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用好你的富緣》 作者: 嘎瑪仁波切
中國有一句老話叫“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也就是要正當獲取財富。現在人們又流行一種說法叫商場如戰場,有各種謀略,有人還做相關的培訓,介紹方式方法等等。我就在想:為什麼我們要把所有的競爭對手看成是敵人呢?我們可以有對手,不一定要有敵人。
讀佛學院的時候,我們師兄弟非常和睦,但在學習上我們也競爭,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背的經多一點,自己能講的課多一點,但並不是把對方視為仇人死敵——你能夠超越他,那是你的偉大。商場也是如此。這個世界上的財富本來取之不盡,並不是說只有一小塊蛋糕,大家拿著刀爭個你死我活的,為什麼不一起把蛋糕做大,平分不是更好嗎?所以,從古到今商人很多,能夠延續很久的,是他有非常高的道德情懷,不把競爭對手當仇人,甚至願意去幫助扶持商場上的競爭對手,因此留下美名。所以我覺得,“商場如戰場”這種說法是非常不好的。一旦有競爭,完全不顧對方的死活,能踩死誰就踩誰,是很不道德的。你不可能永遠是勝利者,把別人當成你的死敵,用戰爭的方式把他踩下去,總有一天你會被別人踩下來。你不可能永遠都是勝利者。
釋迦牟尼佛在印度宗教林立的時候,是以最包容的心面對。佛陀在密法裡講到,不准排斥其他宗派。你可以講佛教是最好的,但絕不能說別的宗教是不好的;你可以講別人的缺點,來襯托你的優點在哪兒,但要絕對講事實。對佛教來講,眾生平等,不能因為對方與你宗教信仰不同,就把他打走,把他毀滅掉,佛教歷史上從沒有這類事情發生。佛教到哪兒傳播,都是包容的,學別人的優點,把佛教的優點傳播給別人,即使看別人也是為了更好地完善自己,而不是诋毀人家。佛的弟子都是佛教的代言人。這個世界上,一個商業能成功能持久,推銷一個產品也好,推廣一種文化也好,一定要想方設法獲得別人的認同與信服,你需要完善的永遠是自己,不是別人。當別人真正認同與信服你的產品或理念時,成功就屬於你了。
商戰的推廣跟佛教的傳播殊途同歸。在商場上,你不能只用謀略打敗競爭對手,更大的勝仗實際上是讓他接納你的商業思想、文化理念。所謂的世界名牌,有它長久的歷史,有一大批它的“信徒”,哪怕它只是一個包包或者是一顆螺絲,能夠代代延續傳播下去,就是這些“信徒”一直在幫它推動。這些“信徒”是怎麼產生的?是通過最早創造這個東西的職業道德產生的,如果一開始就是爛包包,它就沒有信徒了。
作為一個擁有外在光環的人,無論他是富翁,是宗教家,是社會教育家,是政治人物,還是娛樂圈名人,他只不過是一個人,在某一些領域可能是比較傑出的。我們從外觀察,他也就是一個人而已。說他是一個人,表示他不是菩薩,也不是神祇,他一定有人的缺點和毛病,人的自私、貪婪、欲望、傲慢,佛教裡講的五毒他應該都齊全。所以不會因為他穿著和尚的法衣,不會因為他的制服,不會因為他擁有高級轎車或者游艇,就跟我們有所不同。既然是人,就不會因為服裝換了腦袋也跟著換了。要換掉的是大腦裡的思想,當他成功時就要思考了:我們的榮耀來自於哪裡?我們這些財富來自於哪裡?是誰給我們創造了這些?真的是我們自己有這麼大的能力嗎?一方面我們很有福報,大家都在努力,我們成為了當中的佼佼者,而一個人光靠自己的能力是創造不了這些東西的,還需要很多沒有出名的人,他們跟我們一樣努力,把我們捧到這個位置上來了。所以,反過來要懂得,沒有這個土壤、氣候等各種因素就不會有豐收的果實,你不能只看到果不看樹,還有氣候等各方面因素才導致的果實累累。
當你擁有以後,除了自己能享受的,該如何回饋?大地不是隨意被掠取的,自然萬物都共生共長,一切是大家共有的,只因我們的能力、福報正好在這個位置才有所得,你得到這些,要懂得回饋。一個有錢人,對社會沒有責任感,只懂得索取,不懂得奉獻,大家就會遠離你;久而久之,福報用完了,你又會回到原始起點。
從另一方面來講,窮人要理解富人:他們付出了比我們更多的辛苦勞累,他們有的努力是我們看不到的,我們看到的是他們燦爛的那一面。所以,要感謝這些有福報的人,是他們帶領我們一起努力,今天才得以共同見證果實的精彩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