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故事

 

覺宗—高僧轉世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覺宗——高僧轉世

 

 

 

   

覺宗,字道玄,別號松溪,元代扶風人,俗姓南氏。他家世世習儒,而其母陳氏,卻十分敬仰佛祖,每年春節,總要去當地的法門寺,施捨米飯給寺內的僧眾,從不間斷。

 

一天中午,陳氏躺在床上午睡,夢見法門寺住持坦公送給他一桢玉像,高才一寸左右,陳氏接過玉像,吞進肚裡,便懷孕了。陳氏醒後,將此夢告訴丈夫,她丈夫十分奇怪,就派人去法門寺打聽情況,得知那天正好坦公坐化了,心知是坦公投胎轉世,便許願說:“假如生下來的是兒子,我一定讓他出家事佛!”

   

覺宗出生的那一天,他家的房屋裡有強烈的白光,天空中有梵音,鄰居都非常驚異。覺宗在兒童時期就不吃葷菜,舉止循規蹈矩,絕無戲弄,尤其喜歡靜處打坐。父母親知其夙緣,也不以為異,正准備實行過去的誓願,送他出家為僧,恰逢蒙古兵大舉入境。

 

兵荒馬亂之中,父子不得相保,覺宗被蒙古兵掠走,攜至武川,給元朝太傅當侍兒。他謹慎穩實的性格迥異於其他的侍兒,引起了太傅的注意,便同意讓他出家為僧。

   

覺宗來到媯川青山寺,投於林法師門下,剃度之日,他流著眼淚說:“不知父母現在何方,兒子今天終於出家了!”他潛心佛典,不到三年,初通佛學各經。又去拜訪武川英公,聽《華嚴經》疏講,五年之後,明《華嚴》底蘊,縱橫得妙谛,座下學者甚多,覺宗推為第一,因而名聲遠播。但是,覺宗並未以此為滿足,反而認為宣講佛法不能過分,坐參禅機更為重要,於是前去參谒聖因大師。

   

聖因是位老禅師,見覺宗來,問他道:“聽說你精通《華嚴經》,何不開講壇以度天下眾生?到這裡來干什麼呢?”他回答說:“生死事大。”聖因又問:“自從識得曹溪路,了知生死不相關,你對此如何領會?”宗覺正在考慮如何回答,聖因對他猛喝一聲,他拔腿便欲出去,聖因喚他回來,要他坐下,宗覺回頭一望,聖因說:“你分明領會了。”宗覺猛然省悟。

 

第二天,他又來谒見聖因大師,說:“昨天蒙和尚一喝,我便有所領悟。”聖因說:“你試試看。”覺宗拂袖便出,聖因大師颔首而笑,贊他有悟性。

   

憲宗元年,朝廷下诏,請聖因大師主持靈山寺,聖因推薦覺宗代己擔任此職,去靈山之前,他作偈語一首曰:

    十載志如鐵,

    玄關皆透徹。

    跳出荊棘林,

    踏破澄潭月。

    好向孤峰頂上行,

    靈光獨耀無時節。

   

覺宗在靈山登堂說法,十多年裡,僧眾雲集,多達數千人。廣增廟宇殿堂,金碧輝煌,映照泉石之間,凡所應有者,一概添置齊全。於是,靈山名聲大振,與海內大剎並駕齊驅。

   

至元四年,潭柘住持文公退隱西堂,覺宗大師補其職,任潭柘住持,使潭柘法席比靈山更盛。覺宗大師外貌修整,在僧眾面前極為嚴肅,使人一望而生敬畏之心。

 

而且,他門庭孤峻,他決不會因一言一機的契合便收為門人,而是要反復地審察,對人有了透徹的了解,才許其入門。由於入其門太難,故天下僧人望崖而退者居多,能入其門者,也是鳳毛麟角了。

 

覺宗於至元年間端坐而逝,塔葬於潭柘。

 

允若——泉水再來

    

元朝的時候,紹興府(今浙江紹興)有座雲門寺,寺裡有個大和尚叫允若。允若字季蘅,號浮休,又號若耶——這是因為雲門寺旁邊有條清清淺淺的溪流叫若耶溪,允若和尚來到雲門寺出家之後,就借溪流的名字來自稱了。

   

允若和尚是紹興府相裡人。當他還十分童稚的時候,就不時地表現出自己的聰明才智,令那些年長於他的青年人、甚至是成年人為之傾倒。在他剛剛九歲的時候,居然就能明曉《春秋》大義,這怎能不叫一般人歎服得五體投地呢?也正因為如此,他的父母就特別地鐘愛於他。

   

可是,大出他父母和一般人的意料之外的是,當允若年紀稍微大了一些的時候,他卻悠然有絕塵之趣,日漸生出出家之念。父母、鄉人苦苦勸解,希望他憑借自己的聰明才智,在仕途上春風得意,光宗耀祖。但允若卻執著一念,堅持要出家為僧。家人苦勸不聽,最後只好聽由他自己的選擇。於是,允若便辭別家人,來到雲門寺,開始了他的僧侶生涯。

   

允若長大到十五歲的時候,寺廟見他仍然不改初衷,執意出家,這才給他剃度,他也才成為一個真正的和尚。

   

之後不久,允若和尚便隨著其他僧眾一起渡過波濤洶湧的錢塘江。北上來到杭州的興福寺,第一次拜谒了當時頗為知名的大山恢法師。大山恢法師見他年少聰慧,銳意求學,心中歡喜,便慨然傳授給他《天台四教儀》、《金錍十不二門指要鈔》諸書。出乎大山恢法師意料之外的是,這位年紀輕輕的允若和尚居然只浏覽一遍,便悉數盡知這些典籍的要旨!

   

這時,湛堂法師主持南竺寺。允若聽說後,隨即辭別大山恢法師,前往拜谒。到了南竺寺,允若和尚一如既往地師尊湛堂法師,廣采博學,學識日見精進,凡是法智所結,諸如《立陰觀別理》、《隨緣六即》、《蛣蜣理毒性具》等等諸多文獻,沒有不作深入學習、思考、探究的。

 

至於其他一些經籍律論,像思清法師的《兼業》、昭圓法師的《異說》、齊潤法師的《黨邪》、仁岳法師的《背正》等等,也都頗用心力,大花功夫,仔細參閱,審察它們的是與非,正與誤。

 

正是憑著自己這一腔認真、刻苦的治學、上進的態度與精神,允若和尚竟然以小小年紀、後輩晚學的身份,深得許多大和尚都難以攀援的湛堂法師的特別青睐。由於湛堂法師的器重,允若和尚開始執掌南竺寺支應賓客的重任。

   

到了元英宗至治初年(公元1321年),湛堂法師奉皇帝之命,北上燕都(今北京),負責校核《大藏經》。於是,他便趁機將允若和尚的特異之行上奏皇上,借以昭示允若和尚的居止、品行。皇帝一聽,也不禁大加贊賞,皇恩浩蕩,特別欽賜“慈光圓照”的名號,以示優寵。同時,又欽命允若和尚前往昌源淨聖院,出任寺院的住持之職。

   

允若和尚奉命來到昌源淨聖院,四處察看一遍,大出意料,感慨良多:當年香火茂盛的一大名寺,由於長年失修,管理欠當,竟然四處頹弊,破落不堪;尤其是風雨之夜,更給人一種搖搖欲墜的感覺……

   

但是,眼前荒蕪的院落、頹圮的房捨卻沒有嚇跑允若和尚,反而堅定了他光大寺廟、重振寺廟昔日風采的決心。在這種精神的支配下,允若和尚經過仔細考察和認真分析,決心花大氣力重新修整寺院:開墾荒蕪了的田地,修葺坍塌了的屋宇,重塑佛像金身,敲響晨鐘暮鼓……就這樣,在他的努力下,三年之後,這座淨聖院重又放射出燦爛的光華,再現昔日的繁榮,終於成為遠近聞名的一座巨剎!

   

完成了這一重任後不久,湛堂法師又飛鴻相招,請允若和尚回歸京都,位居自己法座下的首座,負責校驗、攝正其他僧眾的日常規范。這樣一直到元泰定帝泰定年間,(公元1324—1328年),允若和尚再次辭別湛堂法師,前往杭州興化寺,出任住持之職。

   

當時,錢塘一帶,另有三位非常著名的佛學大師,即天岸濟、我庵先、玉庭罕三公。允若和尚和他們三位威望相俦,名達遠近,世人尊稱“錢塘四依”,即錢塘一帶佛學四大支柱的意思,可見當時人們對他們的贊賞。

   

不多久,允若和尚又回到他當年出家的雲門寺,退居歸隱。卻不時與歐江恩、休耕逸二位法師臨風吟詠,忘情山水,不知夕陽在樹,夜幕降臨。當地人將三人並稱“雲門三高”。

   

元順帝至正年間(公元1341—1368年),允若和尚居停在浙江的圓通寺,後來又來到上竺寺。在這裡,有一座山,山上有一眼早已廢棄了的纓絡泉,已經干涸了許多年。有一天,允若和尚漫游來到這裡,便手持錫杖,輕輕地敲打著泉水邊上的巖石,一邊祝禱說:“如果我的佛緣尚存在的話,那麼,泉水啊,你應當為了我再湧現出來;如果我的佛緣已盡了的話,那麼,泉水啊,你盡管一如既往地干涸著好了。”

   

允若和尚禱告完畢,便見泉水汩汩湧出,清徹碧透,一會兒便將干涸多年的泉湖注得滿滿的。隨行的人見了,無不感到十分驚訝。這事後來讓戶部尚書貢師泰知道了,也不免十分感慨,便把它比作鐵樹開花,慈雲重榮;又稱此泉為“再來泉”。

   

隨後,允若和尚重又退隱雲門寺,築建了一座小小精捨,專門鑽習《法華經》、《三昧經》,以此作為自己暮年的淨修之業。

   

這時,已是元末之際,天下大亂,群雄蜂起,干戈紛呈,人民四處逃難,無以為生。雲門寺一帶久仰允若和尚法心慈容的民眾,紛紛前來投奔;卻又見佛門淨土同樣戰火燒身,無以活命,因此,大家就好心地勸說允若和尚和大家一起,遠避山野,躲逃殺身之禍,待天下平靜了,再來還就佛門。

 

沒想到允若和尚不僅不聽大家的建議,反而怒斥說:“你們誰聽說過災難是可以躲避的呢?我的對敵就要到了,我還是守在這裡,等候他們的到來好了——你們別管我,趕緊走吧!”大家見苦勸不聽,只好任由他孤身一人留在雲門精捨,紛紛逃避走了。

   

等到大家都離開之後,允若和尚就獨坐精捨之中,等候敵人的到來。果然沒過多久,賊寇蜂湧而至。允若和尚兀自端坐,剛毅不屈,辭色俱厲,威攝人心。這群賊寇的頭目憑借所見所聞,心知允若和尚一定是一位得道高僧,不覺心有所動,命令手下之人撤退,不得傷害這位高僧。

   

但是,就在這幫賊寇之中,卻有一名賊寇,向來膽大包天,行為蠻野,聽了頭目的勸告,只是當作耳邊風,不執行命令,舉刀向允若和尚劈去,說時遲,那時快,只見刀光一閃,允若和尚便如山一樣,頹然倒地……

   

與眾不同的是,允若和尚被殺之時,半點不見血濺地,而是一腔白色乳液,從刀口湧出,沾滿了地面……

   

這一天,是元順院帝至正十九年(即公元1359年)二月二十九日。允若和尚壽年八十,而僧侶生涯則長達六十五個春秋。

   

允若和尚在世的時候,風度簡遠,不苟言笑。因此,趙孟頫敬稱之為“僧中御史”。他的弟子很多,其中較有名的有集慶寺友奎、演福寺良瑾、延慶寺如瑩、隆德寺法讓、淨聖寺圓證等。所著《內外集》,是黃瑨替他整理、印行的。

 

明本——弘法南沼

    

明本,俗姓孫,元朝錢塘人。他的母親懷胎十月,分娩之前夢見有一個無門無派的開道僧人送給他家一個大燈籠,夢醒即生下了明本。明本從小禀性淳樸,喜歡吟誦經文,喜歡打坐。七歲開始學習《論語》、《孟子》,尚未學完,因母親逝世,便辍學了。十五歲時自守佛戒,發誓終生向空寂,入佛門。

   

不久,因為閱讀《傳燈錄》時產生了許多疑惑,志在參省,於是登上死關,去拜見妙公。妙公是當時的著名高僧,但為人十分孤傲,他頭發很長也不剃,衣服又髒又破也不換,不願與人交往,從未露過笑臉,也從來沒有給他的任何一個弟子剃度過。可他一見明本,便欣然而笑,親自為明本剃發,可見他已預知明本將來必成大器。

   

明本投妙公門下之後,花了很長的時間研讀《金剛經》,對許多疑惑之處有所理解,但他認為自己雖然識量疏通,於佛理無不融會貫通,但全由苦思所得,而非本性,於是來到天目山,在東南諸山中選擇了一座最高最冷的山峰,搭了個茅棚,准備了一些干糧,白天從事體力勞動,晚上參習禅定,天天如此,整整十年,身體從來沒有沾過床席。

 

後來,他洞徹佛理,發言高妙,妙公認為他深得自己的真傳,非常賞識,但明本自己卻十分謙虛,從未以師道自任。然而,“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其光氣自不可掩。至元年間,松江有個大富翁瞿氏,出資在蓮花峰建了一個大寺廟,號“大覺正等禅寺”,請妙公任住持,妙公此時年高將化,薦明本自代,而明本卻堅辭不往。

   

明本常常說“擔任住持的人,首先要有無上大道,其佛力可以開明入天;其次要長久地培養福緣,其緣分可以廣納徒眾;再次要能明智通變,其智力可以應付各種應酬事宜。所以大凡為住持者,必須佛道為之體,緣分和智力為之用。假如有其體而缺其用,就會化權不周,事儀不備;假如有其用而缺其體。雖然處眾而眾歸,制事而事宜,但大道不通,也是不行的。更何況像我這樣,三者都不具備,如果也敢於去充任住持,對於因果禍福,難道會沒有不安與恐懼嗎?”

   

當時佛教五大名山都缺住持人,各山人士紛紛寫信或送聘禮,欲請明本大師去擔任住持,他全一一推辭,有時為了回避,不得不躲到偏僻荒遠的深山或人跡罕至的海濱。然而,四方聞其名而前來求學者,背著干糧,挑著行李,不遠萬裡而來,絡繹不絕。

   

南诏有個僧人,法名玄鑒,素明教觀,而且知識廣博,頗有辯才,他對人說:“聽說中國有禅宗一派,我將前往考察,如其理精博,我就服其學;如果其學不當,我就要改變它的宗旨,讓它服從我們的教觀。”

 

他來到中國,與明本一交談,立即領悟到自己從前所學並未洞發源底,正准備回南诏發揚光大禅宗,卻在吳地因病死去。玄鑒的弟子攜帶明本的畫像回到南诏,那畫像發出神光,直達天外,南诏人驚異不已,於是都改信禅宗,而尊明本大師為禅宗第一祖。

   

明本大師四方雲游,走到哪裡,都會受到僧人俗眾的仰慕,但別人送來的香茗金帛,他望都不望一眼,依然吃他平常的齋飯,穿他普通的布衣,有人見他身體肥胖,夏天炎熱,穿著布衣苦不堪言,便送給他一襲葛衣,他卻堅辭不受。

 

他雖然屢辭名山住持,自處於山林江海,但在山上結廬自居,白天勞作,夜晚參禅,規程條章,井井有條,儀態慎嚴,就像面對數千僧眾。至於他激揚佛法,提倡禅宗,機鋒指處,使嬰之者膽喪,聞之者意消,無不心折膺服。

 

當時的公卿大夫如徐威卿、鄭鵬南、趙子昂等人,一聞他的道行,便生崇敬之心,待到觀其儀容,與其交談,便無不欽佩仰慕,終生不改。浙江丞相脫驩公,最為嚴厲持重,讀了明本的書,當即斂衽望拜。

 

高麗王以王室之貴,不遠萬裡前往禮拜,對身邊的人說:“我見過無數的高僧,卻從來沒有見過像明本大師那樣有福有德的。”由於受到明本大師的啟發和開導,高麗王甚至感動得流下了眼淚。

   

至正三年八月,明本大師圓寂,世壽六十一。寂前一天,有白虹突然興起,橫貫全山。

 

上一篇:千古不傳之秘
下一篇:圓寂復魂師地獄游記(10)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