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對我的教育
作者:楊月莺
末學叫楊月莺,家鄉在福建廈門,現在居住在香港。末學非常感恩我們中華民族老祖宗,為我們留下了五千年的文明和智慧,非常感恩師長大人慈悲地關懷著我們的成長,感恩協會領導給我們創造了一個良好的學習機會,讓我們能在一起共修共勉,感恩老師細致講解,傳統文化的理念,慈悲耐心的善導,讓末學明確了學習,改正錯誤的方向、方法和決心,尤其是各位學長真誠的忏悔,鼓勵著末學,是末學學習的好榜樣。
老祖宗教導我們百善孝為先,今天末學要忏悔自己的不孝。忏悔自己懷著瞋恨妒嫉的心,忤逆親人,懷著麻木不仁的心,忘恩負義,懷著輕慢的心,對身邊的人、事敷衍應付。
冷漠父親
末學自小就生活在母親的愛護中,我看到堂兄弟他們不僅有母親,還有父親,就問母親:「父親在哪裡?」母親平淡地說:「你父親在南洋謀生。」
在我十二歲那年,母親告訴我:「你天天想的父親,就要回來看我們了。」末學當時很激動,一放學,就跑到中國旅行社去等。記得末學問母親:「父親是什麼樣的,認錯了怎麼辦?」母親指著掛在牆上的相片說:「和照片一樣的就是。」
一天下午,末學還在學校上課。保姆來接我回家,我看到門口堆了一大群人,都是鄰居。大家都笑著對我說:「小妹,你爸爸回來了,快進去!」末學很緊張,往大廳一看,就看到叔叔伯伯們正圍著一個人說話。那個人就穿著西裝,長得和相片一樣。他,就是我的父親了。
我看到父親身邊還有兩個大箱子,心裡嘀咕:「箱子裡面一定有我的禮物!」過了幾天,母親告訴我:「你父親帶過來的物品,沒有你的份。你年紀還小,都給堂兄他們分走了。你父親還留下一部自行車,讓你二哥上中學用。」我聽了之後,看著那堆東西,心裡又難受,又妒嫉。我那不滿的氣憤,代替了十二年的想念,心想:「還是媽媽好。」
父親在家鄉住了一個多月,因為對父親陌生,所以很少和他講話。那時,曾經對於父親那種依靠和想念心都已經不存在了。
到了八十年代中,我三十多歲的時候,父親過世了。我們三十多年的父女,相聚的時間卻不到一年!對父親的離世,末學當時一滴眼淚也流不出來!
經過學習了中國傳統文化,末學明白了父母的養育之恩,應該是相等的。母親的愛是有形的,而父親的愛是無形的。我們要深信傳統文化對我們的啟示,父母對子女的愛是真心無私的,沒有時間和空間的距離。父親雖然不在我身邊,但父母他們都是在共同擔負起養育子女的責任。父親的克己待人,對自己兄弟的照顧,是友悌的表露。
再者,末學也應該學習父親,心存安慰奶奶的孝心,末學應該懂得承傳父親孝敬、無私付出的家風。然而,末學心量太小,因為沒有收到禮物,就多年漠然對待父親,不懂得從深處去體諒和理解父親的處境,因而犯下了忤逆大罪。
對母親念子之情麻木不仁
《弟子規》「入則孝」裡面說:「晨則省,昏則定。出必告,反必面。」蔡老師在海南講《幸福人生講座》時,曾經說過他一個星期要打一次電話回台灣問候雙親,給我們做出了榜樣。
末學的老母親九十二歲,家公和家婆都已八十多歲,三位都是高齡的長輩,居住在家鄉福建。末學平常很少問候,經常忘記,還借口說時間過得太快,怎麼又一個星期了。末學就是這樣用巧妙的語言來掩蓋自己對長輩念子之情的麻木不仁。
十年前,末學的兩個女兒到美國讀書。五年期間,末學是天天都在等待長途電話,很是放心不下。當年我在外,母親在家鄉,我覺得時間過得真快,來不及想到母親的時候,就一周過去了。如今我在家,女兒在外,我牽掛女兒,讓我感到時間怎麼過得這麼慢?幾位老師都有講過一個例子,三代同堂在一個桌子吃飯,做媳婦的總是把最好的飯菜、水果給了自己的孩子。這樣做寵壞了孩子,而不懂得在孩子面前做出孝敬長輩的榜樣,契機去教育下一代要敬老,不能自私自利。上文所說的對時間的感受,對母親和孩子的處理態度截然不同,這和老師講的例子,事上不一樣,理是一樣的。
我們不知想念父母,縱然父母不會和我們計較,甚至連計較的念頭都沒有,但末學正做著本末倒置、麻木不仁、忘恩負義的行為,怎能夠把下一代教好呢?末學上虧負了老母親,下虧負了孩子,沒能讓他們得到最貼切的機會教育。
對待夫家敷衍應付
記得三年前,末學剛巧回家鄉探親。家婆生病住院,末學買了一盤鮮花去探望,放在病床邊的小桌上。家婆當時很高興,馬上對末學說:「醫院不干淨,你不必和妯娌們來輪流照顧我,你先回家吧。」末學聽了後,馬上松一口氣,當時那種輕松,是一種傲慢心在支配著。我的母親也住過醫院,我哥都不捨得叫我去幫忙。現在是家婆,我作為媳婦送了花不就是表心意了嗎?說實在的,當時真不想留下來。
雖然老人家很是高興,買花送花也是件好事,但末學回想當年的那一刻,和《太上感應篇》一對照,就犯了「欺暗室」的過錯。末學在送花的過程中,念頭裡面失去了真誠心。如果當時末學懂得留下來,照顧她老人家,盡了做媳婦應當的孝敬之外,更有意義的是代自己的丈夫去回報父母的養育之恩,老人家會更高興,更安慰!
這就是末學懷著輕慢的心,表面形式的應付著身邊的人和事。作為一個女兒,作為一個媳婦,幾十年來,除了結婚那一天,給幾位長輩捧過茶,到現在從沒有再去做過。一年回家兩三趟,家人一直把我當成客人來接待,特別是在我先生事業有一點成就時,末學的傲氣更是濃濃的加上一層。家人更不敢怠慢,把我當成了貴賓。末學的腳步聲剛走到門口,家裡已把熱湯飯菜准備好,還都是末學最喜歡的家鄉菜。末學非常慚愧,感到必須檢討自己的心行。
其實每一條的過錯,都是來源於那顆瞋恨、妒嫉的心。這個妄心在細微地延續著,並不是隨著末學父親的過世而畫上句號。末學一定要好好地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對我們的教育,改正錯誤,遵照老師在課堂上的教導,力行孝道。
孝是在無形中,孝是在生活的點滴中,只要有真心,即在一切處,就看你懂不懂去把握,去真干,拿出真誠心。《太上感應篇直講》說:「每日思量親恩未報,父母年紀將衰,要急急做出報親的孝來。每日思量,父母對我們付出點點滴滴的愛。」
末學細細回想,從小到大父母的關愛。過年的時候,母親一定會一針一針為末學縫一件新棉襖,還要加上兩件外套,每一個學年的開始,母親也一定為末學做一個新書包(那個年代,沒有像現在那麼方便,上街就可以買得到,多數是家長自己為孩子做),感冒發燒的時候,母親會到家的後花園采一些車前草,加白菊花、金銀花,再加茶葉,熬給末學喝……
記得末學六歲那年,我們住在上海,二哥和我被傳染到白喉,這在當時可以說是一種很嚴重的傳染病,必須馬上隔離住院。醫院在上海市的郊外,那時的交通工具,只有電車和人力車。母親天天從市區到醫院來回四五個小時,就為了從窗口看一眼,末學的病是不是有好轉。末學住了一個多月院,出院的時候,母親遠遠的看見末學讓護士牽著走出來,急著跑過來抱我,摔了一跤,把裡外四條褲子全磨破了。母親幾十年如一日的照顧,歷歷在目。只因為自己長大了,生活安逸了,自私自利的念頭,障礙了自己真心本性,把父母為我們獻出的愛都給忘記了。
改過遷善盡孝心
前幾天,碰巧是末學的生日,末學覺得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向母親表一表孝心。一早起來,我馬上撥通電話,正好是母親接的電話,老人家一聽是我的聲音,就說:「小妹今天是你的生日,我們這邊中午煮面,為你慶祝!」末學聽到母親這麼說,心裡感到非常慚愧,眼淚刷的一下全流出來,然後向她老人家忏悔:「媽媽,五十多年來,每年在這個日子裡,我不懂得去感念你的養育之恩,反而是你老人家年年為我煮面。女兒不孝,很對不起你老人家!我們協會這段時間學習傳統文化教育,讓我明白了自己很多做得不足的地方,請你原諒!農歷新年快到了,我會早一點回家鄉過年,再去探望你。」老母親聽了很高興,比我專誠為她做生日還高興!母親問我:「小妹,你現在還做義工嗎?」末學回答:「是!」老人家接著說:「當義工好,當義工有學習好!」雖然只是短短的幾句對話,末學以愧疚的忏悔心,對老母親作出了真心的忏悔。我感受到,站在電話那一頭的老母親和我一樣,都沐浴在天倫之樂的喜悅中。
我這通電話,驗證了《太上感應篇》上所說的「是道則進」,這是件很必須要做的好事情,要趕快去做。要明白父母親對我們無私的疼愛,一直沒有提出自己的要求,其實他們是在原諒中等待,所以我們一定要好好地把孝道落實。想到一點,做到一點,父親雖然不在了,我身邊還有三位老人家,可以讓我去行孝,來彌補自己的過錯,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在,後悔就來不及了。
【編後語】
《孝經》〈開宗明義章第一〉,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為德行之本,所以聖賢教誨無出其右。天下無不是之父母。為人子女勿記父母之愆。
《孝經》引孔子的話說,「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愛自己父母的人不敢對別人厭惡;「敬親者,不敢慢於人」,尊敬自己父母的人不敢輕慢別人。又說「人之行,莫大於孝」。中華民族歷數千年而不衰,蓋皆賴此以孝道為根本的仁愛精神之發揚光大。
愛敬是一切德行的根本。舉《弟子規》的例子,《弟子規》第一句「父母呼,應勿緩」,做小朋友的時候就學了。你到老的時候,八十歲了,你的爸爸還在,一百多歲,他叫你的時候,你是不是還是應勿緩?是!這句話把意思引伸,對待任何一個人,用愛敬!《梵網戒經》裡面告訴我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一般人喊你,是不是也要應勿緩?是。為什麼?這是對人尊敬。聖人的教誨,一句話,生生世世受用不盡,就這個道理。我們對父母要愛敬,對一切眾生都要愛敬,一樣的心態、一樣的方式來對父母、對一切眾生,這就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