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界法師】【四十八願導讀69】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
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
淨界法師
這個離開極樂世界、曾經去過極樂世界又回來的菩薩,他在供養諸佛、度化眾生,他是一個什麼樣的相貌呢?
這以下引兩句話來加以解釋,說是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以這兩句話來形容曾經去過極樂世界的菩薩。說這個極樂世界的菩薩,他不管是上求佛道供養諸佛、或者下化眾生廣設方便,他都超越了整個三賢十地的方便,不管他的神通、辯才、智慧,都超越三賢十地;他都能夠遵循普賢之德,所有的菩薩行當中最為殊勝的就是普賢之德。
你看《華嚴經》講說十方諸佛有長子,其名號曰普賢尊,十方諸佛的菩薩都是子,但是最大的兒子就是普賢菩薩,因為他時空無盡。這個圭峰宗密禅師對這個普賢之德加以解釋說:體性周遍曰普,隨緣成德曰賢。
說這個菩薩能夠安住在我空、法空的智慧,以無住為本,所以他體性周遍,他內心是平等的;他雖然是平等,他有很多的方便力,隨順眾生的因緣,應以何身得度而現種種的神通辯才,所以隨緣成德叫賢。這個普是贊歎他的根本智,這個賢是贊歎他的後得智。假設不如此的話,不取正覺。
我們在其它的地方很少看到說這個人到極樂世界回來以後是什麼相貌,很少看到,但是從這個願文可以看得出來,說這個人除其本願,他有廣大的悲心離開了極樂世界,只要這個菩薩去過一次極樂世界,他以後的相貌就是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這個一般的菩薩很難超越。
我們一般的菩薩雖然能夠禮敬諸佛、能夠稱贊如來、能夠廣修供養,但是深深的受到時空的障礙,你昨天可以做、你今天不一定能夠做,你在義德寺你能夠做得很好、你離開義德寺到西門町去就不一定能夠把佛拜得很好(哈──),因為空間有影響。
這個菩薩不是,他離開極樂世界以後:他是空間無障礙,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禮拜無有窮盡,我到哪一個地方去都不能夠障礙我禮拜;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他的時間也沒有休息的。
在所有的修學波羅蜜當中,普賢之德是最難達到的,這個地方因為我們有法執的關系,微細的法執,這個地方是很難很難超越的,所以講超越十地;但是你親近阿彌陀佛以後,阿彌陀佛有方便力可以成就你普賢之德。
我們到這個地方,諸位對整個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乃至於它產生的作用有一個概念。
有很多同學問我說:我這四十八願的結構是怎麼出來的?(笑)我花了一個月的時間去思考,後來有一天我在拜佛的時候我想到:這是一個佛的境界,只有釋迦牟尼佛有資格弘傳,所以我就根據釋迦牟尼佛的思考,我就根據《阿彌陀經》的結構(哈哈)。
《阿彌陀經》在介紹極樂世界的時候,諸位知道先講依報莊嚴,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啟信,它先介紹依正莊嚴啟發我們的信心;然後再講到極樂世界的聖道功德,產生我們的願望,特勸眾生應求往生以發願,以不退轉來啟發我們的願望;最後再講到持名,把所有的功德會歸到佛號。
所以你看我們的結構也是一樣,先講佛土莊嚴、講正報的莊嚴,再講聖道的功德啟發,最後再講到持名。其實你看整個四十八願的結構,你就可以跟《阿彌陀經》的結構作一個串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