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禅刊 作者: 阿蓮
今天看書時,讀到這樣一句話:“世間最可厭惡的事莫如一張生氣的臉;世間最下流(這裡指卑劣、不道德的意思)的事莫如把生氣的臉擺給旁人看。這比打罵更難受。”真不知道說此話的人是受了什麼樣的氣才會發此感慨,但這話著實讓人很有感觸,也讓人思考。
我總是說自己是能夠笑對生活的人,可是生氣的時候還是不少,因為失落,因為委屈,因為各種各樣自己認為有理由生氣的原因,而且也經常把生氣的臉擺給旁人。雖然也常常告誡自己不要生氣,那是在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何苦來呢!而且生氣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只會讓想讓你生氣的人更開心罷了!但是自己從來沒有想過,生氣的時候其實對別人也是一種折磨,把生氣的臉擺給別人看,其實是件不道德的事。沒有人有責任、有義務去看你的臉色,誰也沒有權利將自己的情緒施與別人。一個人要想真的被人欣賞和喜歡,就必須要做到能帶給身邊的人快樂和幸福!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見到有人因為微不足道的小事而怒氣沖天,對他人大發脾氣,殊不知,這樣既傷害了別人又傷害了自己,實在得不償失。如果你遇到不如意的事時能夠學會冷靜思考,你就會消除心中的怒氣,形成另一種心境。
古時有一位婦女,特別喜歡為一些瑣碎的小事生氣。她也知道這樣不好,便去求一位高僧為自己談禅,開闊心胸。
高僧聽了她的講述,一言不發地把她領到禅房中,落鎖而去。婦人氣得跺腳大罵。罵了許久,高僧也不理會。婦人又開始哀求,高僧仍置若罔聞。婦人終於沉默了。高僧來到門外,問她:“你還生氣嗎?”
婦人說:“我只為我自己生氣,我怎麼會到這地方來受這份罪。”“連自己都不原諒的人,怎麼能心如止水?”高僧拂袖而去。
過了一會,高僧又問她:“還生氣嗎?”
“不生氣了。”婦人說。
“為什麼?”
“氣也沒有辦法呀。”
“你的氣並未消逝,還壓在心裡,爆發後將會更加劇烈。”高僧又離開了。
高僧第三次來到門前,婦人告訴他:“我不生氣了,因為不值得氣。”
“還知道值不值得,可見心中還在衡量,還是有氣根。”高僧笑道。
當高僧的身影迎著夕陽立在門外時,婦人間高僧:“什麼是氣?”
高僧將手中的茶水傾灑於地。婦人看了很久,突然間恍然大悟,於是叩頭謝過大師後離去了。
何苦要生氣?氣便是別人吐出,你卻接到口裡的那種東西,你吞下便會反胃,而當對它視而不見時,它便會消散。
想想一個人生氣的時候,真的是自己和自己過不去,同樣一件事,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所得的感受是不相同的。總是從自己的利益方面去想問題,得不到時生氣就是必然的,這也是為什麼總能見到生氣的臉的原因。
俗話說,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幾乎每個人在一生中都會或多或少地有過失意的時候。比如說,你可能會在人生的某一時刻遭遇考學落選、戀愛失敗、事業受挫、家庭關系緊張,以及懷才不遇、仕途坎坷等各種人生失意之事。對於諸種人生失意之事,我們許多人都會為此憤怒不已,還有的人甚至為此而自絕於人世。當我們遇到諸如上述的失意時,要學會以坦然的心境來對待,以消除心中的怒氣,早日從失意的困境中走出。
胡適先生曾說,“我受了十余年的罵,從來不怨恨罵我的人。有時他們罵得不中肯,我反替他們著急,有時他們罵得太過火,反損罵者自己的人格,我更替他們不安,如果罵我而使罵者有益,便是我間接於他有恩了,我自己很情願挨罵。”
我們在佛寺中,通常會看到在天王殿中有一尊慈顏常笑的彌勒菩薩坐像。彌勒菩薩是佛教中忍辱寬容的典型代表。彌勒菩薩對待別人的欺凌侮辱等令人怒不可遏的事時,都是采取忍辱寬容的態度來對待的。彌勒菩薩在偈中說:
老拙穿衲襖,淡飯腹中飽,補破能遮寒,萬事隨緣了。有人罵老拙,老拙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唾涕在面上,隨他自干了。我也省力氣,他也沒煩惱。這樣波羅蜜,便是妙中寶。若知這消息,何愁道不了。
人生不過幾十年的時光,與其郁郁寡歡地度過一生,倒不如凡事想得開一點,看得淡一點。當你遇到非生氣不可的事時,要學會彌勒菩薩那樣的包容之心,使不快之氣消失在忍耐與寬容之中。如果能夠坦然地面對人生的不幸和磨難,你自會活出另一番人生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