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赧王卅二年,齊國人聲討淖齒罪行並殺了他,立愍王的太子法章為王,就是齊襄王,守護莒城。(莒城是齊國東邊城邑,即《左傳》上提到陳桓子請求養老之地的莒城,是地名,而不是莒國的國名。)
淖齒殺死了齊愍王,愍王的太子法章,隱姓埋名,逃到了莒城太史家中,當一名傭工。太史的女兒,一看法章的相貌奇偉,頓生憐憫之心,私下裡常多給他一些衣食,並且與他私訂終身。
齊愍王的侍從王孫賈,在愍王出奔時,與愍王失去了聯絡,遍尋不著愍王,便徑自回家了。他母親很失望地訓斥他說:“每當你早出而晚歸時,我就站在家門口等著你回來。每當你晚上出去不回來時,我也站在裡門口盼望著你回來。如今你隨侍君王,君王出奔,下落不明,你怎麼還好意思跑回家來?”
王孫賈聽完母親的訓斥,便跑到大街上大聲呼喊著:“淖齒亂齊國,殺死了愍王,願意和我一起誅殺這個亂臣賊子的,就裸露出你們的右臂,站出來”。立刻就有四百多人響應,於是他們就一起去圍攻淖齒,當場把他殺死了。
這時候,齊國逃亡的眾臣,正共同在尋訪愍王的太子,想立他為君。法章先是感到疑惑畏懼,之後才說出自己在莒城,群臣就擁立他為齊王,護衛莒城,抗拒燕國,同時通告國內“襄王已在莒城登基了”。
中華文化之所以燦爛輝煌,母教的貢獻最大。母親對子女的影響,始自胎教,之後舉凡褓抱提攜、作育訓悔,在子女人格的塑造和氣質的變化上,實具有決定性的作用。母教對子女而言,是出於無形的誘導,亦即耳濡目染,熏陶啟迪,其成效遠遠凌駕“經師”有形教育之上,這是無庸置疑的。
文中的少年王孫賈,在聽了母親的訓斥後,跑到大街上,號召了四百多人,一起冒死討賊,終於將淖齒殺了,不僅平定了叛亂,也為齊國保留了一線復活的生機。其實在中國歷史上,像王孫賈母親這般的賢母,真是不勝枚舉,就如大家耳熟能詳的孟(轲)母斷機、陶(侃)母鬻發、歐(歐陽)母畫荻、岳(飛)母刺字等等,他們留下的典范懿行,可謂歷久彌新,永昭日月。
天下的母親總是犧牲自己,成全子女;燃燒自己,點亮兒孫。無論自己吃多少苦,受多少罪,都要子女幸福,希望子女長大後,成為有用的人,服務社會,造福人群。為人子女的我們,是否該飲水思源,力求上進,以報慈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