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妒人之技能。】
就是不要妒忌別人的技能。安士先生在注解當中說到,「財產是奪得去之物,故用謀,技能則無所用其謀,唯有妒而已矣」。所以財產跟技能,一個是身外之物,一個是自己身上自帶的技能,身外之物可以奪得去,所以這裡講謀人財產,它是可以謀奪得去的。實際再講,謀奪也謀奪不去,前面講的很多的例子,這一生暫時給你奪來的,來生還得還,一分一毫都沒有差錯。這裡的技能更不能夠奪取了,所以沒有辦法去謀的,別人學到的技藝,那真的是別人的,自己不懂就是不懂,自己不如人就是不如人。本來天生萬物,各有所長,各有所用,古人也講「天生我才必有用」,我如果在這世間無有所用,無有福祿,沒有福報,也不可能生到這個世間來。所以既然來到世間,我肯定有我立足之地,那我何必要去妒忌別人?妒忌別人的,以為可以把人家壓下去,其實根本不可能的,反而是什麼?增加自己的煩惱。
所以這裡講,「究之妒人技能,於己何益?徒自增其煩惱耳」。究之就是我們仔細想一想,我妒忌別人技能,對自己有什麼益處?妒忌人的才能自己也不能增加才能,反而損傷的是自己的道德,減損了自己的福報,增加了自己的煩惱,加重了自己的惡業,這也是愚癡人。所以佛你看在《華嚴經》上面告訴我們,要去三重障,三種重大的障礙,這三種大重障會讓我們墮惡道。第一種是傲慢,第二種是嫉妒,第三種是貪欲,這三種都要放下,它是毒,貪瞋癡三毒。嫉妒、傲慢屬於瞋。這統統都是什麼?不知道宇宙本來一體,而深深的形成了一種人我的錯誤觀念,把人和我對立起來,這對立之中還加上了惡念,一定要把人壓下去,自己要超過別人,這就是妒忌。別人比我好,我心裡就不高興,別人有好事、有喜事,我心裡就不自在,這都是妒忌,當我比別人好又生傲慢。所以傲慢和妒忌都是同根的,煩惱的源頭都是一樣的,就是深深的我見,這個很麻煩。所以儒家聖人教導我們,縱然不能夠完全消除我見,也要做到「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不要有人我的這種執著,要把人我看成一體,至少要把人人看成自己的同胞、骨肉、手足,希望別人都能好,別人好就是我好。這就是佛家普賢菩薩講的隨喜功德,我隨喜別人的好處。《太上感應篇》上講的,「見人之得,如己之得,見人之失,如己之失」。這個是什麼?慢慢的形成人我一體的這種愛心,真正把人我對立放下,我見沒有了,那就是轉凡成聖了。所以佛家的聖人,你看阿羅漢就沒有這個觀念,沒有人我的觀念,人相、我相、眾生相、壽者相都放下了。不要說阿羅漢,連須陀洹,初果的聖人,都沒有這些相。所以放下妒忌心,這也是修道入門要把這個障礙消除。
這裡不妒人家的技能,「技能有二:有有益於世者,有無益於世者」,人的技能有這兩類。「有益之技能,當敬而法之」。我們存什麼心態?如果有益於世的技能,真的對百姓有幫助、有利益,那我們應該生起恭敬心,應該去效法、去學習,希望我也能夠掌握這個技能為大眾服務,這是善心,怎麼還可能嫉妒他?自己不能夠為大眾服務,還不讓別人為大眾服務,這種心太惡。所以大凡嫉妒別人的人,下場都很悲慘,不是自己得那種見不得人的重病,就是導致自己家破人亡。為什麼?因為嫉妒是心靈的腫瘤,心壞了,所以他的身、他的家自然會招致惡報。對於無益之技能?這個技能對世間沒有什麼好處的,沒有什麼利益的,我們「當憐而戒之」,要可憐他,並且要引起警戒,不要學習他,這是無益之技能,學來沒有用,浪費時間。如果是有害的技能,那就要禁止,這是對社會帶來危害的。這樣子,「非唯不當妒,並亦無所用其妒也」。你看你把心擺平了,因為你道理明白了,理得心安,你想通了,有什麼可以嫉妒?不僅不應當嫉妒,實在講,沒什麼好嫉妒的。
所以這是安士先生幾句話給我們開解,讓我們放下嫉妒心。道理明白了,還要懂得因果的道理,這個事實。所以後面安士先生引徵了《遷善錄》裡面的一個故事,為我們說明嫉妒招致什麼樣的果報,讓我們引以為戒。這是講到「十子異疾」。宋朝有一位大夫叫蔣瑗,他有十個兒子,結果這十個兒子沒有一個是好的,第一個兒子駝背,第二個兒子是瘸子,第三個兒子四肢萎縮,第四個兒子雙足殘疾,第五個兒子是瘋瘋顛顛,神經病,第六個兒子是癡呆症,第七個兒子是聾子,第八個兒子是瞎子,第九個兒子是啞巴,第十個兒子犯了罪,後來死在獄中。結果當時同朝的有一位朋友公明子皋看到了這樣的情形,就問蔣瑗,就問他,說您平時會有什麼樣的行為,導致有這樣的奇禍?你看十個兒子沒一個好。蔣瑗自己反省說,平時我也沒做什麼惡事,只是喜歡嫉妒別人,勝過自己的人就嫉恨他,奉承自己的人就喜歡他,聽到別人的善行就會生懷疑,聽到別人的過惡就很相信,還很高興,看到別人有所得就好像自己有所失,看見別人有所失就好像自己有所得。你看他倒過來了,不是「見人之得,如己之得,見人之失,如己之失」,他是見人之得如己之失,見人之失如己之得。所以蔣瑗自己反省,我就是做了這些事而已。結果子皋聽了之後很感歎說,大夫,你有這樣的心態,那不得了,馬上會有滅門之災,你怎麼竟然還無所謂,好像還沒覺察到什麼似的,你這十個兒子得的這些奇怪的病和災禍,恐怕還不止這些。你看古人都懂得因果報應,知道嫉妒心這是最大的惡念,是會遭天譴。蔣瑗聽到之後就大驚失色。子皋又說,天雖高遠,卻明察秋毫,如果你能夠痛改前非,就一定能夠轉禍為福,現在改還不算晚。蔣瑗聽了之後,很難得,真正改惡修善,從內心裡面轉變自己的惡念,對自己的嫉妒念頭提高警惕,沒有過幾年工夫,他這些嫉妒的念頭統統都改正過來,結果他的兒子的病一個一個的都好了。這就是佛家講的正報可以轉依報,依報是我們的生活環境,包括我們的這些親戚眷屬,也包括我們自身的身體,都算是依報。正報?正報是自己的心,當自己的心轉善了,這個依報環境自然也就善。最怕自己的心壞了,把本來有的福報全部一個個的都減損了。
安士先生在注解裡面用春秋時期衛國人石祁的一席話說,轉凶為吉。這一席話是什麼話?這是當時,這也是個典故,在春秋時代,宋國有一個作亂的人,叫孟獲,就逃到了衛國,結果宋國人就請衛國把孟獲歸還。衛國當時不太想歸還,於是這個臣子石祁就說,不行,說普天下的邪惡都是一樣的惡,在宋國作惡的人如果在衛國得到保護,這會導致國家的災難,保護他有什麼好處?我們不能夠為了一個人失去一個國家,交結邪惡的人而丟掉了友好的國家。結果石祁這一席話,衛國的國君就決定把孟獲歸還給宋國,這樣子也就使到衛國得到了安全,轉凶為吉。蔣瑗聽到了他朋友的一席話也轉凶為吉。所以一言能夠改變人的命運,所以善言多麼的重要。因此我們在平時待人接物當中要常存著一個度化人的心,啟發人斷惡修善、破迷開悟,有可能對方因為你這一句話,從此改造了他的命運,那你這句話就功德無量。
下面又說到,宋景公三言火星轉移的故事。宋景公是春秋時候宋國的國君,有一年有一個火星,大概是天上的隕石,掉下來了,剛好落到宋國這個地方。宋景公就很擔憂,請了會看星相的臣子子韋來看。結果子韋就說這是個災星,最好把這個災禍轉移到宰相身上。宋景公就說,宰相好比我的胳膊、大腿,我怎麼能夠轉移給他?子韋又說,那可以轉移給百姓。景公又說,國君所依靠的就是百姓,怎麼能夠嫁禍給他們?結果子韋又說,那可以轉移到年成上,一年的豐收與否,轉移到這上面來。景公又說,年成歉收,百姓會困苦,我這當國君的怎麼能夠坐得安穩?所以也不願意轉移到年成上。結果子韋後來說,上天他很高明,能夠覺察人的心理,你這三句話可以說堪稱明君,這個火星我看不需要轉移它自己就會走了,結果過了沒多久果然見到這個火星就轉移了。這都是說明什麼?依報隨著正報轉,人心從惡轉為善的時候,這個境界馬上就轉善了,最重要的是我們自己真肯轉。要轉先從最重的煩惱轉,最重的煩惱就是剛才講的,傲慢、嫉妒、貪欲,貪欲就是前面講的,謀人之財產,這屬於貪欲,妒人之技能屬於嫉妒,從這裡去檢點內心,看看有沒有這些心態。如果有,立即改過來,因為不改過來,它會讓我們命運產生很多坎坷。正如《太上感應篇》所講的,「或心起於惡,惡雖未為,而凶神已隨之」,你要改了,一改的話,那就是「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
從古到今歷史上嫉妒產生的果報那都是慘烈的。在戰國時代有一個很有名的例子,這是孫膑與龐涓的相爭,這個故事脍炙人口。孫膑跟龐涓都是同一個師門出來的,他們的老師鬼谷子深通兵法,教給他們這些學問。結果龐涓他的才華、能力比孫膑要差,心裡就暗暗生起嫉妒心,但是這個人他是非常的狡猾,內心的陰暗面從來沒有讓自己的同門師兄知道,表面上都是非常的恭敬,非常友好,好像是患難兄弟一樣。孫膑人心是比較善良,也沒有覺察龐涓的嫉妒心理,所以兩個人關系非常好。結果後來兩個人學成了,就准備要為天下做一番事業。正好這個時候魏國正在廣納賢士,龐涓是魏國人,所以他就先下山,告別老師,告別孫膑,並且臨走的時候還揮淚說,我此行如果真正得到魏王的重用,我一定向魏王推薦你,讓你也來跟我一起做一番大事業,於是下山了。龐涓確實有一定的才華,所以很快就得到魏王的重用,聘為大將軍。當他成為大將軍之後,他就想到自己對師兄孫膑有過承諾,可是孫膑確實才華出眾,比我要高,如果我把他請來了,將來他騎到我頭上怎麼辦?你看妒人之技能。如果不請他,將來孫膑被別的國君請了來對付我們國家,那我們不就更慘了。所以思前想後,最後決定向魏王做個介紹,但是他沒有很好的介紹,他就把孫膑請來了,請來之後,孫膑當然以為,同門師弟,信守諾言,就很高興的就來了。結果在龐涓家裡住下,住了一個多月都沒有任何說要去見魏王的機會,孫膑有點納悶。結果沒幾天突然他就被一群兵士綁起來,然後送到一個官員那裡,這個官員就判他,給他安了一個罪名,就把他的兩個膝蓋骨給挖掉,而且還在他臉上刺了罪人的印記,這個印記表明他這一生都要蒙羞,而且他膝蓋骨給挖掉了,成為了殘廢,不能走路。孫膑這才醒悟,是他這個師弟妒忌他,來害他。
因為變成殘廢,以後就不是龐涓的對手了。所以這個時候孫膑就想了個法子要逃跑,怎麼辦?他就裝瘋,然後在一個豬圈裡面,龐涓命人把他關到豬圈裡面,他就在裡面一天到晚就在豬糞裡面打滾,人來了之後,還把豬糞往口裡塞,裝得是瘋瘋顛顛的樣子。龐涓看到這個情況,知道孫膑確實是瘋了,他心也安了,知道天下沒有人再跟他成為對手。結果後來有一次齊國的一個使節來了,孫膑他知道了,他就抓緊機會,表達了自己受屈辱的這個狀況,而且願意到齊國效力。剛好孫膑也是齊國人,於是齊國的使節就把孫膑偷偷的就運走了,帶到了齊國。到齊國之後他投奔大將軍田忌,剛開始因為他是殘廢人,大家對他也不是很重視,結果孫膑有一次幫助田忌賽馬。這什麼?田忌他很喜歡跟齊王賽馬,但是他的馬不如齊王的好,每次都賽輸,一連三場都賽輸。結果孫膑就給他一個建議,說你這樣子,這三場是上等馬、中等馬、下等馬來比賽,你第一場用你的下等馬對齊王的上等馬,你輸一場,然後你再用你的上等馬對齊王的中等馬,再用自己的中等馬對齊王的下等馬。結果果然田忌將軍,贏了兩場,輸了一場,就獲勝了。齊王就覺得很奇怪,你每次都是輸給我的,這次居然贏了,就問,你用什麼計策?田忌就把這個事情告訴他,說是孫膑的主意,於是乘機就向齊王推薦孫膑。
這個時候正好魏國的龐涓率兵攻打趙國,因為趙國來向齊國求救,齊王就問孫膑的建議。孫膑就說了,現在最好是什麼?直接出兵去攻打魏國首都,因為重兵現在都被帶去打趙國,魏國裡面國力它的兵力空虛,我們不要直接去救趙國,而應該去打魏國,這樣子就迫使他們侵犯趙國的軍隊要趕快回來,而且是奔波勞頓,這個時候我們以逸待勞,必然能打勝,出了這個主意。結果齊王聽了就很歡喜,於是就這麼做。這就是有名的叫「圍魏救趙」這種兵法。結果果然一攻打魏國,朝廷馬上班師回朝,命令龐涓立即回來救護。結果龐涓帶著兵日夜奔赴回到首都,結果回來之後,正好遇到齊軍伏兵,打得個落花流水。所以那場戰役齊國是大勝,而且把龐涓都捉住了。孫膑他心還是很好的,他就沒有殺龐涓,沒有報仇,反而把龐涓給放了。後來十年之後又有一次戰役,這是魏國攻打韓國,齊國還是圍魏救韓,結果在這個戰役當中,龐涓的兵最後也是被打得落花流水,龐涓就自刎而死。所以從這個歷史的故事我們看到,龐涓以小人之心妒忌孫膑的才華,結果自己也是落得個不得好死,這是很可憐。所以真正君子要大心量,絕對不能夠妒忌別人的技能,而應該善用別人的技能幫助社會、幫助國家。別人有一技之長,他去做這個好事,不等於我做一樣嗎?為什麼一定要我自己去做?這是勿妒人之技能。
在妒忌裡面一般來講多數都是同門之間會產生妒忌,或者師生之間會有妒忌,如果沒有這樣的緣分他也無所妒忌,你看不同門的,他就不犯這個比肩。所以在同學當中我們一定要懂得隨喜人家的善事,隨喜人的功德。譬如說見到別人修行進步,我們要由衷的歡喜,看見別人得到名聞利養,我們也不能夠生嫉妒,而應該隨喜他,而且祝願他在名聞利養當中不要墮落。你看這是善心。剛才講的龐涓妒忌孫膑的歷史故事,妒忌人最後自取滅亡。
在外國也有相同的故事,這是一個老師妒忌學生的故事。這是在歐洲丹麥,在十九世紀的時候,當時歐洲的科學發展得很迅速,發明電、電動機那都是在一八二十年代、三十年代的事情。丹麥的皇家科學學會,當時會長叫大衛,是一位著名的科學家,他在物理、化學這方面的貢獻都很大。他有個學生叫法拉第,法拉第就是著名的發明電動機的科學家。當時大衛看到自己這個學生法拉第很快就表現出在物理學上的天賦,卻沒有去扶植他,反而嫉妒他。法拉第當時已經可以獨立的去做電的實驗,但是大衛卻處處去阻礙他,總是把他摁在一個只是助手的這麼個位置,不讓他獨立的工作,限制他的才華。後來法拉第就靠自己努力,終於發現了通電的線圈在磁場裡面可以自己轉動這個實驗成果,然後他發表了論文,這是電動機的原理。結果大衛心裡就很不高興,而且還發表一篇論文說,這個實驗其實是他另外一個同事早就已經看到的,換句話說,法拉第他這個實驗是一種剽竊,就給法拉第戴上黑帽子。當時也引起了一些科學家們的不平,就紛紛聯名要推選法拉第做為皇家科學學會的成員,他當時還不是成員,只是大衛的助手。結果大家都很賞識法拉第,結果投票選舉,只有一票反對,這一票就是他的老師大衛投的。法拉第後來真正做了成員以後,也受到他老師處處的限制,一直等到大衛去世以後,法拉第才能夠真正全身心投入發電機的研制實驗。所以這使整個科學的發現進展晚了十年之多。
所以你看老師嫉妒學生,雖然嫉妒他,對於這個學生來講,確實給他心理上有打擊,實在講,損害他事小,損害人類事大。這個大衛他由於這樣嫉妒,他五十歲就去世了,短命。本來五十歲正是風華正茂的年紀,可以干一番事業的,但是他福享完了,這個福被他的嫉妒心給破掉了,所以他變成短命,他的成就就沒有那麼高,所以他的名聲倒不如他自己學生法拉第那麼高。這是科學技術,你看嫉妒都會產生這樣的果報,如果是正法,如果是嫉妒去障礙正法的流通,那個果報那種慘烈絕對不是一般人可以想像得到的。佛在《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裡面就講到這個故事,這是在很久以前,釋迦牟尼佛沒出世之前,有兩位說法比丘,兩位出家人,法師,講經說法,度化眾生。結果有一群持戒比丘,這些比丘他們是持戒很精嚴,但是心裡煩惱放不下,見到了這兩個說法比丘法緣殊勝,大家供養得多,名聞利養很充足,那群持戒比丘心裡就不平,生起嫉妒心,於是就編造了一種謠言,說這兩個說法比丘破戒,這樣子聽法的人對法師失去了信心,結果因此斷掉了法身慧命。那持戒比丘最後,他們這一群,總共五百人,一起干的這個惡業,那一生結束以後就墮到阿鼻地獄。從阿鼻地獄出來又到等活地獄,然後黑繩地獄等等,在不同的地獄裡面輾轉受生,受盡苦報,總共按人間的年頭數算,一千八百萬年,罪才受滿。然後從地獄裡出來,投胎做人,也是什麼?身盲無目,六根不具,殘疾,殘疾人。還有余報,一直到釋迦牟尼佛出世,他們又回到人間來,這才遇到佛法,而且還有一些余報,當生不能成就。到了末法時期又來到人間,這個罪報算是都受滿了。受滿了之後遇到淨土法門,這個時期就是我們現在時期,末法時代,說不定我們就是其中一個,就在這裡面學佛、念佛,發心求生淨土,最後佛預言統統也能往生,到極樂世界。
但是這個罪報那真的是漫長,你看就是當時因為嫉妒心,嫉妒說法的法師,編造謠言毀謗,對這兩個法師來講沒有什麼損害,因為法師不求名聞利養,有緣就做,就為眾生說法,沒緣,沒緣就走了。所以對法師而言對他們損失不大,這個結罪是對那些聽法的眾生來結罪的,本來聽法的眾生可能就在那一世統統都能夠覺悟,甚至能夠了脫生死,可是這麼一障礙,法緣斷了,慧命也跟著中斷,所以這些眾生不能夠在那一生得度。斷人身命罪小,斷人慧命罪就大了,所以果報都在阿鼻地獄。這些比丘當時聽到佛跟他們講這宿世的因緣,痛哭流涕,知道自己嫉妒心,太不對了。嫉妒心,以為能傷害別人,其實根本不能傷害別人,只是最後傷害自己,傷害不了那兩位說法的法師,只能傷害那些信眾,而自己要承受這個果報。所以他是在這個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的會上向世尊忏悔,發願改過,永遠不看人過失,永遠敬重說法的人,永遠不能夠以自己修行有一技之長生傲慢,永遠不能夠看到別人比我在哪一方面要好就生嫉妒。所以佛聽到他們的忏悔,贊歎他們,給他們授記,將來必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換言之,如果心裡面有嫉妒煩惱、有傲慢心,傲慢和嫉妒是連在一起的,有這些煩惱的話,往生就成了大障礙。所以佛反覆強調放下三重障,貪欲、傲慢、嫉妒,這三者也是連在一起。你看這群比丘為什麼毀謗?根本在於貪欲,貪圖名聞利養、貪圖別人恭敬,自己得不到,看到別人得到他就生嫉妒,自己持戒精嚴生傲慢,毀謗別人不持戒,這三者都是連在一起。所以文昌帝君在此地為我們講,「勿妒人之技能」。確實這個雖然是語言很簡練,可是這裡面的道理、因果、事實真相那是極深極廣,我們要認真的依教奉行。
好,今天的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有講得不妥之處,請諸位大德多多批評指正。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