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麼是念佛三昧?如何修念佛三昧?(標題均是編者加注)
(以下摘自淨空法師《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親聞記》,僅一部內容)
佛言:‘若人但念彌陀佛,是名無上深妙禅。’此句出自《大集經》,念佛與參禅,在成就上無二無別。天台雲:‘四種三昧,同名念佛,念佛三昧,三昧中王’。
蓮池大師說:‘一句彌陀,該羅八教,圓攝五宗,只貴信得及,守得穩,直下念去,誓無改變,決定得生。’一得往生,永無退轉,種種法門,鹹得現前。
蓮池大師生於明朝萬歷年間。最初學教,後來參禅。儒家道家的基礎深厚,晚年專心念佛,為淨宗第八代祖師。
蓮池大師又說: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不復起貪嗔癡,即大持戒。不計是非人我,即大忍辱。不間斷不夾雜,即大精進。不復妄想馳逐,即大禅定。不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
經文《首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圓通章》:“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住昔,恆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 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 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日香光莊嚴。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淨空法師開示: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大勢至啟教之人也。念佛修淨土之教,二十五位菩薩每人不同,大勢至教我們專修念佛法門,求生淨土。
他是淨宗初祖,夏蓮居老居士首先在《淨宗捷要》一書中提出大勢至菩薩為淨宗初祖,在虛空法界提倡念佛法門只有大勢至菩薩。
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不改變,成佛之後還是念阿彌陀佛,在十方世界廣度眾生也是用這一句阿彌陀佛,稱之為淨宗初祖,名實相符。
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一般說圓教七八九地菩薩才證到無生忍。
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此二句是念佛的方法。
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不要借任何方法幫助,心開即與禅宗大徹大悟相應,與密宗三密相應即身成佛相應。
自得心開是理一心不亂,入三摩地是證得首橙嚴大定。
大勢至與觀世音兩位大菩薩現居此娑婆世界,對念佛人攝取不捨,令離三途,得生淨土。
念佛是方法,有智慧才能念佛。世間聰明人未必有智慧。聰明是世智辯聰,為八難之一,八難中任何一難均障礙修道,障礙出三界,障礙了生死、出輪回、成佛道。性體周遍為圓,妙用無礙為通。又妙智所證之理圓通。用念佛的方法,可以達到圓通的境界。
無量壽佛教大勢至菩薩念佛三昧。
三昧是梵語,義為正受,念佛念得非常歡喜,念得精神飽滿,愈念愈精神,是得到念佛三昧。
凡夫享受有五:苦、樂、憂、喜、捨。欲界天以下,五種皆有。沒有這五種就是正常的生活。色界天苦樂憂喜均無,只有捨受,分八個等級,四禅八定。因其定不能保持永久,石頭壓草,是暫時的。如把根拔掉即成三昧。
念佛有事理,事念即一心憶念,不管事或理,關鍵皆在一心,有雜念妄想即非一心。一般人多半以雜心念佛,如真能一心,一七二七即能得三昧。理念、念即始覺,佛即本覺,始本相合,始本不二,名為念佛。理念即實相念佛。初學之人很難,仍應以事念下手,從事一心念到理一心,圓教初住以上的屬理念,十信以下均屬事念。
念佛三昧亦名一行三昧,亦名諸佛現前三昧,般若三昧,普等三昧。
古來祖師大德將釋迦牟尼佛在世講經三百余會之一代時教分門別類,稱為判教。天台宗分八教,賢首宗分五教。此處是依賢首宗分為小始終頓圓。
念佛三昧有事念與理念。凡重在事相上即屬於初級的小教,等於小學,其他宗小不能通大,此法門有次第但亦圓融。
一行三昧,六祖在《壇經》中說的很詳細,他所傳的禅屬頓悟。禅宗所說之禅非六度中之禅定,而是六度中之般若波羅密。在《壇經》一開始,六祖叫人總念摩诃般若波羅密多,明確指出禅宗修的是摩诃般若波羅密多。一行是專注之意,淨宗法門從事念能入理念,亦屬一行三昧,屬頓悟。悟後起修,不見得人人可以頓證。念佛雖然比不上禅宗之頓悟,而在頓證上超過禅宗,一在悟上超勝,一在證上超勝。但悟了不一定能證得,所以古德說,‘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見到阿彌陀佛自然就開悟,所以念佛要比禅宗殊勝。
諸佛現前三昧系大乘終教的境界,念一句阿彌陀佛即包含一切諸佛名號,一尊佛不漏。阿彌陀經本來經題是一切諸佛所護念經。一切諸佛都為眾生講阿彌陀經,佛講經是應機說法,主要經典均已譯成中文,其中最契機者首推《阿彌陀經》,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使眾生平等得度,所以善導大師說:‘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佛既只為這一件事而出現於世,為什麼還說其他種種法門,只是因為眾生不相信這個法門,唯有這一個法門是一生成佛的法門。他這一生成佛的機會到了,他才能專心相信這個法門,但是這種人太少了。
“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事念、念到一定功夫,即入了理念,可以見到法身同報身佛。功夫不到家所見的是應化身佛。祖師大德在疏論中,講到念佛念到事一心不亂是指上品事一心,見思煩惱斷了,見到應化身佛。如念到理一心不亂,見到報身佛、法身佛,所謂見性成佛,就是見到自性佛,佛心平等清淨,自性確實與佛一樣。
佛心平等,決無分別執著,願同佛願。佛所說一切經皆由自性中自然流露出來的,如入了此境界之人,展開佛經,看其所講的與自己的見解全同,因為自他平等。
一句佛號乃是勝異方便,不假其余方便法門以助之。念佛即是念心,心佛無別,自他不二,故不需心外他佛作方便。如自他是二法,就不是佛法,此六祖所說的。《壇經》所說的全是原理原則,任何大乘法也不能違背他所說的原理原則。
有五法門見五土佛,古大德有此一說,特記於此,提供大家參考,但不一定要學,以後他人講到,我們不會陌生,自己修行仍應以佛說為准則。此五法門為(1)憶想外境念怫。(2)攝境歸心念佛。(3)心境互融念佛。(4)心境雙泯念佛。(5)圓融無盡念佛。
具信願行三資糧,聞思修三妙慧,始名念佛人。
蕅益大師說,念佛從有念最後一定到無念,從事念最後一定到理念。
(摘自淨空法師《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親聞記》)
二、念佛三昧,三昧之王,成佛捷徑! (文字版)
淨空法師開示:「唯有繫心念佛法門,最是應機,但能依教念佛,定能往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給諸位說,就是成佛,雖然在同居土裡面沒成佛,方便土裡頭也沒成佛,肯定一生成佛,他無量壽,壽命長,肯定成就。而且果然是善根福德因緣深厚,到西方極樂世界也不改變法門,也不想修別的,就這一句名號念到底,他成佛快!什麼原因?他得念佛三昧。佛在大乘教裡面講得很多,「念佛三昧,三昧中王」,諸位有沒有記得住這句話?三昧是禪定,念佛三昧是三昧中王,無比殊勝。得定了,定能開慧,三昧之王他開的智慧肯定是究竟圓滿的般若智慧。智慧一開,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說無量無邊的法門,不就全通達了嗎?諸佛如來的道力、神通、萬德萬能,不就同時具足了嗎?這是真正成佛的捷徑。這個法門到哪裡去找?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三十三集)2010/5/8 檔名:02-039-0033
三、得念佛三昧要多長時間?
淨空法師於2010年8月23日在澳洲圖文巴淨宗學院開示《五年後作真菩薩》開示:
我們知道我們的業障重,我們采取馬祖、百丈大師的教誨,十六個小時,每天八個小時學教、八個小時念佛。
我們是淨宗,淨宗的修行方法就是執持名號,一天八個小時。八個小時的分配:早晨三個小時,晚上三個小時,中午兩個小時。中午就是吃過午飯之後經行,在念佛堂經行,繞佛經行兩個小時,八個小時。學教怎麼個學法?這是我把老師傳給我的方法告訴你們,就是重復,一遍一遍的重復,“一門深入,長時薰修”。
學哪一部經?你們自己歡喜學什麼就學什麼,可以不必相同。五年的時間就學一部!我要學《彌陀經》,我就專門念《彌陀經》、專門聽《彌陀經》。一遍一遍的聽。怎麼聽法?一天聽一個錄音帶。現在做成光碟,一個光碟是一小時,一天要聽八遍,重復的聽,聽八遍。需不需要研究討論?不需要。為什麼?一有研究討論,就把你戒定慧三學破壞了。沒有研究、沒有討論,你把你的精神意志完全集中,這就是修定。
根性利的三年就開悟了,中等根性、次一點的,五年會開悟。悟了之後,你再去看《大藏經》,三個月就通了。如果你今天還雜修,什麼都想學,你學上五百年你也不通。
吃飯大概是給你一小時的時間,吃飯連你洗衣服、整理雜物三個小時,每天睡眠五個小時。要修苦行!假如你每天十個小時都在昏沉,那你就完了,你什麼都不能成就。
我們這邊著重在開悟、著重在明心見性,不以講經說法為目的。
我們這邊是真正教你得念佛三昧,用《彌陀經》上的話來說,是要得一心不亂,你們在這個地方五年期間當中要證得一心不亂。你在這個地方住就對了,我們這裡提供這樣一個修學環境,最低限度一心不亂,下品是功夫成片。得到功夫成片,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自在,想什麼時候去就什麼時候去,想多住幾天沒有妨礙,來去自由。中品的是事一心不亂;上品的是理一心不亂。諸位要曉得,上品才大徹大悟、明心見性。
三年到五年可不可能?可能!例子太多了,你看看《五燈會元》、你看看《淨土聖賢錄》就知道了。
人家為什麼能成就?就是守住這個方法:“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到你成就了,無論在什麼環境裡頭,六根接觸外頭六塵境界,確確實實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三昧得到了!三昧得到,智慧就開了。自己智慧開了,才有能力教別人;自己智慧不開,教別人都是胡思亂想。
萬緣放下了,你在那裡聽經,你是修戒、修定、修慧。那個“慧”是根本智,根本智是“無知”,“般若無知”。起作用的時候是“無所不知”。
所以諸位好好的把握這五年的光陰。五年,根性利的、用功勇猛精進的,大概三年就成功,可以提前兩年。
四、淨空老法師解答
問:弟子學有時曰,但念佛沒有到功夫成片,請慈悲開示。
答:這個事情不能著急,也不能疏忽,只要老實念下去就好。真正做到老實,實在不是容易事情。古人常說:‘唯上智與下愚不移。’這兩種人容易做到老實。‘上智’是智慧高,一切通達明了,所以能夠放下萬緣一心念佛,心無雜念、妄想,這種人有成就。第二種是‘下愚’,雖然他不明理,但教他念佛,他就一句佛號念到底,沒有雜念、沒有懷疑,這種人也容易成就。最麻煩的就是當中的,妄想雜念很多,經聽得不少,半信半疑:佛念了幾年,怎麼還沒有消息?我念的到底有沒有效?所以凡是提出問題的,都是不老實,老實人不會有問題。可是有問題一定要問,‘疑’為菩薩第一障礙,障礙了信心,所以必須斷疑生信,才能回過頭來老實念佛。
問:如何念佛才能得到三昧?
答:三昧高下淺深,差別很多。
第一種是功夫成片,一般凡人容易得到,生凡聖同居土;
第二種是事一心不亂,這是高等的念佛三昧,見思煩惱斷了,生方便有余土;
第三種是理一心不亂,這是最高的念佛三昧,一般人一生中未必能得到,這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生實報莊嚴土。
如何才能得到?
大勢至菩薩講:‘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是念佛根本的開示。
‘都攝六根’,就是收心。凡夫六根往外面六塵境上跑,眼喜歡看、耳喜歡聽,都被煩惱習氣所轉。菩薩教我們把六根收回來,眼不去看外面境界,專看阿彌陀佛;耳也不去聽外頭音聲,專聽佛號;這樣一心專注,就容易成就三昧。
‘淨念相繼’,不夾雜就是淨念,念佛還夾雜著疑惑、妄想,淨念就不能成就;相繼是相續不斷。
而覺明妙行菩薩講:‘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這三句與大勢至菩薩說的一樣,只是換一個說法。‘不懷疑、不夾雜’就是淨念,‘不間斷’就是相繼。菩薩教我們:‘少說一句話,多念一句佛,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妄想、雜念是生死根本,一定要斷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