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密大德開示:放下、放松而安住--修行的第一課
一、放松、安住(把修行融入生活)---大恩上師希阿榮博堪布
人們常說把修行融入生活中,可奇怪的是,盡管我們很努力,修行卻仍然與我們的生活若即若離。當我們打坐、念經、微笑面對他人時,我們覺得自己做得很好,真正是把佛法運用到生活中了;可是在我們沮喪、憤怒、疼痛、委屈的時候,佛陀的教誨便開始記不清。除了當時極其鮮明而強烈的屈辱感、挫敗感外,其他一切都退到模糊的背景中去了。也許有人不禁要懷疑上師教給我們的種種方法是否真的有效。
為什麼修行不能持續地改變我們的生活?為什麼讓很多人脫胎換骨、自由覺悟的佛法到了我這裡就總是失效?也許答案就在於我們把生活抓得太緊。不論自覺或不自覺,生活中的一切對我們來說都太重要,工作、家庭、金錢、聲譽、感情,我們希望這一切都盡在掌握中,四平八穩,安全放心。為此,把全副精力都投入進去還不夠,還要通過修行為生活上保險。然而,生活就像我們手裡握著的沙,抓得越緊流失得越快。在無常面前,以強化生活和自我為目的的修行變得支離破碎,收效甚微。我們若能放松下來,不把生活中的每件事都看得至關重要,而是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到修行上,生活並不會因此變得更糟。相反,真正的轉變會在這時出現,我們也會因為放松而第一次嘗到自由的滋味。
放松可以說是修行的第一課。生活中人們最慣常的狀態是緊張、對抗。對自己、對別人、對周圍的一切都緊張兮兮。我們不喜歡生活在自己的掌控之外,任何一點不確定都會讓我們焦躁不安,所以我們總是神經質地忙碌著,即使身體沒動心裡也從沒停過,深謀遠慮想防微杜漸。一帆風順時,我們希望這種美妙的狀態能一直保持下去,不想看到任何突發事件打破生活的完整平靜。生活中發生任何一件事,都讓我們心頭一緊,必須立即判斷出它的利弊以采取相應的行動。對自己有利的要讓它錦上添花;對自己不利的要趕緊想辦法壓下去或推出去。
我們自以為是生活的故障檢修員,整日一副嚴陣以待的模樣。身處順境的時候,饒是這樣不安,陷入逆境會怎樣惶恐更可想而知了。我們仿佛每天頭頂磨盤走來走去,感覺要被壓垮了,世界縮小到只剩下眼前那一堆困難。諸事不順,我們越發相信自己是世界上最倒霉的可憐蟲。這種自艾自憐的情緒使我們覺得自己更有理由責怪、刻薄、報復、折騰。我們樂此不疲,以至於忘記生活原本就是變化無常,喜憂參半,甚至有點混亂的。哪怕我們耗盡畢生精力,也無法使它更可靠有序些。而修行只是讓自己放松下來,不再對抗,習慣那種不確定性並安住於此。有人也把這稱為自在。
記得我十七歲時,在家鄉跟隨才旺晉美堪布修學佛法,從共同外前行開始。我緊張而興奮,每天關在自己的小屋裡沒日沒夜地修行。起初一切都正常,直到觀修壽命無常時問題出現了:長時間保持同一姿勢觀想,使我的身體過度緊張而僵硬;對無常的深入觀察使我內心充滿沮喪、哀傷。我整個人緊繃繃的,生不起清明的覺察,應該達到的體驗也遲遲沒有出現,這令我既愧疚又焦急。終於我在本應閉關的白天迷迷糊糊地走出了小屋。我不知道自己要去哪兒,只想擺脫心裡的困窘不安。我的上師才旺晉美堪布把我叫到他的住處,對我說:“弟子,你應該把窗戶打開。看外面的虛空,寧靜而廣闊。盡量放松身心,凝視天空,慢慢地把心融入到天空中,安住。”我按照上師的提示去做,果然很快走出了困境。才旺晉美堪布傳授的這個珍貴法門,讓我受用一生。放松下來,讓心與外界連接,不刻意追求任何狀態或結果,只是安住。這實在是最為重要的修行!
二、原文地址:放下會帶來一種平凡感,這是一種甚為深刻的平凡感【吉噶康楚仁波切】
所有佛法(正式或非正式的)的重點,都是要減低自我重要感,如此實相才有機會顯現。
當我們照鏡子時,最不希望鏡中出現的是一個平凡人,我們希望看到一個很特別的人;不論有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我們就是不想看到一個面臨許多阻礙、問題,甚至有點神經質的凡夫俗子。我們希望鏡子裡的人是快樂的,然而看到的卻是一個苦苦掙扎的人,我們想象自己是慈悲的,卻看到一個自私的人;我們渴望自己是優雅的,但我們的傲慢卻令自己粗俗不堪;我們看不到一個強壯不屈的人,卻看到一個隨著生老病死而日漸脆弱的人。願望與現實之間的沖突,為我們的心靈帶來許多的痛苦。
我們受困於這一種由“自我重要感”(self—importance)及“特殊感”(specialness)所帶來的痛苦之中。我們每一天都是“我、我、我,我的、我的、我的”,這一個執著的背後就是自我重要感,而我們所有的經驗也因此而受染。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在我們所做、所說及所想的每一件事情背後,都有一個強大的自我重要感。“怎麼樣才能感覺更好?別人會怎麼想?我的勝算有多少?我會失去什麼?”這所有的問題都是根源於自我重要感,甚至如果我們覺得自己不夠理想,也是自我重要感在作祟。
我們希望看到的自己是強大的,能掌控一切的;但我們更像易碎的蛋殼。我們不喜歡如此脆弱的自己,這個脆弱的自我需要保護、武裝、凝聚力量以及建築圍牆;而這卻使得我們痛苦地受困於心牆內。我們逐漸害怕在事情的本然中放松,也越來越不確定事情是否會照著自己的計劃進行。
超越自我重要感進而看到真正的自己需要很大的勇氣,但這就是我們的道路。所有佛法(正式或非正式的)的重點,都是要減低自我重要感,如此實相才有機會顯現;而這個過程必須由自我省思開始。
我們修行不是為了要讓自己感覺好,或去印證自己的生命,或感覺與他人不同或超越他人。我們也不是為了要得到尊敬,成為一位“無所不知”的人,或是告訴人們如何過他們的生活。我們修行是為了放下內在的沖突煩惱與執著,包括內在的執著、外在的執著以及對自我的執著。
放下會帶來一種平凡感,這是一種甚為深刻的平凡感,當我們看見偉大的老師們,像是頂果欽哲仁波切或是尊貴的大寶法王,我們會看見他們所散發出來的優美與典雅。因為不再執著於自我重要感或是自我形象,所以身體、語言以及心意便不會顯得笨拙粗俗。這樣的人在倒茶時偶爾會讓茶濺出杯外,但因為他們的心意不笨拙粗俗,所以在他們的世界裡也不會有笨拙粗俗。
但是對我們來說,當我們將茶濺出杯外時,就會覺得自己非常笨拙粗俗。如果不是如此執著於事情應該如何,內在的掙扎就不會外顯為笨拙及尴尬,那麼我們倒茶時永遠顯得優美及典雅,就算我們不小心把茶杯碰翻了。
三、《心態決定狀態》--淨界法師
我們如果想要去改變外境,那就是攀緣心,就是生死的根本,就會給我們帶來痛苦和罪業。同樣這念心,用來向內觀照、調整心態、正念真如,就能帶來解脫。記得我剛來新加坡的時候,我們同一間公司裡面十多個來自中國的技術人員,(除我以外)都是被騙來的,都面臨著工作環境惡劣、勞動待遇極差、又受到歧視的狀況,可以說我們是被命運帶到這同一個地方的。當時我剛開始學佛,對佛法的道理懂得很少,但是我做了一番思考,我覺得我們不要去抱怨環境,我們決定改變自己。
當然這個改變是需要一個過程的,經過了一年多的時間,我們每個人(當然在自己專業素質的基礎上),從對本專業實際應用技術一無所知成長為獨當一面的技術骨干,我們自己這方面先准備好了。等到因緣一成熟,順水推舟一爭取,我們的待遇就明顯地改善。當然如果當時能夠多了解一點佛法一定會做得更好。所以萬法唯心的觀念在生活當中處處都能夠體現,不管是處理人際關系、工作上的業務還是家人、朋友的關系都是如此。
同樣一件事,每一個眾生所受用的感覺卻不一樣。你看你們住在寺裡,你們住了一百多個人,吃同樣的飯菜、做同樣的早晚課,但是你們每一人感受會一樣嗎?不一樣啊,是不是!雖然相逢就是有緣,大家過去生一定有很多的因緣,今生才會在一起;但是大家一起造業,共業中有別業。比如說:大家都來寺裡,你一定是哪一天在蓋廟的時候你有出錢;但是有的出三百、有的出五百,還是不一樣嘛,對不對。所以你看有些人在寺裡,他活得很快樂,義德寺非常好,環境也好,各式各樣;有些人就覺得還是有些缺點。為什麼同樣的環境,你的心去接觸的時候,你會有不同感受呢?因為每一個人的福報不同。
沒有真實的義德寺存在,諸位要知道——沒有真實的義德寺!每一個人都產生心中的義德寺,去受用你心中所變現的義德寺。——每一個人,都活在自己心中的影相!講實在話,沒有真實的義德寺存在;那沒有義德寺,我在受用什麼東西呢?你受用你阿賴耶識自己變現的東西!
我們的果報會影響我們的想法,想法也會影響我們的果報,這二個是互相影響的,這樣的性質,身為一個菩薩應該好好的去體會。
每一件事情是無自性的,你產生一個什麼樣的量、什麼樣的想法,它就會產生一個不同的作用。這個果報到底是傷害你?還是變成幫助你?果報本身是不能決定的,是你的想法決定的。
比如說:你這個人身體多病,我們只能夠說多病是痛苦的果報,但是我們不能說生病就障你的道,那是你自己認為的。病痛叫做痛苦的果報,但是它不是障道。
蕅益大師說:你對病痛產生正確的想法,它可以是一個正面的力量。你看──消滅我們的妄想,增長我們苦、空、無常、無我的觀門。你為什麼知道無常呢?因為生病,你就知道人生不能久住,來生不能再輪回下去。
所以諸位要知道一個觀念,你看我們無始劫來,結了很多很多的善緣,也結了很多很多的惡緣,這個是不能改變的。佛法講改變,很多人總是覺得改變改變…──是改變你的想法。
講實在話,你把每一個人都當善知識:你把你的親屬當善知識,他給我鼓勵給我信心;你把你的冤家當善知識,他刺激我、讓我進步,增加我的忍辱波羅蜜。你把每一個人都當善知識,他果然扮演善知識,每一個人都在幫助你修行;你把每一個人都當惡知識,每一個人都在傷害你。
果報出現的時候,《唯識學》說它是無記性的,它是非善、非惡的。那怎麼會變成善惡呢?你自己想出來的嘛!所以一個人經常生起負面的想法,其實是你自己在傷害自己。說實在話,沒有人在傷害你,因為阿賴耶識只是如實的把果報現出來,誰知道你會這樣子想呢?
你跟果報接觸的時候產生一個想法,這個想法會影響你去造業。
你的感受、想法是從什麼地方來?那是過去的業力顯現的。
感受跟想法沒有錯,因為我們是繼承過去生的業力、繼承過去生的想法,所以佛陀告訴我們,你不是去滅除感受跟想法,因為你也做不到。
它只就是一個過去生的因緣、一個碰撞產生的假相。
大乘佛法面對過去,它沒有叫你肯定,也沒叫你否定,它告訴你無住,你必須要把心帶回家,你才能夠得到自在。
你平常的時候就要注意,你面對你的感受想法的時候,你要慢慢慢慢跟它保持距離——不隨妄轉,你才能夠得到自在。
要知道:聖道的功德是不生不滅的,我們用一種生滅的心,沒辦法去契合不生滅的功德。所以如果你堅持一定要注重你的感受、注意你的想法,即使你今生努力的修學佛法,你還是不得自在,您的功德不得圓滿。
改變我們的心態這個是非常重要的!修行第一件事情不是趕快去修行,不是!你問你自己安住了沒有?你的心態沒有調整好,你怎麼修都不對!
你因地的時候就是拿沙,你煮出來的叫熱沙,你不可能變成飯。所以找到一個解脫的因地,你的第一個因地沒有找到,你後面全部都錯了,你第一步走錯,後面全部都錯,你一定是要把米找到了,你才能煮出飯來。
有人問我說:這十卷《楞嚴經》到底講什麼?它講的就是:找到你修學真實的因地,就是安住在不生滅心,這個最為重要!你依止不生滅心,你才能夠從自利的功德成就修正了義,從利他的功德成就諸菩薩萬行首楞嚴。所以佛陀講了七處破妄,十番顯見,就是在告訴我們自己雲何應住?慢慢的告訴我們——遠離妄想,安住在不生不滅的真如,這樣子才是一個真實的因地,才是一個真實修學佛法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