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正慈法師:好人好自己,壞人壞自己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正慈法師:好人好自己,壞人壞自己


 

語錄
  每個人自己活好更重要,好人好自己,壞人壞自己。”
  “人最終要給自己的心找一個歸宿,這是物質和金錢都替代不了的,就像我們需要親人的關愛一樣。”
  ——正慈法師
  
  晶報記者對話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湖北東方山弘化禅寺方丈正慈法師
  深圳新聞網12月20日訊   (晶報記者 習風)一副眼鏡,加上中國佛學院研究生的學歷,讓人們很自然地稱他“學者型和尚”。事實上,讀書的確一直伴隨著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東方山弘化禅寺方丈正慈法師的修行,他甚至把讀書和參佛放到同等位置上,在他的心中,“佛學必須以文化為載體,沒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學習佛學弘揚佛法都是空談”。
  讀書未必青燈黃卷
  現代工具大可利用
  晶報:有人稱你為“學者型和尚”,你怎麼來看待這個稱謂?你認為一個和尚是不是應該有學問?
  正慈法師:我不是學者,我就是一個和尚,一個出家人而已。至於說一定的學識和素養,那是必須要具備的,如此才能更好地深入經藏——智慧如海,才能夠體解大道——發無上心,才能夠做好我們的工作——弘法和利生。
  晶報:中國歷史上有學問的和尚很多,近現代也不少,為什麼現在反而少了?
  正慈法師:以前資訊不是很發達,人向外攀緣的也少,能夠潛心修行。現在人能靜下來學習很難了,不容易像以前出家人那樣下功夫。現在很多地方還處於修建寺廟的階段,真正讓出家人學習的環境有待時日,但是隨著社會的變化也會有改觀。社會對出家人要求也越來越高,素質高的出家人以後一定會多起來。
  晶報:你認為一個和尚至少要具備哪些方面的學識?
  正慈法師:作為出家人,首先應該注重人格和僧格的培養。要真修實證,成就人格、僧格,以達到自利利他的目的,而不完全是以學識見高低。當然,也應該了解這個社會,不應拘泥於哪一個方面,應該多涉獵一些。這樣才能與這個社會同步,才能更好地用佛教的精神和智慧引領這個時代的潮流。
  晶報:過去佛教徒都是青燈黃卷,你怎樣看待現在不少和尚手上的iPad?
  正慈法師:這只是一個使用工具而已,現代的手段,不應該成為人們不理解的理由。其實出家人還是以寺廟的傳統生活方式在修行,並沒有太多改變,只是工具和手段多了一點而已。時代在改變,作為出家人使用現代工具,也是融入這個社會的途徑。
  將自己融入時代
  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業
  晶報:佛教講的是出世法,而更多人都在世間,您怎樣看待出世間法對世人的教化?
  正慈法師:佛教本身具有化導世俗的功能。佛法的目的是使人轉迷成悟,離苦得樂。而人畢竟最終是希望得到一種解脫,超越世俗,所以佛教指導人們從苦樂參半的過程中得到解脫,在人格和精神上得到一種升華。
  晶報:中國歷史上稱道一個好人總說他有“菩薩心腸”,一個出家人受到的敬重可見一斑。
  正慈法師:一個人,真正具足了出世的出塵之志,懷揣著一顆熱誠的對世人的菩薩心腸,那麼他對做人做事,都能以一顆平常的心來應對世間世俗中的一切。明因識果、明辨是非,為自己的言行負起責來,所謂菩薩畏因、眾生畏果,因為因果報應如影隨行,就好比一個人始終想擺脫自己的影子,是不可能的,故有萬法皆空、因果不空之說。
  晶報:看了您的博客,發現您相當勤奮,目前正在做些什麼工作呢?
  正慈法師:我最近想整理一下自己著力研究的華嚴宗的著作並出版。今後會更多關注我們正在建設的藥師佛道場,弘揚藥師經、藥師法門,讓更多人學會珍惜生活,讓藥師佛精神得到更好的傳播和推廣。
  晶報:您是一個方丈,是省佛教協會會長和中國佛協副會長,還是省人大常委,許多事務性的工作會否影響您的修行?
  正慈法師:作為一個出家人,有這麼多職務,的確會影響他的學習、修行和生活。但我們這代人注定要站出來付出,為佛教做點事情。老法師走得差不多了,年輕的太小了,我們中青年法師理應站出來。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將自己融入大眾中,融入時代中,這種工作和閱歷本來也是一種修行。
  人可以沒宗教信仰
  但不能沒宗教情懷
  晶報:您接觸的信眾一般是哪類人多,在我的印象中多為老年人。
  正慈法師:過去的確以老年人居多,但近十年來,很多中青年、知識分子、生活條件不錯的人,甚至許多大干部對佛教的認識都發生了很大變化,這是可喜局面。因為社會和諧離不開宗教力量。人們對佛教有了更理性的認知和追求,就會更加注重對信仰的重建。
  晶報:出家是一個層次,信眾是一個層次,不信教的人又是一個層次,您在傳經布道中有何種區別?
  正慈法師:對不同層次的人群,肯定要用不同的方式方法來引導和開導,也就是因人而異,因勢利導。但主要是用佛法的思想、精神、教義去引導人們向善的方向去發展,也就是怎樣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人吧!
  晶報:為什麼許多不信佛的人仍舊對佛教感興趣?作為普通人,如何讓佛教教義為我所用?
  正慈法師:佛教是傳統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已經深深影響著國人。應該說佛教的慈悲、寬容、平等,智慧,因果,已經深深扎根民間。所以,中國人在經意不經意中,都受到佛教觀念的影響。人可以沒有宗教信仰,但不能沒有宗教情懷。
  晶報:出家人的素質如何?有沒有出家人還俗,您怎樣看待這一現象。
  正慈法師:目前佛教發展勢頭比較好,對我們來說比較尴尬的事情就是佛教出家人整體素質不是很高。我覺得在今後,佛教最大的問題還是僧才培養的問題。這個問題解決好了,對佛教的健康發展可以說是至關重要的。至於出家的原因,各有因緣,但都是與佛有緣。出家和不出家,也要尊重他的意願。信仰是自願的,這是不能勉強的。
  對順境逆境都該承擔
  學會去消受去轉化
  晶報:作為出家人,您認為現代人怎樣面對無處不在的壓力?
  正慈法師:人生不僅僅有壓力,人生也是需要壓力的。這就好比快樂與痛苦一樣,它是一對孿生兄弟。我們消受得起快樂時光,也需要消受得起壓力與痛苦。所以我們對順境、逆境都應該有承擔。有壓力,轉化為動力,積極面對,從心態上改,去接受它。把心態改變了,這些問題也隨之迎刃而解。
  晶報:信息時代誰都知道別人是如何在過日子,怎樣看待這種比較,應該如何比較?
  正慈法師:首先還是自己要面對自己,改變自己,改變自己的觀念。因為每個人成功也好,更多是一種付出。你付出後得到的快樂才是真快樂,你才會珍惜它。別人有的是別人的,自己付出後得到的雖然不一定能跟別人相比,但是是自己付出的。每個人的環境、能力、遭遇都不盡相同,要找准自己的位置,就心安理得。每個人自己活好更重要,好人好自己,壞人壞自己。
  晶報:前天我在書城買毛筆時,看到一個賣筆的小孩在紙上寫著“這個世界不公平”,你怎樣理解公平?
  正慈法師:公平是我們每個人需要為之付出努力的一件事情,需要大家去爭取,才能得到。社會、政府、各界人士都在努力。當然絕對的公平是很難的,我們要朝這個方向去努力,要樂觀面對。
  晶報:從佛教的眼光來看,一個人怎樣才能做到有所作為。
  正慈法師:做任何事情,除了方法外,要投入,認准方向,要堅持,並且承擔,這是最重要的。要有一種為法、為教的精神。要有大無畏的精神,才有大的作為。找准了自己的位置,大的方向目標既定,那麼專注、投入的力度,注定了你人生的成就和成敗了。經上有言:制心一處,無事不辦。
  錢和權並沒有罪惡
  關鍵是使用他的人
  晶報:作為世間人,都有自己的事業追求,您如何理解這種事業?
  正慈法師:一切事業,皆看發心。我們弘法布道,也是在這個世間做。世間人的事業,也可以成為出世間的事業。世間與出世間,區別就在於是自利還是利他,是執著還是不執著。世間人的事業,一般自利的成分要多一些。出家人則從發心出家的那一刻起,就發誓要“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這也是每個佛教徒必須明白的道理,而且要躬身修踐,直至臨終。
  晶報:生存是人類的第一需要,從這個意義上說金錢至上並無不可。
  正慈法師:現在中國人成了物質的奴役,但這肯定不是生活的全部。人的生活分成三個層次:一個是物質生活,一個精神生活,再就是信仰生活,而且是逐級過渡的。人最終要給自己的心找一個歸宿,這是物質和金錢都替代不了的,就像我們需要親人的關愛一樣。
  晶報:本煥老和尚常說讓人“當大官,發大財”,您怎樣理解這句話。
  正慈法師:度自己方能度人。其實錢和權並沒有罪惡,關鍵是使用他的人。所以,不要談到錢和權,就覺得不是一件很光彩的事情。
  晶報:許多企業家都是先靠剝削起家,發財後再做慈善,怎樣看待這種變化?
  正慈法師:這種變化說明,做善事也是需要人來引導的。這個社會不缺慈善家,而是缺乏人來引導走上正路。這個社會有更多的慈善家,就好多了。有責任的企業多發心,為社會做一些善事,也是一種企業的優良文化。
  ○正慈法師簡介
  正慈法師12歲在湖北東方山弘化禅寺出家。1990年考入中國佛學院本科班,1994年考入研究生班,成為中國佛學院1980年恢復以來培養的19名碩士研究生之一。1997年11月回東方山弘化禅寺升座方丈,2002年當選湖北省人大常委。2007年12月當選湖北省佛教協會會長,2010年2月當選為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出版有《茶禅的味道》和《出家人的樣子》兩本散文集,在國內外發表論文30多篇,被稱為“學者和尚”。

 

上一篇:淨空法師:也許佛菩薩給你使命,你要好好的修
下一篇:淨空法師:學得再好,還有對立心,出不了六道輪回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