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知識

 

皈依佛的四個理由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皈依佛的四個理由:佛毫無怖畏、具足方便善巧、具足大悲心、具足大平等心。

應歸之相分四。初者,謂自即是,極調善性,已能證得無畏位故。若未得此,則如倒者依於倒者,不能從其一切畏中救護他故。

“應歸之相分四”,那麼歸依的相呢,下邊又給你分了四項來說。

“初者,謂自即是,極調善性,已能證得無畏位故。若未得此,則如倒者依於倒者,不能從其一切畏中救護他故”,第一個,我們所歸依的人,必須他自己已經是“極調善性”,他的心極調善,就是說前面說的一切過失都滅完了,一切功德都證到了、圓滿了,是“極調善性”。那麼他本身做到了,“已能證得無畏位故”,他已經證到無所畏懼的位。我們眾生有怖畏,佛,他毫無怖畏,他不存在(怖畏)。我們不是開始念《心經》嘛,“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證到個解脫位的時候,這些都沒有了。那麼他是證得無畏的位子了。

“若未得此,則如倒者依於倒者”,假如是說你歸依的人沒有達到這個高度的,沒有得到這個的,那麼你歸依他,等於“倒者依於倒者”,本身他自己是顛倒的,你去依靠一個顛倒……,你本身是顛倒的,因是你要求救,但是你依靠的人還是一個顛倒的。它依我們普通說的麼,就是瞎子依一個瞎子。你眼睛看不到,又想人引導你走路不會走錯,結果你找了一個,又是一個瞎子,你要找一個瞎子幫你引路,那不是糟糕了嗎?那麼我們說,要求離苦,要歸依,求一個救,那麼歸依三寶嘛。搞錯了,歸依其他的天魔外道去了,那就是瞎子依了瞎子跑,亂跑,結果墮入火炕去了。那這個是救不了苦了。

所以說一定要睜開眼,所以佛教要智慧的。沒有智慧,糊裡糊塗,迷信,解決不了問題的。你一定要睜開眼睛看一看,哪些是該歸依的,哪些不該歸依的。然後你該歸依的就要歸依,不該歸依的,不要歸依,這才是不會錯。所以說要歸依的人,必定是有這麼大的“極調善性”,就是證到無畏的位子的,就是前面說的功德圓滿證到的,過失一切都沒有的。然後,你依靠他,有辦法。

假使不夠格的,那麼等於是這個人——本來你是顛倒,你依靠的人,還是顛倒的——那這怎麼能解決問題?不能解決的。“不能從其一切畏中救護他故”,因這些人,他自己還沒有達到無畏的位子,一切怖畏之中,怎麼救人呢?他自己還在苦難之中,有苦難就有畏懼,無畏的話,一切苦難都除完了,無畏了。那麼,他沒有達到這個要求,他還在怖畏之中,你要求他解脫你的怖畏,怎麼達得到呢?這是不現實的。

 

應歸之相分四。第二者,謂於一切種,度所化機,善方便故。此若無者,縱往歸依,亦不能辦所求事故。

“第二者,謂於一切種,度所化機,善方便故。此若無者,縱往歸依,亦不能辦所求事故”,那麼這個人,他得到無畏的位,可以救度你,但是說他還要度眾生有方便。“謂於一切種,度所化機”,各式各樣的所化的機,你要度他,要有善巧方便。這個人是怎麼的,你要怎麼度他,那個怎麼的,那麼度他,那麼這個才能度的,把人都度掉。“此若無者”,假使說他自己倒功德很大,但是沒有方便善巧,度眾生的方便善巧沒有。那麼“縱往歸依,亦不能辦所求事故”,你去求他,歸依他了,他沒有方便善巧,救不了你,就像我們經常引的公案。

有二個人歸依了捨利弗、目犍連,就是證不到果,後來去問佛了。佛說:“你修什麼?”他說:“我修數息觀。”“你以前干啥的?”他說:“我以前是洗衣服的。”又問那個:“你修什麼?”他說:“我修不淨觀。”“你干啥的?”“我是打鐵的。”佛說你們調一調,打鐵的你修數息觀,洗衣服的你修不淨觀。這麼一調,好了,都證阿羅漢了。怎麼?方便善巧。打鐵的一錘一錘,一、二、三、四,正好數息。洗衣服的,衣服上的髒,尤其是病人,那些大小便,搞不清楚的,髒看慣了,不淨觀一修,馬上就見效了。那麼這個方便善巧有了,才能度人了。即使你自己解脫了,沒有方便善巧的話也度不了人了。

所以說,第二個要求,即使你是能夠除無畏了,但是你還要對度一切眾生方便善巧,要有。你不能人家求你,這個法,那個眾生求,還是這個法,這個不相應就救不了了。所以說八萬四千法門都要有,這個是第二個要求。

 

應歸之相分四。第三者,謂具大悲故,此若無者,雖趣歸依,不救護故。

“第三者,謂具大悲故,此若無者,雖趣歸依,不救護故”,第三個,要求大悲心。他第一個,自己的功德完整了,方便善巧也有,大悲心沒有,你去找他歸依,“哎呀,煩得很,我沒有空。”好了,一句話把你打發走了,那你還是救不了。要有悲心,所以第三個呢,要有大悲心。

 

應歸之相分四。第四者,謂以一切財而興供養,未將為喜,要以正行而修供養,乃生喜故。此若無者,則定顧視先有恩惠,不與一切作歸處故。

“第四者,謂以一切財而興供養,未將喜,要以正行而修供養,乃生喜故”,第四個,就是說我們要歸依的人,你去財物供養,他並不認好,而去如法地修行的供養,他才高興。

“此若無者,則定顧視先有恩惠,不與一切作歸處故”,那這個什重要呢?假使說這個沒有的話,那有錢的大興供養,他就救他;沒有錢的供養不起的,就不管了,那還是不行。所以說有的人,他固然很發心,供養了很多,他就一個――好像“我供養你那多,你給我特別地要照顧”,這個心不要起。佛是大慈大悲,平等的。你供養多,固然對你是大悲心。但是他供養少,不能說:“他供養那少,你不要去理他,你專門給我說法好了。”不行的,佛是都照顧的。

能使佛歡喜的呢,就是如法修行——“正行”,你只要有正行的話,佛說的話,你去依佛而行的話,佛都歡喜。佛說了半天,你不聽他的話,你另搞一套,那當然了,不得佛歡喜了,也得不到加持的。那你不要財,不是說財供養不好了,財供養當然是好了,但是法供養更好,這個我們經常說的。法供養是最勝的供養――如說修行供養。你如果對佛說的話,好好地修行,佛也會歡喜心,管你有錢沒有錢,他都歡喜,要救度。那財供養很好,財供養又能夠以法供養,如說修行,那更好了。如果財供養而不修法,有些人大財主,他對大法師天天供養,就要求法師,對他要特別地照顧,而他又不修行。那個算盤打錯了,法師如果是——學法的法師,就不會對你特別照顧了,那是要看你是不是如法修行的了。

所以說,“此若無者,則定顧視”,假使說沒有這個功德的話,就是對財物供養是生歡喜心,對正法供養是無所謂的話,那“先有恩惠”,就是先大大供養的人,就給要特別照顧了,而對那些其他沒有供養的人,不給你作歸依了,就不加持了,那也不夠。

所以說這四個條件都要有,這個四個相都要有,一個近一個,一個近一個。

 

上一篇:正如法師:財富從付出中來(一)
下一篇:修忏悔法可以轉變業果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