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禮旭:言語要謹慎:話說多不如少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蔡禮旭老師 |
|
謹是一種態度,要落實在言語、行為當中,要求謹言慎行。假如言語不謹慎,所謂“一言興邦,一言喪邦”,在團體裡搞是非人我,很可能把團體破壞了。所謂言多必失,講話不可以滔滔不絕,因為還沒有思考清楚就說出去,說了就收不回來了。古人說:“三思而後行,三思而後言。”《易經》雲:“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吉祥的人言語少,急躁的人言語很多。一個人滔滔不絕,他的心一定很急躁,沒有安全感。人處於這樣的心境就容易說錯話、得罪人,結果導致“禍不單行”。這都是心沒有主宰,才會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過失。所以,心要能靜得下來。當你言語少,心就比較平和,人心平和,對於所處的環境、所發生的事,就能清楚地觀察、觀照,就不容易出現差錯。
話說多,不如少。在不熟悉的場合下盡量先保持沉默,多看、多聽、多付出,這一點很重要。但在企業團體當中,如果是為了決策、發展的一些問題,我們在開會討論時可不可以“話說多,不如少”?不行!一定要就我們所觀察了解到的情況,和大家一起暢所欲言,最後在決策方面取得共識。有些人是開會的時候一句話都沒有,開完會後話很多,這就不對。如果我們的言談能讓人家歡喜,讓人家生信心,講的都是利益語、誠實語、欣慰語、智慧語,就是口吐蓮花、舌燦蓮花,這樣的話可以多說,因為對人有益。
當別人真正需要我們時,一定要盡心盡力去引導、規勸。但是時機不成熟的時候,就不要講得太多,以免令人煩惱。進退之間,緣分的成熟與否,也不是輕易就能掌控的,還要靠自己去累積經驗。我們可以用孟子“觀其眸子”的方法。比如說你跟他談《弟子規》很重要,“置冠服,有定位”這句經文對於孩子今後做事的能力有直接的影響。如果聽你這樣講,他的眼睛會放光、發亮,此時你不能說:“今天我們就講到這裡。”如此就不是隨緣。當緣分成熟了,我們可以順勢而為。假如與一個人講了五分鐘,他目光呆滯,這時再繼續講就是攀緣了。所以,時時刻刻要觀察緣分的狀態,緣分是動態的不是靜態的,要把握時機靈活運用。
所以,多說不如少說,但只要開口講話,就一定要講利益別人的話。有一次,我接到一位朋友的電話,在電話裡就聽到她哭哭啼啼敘說她先生的諸多不是。等她講完,情緒比較緩和了,我就跟她說:“你已經有小孩了,一定要把家庭經營好。在家庭生活當中要保持一個態度,無論對方對或錯與否都與我無關,我對不對最重要。所以,先不要去看先生的不是,要先看自己,我當太太有沒有當好?我當媽媽有沒有當好?我當媳婦有沒有盡力?假如我都沒有做好,豈有資格生氣說別人?現在有很多家庭的矛盾,都是愈來愈嚴重,而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往往都是遇到事情意氣用事,不但家庭毀了,孩子也遭殃,所以應當理智應對一切事。”
後來我的朋友說:“蔡老師,我在打電話給你之前,已經打給我的幾個女性朋友,她們的答案都跟你不一樣,她們都說非常時期一定要用非常手段。”古語說:“寧拆十座橋,不破一樁婚。”橋斷了還可以重建,婚姻破裂了,就很難重圓。所以,言語要謹慎。假如你給她建議,“這樣的男人一定要跟他離婚”,到時候她意氣用事真的離婚,後來又後悔了,她會指責你:“都是你害的!”她的小孩也會指責你:“都是你害的!”你這一輩子都得不到安寧,可能每晚都睡不好。
我們與人交談,一定要掌握原則,就是一定要讓他自我反省,引導他在自己身上找原因,才能真正化解矛盾。而往往他在反省時,情緒就能平和下來,即使他沒有立刻按照你的話去做,可能過了一段時間之後,他會覺得你講得很對。假如他真正照著你的話去做,他會感謝你。
人往往很容易受情緒感染、影響,也往往都會站在自己的角度觀察事物,因此切記不可只聽一面之詞,以免受到影響而產生先入為主的看法,這樣就失去了客觀性。所以,要會分辨哪些話是對的,哪些話是錯的,然後向他解釋,並告訴他,現在的情況是結果,原因在哪裡?如此去引導,找出原因,他才能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要以和為貴,絕對不可再制造矛盾、紛爭。 |
|
|
|
|
|
|
|
上一篇:鐘茂森博士:將入門問孰存
下一篇:蔡禮旭:過能改 歸於無 倘揜飾 增一辜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