悭貪及偷盜的果報
作者:誠 敬
末學至誠忏悔無量劫至今生的悭貪及偷盜。《法華經》雲:「諸苦所因,貪欲為本。」貪心不去,六道輪回難出。
使驕且吝
末學從小悭吝心特重,東西都捨不得給人,記得小時候算是有福報的小孩,因排行最小,集全家寵愛於一身,不愁吃穿,而且比同齡的小孩吃得好、穿得好,零用錢也多。
當時姐姐時常給我做漂亮的衣服,或者買漂亮的衣服,但總是捨不得穿,想留到過年才穿,媽媽以為我不穿,就把大部份的新衣服都送給鄰居小朋友穿,當時放學後才發現衣服不見了,就只剩下幾件衣服,因此又吵又鬧,說媽媽沒經過我同意就把衣服送人,內心生起瞋恨。媽媽說你不穿明年都穿不了了,媽媽解釋好久都難平息自己小氣的心量,只好用錢來賠償,我才開心不鬧了。但是即使衣服變小,末學還是捨不得送人,真是悭貪啊!媽媽的美德是節儉,一生都穿那幾件舊衣服,時常教我們不要亂花錢買東西,家裡多的東西媽媽就送人,所以家裡東西很少。但每次東西要送人時,末學心就不開心,捨不得。自己善根薄,無量劫來沒修好,從小就帶著悭貪的習氣,這一生也沒學到母親的慷慨布施,真是可悲啊!《論語》裡頭孔老夫子說,假如一個人他的才華像周公一樣的美,但是他「使驕且吝,其余則不足觀也!」一個人傲慢、驕傲、吝啬,其它的不要談了,那種才華是假的而非真才實學。
見錢眼開
爸爸媽媽如果叫末學去田裡幫忙,末學都會先和爸爸媽媽談好價錢,拔一行草或菜要多少錢、或買多少糖果餅干。如果沒有報酬就不願意幫忙,想想真不孝啊!有時鄰居田裡需要幫忙,媽媽說一天可以賺多少錢,一聽到錢多就心動,不管太陽多大都可以去幫忙,真是鑽到錢眼裡去了,唯利是圖的心從小就滋長。小時候想錢想到作夢都時常撿到錢,非常高興,可是醒來才知是一場夢,無比的失落。後來想著以後作夢撿到錢,要先去買東西吃飽才醒來,才不會可惜,而不知人生如夢啊!
其實從小我的私房錢就多,因為父親四十八歲才無意中生我,所以像爺爺一樣疼我。哥哥姐姐共五位,年紀都比我大十幾歲,大部分都工作賺錢了,因此過年給我的壓歲錢比同齡小孩多,豬公都養的肥肥的。連自己想吃餅干、糖果也捨不得買,叫爸爸去買,花爸爸的錢。哥哥姐姐們都笑我是小金老鼠,有進無出。要吃水果也叫哥哥姐姐們去買,自己只知道存錢愈多愈好。小時候有一個善願就是存錢長大後要蓋老人院及孤兒院,所以自己也捨不得花錢。記得有一次有人開車來賣東西,媽媽給我零用錢去買糖果,自己買了一點點東西,花一點錢,卻偷了一大包蜜紅豆。一次得逞之後,下次他們來賣時又偷了幾次。現在回想真是可怕啊!沒行善之前就先造地獄業了!
貪婪無厭
不僅如此,自己從小就有占便宜的心,覺得不花錢的東西比較好吃,有時跟著二哥去田裡偷西瓜、在西瓜田裡,兩人像小老鼠一樣,吃飽後回家時再拔幾顆帶走。還有偷哈密瓜、香瓜、花生、玉米、幾年下來為數不少啊!後來自己膽子大了就自己跑去偷隔壁的龍眼、西紅柿、芒果、番石榴。
記得國小時有好幾次,媽媽叫我拿東西去給隔壁八十幾歲行動不方便的老婆婆吃,婆婆家門前種很多龍眼、芒果,婆婆就給末學龍眼、還有好多好吃的東西,吃完了還不走,美其名是陪老婆婆,其實是還想吃龍眼,眼睛直盯著龍眼,所以回家時婆婆給我帶龍眼及好吃的東西。有些東西是婆婆的兒子及女兒孝敬她的,末學實在不應該吃的,損福報啊!記得有一次,婆婆家裡沒有摘下來的龍眼,她自己無法摘,所以給我吃其它的東西,我回家時還趁著她不注意時偷了她家門口種的龍眼及芒果回家,還撒謊說這是婆婆給的,回想起來真羞恥,小小年紀如此貪心。犯了「貪冒於財,欺罔其上。」索取無厭曰貪,昏昧無恥曰冒,甚至買東西有時拿母親的零錢,不匯報就拿去買東西吃,其實自己有很多錢,就是捨不得花,師父上人說錢是通貨是要流通的,不能積在那裡,末學一直有積錢的習慣,可能是過去無量劫養成的壞習慣,把小豬養的肥肥,就是怕他變輕了,有時還懷疑哥哥會不會偷我的錢,在學校上課都心不安。真如《十善業道經》中所言犯偷盜者,常憂損害,而且不懷施意。看到銀行存款數目不斷增加就很開心。二哥向我借錢要買水果,他說買來水果分你吃,等我有錢再還你。但我還是捨不得借。他說加利息,我才心動,要占盡便宜才借他。果報是他一直都沒錢還我,這就是貪的果報。
臨財毋苟得
末學更嚴重的業是為了貪財去造殺業,當時有商人來鄉下買蝸牛,聽說是轉賣給餐廳當作一道佳肴。所以一下雨,末學就和小朋友一起去撿蝸牛,當時一公斤蝸牛才賣一、兩元台幣,末學年紀很小就視財如命,不管雨下多大都一定會去撿蝸牛,末學很熟悉蝸牛會躲在哪裡,別人撿不到鍋牛,末學都可以撿很多,一、二十公斤是少的,很高興拿著二、三十元,卻不知這是多少生命換來的錢。印象中每次都是滿滿的一大卡車蝸牛被運走,眼看著這麼多蝸牛自己卻無動於衷,怎麼會如此沒有慈悲心呢!為了錢而造下殺業。這樣持續好幾年,所傷害的蝸牛無法計數。在此給蝸牛菩薩深深忏悔自己的惡行!
上班後也常用公司的東西,如筆紙,影印、傳真私人用品都沒有經過老板同意,不予取即是偷,甚至公司的車私用。只想占盡公司的便宜,處處不想吃虧,因此稍微受點損失,或不平的待遇,心中就過意不去,生悶氣好幾天。還想方設法少繳一點稅,且不懷施意,常有占人便宜的念頭,去市場買菜也時常跟小販說這菜可不可以算便宜一點,一點不知農夫的辛苦,只想自己少花錢。買東西時常要殺價,甚至人家說貨比三家不吃虧,末學不只是貨比三家,有時可能都到十家了,為了買最便宜的東西,浪費了不少時間、體力,而不知「寸金難買寸光陰」,損失更大啊!這貪念處處顯現,真是一即一切,一貪一切貪啊!且不能慷慨大方布施、小氣。大部分都是同學請客,直到學佛後才慢慢改變一些惡習。結婚後窩藏私房錢怕先生知道,如果與先生吵架,事後和解就要先生精神賠償,像八國聯軍一樣,割地賠款,先生只好花錢消災,自己占一點便宜才開心不鬧。
錢財貶值
錢存到三十幾歲都捨不得花,直到有一天媽媽說你小時候還有一只豬公很重,藏在衣櫥裡,錢都已經變舊幣了,要不要拿去換新幣。其實已經貶值十倍都不止了,當時一毛錢可以買好多糖果,現在一塊錢掉在地上,人都懶得撿呢!古詩雲:不結良緣與善緣,日貪財利苦憂煎,豈知往世金銀寶,借汝權看幾十年。小時候的善願,存錢要蓋老人院及孤兒院也沒實現,學佛後才知道布施要及時不能等,如果當時隨緣布施給老人及孤兒,也累積不少福報。自己因悭貪及偷盜省下來的錢也難以受用,因此告訴媽媽把它留著吧!當作警戒。
悭貪及偷惡報
長大後常憂損害的心更重,鄰居家很多小朋友來家園玩,不小心彈珠就打破玻璃。種的芒果、番石榴,楊桃等水果時常被偷,當時自己很小氣,很不高興,其實這就是果報還自受。而且怕頑皮的小孩子來破損自己的房子,甚至家裡就遭小偷了,門窗上了幾重鎖,但還是被打破了,雖然錢財才損失一百多澳幣,但卻花了二千多澳幣去修窗戶及門,如果窗戶及門不上鎖還不會被打破,損失還比較少呢!犯偷盜,就如同經上雲:「資財縱盈積,王賊水火,及非愛子,皆能散滅。」真是咎由自取,而且時常心不安、擔心。工作賺錢困難,壽命、健康、能力有缺,不安樂。真應驗《十善業道經》中所言犯偷盜者,財命色力不安樂,辯才不足有缺。因為偷別人的東西來養自己的色身,哪能身體好,越吃越消瘦罷了!且處眾有畏:膽小、害怕。講話言辭有礙,時常成語組合顛倒。
諸苦盡從貪欲起
因為一生的貪念、貪行、果報是福德不自在,隨欲難物備。夫家偷偷分財產,不讓我知道,而且分完半年後才知道沒有我們的份,當時自己很氣憤,沒分到也無所謂,但為什麼隱瞞我呢!一點也不受重視。而不知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還有先生偷偷瞞著我去買股票賠了一萬元美金。其實這些都是給我示警,教我要改過。但我不但不反省自己,還因此當作與先生吵架的資糧,說他的不是!正如《太上感應篇》所言:自己「干求不遂、便生咒恨。」以瞋恨心造作了大量的口業,不知道折損了多少福報,也不知道造作了多少地獄之因啊!所謂「禍福無門,唯人自召」。自己所受的一切惡果都是自己感召來的,愚癡無知怨天尤人,終究不能改變厄運,如果明白行善積德,明白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自己的命運一定會更好。
因自己的小氣吝啬,先生如果給婆家錢,末學都會悶悶不樂,豈不知先生是在給自己種福田的機會,回想自己不開心、與先生吵架都是因為自己的愛計較,小氣、悭吝、貪心重,所以雖然學佛十幾年心量還是很小。清涼《鈔》雲:「欲為苦本者」,《法華經》雲:「諸苦所因,貪欲為本。」『諸苦』,可以說是一切世間苦,從貪欲來的;貪名、貪利、貪愛五欲六塵,「欲」是指財色名食睡,名聞利養、五欲六塵,對這些東西起了貪心,貪而無厭。因貪則造業,因業就受報,六道輪回就是這樣變現出來的,可悲啊!
學佛多年雖然也學布施,但都是有求的心,知道佛門捨一得萬報,求功德、求福德、求消業障,就是沒求作佛,真是大錯特錯。雖然錢財增多,只是享人天福報,沒有捨下悭貪二字。章嘉大師的開示,「看得破,放得下」。從布施學起。如此身心世界能放下。如果想成佛,應布施做到三輪體空,不要想到有能布施的我,不要想到有接受我布施的人,不要想到我布施的這些物,叫三輪體空。這個布施心才清淨,才沒有染污。可惜自己都是著相布施。淨公恩師開示,最重要的是把分別放下,執著放下,妄想放下,那成就就快了,心才真正能得到清淨。在我們自己能力范圍之內,盡心盡力幫助一切苦難眾生,雖然幫助這些苦難眾生,絕不著相,絕不圖報。《感應篇》裡面教給我們,施恩不求報,與人不追悔。仔細反省學佛多年功夫不得力,就是沒有嚴格要求自己從這裡下手,把悭貪的心捨掉。所以都在佛門外,進不了門,這是非常嚴重的障道,自作自受啊!現在努力從不著相布施開始。
在此至誠忏悔,給無量劫至今生因自己的悭貪及偷盜所惱害的一切有緣眾生忏悔,也願一切眾生引以為借鑒,悭貪是苦本啊!末學願好好修學,將一切功德回向,因自己的悭貪及偷盜所惱害的一切有緣眾生,同生西方極樂世界。
慚愧末學 誠敬 至誠頂禮忏悔
二零一一年七月十日
【注 一】
犯偷盜。得成十種不可保信法。一資財縱盈積。王賊水火。及非愛子。皆能散滅。二多人不愛念。三人能欺負。四十方毀謗。五常憂損害。六惡名流布。七處眾有畏。八力不安樂。辯才不足有缺。九不懷施意。十命終惡趣。
【注 二】
犯貪欲。不成就五種自在。一三業不淨。諸根不足。二財物不自在。一切怨賊能奪。三福德不自在。隨欲難物備。四王位不自在。珍奇難皆奉。五所獲劣物。非本所求。
【注 三】
「遺教經曰。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惱亦多。少欲之人。無求無欲。則無此患。若欲脫諸苦惱。當觀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樂安隱之處。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故知人能推多取少。自然心地平夷。對境無侵。常行知足。」
【編後語】
佛家有一句話說,「佛氏門中,有求必應」,真求得到,求財富得財富,求智慧得智慧,求長壽得長壽。看看《了凡四訓》就明白,雲谷禅師教了凡先生這一套方法,他學會了,果然得到。生財有大道,不能勉強。命裡財從哪來的?前世修的,前世要沒有修,這一世就沒有;前世修得多,就發大財,前世修得少,生活能過得去,平平安安,都是過去世修的。現在繼續再修,它就提升。
如果用不正當的手段也能得到,那是命中所有的。譬如你是一百年的財富,壽命有一百年,一百年的財富用不正當的手段把它一下提出來,五十年就花掉,五十年就死了,要把生命的代價付出去。所以得大財富不是好事情,把後面像銀行存款全提出來,花光就沒有了。
聰明人了解這個道理,財從財布施來的,愈施愈多。可是要記住愈多要愈施,那這個財源就永遠不斷。決定不能留,留了就是死水,留了就是禍害。要把錢用掉,用在需要錢的人,這世間還有很多可憐的人,前世不懂得布施,生活在饑餓、病苦、死亡的邊緣,這些人要救他,要幫助他。幫助這些人,不但有財布施,還有無畏布施,無畏布施得的是健康長壽。再用好的方法去教他,勸他斷惡修善,那裡頭還有法布施,一舉三得,何樂而不為之?就是這個方法搞一生,要是能如法,都能明心見性。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任何一法都能成菩薩、都能成佛,問題就是要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