食中的可持續發展思想

  面對日益嚴峻的生態環境問題,人類逐漸認識到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可持續發展已經被提到戰略的高度而受到全球的重視,但作為人類的個體,我們似乎認為可持續發展只是宏觀的問題,是國家大事,而讓自己置身事外。其實,可持續發展也是關乎個人生活的“小事”。如果將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貫穿到個人的生活中去,素食就是一種簡便可行的方法。

  1992 年在巴西裡約熱內盧舉行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將可持續發展定義為“人類應享有與自然和諧的方式過健康而富有成果的生活的權利,並公平地滿足今世後代在發展和環境方面的需要,求取發展的權利必須實現”。素食體現了可持續發展中的“自然和諧”、“健康而富有成果”等理念。《中國食物與營養發展綱要(2001—2010)》強調健康食物的基本概念,在“2010年食物與營養發展總體目標”中指出,“人均每日攝入能量為2300千卡(供給能量為2600千卡),其中80%來自植物性食物,20% 來自動物性食物”。同時提出,今後10 年我國將優先發展奶業、大豆產業和食品工業。從中可以看出偏重素食的飲食是一種營養健康的飲食。

  素食使人們更加健康,遠離心腦血管疾病等的困擾。有證據表明,素食只要合理搭配,完全可以滿足人體對蛋白質和其他營養物質的需求,而無需額外承受肉食帶給人體的負面影響。以大豆為例,大豆素有“植物肉”之稱,所含蛋白質與肉類蛋白相似,並且含量極高,超過了瘦肉、雞蛋和牛奶。大豆還含有較高的不飽和油脂和一定量的卵磷脂,同時不含膽固醇。大豆和豆油常被推薦為防治冠心病、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等疾病的理想食品。較之肉食,偏重素食是一種更有益健康的科學飲食。

  為求經濟效益,養殖者不但濫用抗生素,而且還把屠宰後的殘渣如內髒等喂飼牲畜。濫用抗生素的最終受害者是人類,人們吃肉時把殘留在肉中的抗生素也吃掉,於是引起新的抗藥變種。最新的研究顯示,美國農場內動物所服用的抗生素是人的10倍。還有,停留在動物體內的病毒也會傳染給進食者,有些病毒的細菌不是普通烹煮過程可以消滅的,如瘋牛病病毒。動物農場制造的糞便殘渣堆積如山,污染了水源及空氣。為了開墾更多動物農場,人類砍伐樹木,破壞森林,不但擾亂大自然生態系統,更使自然災害不斷增加。而某一地的自然災害有時可以影響全球。如果人類少食肉,就不需太多的動物農場,大自然生態將得以更好的保存,進而在一定程度上減少自然災害。

   素食主義蘊含的倫理和生態思想

  本身就是一種可持續的理念。它對現代社會的奢侈消費和享樂觀念持嚴厲的批判態度,它倡導一種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綠色生活方式”,主張用節制物質欲望的“生活質量”(l i v i n gquality)來代替“生活標准”(livingstandard)。在某種意義上,可以稱素食為“持續生存的飲食”。

  宗教素食最根本的理念在於倡導

  和平與繁榮、慈善與和諧,是一種樸素的可持續發展思想。
  從可持續發展思想來看,素食又是一種時尚與潮流。現代營養學家提倡低糖、低鹽、低脂、高纖維的食法,如果簡單而積極地說,就是“食素”。

  4 結論

  總括素食的種種,不管哪一種動機都有其可取之處。在這個生態危機四伏、物欲橫流的時代,素食作為一種理念有其倡導的必要性,但作為一個普通人是否戒絕一切肉食應根據口味、愛好及個人的意志力決定。人類是大千世界的一個物種,按其生理結構來說應是雜食動物,他也有自己在生物鏈上的位置。提倡素食並不是一定要人類過一種“苦行僧”的生活,那對整個人類也有失公平,畢竟人類是一種雜食動物,我們也被賦予了“食肉”的天賦權利。肉食的美味和人類的口福之欲也是不應完全被剝奪的。

  素食旨在倡導一種心境和一種人文理念,使人類理智地克制自己的享受欲和占有欲。素食也不可能立竿見影地解決一切相關問題,但至少有助於人類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引導人們親近自然、敬畏自然。

 

上一篇:洗心革面 重新做人
下一篇:往昔諸惡命坎坷 積德修善改命運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