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鐘茂森博士:《孝經》研習報告(第十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尊敬的各位仁者,大家好!我們今天繼續來學習《孝經》,上一次我們講到「三才章第七」,我們講到一半,還沒有講完整,今天我們繼續從這章經文來學起。首先我們把這章的經文再讀一遍。

  【三才章第七。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順天下。是以其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先王見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愛。而民莫遺其親。陳之於德義。而民興行。先之以敬讓。而民不爭。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惡。而民知禁。詩雲。赫赫師尹。民具爾瞻。】

  我們上一次學習到「三才章」前面一半部分,主要是講到孝是『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也就是孝這種德行如天之恆常,經是恆常,如大地平等的利益萬物,而天地之德由人去行出來,去表現出來,所以孝道乃是天經地義,而順乎民情,順天地、順人情的。聖人如果能夠隨順著天地之德,隨順著人心而行教化,就能得到『不肅而成』,不用很嚴厲的、嚴肅的手段教學,也能夠成就,如果以孝道治理天下,則天下大治,『其政不嚴而治』,不需要用嚴厲的統治方法,就能夠使得社會和諧。

  我們繼續往下來學習,首先來看底下一句,『先王見教之可以化民也』,這一句話唐玄宗在《御注》裡面解釋得很簡單,他說「見因天地教化,民之易也」。這句話也就是說,能夠順應著天地而行教化,讓人民受到教育以後,轉化是很容易的。這是古聖先王很有智慧,他知道唯有通過教育,才能夠真正的轉化人心,能夠使人民和睦、社會和諧。教育最關鍵的就是因天地教,這個因就是順應、順著,順著天地去教育,天地是什麼?天地就是道。老子說,「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萬物」,這個太極就是道,是宇宙的本體,由太極而生兩儀,兩儀就是天地,也是陰陽。換句話說,教育是要隨順著道,隨順著本性,那麼教化起來就很容易,因為人人都有本性,在本性上說人人平等的,而這個本性是本善。所以用孝道教化人民,正是開顯本性本善,孝心一開百善皆開,所以古人稱孝為百善之先,轉化民眾那是非常簡單的事情。現在很多的父母抱怨兒女不好教,老師在學校也抱怨學生不聽話,不好教,企業的老板也在抱怨員工不聽話。為什麼現在人覺得這麼難教?是因為不懂得因天地教,不懂得順著本性來施教,所以教得很辛苦,效果還不佳。

  從哪裡下手進行教育?要從教孝開始,因為孝是人的天性,因此夫子在「開宗明義章」說的,「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我們看到在中國海南省海口監獄,那些服刑人員學習《弟子規》,結果起到很大的轉變,中央電視台特別播放了這個專訪的節目。這些海口監獄的領導們很有智慧,他們進行改造服刑人員的探索,嘗試著用傳統文化來教化那些服刑人員,過去的那種說教式的、機械式的教育他們覺得效果不佳,於是來到湯池,這是我們老師釋淨空老教授的故鄉,安徽省廬江縣,在湯池鎮有一個文化教育中心,這些海口監獄的領導們帶著考察團來參學,然後把《弟子規》的教育帶回到監獄裡面,並且聘請中心的老師們去擔任教育的工作。教育從教孝開始,啟發服刑人員的孝心,當這些服刑人員聽到孝道的故事,學習到《弟子規》「入則孝」,他們深刻的認識到自己是大不孝,他們忏悔,他們流淚,知道自己錯了,真是「德有傷,贻親羞」。父母把自己養大成人,自己卻干出違法亂紀的行為,所以在跟父母見面的時候,都跪在地上流著眼淚向父母忏悔、認錯,然後給父母洗腳,見面時和臨走時都向父母深深的九十度鞠躬,在場的這些干警們看到都感動得流下眼淚。我們看到中央電視台的這種專訪,看到這些鏡頭,也感動得流眼淚。這些服刑人員從內心深處有了大的轉化,真正立志痛改前非重新做人。所以看到轉化這些服刑人員,就用孝道的教育,就用《弟子規》的教育,效果很大,為什麼?因為這是因天地教,真能夠轉化民心。連服刑人員,一般說囚犯,這是一般人認為是社會的渣子,都能夠轉化,所以沒有不能夠教化的人,每個人都可以用教育教得好的。

  這個化它比教的意思又更深一層,教只是在因上講,化是從果上講。因為教育而人產生轉化、變化,我們說變化氣質,從過去的那種自私自利、損人利己、貪瞋癡慢這些習氣那裡回頭,變得現在能夠有愛心,願意服務、願意奉獻、大公無私,這就是轉化。所以先王,這是古代的帝王,他們有智慧,見到用教育的方法來治理國家是非常容易的事情,如果不搞教育,單純發展經濟,人民生活是富裕了,物質生活是發達了,但是倫理道德卻在下降,人們愈來愈自私,甚至以倫理、道德、因果的這些傳統教育以為是迷信,以為是落伍,覺得這種教育不適合現代,把它拋棄,這就是導致社會出現亂象。所以我們現在要真正構建和諧社會,就要大力的推動倫理、道德、因果的教育。

  講倫理道德,人民就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這底下講的『示之以好惡,而民知禁』,所以他恥於作惡,教導他們因果報應的道理,他們就不敢造惡。所以用教育,請幾位老師天天講學,現在有這些科技,有媒體,把教育送到社會每一個角落、每一個家庭不是難事,天天如果能夠講課教育,文藝節目也要篩選,要有真正順應道德的這些節目才能播放,這樣天天教,不出三年,社會一定是一片祥和,這比養幾百萬的軍隊、警察要強得多,真的不需要那些國家機器也能夠讓天下大治。所以「其政不嚴而治」,這真的。我們的師父上人淨空老教授在幾年前第一次到印尼,這是他們印尼前副總統邀請。到了印尼,副總統請問我們老師,說如何能夠幫助解決印尼的經濟問題,因為在一九九八年金融危機之後,印尼的經濟一直都是很糟糕,所以副總統開口就問,如何能夠把經濟搞上去?第二個問題,我們現在的社會治安也不行,如何能夠讓社會穩定?結果我們老師告訴他,這兩個問題,其實第一個問題是社會治安的問題,第二個才是經濟問題,社會如果穩定,投資者們就放心,敢來投資,經濟自然就能繁榮,自然能夠上去。如果想要社會安定,怎麼做?我們老師就提議,國家教育部門從這些宗教、從這些文化領域當中精選出一些有德行、有學問的老師來進行教育。印尼是一個伊斯蘭教為主的國家,它是百分之八十五以上人口都是伊斯蘭教徒,所以我們老師就建議他,你們就用伊斯蘭教的這些教義,把裡頭的因果、倫理、道德的教育提出來,由這些老師們天天上課,在電視台上課,錄制的節目,經過教育部的審核,確定沒有那種激進的言論,沒有那些誤導的言辭,就拿到電視台、電台上播放。印尼國家有一萬七千個島嶼,所謂千島之國,很多地方設立學校不容易,但是通過這種遠程教學,很順利的就把這些倫理道德的教育送到每一個地方。我們老師告訴他,告訴這位副總統先生,不出一年,整個社會的治安會得到很大改觀,再過三年,整個社會就一片祥和,這個社會安定,投資者就有信心,他就敢來投資,經濟自然就繁榮昌盛。所以我們老師給他這樣提議,這真的是治國之道。《孝經》裡你看二千五百年前孔老夫子也是這麼說的,這真的是,古人講的,用教育來治國,可以垂拱坐致太平,不用很費心思,不用花很大力氣,自自然然就能夠讓社會安定和諧。這是古聖先王的智慧,古聖先王的至德要道,「建國君民,教學為先」,而教育以孝為先。

  下面這一句的經文是,『是故先之以博愛,而民莫遺其親』,唐玄宗的注解說的是,「君愛其親,則人化之,無有遺其親者」。教育想要真正達到有效的效果,必須要教育者本人先要做到,所以這裡講「先之以博愛」,這裡是講到領導人,誰先之以博愛?先王,古聖先王,他們做為國家領導人,「愛其親」,他自己對自己的父母盡到孝道,對自己的父母盡孝,然後把這顆孝心擴展對待所有的人,把年長的人都當作自己的父母一樣的盡孝,把年少的人當作自己的兒女一樣愛護,這叫先之以博愛。我自己能這麼做,當然人民百姓也就跟著學習、效法,所以「則人化之」,化是轉化,看見領導人都這樣的盡孝,自己哪敢不盡孝?所以「無有遺其親者」,這個遺是遺棄,不會有遺棄父母的人。

  現在我們看到這個社會遺棄父母的人很多,老人家辛辛苦苦一輩子把兒女養大,結果兒女成家以後不管父母,自己掙錢可以買一個很漂亮的小樓,而讓父母住在那個很小很簡陋的房子裡面,這我們都看到,這種現象真的有。曾經有一個這樣的報導,兄弟兩人他們自己都經營生意,賺的錢也不少,但對他們的老母親卻是不管,每個月,由於這些鄰裡鄰居的壓力,所以只好每個月拿出五塊錢人民幣,一人拿五塊錢出來,算作是給自己老母親的贍養費。一個月十塊錢能怎麼生活?結果這位老母親因為收入沒有,沒有人照顧,身體也不好,心情也不好,就這樣在郁悶當中死去。死去以後,結果這兩兄弟忽然好像良心發現,就想到咱們家的母親現在走了,我們就應該好好給她辦一個後事,別人看到我們倆也不至於說我們倆大不孝,我們要把這個送終後事要辦得風風光光的,顯示一下我們還是有孝心的,所以每個人拿出五千塊錢來辦這個後事。結果這些鄰居們都罵他們,說他們沒良心,如果真能夠拿出這些錢來贍養自己的老母親,他老母親就不會這麼早死。這是什麼?遺棄自己的父母,大不孝。

  這種現象歸根結柢還是缺乏教育所致。所以人如果沒有受到良好的教育,不懂得孝親、尊師,不懂得禮義廉恥,以功利之心來做為做事做人的標准,凡事對自己有利的才做,對自己沒有絲毫利益的就決定不做,這樣完全是搞功利,自私自利,所以產生這種現象。要轉變它必須要用教育,其實人人都是本善的,用很好的教育可以幫助人回頭的。怎麼教?這裡講要「先之以博愛」,做領導人能夠率先表現出孝道,表現出博愛,博愛是以孝心對待百姓,這是愛民。我們看到溫家寶總理,我們國家的領導人,他自己本身是一個孝子,在中南海不論多忙,總要擠時間回來陪老母親吃午飯。在五一二大地震之後,我們看到溫總理就在地震發生以後兩小時,馬上就趕往地震的現場指揮救援,而且是夜以繼日,非常的辛苦,忘我的工作,這是博愛。地震的地區還有余震還是很危險的,但是溫總理不顧個人安危,戰斗在第一線上。做為國家領導人能夠表現出這種博愛的精神,人怎麼會對自己父母不孝不敬?所以教育是從教育者、領導者本身做起,這就有很好的效果。

  下面一句說,『陳之於德義,而民興行』,玄宗的解釋說,「陳說德義之美,為眾所慕,則人起心而行之」。陳說這是教學,要通過講課才能夠達到正式的教學的效果。講課講的內容是德義之美,德是道德,義是仁義,道德、仁義這是倫理道德的教育,人民百姓聽到這些倫理道德的教育以後,都產生羨慕的心、仰慕的心,願意來效法,所以人起心而行之。起心是他真正願意這麼做,他立志要做一個好人,做一個善人,做一個君子,做聖賢。所以教育能夠喚起人的善心,這顆善心人人本有,只是在污染當中會被名利這種貪求所覆蓋,當人聽到這種德義之美,這些倫理道德的教育,那種良心就被喚醒。我們的老師在前年二00六年十月在法國巴黎,這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跟他們一起,跟聯合國、跟其他的一些和平機構共同組織了一次國際會議。會議的主題是學習釋迦牟尼佛辦班教學為人類做出貢獻,這是探討佛教徒對人類的貢獻。這種貢獻是什麼?我們老師點出來,釋迦牟尼佛一生四十九年的教學,幫助人們斷惡修善、破迷開悟,不僅幫助當時的人,還幫助後世的人,他的貢獻就是用辦班教學。辦班教學是陳說,要講,不講光是給我們做出個好樣子,有時候我們還看不出來,根性未必那麼利,所以光看未必看出來,看了以後再聽他一講就真明白。所以先王是先之以博愛,先要做出好樣子,然後才陳之於德義,才跟你講,做到了再說效果就非常大。釋迦牟尼佛是這樣的,孔老夫子也是這樣的,一生就是教學,到最後你看回到自己家鄉魯國就專職的辦班教學。過去周游列國的時候還想出仕為官,搞政治,能夠幫助一個國家建立禮制,推行周公之禮,但是哪一個國家都不用他,他只好回到自己家鄉魯國辦班教學。雖然只最後教了五年,但是你看他竟成為萬世師表、至聖先師。所以教學是最好的轉化社會風氣的方法,它真是讓人覺悟,覺悟之後他就起心而行之。我們的老師淨空老教授也是一輩子教學,到今年教了五十年,五十年的教育確實產生很大的效果,大家現在認識到傳統文化的重要,也有不少人在依教奉行,也學得很好。這是什麼?教育的效果。

  下面,『先之以敬讓,而民不爭』,玄宗的注解是「君行敬讓,則人化而不爭」。這是講到一個領導人他自己要做敬讓的樣子,敬是禮敬,讓是謙讓,自己能夠禮敬、謙讓,不跟人爭,則自自然然人民也能夠效法他。人化而不爭,化也是轉化,爭是什麼?爭名爭利,現在人說的競爭。競爭不是個好事情,因為競爭的動力是自私自利,在競爭的過程中自私自利的心不斷的膨脹,競爭升級就成為斗爭,斗爭升級就變成戰爭。現在的戰爭可不得了,用的都是生化武器、原子彈,一打起來那是全世界的毀滅,沒有輸贏的,是同歸於盡的。所以競爭到最後,人類毀滅,怎麼可以爭?中國古代的聖賢都教我們敬讓,對人禮敬,自己謙讓、退後,讓人家上前,讓自己少分一點,也讓別人多得一點,絕對不能夠競爭。是不是說不競爭社會就不進步?這種觀點是一種誤解,是偏見。為什麼這麼說?你看古代聖王他們都以敬讓來教化大眾,反而能夠使到社會和諧、國泰民安。歷史上的這些大治時期,遠古的堯、舜、禹、湯這些聖王,到「文武之治」,周朝文王、武王,漢朝有「文景之治」,唐朝有「貞觀之治」,一直到近代清朝「康干之治」,每一個這種大治時期,這些君王都是提倡倫理道德教育,都是以身作則,先之以博愛,陳之於德義,以敬讓、以禮樂來教化人民,沒有說搞競爭的。現在是西方人提出競爭的概念,好像暫時得逞,看到好像科技是發達了,經濟是進步快了,可是產生很多後遺症,科技發達到現在已經產生地球的危機,溫室效應,南北極的冰川融化,氣候反常,地震、海嘯頻繁,乃至人為的戰爭愈演愈烈,仇恨愈變愈深,這都是競爭搞出來的。所以英明的領導不提倡競爭,提倡敬讓。

  下面一句,『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玄宗解釋是「禮以檢其跡,樂以正其心,則和睦矣」。禮樂的治理天下比法律治理天下要高,為什麼?這裡講的,禮是什麼?治身的,禮以檢其跡,跡是我們的身體造作、言行,這是表現在外面的叫跡,可以看得見的。禮是什麼?幫助我們收斂我們的言行造作的這些不對的地方,改正這些過失,斷這些習氣,這是遵循禮可以給我們這些幫助。樂,這是音樂,樂正其心。古代的音樂真是幫助我們提升靈性,不像現在的這些所謂的音樂、歌曲、藝術,很多是叫靡靡之音,亂人心志的。所以夫子過去在刪訂《詩經》的時候,《詩經》就是古代的那些歌曲、民謠,有一些善、有一些惡的,夫子把它刪訂,只取善的部分,把惡的部分統統給去掉。刪理《詩經》用的標准,三個字,「思無邪」,所以凡是讓人的思想走上邪路的那些內容統統給刪去,留下來的部分都是純善的。這種《詩經》,這種藝術,真正是正其心,讓人的心純正善良,沒有不善夾雜在其中。當人的身心都能夠正這就和睦,和睦第一步就是我們自己身心和諧,身的和諧是身的言行造作統統符合禮、符合倫理道德,我們心的和諧,心裡沒有對立、矛盾、沖突,跟一切人都能夠和諧相處,這樣就身心和諧。身心和諧人就健康,心和諧就沒有心理毛病,很安泰,怡然自得,身和諧身體健康。生活符合禮,禮是一種健康生活的標准,包括我們的飲食起居都是健康的,這都是屬於禮的。《禮記》裡面都有這方面的內容,怎麼樣去生活,包括一年四季吃什麼菜。你看《禮記》裡面有「月令」這篇,都講到如何來生活。遵守禮人的身體也健康,身心健康,這是和諧第一步,自己身心和諧,然後進而影響到家裡人,讓家人也都能夠效法跟著做,家庭和諧,家庭和諧就能影響一個社區,社區和諧,進而廣之,社會和諧,最後達到世界和諧。所以古人講的是用禮樂來治理天下。

  下面我們來看,『示之以好惡,而民知禁』,唐玄宗解釋這一句說到,「示好以引之,示惡以止之」,這個好也可以念成耗,「示好以引之,示惡以止之,則人知有禁令,不敢犯也」。這個好惡也就是喜歡和不喜歡,好就是喜好,惡就是討厭。一個國家領導人他用自己的好惡的表現來教育大家什麼是好的、什麼是不好的,用喜好的這種表情、言行來引導大家也學好,對待那些不善的、惡的事情,表現出討厭,表現出不去跟它們親近,這樣就能夠幫助大家防非止惡,百姓都能夠知有禁令,不敢犯也,看見領導對善惡那種態度,自然他就有所禁止,不敢造次,不敢違犯。所以國家,一個領導人,他肩負著是教化整個國民的重任,一個企業的領導也是一樣,他肩負著是一個企業的教化這種重擔,這些員工就是自己的學生一樣,對他們我們要起到一個教育者的這種職責,要教他。怎麼教?首先我們要懂得好壞、善惡的標准,處處表現出學好、做好,所謂行好事、說好話、存好心、做好人,那麼底下的員工們看到他也就效法。一國如此,一個企業如此,一個家庭也如此,每一個團體都如此。乃至對自己而言,雖然我可能不是家庭的領導,就是家長,或者不是一個企業的老板,更不是國家領導人,我能不能夠做到「示之以好惡,而民知禁」?也可以,就在我的這個生活小圈子裡面我堅持原則做好事,不做壞事,說好話,不講那些難聽的話。什麼是難聽的話?一般講有四種,第一種是妄語,說那些騙人的話,欺騙人也欺騙自己,這種話不說,不打妄語。第二種兩舌,是說某某人的是非,張家長李家短,這些人我是非我們不評論。第三種是惡口,惡口是罵人,說難聽的話,粗言亂語,統統戒掉。第四绮語,绮語是說那些花言巧語,浮華的語言,不實在的話,這些話統統不說。身體行為不造殺盜淫,殺是殺生,盜是偷盜,淫是淫亂,搞男女的不正常的關系。身不造殺盜淫,口不造妄語、兩舌、惡口、绮語,意念上,這個思想不起貪瞋癡,這就是真正做到行好事、說好話、存好心、做好人。我自己做到自然就能影響周遭的人,周遭的人他就知道有所禁止。譬如說我在單位裡面我不濫用公物,我樹立這個好形象,周圍的人都不好意思濫用公物。我不去那些不好的黃色的場所,那些什麼KTV那種帶有色情性質的場所,跟我在一起的人他也就不好意思去。我這個家裡面我不看那些黃色的網路,那些色情暴力的節目不看,家裡人他也受我們的影響他們也不看。這是什麼?示之以好惡,而民知禁。自自然然的,不用勉強去要求別人,只要把自己好的樣子拿出來,大家就跟著你行善,跟著你斷惡。這是玄宗皇帝解釋「三才章」後半部的經文。

  我們再看邢昺《正義》裡面的解釋,首先邢昺有一段總說的文字,「《正義》曰:言先王見因天地之常,不肅不嚴之政教,可以率先化下人也。故須身行博愛之道,以率先之,則人漸其風教,無有遺其親者。於是陳說德義之美,以順教誨人,則人起心而行之也。先王又以身行敬讓之道,以率先之,則人漸其德而不爭競也。又導之以禮樂之教,正其心跡,則人被其教,自和睦也。又示之以好者必愛之,惡者必討之,則人見之,而知國有禁也」。這段文字可以做為我們剛才討論的一個總結。《正義》裡面說的這段意思我們剛才都說到。「先王見因天地之常,不肅不嚴之政教」,這是先王見到用教育可以轉化民心,而教育要因天地來教育,也就是剛才講的,隨順著道,天地是恆常的,道才是恆常的。道在佛家裡稱為自性,自性是不生不滅的,這是真常。所以隨順著道而行就是德,用道德教育可以其政不嚴而治,其教不肅而成,所以叫「不肅不嚴之政教」。

  古人,這些古代的聖王,教育和政治是聯系在一起分不開的。所以古人你看這些政治的部門,宰相,這是像總理這種位置,宰相底下六個部,頭一個就是禮部,禮部就是我們現在說的教育部,教育擺在最先,這是古代君王都知道要搞好政治首先注重教育。教育要起到好的效果,最關鍵的是教育者本身要做出好樣子,所以說可以率先化下人也,率是表率,要先自己做一個表率才能夠教化下人。教育是上行而下效,上面人怎麼做下面人就跟著怎麼做。所以父母假如抱怨孩子很難教,首先回頭問問自己我做得怎麼樣?如果我自己都不孝父母,怎麼可能讓孩子孝順我?如果我不能夠大公無私,不能夠奉獻,不能夠以博愛的這種存心待人,孩子當然也會自私自利,他也會遺其親,遺是遺棄。所以不可以養成孩子那種自私自利的習氣,這是純粹於在教育者本身有沒有做到。

  這裡講到,「故須身行博愛之道」,自己做到博愛,沒有自私自利,「以率先之」,這是先自己做,做到好的樣子、好的表率,「則人漸其風教」,人民也就受到你的德行的感化,漸漸的也就轉化,就沒有遺棄父母的。遺棄父母的人那是自私自利到極點,連父母都容不下,你想想他的自私自利到了什麼程度。所以要改變這種狀況,領導人要做一個好樣子,要博愛,博愛來化解自私自利。我認識一位北京的老總,他曾經跟我講過一個事情,說他的員工們對他都很忠心耿耿,自己不用怎麼樣去管公司的事情,公司自己就很正常的運作,真的是其政不嚴而治。他就給我講過一個例子,說有一個員工他的父親患了病,家裡負擔很困難,這個員工他沒有向老板提出要任何的補助,因為老板平時對他們很好,他覺得已經不能夠再對老板要求什麼,是他的這個有病的老父親偷偷的給他老板寫了一封信請求援助,看能不能夠幫他報銷一些醫藥費。這個老板接到這封信立即就撥款幫他報銷醫藥費,連這個員工自己都不知道,感動得不得了。所以這是什麼?先之以博愛,這個員工怎麼可能遺棄他的父母?他一定是盡孝,對父母盡孝他必定是對老板盡忠。

  下面說,「於是陳說德義之美,以順教誨人,則人起心而行之也」,先做到以後然後再來陳說,再來教化大眾,大家聽了服,他也起心來效法。所以當父母的如果希望自己兒女孝順,很簡單,在兒女面前表現出孝敬父母的樣子。我的母親是一位孝女,在文化大革命的時代我們的家遭到影響,我的外公是屬於黑五類之一,他是家裡頭過去因為有歷史的問題,家裡過去是大富人家,所以在文化大革命當中遭到壓迫,被下放到廣東北部粵北山區勞動。我的姥姥跟母親兩個人在家裡,我的這些舅父、姨母當時都在外地工作,所以只有我母親照顧我姥姥。在那種緊張的政治氣候當中,母女倆人相依為命,互相的鼓勵、支持,所以能夠平安度過。當時我外公的工資被凍結,他在大學裡教書,但是工資被凍結,因為要審查他的歷史問題。我姥姥也沒有工作,沒有收入家裡也沒辦法開鍋,我母親當時很年輕,就跑到大學裡面跟文革委員會的這些領導們要求、談判,跟他們挖出這些被凍結的工資,一點點的挖,這樣度過難關。所以我姥姥在文革結束以後對我們這些孩子說,我跟你媽媽是共過患難的。

  我媽媽對我姥姥是非常孝順,不僅在物質生活上供給得很充足,而且常常想方設法讓老人家開心。老人家最喜歡的是逢年過節這些兒孫們都歡聚在一堂,大家有說有笑,享受天倫之樂。我母親每次都主動的組織大家在家庭裡聚會,讓這些孩子們都表演節目。像我小的時候常常表演朗誦詩詞給老人家,表演這些節目老人家聽了也很高興,這是讓老人歡喜。而且常常自己寫詩贊歎母親、贊歎老人,這是我們家庭一個重要的文化,就是常常贊頌父母的恩德。我在此地也想為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母親在一九七九年,剛剛文化大革命過後,給我姥姥寫的一個生日賀詩,當時我姥姥是六十九歲。這個賀詩是這樣寫到的:「獻給親愛的媽媽——祝賀您六十九歲生日。哪一朵葵花不向著太陽?哪一個孩子不熱愛自己的娘?親愛的媽媽,一個幸福的家庭,您是舵手,有了您,爸爸才有成就!有了您,哥哥、姐姐才能上大學;有了您,我的戶口才能從農村轉回城。您是我們幸福的源泉!您是我們成功的後盾!您是大北路之家的砥柱棟梁!親愛的媽媽,您的性格就是:永遠給予,不求報酬。您的愛,像大海那樣深廣,而我們回敬的,卻是一滴水啊!您給予我們生命、學識和財富,您給予我們溫暖、快樂和幸福。我們說上帝,就是指您——親愛的媽媽!我們說您,就是指降福於我們的上帝!小女良玉敬呈,一九七九年正月」。

  就是在這樣的一種孝道的家庭文化氛圍當中我慢慢的成長,也就潛移默化,知道如何來孝親。在十三年以後,那是一九九二年,當我考上中山大學以後,給我母親在母親節的時候獻上一首賀詩,我也想把這首賀詩給大家分享一下。「親愛的媽媽:母親節快樂!您和爸爸的愛,長出了我的胚胎,一團模糊不清的心肉,損耗了您的生命精華、窈窕青春。才有了嘴巴、耳朵、眼睛,創造了未來的大腦和胸懷。您以痛苦的受難和乳血,使我從無到有,莊嚴存在!您教我牙牙學語,您教我認識世界,走第一步路,念第一個字,讀第一首詩……您憑著偉大的母愛與超人的遠見,在我很小時就開始了對我的教育。您把我送到幼兒園全托,以鍛煉我獨立生活的能力。您在家裡的門板上教會了我唐詩、宋詞、ABCD。您手把手教我寫毛筆字,您是我人生啟蒙的第一個教師啊!您循序漸進,誨人不倦,把一個淘氣頑童教養大。您孜孜不倦輔導我升中考試,使我能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廣州市一流中學——華師附中。您猶如一位向導,帶著我走上了光明之路。我上了大學之後,您對我又提出了更高要求。您為我規劃一生的道路,給我講如何處理人際和社會關系,提高我的綜合素質,為我做留學的准備。您用心良苦,望子成龍。從衣食住行到書本用具,處處都有您慷慨的給予。您無論在精神上還是物質上,都給予兒子很多很多,這全是基於您無私聖潔的愛!如今孩兒的翅膀逐漸硬朗,羽毛逐漸豐滿,然而飲水思源,我一切的一切,哪一點沒有您的關心、愛護、勞動、智慧、教育和啟迪?您是母親中的典范,是我心目中永恆不滅的星斗!在母親節之際,我要深情的說一聲:『謝謝您,親愛的媽媽!』兒茂森叩敬。一九九二年五月十號母親節」。

  教育真的是貴在上行而下效,正己而後化人。當母親對待姥姥能夠盡心孝養的時候,我們做孩子的也能學到對父母要盡心孝養。不僅孝養父母之身,而且要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將自己的母親永遠擺在聖潔的位置上,所以我母親能夠說出「母親就是上帝」。而我也是這樣認為的,母親是我心目中永恆不滅的星斗。大舜終生都慕父母,都敬慕父母,這是一種至孝的心。而我們要養成這種至孝的心,這種純淨純善的心,這種真摯的愛心,然後以這顆心對待一切人,就能夠起到感化大眾的效果,正所謂「先之以博愛,而民莫遺其親」。因此教育的成敗關鍵就在於教育者、領導者他自己有沒有做到,做到之後再說。所以這裡是講要先行博愛,然後才能陳說德義,如果先陳說德義,沒有去行博愛,大家怎麼可能服?就像父母讓孩子學習《弟子規》,自己沒有學,自己都做不到,孩子怎麼可能服氣?一個父親知道孩子准備要期末考試,督促自己的孩子說你趕快上樓去學習,不准看電視。孩子上了樓,自己就在下面把電視打開,裡頭的情節的聲音就傳到樓上,這個孩子邊寫作業邊准備功課一邊聽著情節那種這個電影那些緊湊的情節的聲音,你說他的心怎麼能安住得下來,可能他偷偷的就打開門下樓瞄幾眼。所以當父母的首先要學《弟子規》,要把《弟子規》做出來給孩子看,孩子才能夠學到真實的《弟子規》。所以《弟子規》不是讓孩子背的,而是讓父母做的,它好比是一個劇本,父母把這個劇本演出來孩子就學到。《孝經》,孔子說「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經》」,《孝經》是孔子的行門。孔子說的很多,這六經都是孔子述說的,真正落實就在《孝經》,所以《孝經》就是孔子的行門落實。《弟子規》又是《孝經》的落實,這真是落到實處,《弟子規》雖然是個蒙學教材,講的都是日常生活小事,但是小事當中有大道理,把這些德行都落實,《孝經》就自然能夠做到,聖賢也能夠成就。

  下面《正義》裡面繼續說,「先王又以身行敬讓之道,以率先之」,你看都是要自己做個好榜樣,做出表率,先自己做到,自己行敬讓,「則人漸其德而不爭競也」,敬讓是德,當我們看到領導能夠行敬讓之德,我們自然就不爭,領導都不爭,我們還爭什麼?爭競就是競爭,不搞競爭。「又導之以禮樂之教,正其心跡」,這是用禮樂來教化,用樂正其心,用禮正其跡,這心、跡是分別對樂和禮而言的,以禮治身,以樂治心。「則人被其教,自和睦也」,這個被是念披,「被其教」就是接受這種教化,接受禮樂的教化,自自然然就和睦,對自身而言,身心和睦,乃至家庭和睦,社會和諧,世界和平。「又示之以好者必愛之」,這個好這是喜好,但也可以當好(音郝)字講,就是把善的、好的這方面,我們表現出喜愛它,願意去行好事、說好話、存好心、做好人。「惡者必討之」,惡者就是不好的,它念惡(音餓)、念惡(音悟)都可以,這兩個意思都具有,惡(音餓)是不好的,惡(音悟)是厭惡,不好的我們就厭惡,討是批評,討伐、批評。通過這種褒貶善惡表現出自己的喜好和厭惡,讓人見到以後,「則人見之,而知國有禁也」。人民百姓見到自然他就會收斂,知道這樣東西不好,我們領導不喜歡,他就不肯去做,不敢去做,這就是自自然然的禁令。這種禁令比法律的效果更好,更有效率,這是讓人在心地上建起一道防火牆,他自己就能禁止惡行、惡的心念,知道這是不符合禮法。所以禮樂之治比法治要高明,當然法治還是要,法治可以做為輔助,禮治做為主要的治理天下的方法。

  下面我們看《正義》裡面有一些話,這些議論都非常的好,我們節取出一些片斷來進行學習。「說禮樂而敦《詩》、《書》。《詩》、《書》,義之府也;禮、樂,德之則也。德、義,利之本也」。這句話是講到禮樂,先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禮樂它是能幫助人治理身心,所以要說禮樂。《詩》、《書》就是《詩經》和《書經》,敦就是遵從。我們提倡禮樂的教育,又遵從《詩》、《書》,《詩》、《書》裡面都給我們示出好惡,這個善惡都從《詩》、《書》裡能夠看到,這叫示之以好惡,而民知禁。這也是陳說德義,《詩》、《書》裡也把德義講得很多。這裡說的,「《詩》、《書》,義之府也」,《詩經》、《書經》是什麼?是義之府,府就是我們說的宅府、住處。義就住在哪裡?住在《詩》、《書》裡面,換句話說,《詩》、《書》是義的載體。所以《詩》、《書》所稱述的,講的什麼內容?義。義,古代稱為「義者,宜也」,就是應該的。什麼是應該的、什麼是不應該的,也就是說什麼是正當的、什麼是不正當的。是非、邪正、善惡、好丑、利害,這些統統都可以歸納成義這個字。這是通過學習《詩》、《書》,我們就能夠懂得這些道理,這也是懂得如何做人。《詩》、《書》也泛指一切倫理、道德、因果的教育。

  「禮、樂,德之則也」,則是法則、規則,道德的規則在禮樂。禮、樂也屬於六經之一,《禮經》、《樂經》,但是它現在也是可以泛指,禮是一切倫理、道德這些教誨,都可以稱為是禮,也包括風俗習慣,正當的生活行為的准則,它也是教我們怎麼做人,怎麼做事,怎麼處事待人接物,這裡頭都是規則。規則體現的是什麼?是德,德之則也。樂,樂經,這已經失傳,我們就知道這可以是做為一種幫助人提升德行的藝術,它也不一定專指音樂,可以泛指藝術,也包括繪畫,也包括書法,包括一切有利於調和身心的藝術,都要以「思無邪」做為標准。「德、義,利之本也」,這講到德、義,德是禮、樂,義講的是詩、書。這一些是什麼?利之本也,利就是利益,利之本是什麼?根本利益。德和義才是我們根本的利益,根本利益不是經濟利益,經濟利益並不一定會帶來真正名聲的提升。很多人都抱怨、歎息,現在是比以前富有,但是好像生活更煩惱,沒有過去的那種灑脫的、安逸的心情。主要原因是經濟發達,人都在競爭,競爭過程中德義就沒有了。所以根本的利益失去了,皮毛的利益不會帶來真正的幸福快樂。我們現在說什麼是根本利益?最貼近的,我們人身心健康,這是利益。遵循德義的人他自己身心健康,他沒有煩惱,家庭和睦、社會和諧、世界和平,這都是大利益,這種利益不是個人的所謂的自私自利,有自私自利的心德義就沒了,德義沒有了根本利益就失去。

  所以自私自利沒有好處,帶給人們的最終就是煩惱,就是不健康,就是災難,天災人禍都是從私心裡產生的。把自私自利放下,起心動念不要為一個我,而要為天下萬民,范仲淹先生說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不想自己,這個小我放下,大我才能現前。大我是什麼?整個天下就是自己。這還說得不夠究竟圓滿,究竟圓滿怎麼說?整個宇宙是一個自己,那才是真我,這個身體不是真我,充其量這是我的一小部分。這個身體就像我的衣服,可以利用它給大家做一個示現、做一個榜樣,給大眾工作做一個工具,但是它不是真我,可以把它放下的。你看人生死不等於把身體放下了嗎?人死了以後還去投胎,這個身體沒有了,再換另外一個身體,就等於脫了衣服又換另一件衣服一樣,因此放下小我才得到真我。而現在人在自私自利、在競爭當中迷失了真我,生活就很苦。所以要把這個根本利益找回來就要修德、遵義。

  下面還有一句,這是《正義》裡面引用《禮記.鄉飲酒義》這一篇文章說的一句話,「先禮而後財,則民作敬讓而不爭矣。言君身先行敬讓,則天下之人自息貪競也」。你看《禮記》裡面就教導我們如何做人,做人要先禮而後財。這個財如果把它放在第一位就會產生競爭,大家都爭這個財,爭財的過程中就忘了禮,忘了禮就忘了德,那就叫缺德。現在我們看看我們現在的教育,特別是外國,你看,我在美國大學也教過書,在澳洲大學教過書,都是在商學院,每個大學商學院裡頭都是最爆棚的,人數是最多的,學費也是最貴的,大家都要來讀商學院,為什麼?都想發財。如果一個大學要開一個系,專門教禮的,你看有幾個人去讀?所以現在都已經調過來,先財而後禮,所以問題就很多。《禮記》上講,「先禮而後財,則民作敬讓而不爭矣」,大家都能夠互相尊敬、禮讓,不會競爭。如果先財而後禮怎麼辦?就倒過來,民作競爭而不敬讓矣,所以會出現社會的這些現象,大家爭名逐利、損人利己,社會不公,怨氣很多,這些都是缺乏禮義的教育。做為一個國家領導人,這裡說「言君」,君是國家領導人,「身先行敬讓,則天下之人自息貪競也」,要改變社會風氣,最有能力的是國家領導人,他自己先做出敬讓的好樣子,尊敬人、禮讓人,那這一國之人都能夠息滅貪心,不求競爭,都講禮讓,這就是太平盛世的出現。

  下面我們再看《正義》裡的一段話,「案《禮記》雲:樂由中出,禮自外作。中,謂心在其中也;外,謂跡見於外也。由心以出者,宜聽樂以正之;自跡以見者,當用禮以檢之。檢之謂檢束也。言心跡不違於禮樂,則人當自和睦也」,這一段議論是解釋玄宗的「禮以檢其跡,樂以正其心,則和睦矣」這句話。《禮記》當中說「樂由中出」,中就是心,所以用樂來治心。「禮自外作」,外就是指我們的身體的造作,造作出來的要符合禮。所以這裡講「中,謂心在其中也」,這是講我們的心,調心之法用這些藝術,用這個樂,沒有邪思的這些藝術,幫助我們提升靈性。「外,謂跡見於外」,這是講我們的造作可以看到,這個見,古音是念現,見於外,這是表現在外在的,可以讓人看到的。「由心以出者,宜聽樂以正之」,因為樂是由心出的,所謂藝術都是心顯發出來的一種形式表現出來的,所以人能夠看一幅藝術作品就能體會到創作者的心態,因為藝術是由心而出,真正聖賢人的心,他們出來的這個樂一定是最美的。所以你看看孔子聽「文王操」這個音樂,悟了很久悟出只有文王這樣的德行的人才能寫出這樣的音樂,聽這種樂當然心就正。「自跡以見者,當用禮以檢之」,這是講到禮,幫助規范自己的身行。「檢之謂檢束」,就是約束,本來禮是我們本性本善,現在我們放逸久了,就要用禮來規范我們的身,規范久了,習慣了,就自自然然就跟本性相應。所以一開始會有約束感,久了以後就自然了。所以這是「言心跡不違於禮樂,則人當自和睦也」,身心都符合禮樂這個人身心健康,身心和睦、和諧。

  再看本章最後一句,這是引用《詩經》,『詩雲:赫赫師尹,民具爾瞻』。這個是玄宗皇帝《御注》裡面講的,「赫赫,明盛貌也。尹氏為太師,周之三公也。義取大臣助君行化,人皆瞻之也」。這句《詩經》是講到師尹,這是周朝三公,所謂太師、太保、太傅,三公之首叫太師,尹是太師的姓,所以叫師尹。做為三公之一,這是很顯赫的,所以大家都看著。三公,這是大臣,幫助君王推行教化,這是全國人民的榜樣,所以「人皆瞻之也」。這個「民具爾瞻」,民就是人,具就是皆,就是大家都瞻之,爾是你,瞻是看,都看著你,學習你,所以你要做一個好樣子。這一章「三才章」給我們講到最重要的教化就是自己要做好樣子,然後才能夠教化大眾。所以先之很重要,先之以博愛,然後才要去說,才有「陳之於德義,導之以禮樂,示之以好惡」,這樣才能夠真正幫助國家得到大治。「三才章」我們就學習到這裡。今天時間到了,有講得不妥之處,請各位仁者多多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資料恭摘:淨空法師專集網站
《孝經》研習報告  鐘茂森博士主講  (第十集)  2008/5/30  華嚴講堂  檔名:52-266-0010

 

上一篇:歌星李娜出家15載近照曝光
下一篇:鐘茂森博士:《孝經》研習報告(第十一集)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