捨利弗和目犍連兩個好朋友,本來都是著名的宗教學者,有著許多弟子跟他們在一起研究。他倆雖然博學多智,但總認為還沒有獲得真理。彼此相約著:“哪一個有著特殊的見聞,都得互相通知,以資切磋。”
菩提島上的菩提樹
一次,捨利弗有事進王捨城,看見一個人,披著袈裟在街上走,態度從容,威儀嚴肅。覺得很奇異,就跑近去和他談話。
“先生!你的服裝像是一位宗教師,而雍容肅穆的態度,表現著很有修養的樣子。請問你的大名叫什麼?你所信奉的是什麼宗教?”
“我叫阿說示(Asgajl),我們倌奉的是佛教。”
“什麼是佛教?你們的老師是誰?”
“本師釋迦牟尼佛!”阿說示合掌恭敬地答道。
“呵!就是那位迦毗羅衛國的太子,出家成佛後,所創立的佛教嗎?我倒聽見人家談起過的。那麼,請教你們的教義說些什麼?”
“佛陀太偉大了,佛教的教義也廣博淵深極了!我修學的日子短,不能知道得那麼多,只是常常聽見本師說:‘萬有皆從因緣生’,這就是佛陀的中心理論了。”
“很好!但是可不可以請你把‘萬有因緣生’的道理,替我說得詳細一點呢?”
“可以的!我們就拿這棵樹來說吧。”阿說示手指著路邊的一棵樹說道:“這棵樹的來源,最重要的,先要有一粒樹種子,這就叫‘因’。同時必須有土壤、肥料、水分、溫度、空氣種種條件,幫助種子生長,這叫‘緣’。由於因緣的湊合,習‘能使一棵樹生起與存在,這叫‘因緣所生’。水土等的缺乏,因緣條件的離散,或者遇到相反因緣的打擊,這樹就要干枯,終至消滅。所以萬有的消滅,也還是由於因緣的
“樹是這樣從因緣生起的,其他一切萬有也都是這樣從因緣生起的,宇宙間沒有一件事物,能夠逃得出這‘從因緣生’的定律以外的。就是我們一個人的苦樂貧富,智愚賢不肖,也都是由於過去思想行為的業力(Karma)為主‘因’,現在的家庭、教育、社會環境為助‘緣’,才造成功的,也都是從因緣所生起的。”阿說示說得高興了,滔滔不絕地說了下去:
“有些人,不懂得因緣的道理,以為人生的貧富智愚,都是偶然這樣的,或者自然而然會這樣的,並沒有什麼原因。這是抹煞因果的‘無因論’。其實,何曾有過一棵沒有種子水土的因緣,而憑空生長的樹呢?又如這是一棵娑羅樹(Sala),一定要從娑羅樹的種子生起,絕不會從別的種子,或者從毫無關系的石頭瓦塊生起的。我們一個人的遭遇也是一樣的,是自作自受的,從自己的業力(因)和環境(緣)造成的,並不是由於另外的什麼神的主宰賞罰。又如這棵樹,不但要有好種子,土壤的肥瘠,水分的多寡,空氣溫度充不充足,都足以影響到這棵樹的成長。由此可見一個人的遭遇,固然許多是由於過去的業力決定的,但是現在的努力,是更要緊的。所以有些人,以為現在的一切,都是在冥冥中已經注定了的,這是抹煞了現在行為價值的定命論。這兩種,都是錯認了因緣的‘邪因論’。
“能夠知道萬有皆從因緣生,把握到正確而必然的因果關系,糾正了無因論和邪因論的錯誤,就可以確定自己行為的價值,而知道怎樣去努力,去創造光明的前途!”捨利弗聽了阿說示的這一席話,立刻解悟到佛的真理,歡喜得直說多謝。於是回去邀同目犍連,帶領了兩百個學生,一同來從佛出家。後來,他倆成為佛陀門下智慧第一與神通第一的兩個大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