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鐘茂森博士:《孝經》研習報告(第五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尊敬的各位仁者,大家好!我們今天繼續來學習《孝經》。上一次我們學習了「天子章第二」,「天子章」裡面教導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有「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的這樣的一種使命感,所以天子不一定只是指領導人,當我們能夠真正做到「愛敬盡於事親,而德教加於百姓,刑於四海」,那我們也在行天子之孝。在五月十二號的全國尤其是四川省的大地震,讓數萬的中國同胞被埋葬在地震的廢墟當中。中國國務院決定,把今天十九號、二十號、二十一號三天,做為全國的哀悼日,深切的哀悼四川省汶川縣的,乃至其他受災地區的死難的國民,中國的同胞,全國這三天都會下半旗,停止一切的公共娛樂的活動,全國人民都處在哀痛、悼念的情緒當中。而且在今天的下午(十九號)兩點二十八分開始,定為是全中國人民默哀三分鐘,來悼念災區死難的同胞。這是國家提倡同情、哀悼我們的同胞,也正是在落實《孝經》裡面的「喪親章」。「喪親章」告訴我們,「孝子之喪親也,言不文,服美不安,聞樂不樂」,都處在哀戚當中,停止一切的娛樂,悼念死難的這些親人。

  我們的中華各民族的人民都是一家人,都是炎黃子孫,所以這些死難的同胞們真的就是如同自己失去的父母、家親眷屬一樣,所以有這樣的哀悼的這種儀式,可以引發每一個國民的孝思,這是一種很好的團結各族人民的方法。正是在這種苦難的時候,大家團結的心更提得起來,互相幫助、互相愛護的心更提得起來。所以我們看到短短的幾天之內,整個中國,乃至整個全世界的華人,都行動起來,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來幫助赈災,幫助安慰這些災區的災民。包括我們師父上人,剛剛聽說有這種災難發生,立即就拿出一百萬的資金,送到災區人民那裡,而且號召所有的淨宗同學們,為這些災區的罹難眾生祈禱、念佛、回向,並且設置捐款的功德箱,讓大家也能夠出一分愛心。而且我們師父上人淨空老法師知道這三天做為全國哀悼日之後,立即在網路上公布這個訊息,啟請全球的淨宗的同學,在今天的下午二點二十八分,跟全國哀悼的時刻同步默念佛號,阿彌陀佛佛號一百聲,以自己的身、口、意清淨這樣的功德,來回向給罹難的眾生離苦得樂,往生淨土,這是對亡者的安慰。同時也要求每一位同學每天晚上在八點半來念南無觀世音菩薩的聖號一千聲,大約是四十五分鐘到一小時,專門回向世界各地消災免難、風調雨順。

  《孝經》上說,「夫然,故生則親安之,祭則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災害不生,禍亂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這是講到對生的人,在世的人,我們的父母、我們的親人,要讓他們得到安樂,這是對他們的盡孝,他們已經過世了,要對他們進行祭奠、祈禱,包括默哀,這都是祭奠。祭奠他們,他們就能夠享用得到,「鬼享之」,這鬼就是過世的這些親人。人的生命雖然已經斷滅,我們說人死了,人死是身體的死亡,他的靈性不滅的,他的靈魂依舊還在,所以我們對他們的盡孝的心不能有中斷,還是要竭盡全力的讓他們得到安樂。所以生的人,這是陽世間的人,死後的人,這是陰間的人,陽間、陰間都得到安樂,自然天下就和平,災害就不會發生,包括天災,也包括人禍,「禍亂不作」是人禍,包括那些戰爭、恐怖襲擊等等,都不會出現。為什麼能夠有這樣和諧的景象發生?說到底還是以孝治天下的結果。古代的明王,聖明的君王,他們懂得以孝治理天下的利益無量無邊,所以他們帶頭號召全國的老百姓來這麼做。「生則親安之,祭則鬼享之」,這就是以孝治理天下,所以能得到「天下和平,災害不生,禍亂不作」的和諧世界。

  所以我們學習《孝經》,正遇到國家這種災難的時刻,要把我們所學的落實,以一顆真誠的孝心,在這三天之中為死難同胞祈禱、哀悼,為中國境內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祈禱。祈禱的方式可以用念佛。祈禱還要擴展至全世界,不僅是中國能夠得到和諧太平,我們都生活在同一個地球當中,都是地球人,地球的村民,因此要回向全世界。這個孝心和愛心是沒有國界的限制的,沒有種族、沒有文化信仰這些隔閡的,為什麼?因為它是人的本性本善。《孝經》上說的就是「父子之道,天性也」,所謂天性就是人本有的這種本性,不是人教的,自然它就能顯露出來,尤其是在災難當頭的時候,我們更能看到這些感人的天性的流露。

  我們看到新聞的一個報導,在四川省北川縣地震的災區裡面,這些救災的武警戰士們在一個房屋倒塌的廢墟裡面發現一具屍體,是一個年輕三十歲上下的女子,她是雙膝跪在地上,兩只手在前面撐著地,身體已經被房屋倒塌的廢墟壓得變形,早已經氣絕身亡,可是發現就在她的懷中,用身體保護之下還有一個小嬰兒,只有幾個月大的,一點事都沒有,正在安詳的入睡。母親為了拯救自己的嬰兒,用自己的身體擋住壓下來的房屋,保護著自己的嬰兒。在場的武警戰士流著眼淚,非常感動,把嬰兒救出來以後,同時發現這個嬰兒,裹在嬰兒身上的被子裡塞著一個手機,手機屏幕上顯示著已經寫好的一條短訊,這是年輕的媽媽在臨死前寫下來的短訊,短訊說:「親愛的寶貝,如果你能活著,一定要記住我愛你。」這一幕幕感人的場面在這個地震災區裡面有很多,為我們顯示出母愛、父愛如此的偉大,可以犧牲自己保全兒女。

  所以我們今天得以長大成人,就能想一想從小到大有多少父母的愛心的付出,多少無私的奉獻,父母是可以把自己的生命都獻出來,讓我們得到安寧,這就是父子的親情,這就是人本性的本善,毫沒有自私,完全的獻身。所以聖人的教育,把孝道這種天性能夠保持一生,這就是教育的目的。這個人能夠從小到大、自始至終都保持這種天性,並且能夠把這種天性擴而大之,對待所有的人如同對待自己父母一樣去行孝,去獻上愛心,這樣的教育就是幫助人成聖成賢的教育。所以我們讀到《孝經》,看到眼前發生的事情,很有感慨。

  我們繼續來看《孝經》裡面第三章,「諸侯章第三」,我們先把這段的經文念一念:

  【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謹度。滿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也。富貴不離其身。然後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蓋諸侯之孝也。詩雲。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這一段是繼天子之孝以後講諸侯之孝,因為僅次於天子的地位就是諸侯。在周朝周天子下面有八百諸侯,諸侯列國,他們是一國之主,所以他們的地位僅次於天子。諸侯實際上有五種,五種諸侯,所謂是公、侯、伯、子、男,這是按照他們的地位封地有不同而有五種等級。為什麼用諸侯這個字而不用諸公或者諸子、諸男這些字樣?這是因為本來是應該稱諸公,但是因為公跟天子的所謂三公稱呼上雷同,因此就不稱諸公,就用第二個字諸侯,這是對每一個諸侯國的君王的敬稱。下面的伯、子、男三等也是屬於諸侯,不過在這裡就不稱了。談到諸侯之孝,經文上講,『在上不驕,高而不危』,這是一方面。「在上」,這是諸侯身居上位,他的位次僅次於天子,貴在人上,所以地位是很高。高要不危就需要有不驕,不能有驕慢的態度,不能有驕慢的心理,即使是在高位上面也不至於危險,這是講到不驕。

  底下還講到『制節謹度,滿而不溢』,「制節」就是我們生活這些費用要懂得節制,要節約,如果生活很奢侈,費用很高,即使是很多的財富,也會被浪費殆盡。所以這裡講的「不溢」,不溢就是不能夠奢侈。唐玄宗的《御注》上他解釋這兩句話也是解釋得很清楚,我們也念一念,他說「諸侯,列國之君,貴在人上,可謂高矣」,諸侯是國君,他的地位很高,「而能不驕,則免危也」,所以高地位的人,領導人,能夠去除驕慢的習氣,就可以免去危險。下面講到「費用約儉謂之制節」,這是講制節謹度,「慎行禮法謂之謹度」。所以制節主要是在節約費用方面來講的,謹度這是講到遵守禮法、謹慎自己的言行這方面講的。這裡強調的不驕不溢,什麼叫驕?「無禮為驕,奢泰為溢」。所以假如一個人他不能守住禮法,這就等於驕慢,因為他心裡面認為自己很高,甚至高於禮法之上,所以心目中已經沒有把禮法放在第一位,甚至全不放在眼裡,剛愎自用,自以為是,這是做人、待人、待事、待物都無禮,這就是驕的表現。溢就是指奢侈浪費,所謂驕奢YIN逸,貪圖享受,不懂得節儉,不懂得恭慎保持自己的德行,這就稱為溢。所以一個驕、一個溢,在高位上的人要把它很謹慎的去除,不能讓它滋長。

  底下文中又說,『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在高位,因為不驕慢,就不會危險,因此能夠長守他的貴的位置,保全他的高位。『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也』,財富盈滿,但是並不奢侈,還是能夠謹慎節儉的生活,他就能保全他的富裕。『富貴不離其身,然後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這位高位的人能夠保全他的富貴,自然就能夠讓他的社稷得以保全,而且使他這一國之內的人民能夠和睦。因為什麼?所謂上行下效,我們如果能夠不驕不奢,能夠謹慎恭敬的行事,人民看到我們這麼做他們也佩服、也效法,自自然然就能上下和睦,上下和睦這個國家就安定,社稷得以保全。這個「社稷」就是指神,唐玄宗《御注》裡面說的,「列國皆有社稷,其君主而祭之」,一國之主祭奠社稷之神,「言富貴常在其身,則長為社稷之主,而人自和平也」。所以一個人,高位的人,高位的諸侯,如果能夠保全他的富貴,不驕不奢,他能夠保全,就能夠長久的祭祀自己國家的社稷之神,自己長久的做為一國之主,而人民也就自自然然能夠相安和睦,這麼做就可謂是諸侯之孝。這是玄宗《御注》上面的解釋,寫得非常的明顯。

  我們再來看看邢昺這個疏裡面,疏是解釋《御注》的,他有一些深入的分析。首先我們來看在邢昺《正義》裡面說的,「《正義》曰:言諸侯在一國臣人之上,其位高矣。高者危懼。若不能以貴自驕,則雖處高位,終不至於傾危也」。這是講到高而不危裡面的含義,諸侯他是一個國家的主,一國裡頭有文武大臣、也有普通老百姓,所以叫臣和人。諸侯在臣人之上,所謂是萬人之上,其位高矣,地位是很高的。高就會有危險,就好像我們登上幾十層的大樓,在陽台如果看下去的話你會覺得好像很畏懼、很害怕,自自然然你就有一種危險感,有一種畏懼感,用這個比喻來形容這種高位的人,他們就要有這種畏懼感。所以若不能以貴自驕,雖處高位,終不至於傾危也,在高位的人只要能夠不驕慢,愈在高貴的地位上愈是戰戰兢兢,有所畏懼,怕自己的德行不夠,不能保持這樣的高位就對不起自己的父母、先人。所以地位愈高使命愈重,責任愈大,怎麼能夠生起驕慢之心?

  能夠不以貴自驕,這樣雖然處在高位上,也不至於產生傾覆的危險。往往一個國家產生傾覆,或者是破國、亡國,或者是內部產生政亂,這些追根到柢,還是因為領導人他驕慢所致,因為驕慢,他就疏忽謹慎自己的言行,而放縱自己的欲望,往往就會導致內憂外患。所以憂患的產生根源還是在自己,包括什麼?包括天災人禍。所以佛家在這方面講得圓滿,佛家講「心外無法,法外無心」,整個宇宙都是自己真心變現的,外面的境界如果是好境界,那是因為我們至孝至善的心變現的,如果是外面的境界有天災人禍,那歸根到柢是自己的不善的心招感的,心外沒有境界,境界都是內心的影像。所以要改變不好的境界怎麼做?要改心,改自己的言行。真正做為一個領導人他能做到在上不驕,能夠做到節約、不奢侈,謹慎自己的言行,自自然然災難可以得到化解,可以得到免除。這就是所謂「明王以孝治天下」,這是至德要道。

  下面我們再看邢昺《正義》裡面說的,剛才是解釋「在上不驕,高而不危」,下面講到「制節謹度,滿而不溢」,「積一國之賦稅,其府庫充滿矣」,這一個國家都是諸侯的財產,他的經濟來源是賦稅,所以賦稅充滿他的府庫,就是他的國庫,「若制立節限,慎守法度,則雖充滿而不至盈溢也。滿謂充實,溢謂奢侈」。所以這裡講到,國家要想得到國庫充滿、充實,那要靠賦稅,賦稅當然出自於國內的人民他們的工作,我們現在所說的國民生產的總值,這是稅收的來源。稅收的來源它是有一定的,不能夠無限度的增加,而且稅收是愈少愈好,不能夠給國民增加太重的負擔。像歷朝歷代的帝王都很希望減賦稅,而且每次朝代的更替,所謂「均貧富,減賦稅」這些口號,往往是號召國民起義的一個很動人的口號,大家都希望平均財富,大家都希望減賦稅減輕自己的壓力,所謂「民以食為天」。所以一個國家能夠常常想到減輕國民賦稅,而能夠使到貧富懸殊之差距縮小,所謂均貧富,這樣就可以幫助社會達到和諧。古人講的,收入不在於多寡,問題是出在不均。

  我們看到現在國家的領導人,可以說是在歷史上首次實現把農民的稅收免除,這是古代聖明的君王一直在夢寐以求的,但是還沒有實現,在我們現在國家領導人這一屆任上面實現了,這就是了不起的成就。稅收完全從工商服務行業這方面得到滿足,還能夠充滿國庫,所以是皆大歡喜。這裡講到,「若制立節限,慎守法度」,雖然國庫稅收充滿,但是也要節省使用。如果不能夠節儉,或者是不能夠謹慎的守法度,做為高位的人想怎麼樣用錢就怎麼用錢,花銷很大,甚至勞民傷財,做一些很大的工程,其實沒必要的,結果勞民傷財,就會出現很大問題,就是什麼?「則雖充滿」,它如果充滿,但是它又溢出來。能夠制立節限,節約開支,使國民收支平衡,國家不會出現很大的負債和赤字,一個是外貿逆差,一個是政府的財政赤字,都可以減少,甚至得到盈余。現在我們看到我們中國的氣象是一片大好,貿易是大順差,政府的稅收也是充盈、充滿。現在國家領導人大力的抓廉政建設,反貪污、反受賄,要求為官的人、政府的公務員清正廉明,這就是慎守法度。雖然國庫充滿,也不至於盈溢,盈溢就是指奢侈浪費,奢侈浪費很快會把國庫掏空的。因此這是一個國家的經濟支柱,我們講到的經濟建設和上層建築的關系。經濟基礎是很重要的,經濟基礎關鍵在於制節謹度,節約開支,少浪費,另外謹慎,避免這些腐敗現象發生,這樣諸侯的政權就能夠穩定,所謂「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也」。

  我們再看邢昺引用《書經》裡面的一段話說,「《書》稱『位不期驕,祿不期侈』,是知貴不與驕期而驕自至,富不與侈期而侈自來。言諸侯貴為一國人主,富有一國之財,故宜戒之也」。《書經》上講到,「位不期驕,祿不期侈」,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就是講到高位的並沒有跟這些驕慢的習氣有直接的聯系,期就是約定、約會,所以在高位上的人可以不用驕慢的。祿,這是指他的富貴可以跟他的奢侈沒有什麼聯系,也就是再富有的人也可以節儉的生活。我們看到世界首富比爾蓋茨,他是微軟公司的老板,世界首富,但是他的生活是很節儉的,這是他能夠做到制節謹度。下面說的,「是知貴不與驕期而驕自至」,高位的人,我們說他有貴的地位,雖然沒有跟驕慢有什麼直接聯系,但是往往很容易導致驕慢習氣發生。驕它會自己自動自發的來,這是人的一種習氣,不知不覺的就生傲慢心。所以儒家教導我們傲不可長,佛家說的,傲慢是一種與生俱來的煩惱,只要有我執,就是我有我的觀念,這是一種執著,這種執著是錯誤的,因為宇宙裡面本沒有一個我,沒有一個獨立的我,都是因緣和合體。這個身體也不是我,把身體執著是我,我身體處在高位上,自然他就生起傲慢。所以傲慢的根本在於我執,不知不覺就產生。「富不與侈期而侈自來」,家裡很富有,本來可以還是過正常的、節約一點的生活,不用奢侈的,不用浪費的,可是在這種環境當中人就不知不覺的會奢侈、會浪費,這也是惡習氣。所以孔老夫子在《孝經》裡面特別教誡高位的人、富貴的人,要注意不能夠驕奢YIN逸,也就是胡主席提倡的八榮八恥裡面的「以驕奢YIN逸為恥」。為什麼以它為恥?因為它是惡習氣。「人之初,性本善」,這個驕奢YIN逸不是本善,它是後天養成的不良習性,應該把它們去除,在富貴當中依然修養自己美好的品德。所以說「言諸侯貴為一國人主」,他是一國的人君,領導人,他的富有是一國的財產,可以說富貴在一國裡面是極高的,沒有高過他的,所以更要注意戒慎恐懼,要戒除驕奢YIN逸。

  下面邢昺他的《正義》裡面還有兩段話,意思都講得很好,我們現來學習,「又覆述不危不溢之義,言居高位而不傾危,所以常守其貴;財貨充滿而不盈溢,所以長守其富。使富貴長久,不去離其身,然後乃能安其國之社稷,而協和所統之臣人。謂社稷以此安,臣人以此和也」。經文裡面是重復的講述不危不溢的意思,高而不危講了兩次,滿而不溢也講了兩次,這麼短的一篇文,這兩句你看重復的講,可見得非常重要。這是說到「言居高位而不傾危」,在高位上只要不要驕慢就不會有被傾覆的危險,所以能夠常守其貴。他的財富充滿,很富貴,甚至做得世界的首富,他自己也不驕奢、不浪費,財富就能夠得以長久的保全,長守其富。如果更能夠用自己的財富和地位來幫助這個世間苦難的眾生、苦難的百姓,那就更是積德行善,富貴更能長久。

  我們看到比爾蓋茨真的很聰明,他把自己一生,現在才是五十歲上下的人,把這一生的財富,說要把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財富捐出來用做慈善的事業,這是懂得布施。佛家裡講的因果報應,布施的因得財富的果報,愈布施是愈富貴,所以富貴長久而不去離其身。他總在布施,他的富和貴愈來愈長久和提升,也就是他的福分愈來愈大。這樣不僅是讓自己的子孫後代都能夠得到自己德行的蔭覆,而且讓全國的人民都能夠得到安樂。所以「然後乃能安其國之社稷」,這是讓國家安定,「而協和所統之臣人」,諸侯所統率的百官和百姓都能夠上下和睦,我們說他能實現和諧社會。所以這裡講到,「謂社稷以此安,臣人以此和也」,國家因此而安定,這個此是什麼?就是一個國家領導人能做到不驕不奢,能夠高而不危,滿而不溢,就得到國家安定。國家領導人能這麼做,下面的人統統跟著這麼做,所以腐敗現象自然就杜絕。「臣人以此和」,就是百姓都過上和樂的生活,官員們都能夠和睦,都能夠做得很開心。

  下面邢昺《正義》裡面又引用皇侃,這是隋朝時代的大儒,他的一段話說,「皇侃雲:在上不驕以戒貴,應雲居財不奢以戒富。若雲制節謹度以戒富,亦應雲制節謹身以戒貴。此不例者,互其文也」。皇侃又說了一層意思,也很好,他這裡說,在上不驕,這是教誡身居高位的人,與之對應,應該說居財不奢,這樣就跟在上不驕對應。這是講到占有財富而不奢侈、不浪費,依然能夠節約,把有余的錢財能夠多幫助社會,這種能夠使富貴長久,所以居財不奢應該是用來教誡富者、富人。所以一個是教誡貴,一個是教誡富的。底下又講到,制節謹度,這是教誡富。節是節約,謹度,度就是你的用度,用度也要謹慎,不可以鋪張浪費,不能夠仗勢著自己有錢就隨便亂花,要知道錢是有花得盡的一天,不可以讓這種奢侈之風滋長,所以這是教誡富人的。與之相對,「應雲制節謹身以戒貴」,身居高位的人他是有貴格,他自己也要節約,而且對自己的言行舉止要謹慎。所以對富者而言是謹度,對貴者而言是謹身,這是講到「互其文也」。這是按照這個邏輯的理應該是這麼個說法,但是大概是因為為了省略,所以這個意思就講得很簡略,因此在上不驕就沒有講居財不奢,但是我們可以推論出來,制節謹度也就沒有講制節謹身。所以我們看這些古代的典籍要懂得舉一反三。所以說到底,教我們戒驕奢YIN逸。

  末後舉了《詩經》上的一句話來做總結,『詩雲: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御注》上面解釋「戰戰」,這是講恐懼的樣子,「兢兢」是戒慎的樣子,所以戰戰兢兢就是講戒慎恐懼。「如臨深淵」,我們大家可能都有這樣的經驗,如果走到懸崖邊上探個頭出去看一看,你就覺得心生恐懼,害怕自己掉下去,所以自自然然就有一種戒慎恐懼,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剛剛結冰的河,它的冰還是很薄的一層,很容易就塌下去,所以走在上面人就要格外的小心,腳步都不可以太重,如果是腳一重的話,一腳就踩到冰窟窿裡頭,就會掉下去。所以這都是表示戒慎恐懼的樣子,用這兩個例子比喻來形容。所以「義取為君恆須戒慎」,這個意思很明白,做為一個諸侯、國君,要恆常的,恆是不間斷,必須要戒慎恐懼、小心翼翼來維持這一國的基業。

  我們看到華人的首富李嘉誠,他從小受他母親的教導,母親是一個非常賢慧的人,傳統家庭的婦女,從小就告訴他怎麼樣做人,怎麼樣做一個忠孝節義的人,人要講究誠信,要謹慎做事。所以李嘉誠由於良好的家教,雖然讀的書並不是很多,因為十四歲他父親因病過世,所以他就擔起家庭經濟的重擔,就只好放棄學業出去工作。一開始工作是非常的辛苦,他在家裡孩子是最大的,為了幫助母親,幫助自己的弟弟妹妹,每天起早貪黑的工作。他們家是從潮汕地區遷到香港的,那時還是在抗日戰爭當中,這位年輕的小伙子非常的努力工作,因為他心裡想著要幫助自己的母親,安慰自己的母親,承擔起家庭的重任,所以工作起來就很專注、很努力,智慧也就激發出來,所以很快就掌握了商業這些要領,可以說在商業生涯裡面是一帆風順,最後一直做到華人的首富。我們想到他之所以有這樣的成就,其根本還是有這顆孝心,因為有孝心,所以他就做人懂得注重德行。

  他母親曾經跟他講過一個故事,因為他們家都是潮汕人,在潮州有一個開元寺,開元寺是唐朝,也是唐玄宗那個時代建立的,是安史之亂之後,唐玄宗希望在戰場上面做這些佛教的法事來祭奠這些死難的軍民,所以做這佛事,在各地都建立寺院,統統都稱為開元寺。就像現在我們師父上人淨空老法師他在廬江實際禅寺號召啟建一百個七,七百天的三時系念護國息災的法會。在這裡每天系念六小時佛號,做六小時的佛事,專為回向這些罹難的眾生離苦得樂,往生淨土,專門為全國和全世界所有的人民都能夠消災免難,這都是祭奠的意思。李嘉誠的母親有一次就跟李嘉誠說了一件事,說開元寺的一個住持有一天想要傳他的衣缽,就是找繼承人,他自己有兩個高徒,就想看看哪一個徒弟應該繼承他的衣缽。於是就每個人給了一袋稻谷,告訴他們說你們拿這個稻谷去種,如果是明年收成的時候,誰收的谷子多,我就讓誰做接班人。這兩位徒弟就領了一袋稻谷就各自回去,到第二年秋天收成的時候,這兩個徒弟都來到師父跟前,第一個大徒弟擔著滿滿的一擔子的谷子來孝敬師父,另外一個人兩手空空來了。結果這個師父看了之後笑了一下就說,我這衣缽就傳給這個二徒弟,空手回來的這個徒弟。大家都不解,你不是說誰拿的谷子多就把衣缽讓他繼承嗎?為什麼你把這個衣缽給這個空手來的人?師父就說,我去年給他們兩個人的一袋谷子都是用開水煮熟的,不能夠發芽的,所以不可能種出谷子來。現在二徒弟空手回來,證明他是個誠實的人,我們這個繼承人首重德行,要有誠信才能夠有繼承的資格。所以母親跟他講這個故事也就是讓他誠信做人,特別是經商,做企業界、商業界的人,誠信是成敗的關鍵。

  李嘉誠因為他從小得到母親的這種教導,做人很誠信,譬如說他開的長江實業公司有一次一個美國的客人給他下了一批訂單,本來已經合同都簽好了,但是臨時又取消,結果李嘉誠按照道理,按照法律是可以追究對方責任,讓對方賠償的,但是李嘉誠他自己想到,寧願吃虧,我也要做一個誠信的人,也要包容對方。結果這一個心念發出來以後,雖然他表面上看吃了虧,但是他得到莫大的利益,美國的這些廠商看到李嘉誠確實是一位有誠信的、可靠的、老成的人,於是都把訂單交給他,紛紛跟他訂貨。所以因為他的這種品格,在商業界裡面得到圈子裡面的商業人士的敬佩和信賴,事業就一帆風順。而在他成為華人首富以後,他仍然生活得很節儉,他對於富貴他自己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這是他引用孔老夫子的一段話,這《論語》裡面的,富貴如果是靠不正義的、不合法的手段而取得,那麼一位真正的君子他是不屑一顧的。所以君子把富貴看作是浮雲一樣,並不會為著富貴而去攀求,甚至用卑鄙的手段去謀取。李嘉誠他把自己這些財產捐出很大一部分,二十多年來總共捐了和承諾捐出的有七十七億元,其中大部分都是用在國內這些辦學、辦教育、醫療、扶貧和文化體育的事業,這是報國家恩。自己維持一個好的家風,讓自己的兒女也能健康成長,李嘉誠的兩個兒子也都健康成長起來,也都能夠挑起他父親留下來的家業。李嘉誠他自己說他有第三個兒子,這第三個兒子是什麼?叫李嘉誠基金會,就是專門做慈善機構的這些事業,所謂取諸社會還諸社會,他要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做慈善事業上面。

  所以我們看到,富貴的人能夠在上不驕,能夠滿而不溢,才能夠長久,如果是一驕奢YIN逸,他的富貴很快就崩潰。很多所謂的快速成長起來的這些企業家們,可能因為自己驕奢YIN逸,幾年的工夫把自己的財產揮霍殆盡,或者甚至因為自己不守法而锒铛入獄,身敗名裂。我們看到在美國(Morgan Stanley)摩根斯坦利這個金融集團,這是一個很大的銀行,一位華裔的女總裁,身居要職,因為從事內幕的股票交易,跟她的先生聯手把這個公司裡的內部消息用來做為交易,謀取非法的利潤,結果被查出來,自己也锒铛入獄。雖然她有很高的職位,也有很高的學識和文化,但是到最後全部敗光,她家裡的財產還不足以抵消法院判處的罰款,真的是搞到家破人亡。所以居上而驕這是很麻煩的事情,富貴不會有好幾年。不驕、不奢的德行,最根本還在於孝道。所以夫子在本經裡一開端就說,「夫孝,德之本也」,沒有孝道,他心裡面不是常常想到父母,想到祖先,想到祖先留下來的家業,就很容易憑著自己的那種貪婪、欲望,造出不合法、不符合仁義道德的事情,因此富貴也就不能長久。

  李嘉誠我們看到他是一個很孝敬他母親的人,他母親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在文革以後回到老家潮州去看故鄉,走訪一下親人,就發現潮州開元寺在文革當中受到破壞,就有意想要修復潮州開元寺,這是一個千年的古剎。李嘉誠了解他母親的意思之後立即慷慨解囊,捐助修復開元寺,在他給開元寺住持的一封信函裡面他是這樣說到的,「本人此次提出對貴寺重建稍盡綿力,緣於家慈信佛多年,體念親心,思有以略盡人子養志之責」。所以你看李嘉誠是養親之志,母親有一個良好的願望,想要恢復千年的古寺院,這也是一個重點的文物保護單位,也是文化的傳承的地方,也是佛陀教育的場所,可以幫助淨化一方的人心,這是好事情,所以李嘉誠就馬上慷慨解囊來實現他母親的志願,這是孝道。所以我們想,他之所以能夠成就這麼大,有這麼大的財富,根在於德行。

  在《四書.大學》裡面有一段話說得好,「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德者本也,財者末也」。所以一個君子他最注重的就是德行的修養,不是追逐財富,只有小人才捨棄德行,追逐財富。君子他明白德行是根本,「有德此有人」,你有很好的德行,自然就有人投靠你,幫助你。就像李嘉誠,跟隨他創業的、打天下的一班老臣,都是跟著他三十多年的,忠心耿耿,沒有離開過他的,哪怕是在公司低潮的時候,也都沒有捨離李嘉誠。為什麼他們能夠這麼做到?還是佩服李嘉誠的德行。所以有德的人他自然就有一批真心跟著他干事的人,這是事業的基礎。「有人此有土」,有了人,他自自然然要創業就會有資產,土泛指是資產,就像房地產,這都是資產。李嘉誠就是其中一方面是靠房地產發家的,有人此有土。有了這些資產就能夠生財,「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賺得的財產要怎麼個用法,不是自己驕奢YIN逸搞享受的,要把它用做服務於社會,奉獻於社會。李嘉誠在一次被記者采訪的時候他說,為什麼他現在還在繼續的經營,他的財產吃八輩子都吃不完,但是他還在這麼努力的工作,因為他還是希望用自己的財富為社會做貢獻,所以這個財是有用,如果只為自己享受,那個財不是正當的使用,那個財也保不長久。因此,「德者本也,財者末也」,所以要成就一番事業,德是最根本的,財富都是枝末。一個企業的領導懂得這個道理的話,他肯定自己修德,他把德行擺在第一位,他的企業必定能夠長久,他的富貴也能長久,如果沒有德行,企業很快就沒落。

  我們看到二00一年在美國發生的震驚世界的金融丑聞,安然集團,這是美國第七大的能源公司,資產真是富可敵國,但是因為公司的幾位CEO,就是公司的這些領導人,做金融詐騙,結果消息走漏,馬上引起股市大跌。他們幾個人也被追究法律責任,結果一位副總裁自己在汽車裡面開槍,對自己太陽穴開槍自殺,另外的兩位主犯,有一位被判處七十五年的監禁,當他聽到這個消息以後,心髒病發作,就死掉了,另外一個人,面臨著二百七十五年的監禁,二百七十五年他這一生都還不清監禁的債,那得來生再還,可能好幾輩子都得坐牢才能把這二百七十五年還清。所以得到的這個財,如果不是用正當的手段得到的,不義之財,怎麼可能長久?都是昙花一現。

  所以一個企業只要管好兩個方面,一個是管人,一個是理財,一個人、一個財管好了,這個企業一定是發達興盛。怎麼能夠管好?領導人自己要有德行,所以德者本也。企業如此,那一個事業單位,一個學校,乃至一個家庭,乃至一個國家,不都是這樣的嗎?自己修好德行,自然人也就能夠合作,能夠互相的幫助,財自自然然就能夠盈滿。所以我們現在國家領導人提倡以人為本,確實國家是以人為本。古人說得好,一個國家,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所以國家領導人排在百姓、社稷之後,百姓排在最重的地位,這就是以人為本的思想。中國古代帝王,聖明的帝王都是這種觀念,所以他的朝代,在開國的時候你看那些帝王都是很開明的,都有過一陣繁榮興盛的階段。國以人為本,人以什麼為本?人以德為本。德以什麼為本?德以孝為本。所以《大學》上說的,「若人欲明明德於天下者」,所謂要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胸懷聖賢之志,這種人從哪裡落實?從孝道落實,孝道而修身,像《孝經》裡講到很多都是修身的內容,修身而後齊家,齊家之後才能夠使國家安定,國家安定了,再擴大就和諧世界,就叫平天下。從頭到尾,小至修自己一身,大至平一天下,和諧世界都不外乎是孝道的圓滿落實而已。這就是「諸侯章第三」為我們揭示的含義。

  我們繼續來看下面一章「卿大夫章第四」,我們先把經文念一念: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無擇言。身無擇行。言滿天下無口過。行滿天下無怨惡。三者備矣。然後能守其宗廟。蓋卿大夫之孝也。詩雲。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這段話是講卿大夫是如何行孝的。我們來看看《御注》裡面的解釋,首先解釋第一條,『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這個「服」就是服裝,所謂身之表也,這是外表,給人第一印象是看他的服裝、服飾。所以服裝是代表一個人的文化素養,也代表一個人的身分地位,尤其是古代,在古代服裝都有講究的。《御注》裡面說,「先王制五服,各有等差。言卿大夫遵守禮法,不敢僭上逼下」。先王制的五種服,這五種服是五種人穿的不同服裝,所謂的天子、諸侯、卿、大夫,卿和大夫這是兩個,還有士,這五服,各有等級差別。做為卿大夫他們要遵守禮法,所以穿服裝也不可以亂穿,如果穿錯了,譬喻說卿或大夫穿了天子的服裝,那就是冒犯君上、冒犯天子,也不能穿諸侯的服裝,他們只能穿自己卿的服裝和大夫的服裝。僭上,不敢僭上逼下,僭上就是冒犯長上,如果穿了下面的服裝,士的服裝,他就是等於逼迫下面的,這也不對。所以要按照自己的身分、地位來穿著服裝。所以古人穿的服裝都有講究的,特別是上朝,互相之間不認識,就看你身上的服裝,服裝叫章服,章是什麼?表現出你的身分地位,一看到你的上面的這些花紋,他就知道你是屬於什麼地位,這是便於互相之間行禮,位卑的人要主動向位尊的人行禮,所以這是很有科學性的。

  下面解釋『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御注》上面講到,所謂「法言」是什麼?是禮法之言,祖宗定下的規矩,禮和法都要遵守。「德行」這是指道德之行,人要遵守道德,行為不可以違反道德。「若言非法,行非德,則虧孝道,故不敢也」,所以做為卿大夫,卿大夫是什麼?就是天子或諸侯的大臣,我們講的現在說的公務員,這些領導,各級領導,他們都是要為國家服務,所以要遵守禮法、遵守道德,如果言非法,他的語言講出非法之言,不符合禮法,他的行不符合道德,這就虧損了孝道,嚴重的可能會遭到國家法律的制裁。一個孝子他知道要保全家業,要對得起父母,不可以讓父母蒙羞,《弟子規》所謂的「德有傷,贻親羞」,所以他不會干出那些非法非德之事,因此他就不敢去做,這是因為他有孝心,孝心就是對父母、對家族一種負責任的心。人如果有責任感,他處處都懂得謹慎,不會為所欲為。

  下面說到的,經文講『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御注》上講這是「言必守法,行必遵道」,所以他講話都不是亂講的,必定是守著禮法,他的行為也不是亂來的,他是遵循著道德。『口無擇言,身無擇行』,這是講什麼?言行皆遵法道,所以無可擇也。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它都有一個禮法、道德的標准,都要遵循著法、道,所以他自己就沒什麼選擇的,因為禮法、道德都已經規定好了,我就老老實實的遵法依道而言行,所以就「口無擇言,身無擇行」,沒什麼可選擇的。『言滿天下無口過,行滿天下無怨惡』,這是講到真正能夠依照著禮法,遵循著道德,這種遵循禮法之言焉有口過?遵循禮法他不會有口過,口過就是口上的過失,不會說錯話,句句都符合禮法。古人常講的「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如果口上不謹慎,往往是招致災禍的,所以口是禍福之門,如果能夠句句都遵循禮法,謹慎自己的言語,就不會有這種口過。「道德之行,自無怨惡」,一個人真正行為品行端正,遵循道德行事,人人都會敬重他,就不會有產生怨惡、厭惡,怨就是怨恨,惡就是厭惡,所以他到哪裡都受到人的尊重、愛戴。為什麼人會尊重、愛戴他?因為他是一個有道德的人,道德就是人性本善,每個人他的本性的性德,不是屬於他個人的,每個人本性中都具備的道德,這叫性德,這叫本善。雖然我們現在行不出來,但是看到有人行出來我們會肅然起敬,為什麼?因為見到他所做的符合自己的性德,符合自己的本善,所以當然我們會敬重他,不會有怨恨和厭惡。

  『三者備矣,然後能守其宗廟』,這三者《御注》上給我們提出來,是講的「服、言、行也」,就是經文上所說的法服、法言和德行,這三種都能夠謹慎的去守護、去遵循,就能夠守其宗廟。按照儒家的禮而言,「卿大夫立三廟,以奉先祖」,卿大夫他們會立宗廟,宗廟這所謂三廟,來祭祀供奉自己先祖的牌位,所以要守其宗廟必定自己要謹慎的行事,家道不會衰亡。所以「言能備此三者」,這三者就是服、言、行,「則能長守宗廟之祀」,你就能夠長久的祭祀祖先。如果違反禮法,被國家懲處,導致家破人亡,甚至可能被殺頭,甚至會滅九族,這樣家中的宗廟就被破壞,沒有人祭祀。所以能保全家中的宗廟,這就是「蓋卿大夫之孝也」。

  在邢昺《正義》裡面有幾段話講得很好,我們來通讀一下,首先這一段話是講總說的,這是把這一段卿大夫章的總的意思說明,「《正義》曰:言大夫委質事君,學以從政,立朝則接對賓客,出聘則將命他邦」。這是為官要事君、要盡忠,從政,在朝廷裡面接待賓客,出去外面統兵打仗或者是保衛家園,為國服務。「服飾、言、行,須遵禮典」,這講的這三者都要遵循著禮法,遵循國家法律,遵循道德。「非先王禮法之衣服,則不敢服之於身」,這是按照禮法來穿著服裝。「非先王禮法之言辭,則不敢道之於口」,所以出言都很謹慎。「非先王道德之景行,亦不敢行之於身」,先王的道德,景行是美好的品行,我們要學習、要效法,不是這種道德景行我們不要去做。所以「就此三事之中」,這是講到服裝、言語和德行,服、言、行三事。「言行尤須重慎」,雖然說了三事,可是最重要的還是講言、行這兩樁事,更需要重視和謹慎。「是故非禮法則不言,非道德則不行」,不是禮法的這些語言都不說,跟道德不相應的行為不做。「所以口無可擇之言,身無可擇之行」,這就是講到「口無擇言,身無擇行」,言行沒有什麼選擇的,統統按禮法、道德行事。使「言滿天下無口過,行滿天下無怨惡」,這就能達到在天下你講的話都沒有人指責你,你的德行天下人都佩服你,不會埋怨、討厭你。所以「服飾、言、行三者無虧,然後乃能守其先祖之宗廟,蓋是卿大夫之行孝也」。所以卿大夫之行孝,這三者可以說是一個綱領,服飾、言、行三者都沒有虧欠禮法、道德,自然家道就能夠保住,就能夠長久,就能保其宗廟,這是卿大夫行孝。

  最後本章引用了《詩經》,「夙夜匪懈,以事一人」,這句話我們可以推測到,這裡講的卿大夫是講的天子手下的卿大夫,不是講諸侯的卿大夫,為什麼?他講「以事一人」。夙就是早,夙夜就是早晚,早晚都不懈怠為一人服務,這一人就是指天子,就是忠於自己的職守,盡忠報國,忠於祖國,服務人民,他就能夠保全家業,守其宗廟。天子的卿大夫都尚且要這麼做,那諸侯、卿、大夫當然我們也知道應該這麼做,還是在服、言、行三者方面謹慎行事。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簡單的把這兩章向大家報告完畢。如果講的有不妥當的地方,懇請諸位仁者多多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資料恭摘:淨空法師專集網站
《孝經》研習報告  鐘茂森博士主講  (第五集)  2008/5/19  華嚴講堂  檔名:52-266-0005

 

 

上一篇:傲慢無知失明師 改過才能見光明
下一篇:我的大善知識婆婆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