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見羲法師:慈忍治嗔恚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見羲法師:慈忍治嗔恚

 

“紅塵白浪兩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到處隨緣延歲月,終身安分度時光。”滾滾紅塵中,人往往被境界浪花裡的是非曲直打得昏暗迷茫,唯有以一顆慈悲忍辱的心腸,隨緣盡分的對待周遭的人事物,才是最巧妙的處世之方。

在唐朝武則天當政之時,曾有一位名叫婁師德的賢臣,其為人謹慎小心,由於婁師德曾經向武後推薦狄人傑的才能,才使得狄人傑順利的擔任宰相一職;然而,狄人傑卻不知道是誰在背後薦舉他做宰相的。當上宰相之後,狄人傑對婁師德總是看不順眼,且時常想排擠婁師德。直到武後有一次拿出過去舉薦丞相的舊奏章給狄人傑看,並說出婁師德對他的誇贊,狄人傑才滿臉绯紅,慚愧萬分的說:“吾不及婁公遠矣!”於是對婁師德的寬厚氣度大為贊佩,兩人從此成為好友。

憨山大師雲:“從來硬弩弦先斷,每見鋼刀口易傷。是非不必爭人我,彼此何須論短長。”事實上,婁師德的寬厚氣度是眾所皆知的事。他與李昭德每天同時上朝,因為他身體肥胖,不免行動遲緩,李昭德等得不耐煩,破口大罵“田捨夫”(唐朝時罵人的術語,意思是粗裡粗氣的鄉巴佬),婁師德也不生氣,反而笑著說:“對,師德不為田捨夫,誰是田捨夫?”

一天,婁師德的弟弟正准備前往代州就任刺史一職,婁師德對他弟弟說:“我備位宰相,你又為州牧,我們當如何避免被人忌妒呢?”他的弟弟回答說:“今後如果有人朝我臉上吐口水,我也不發怒,只是默默的擦掉它。”婁師德一聽,卻說:“不成,人家朝你吐口水,你擦干了,就是違背人家的意思,這樣只會讓他更憤怒;你應該笑而受之,令面自干。”這就是成語“唾面自干”的由來。當然,這或許聽起來有些誇張,但武後朝中正因為有這樣的賢臣,難怪國富民安。

“柔弱生之徒,老氏戒剛強。”一般人做人做事多半不肯吃虧,好勝而剛強,認為柔和並非生存之道。殊不知,疾風知勁草,往往看起來柔弱不起眼的小草,在強風的吹襲下,竟然還比高大的樹木更為堅韌;相反的,高大挺拔的樹在暴風襲卷之後,往往被吹得東倒西歪,遍地的斷枝殘葉。同樣的,婁師德的處世之道,就像小草般的堅強,韌性十足,所謂吃虧就是占便宜,人生在世也是如此,也就是“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

而身為一個修行人,更必須時時穿著一襲柔和忍辱衣,時刻化除心中的嗔恚熱惱。進一步的解釋,“柔和”就是一種慈悲,並非懦弱,因為懦弱者無勇,不能忍受挫折的打擊;選擇遷就他人無禮的對待,柔和忍辱的慈悲,是“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的一種智慧,是無我的、平等的、心量廣大而無礙的。能遠離私我的愛憎,乃至於自艾自憐的心態,必能面對挫折逆境的打擊,處處以大局為重。以慈悲心將個人的名利得失拋諸於後,換得他人及團體的成就,這就是真正的慈忍,不但能降服心中的嗔怒,兼能利導眾生,拔一切眾生苦。

“吃些虧處原無礙,退讓三分也不妨”,面對過去冤家、仇家逆境的考驗時,應布施慈悲歡喜,或思惟“報冤行”,不怨天尤人,甘心甘受,處處以慈忍來對治嗔心。“慈能予樂,悲能拔苦”,唯有慈悲才能拔眾生苦,令眾生歡喜。用慈悲心關懷大眾,處處為人著想,則人見歡喜。慈悲心能令自己心量廣大,產生容人的雅量,可以化干戈為玉帛,化暴戾為祥和,解冤釋結。若能進一步明白眾生與己身真如平等、自他無二,就能做到冤親平等,不念舊惡,不憎惡人。

儒家說:“積善之家必昌,昌未至是有余殃,殃去則昌;積不善之家必殃,殃未至必有余昌,昌去則殃。”道家亦雲:“禍福無門,為人自招。”在在說明因緣果報,皆是自取自受。心中起一念慈悲,就能啟發本具的光明,驅走心中嗔恚的昏暗,能夠感招光明如意的人生,就算眼前尚有惡劣余報,終不會久滯;反之,心中起一念嗔恚,則有災禍之殃,所謂“一念嗔至,萬障門開”,縱使目前享有善果,也只是余報之善,不久終會失去光彩。

人生的順逆得失,皆不離因果,了達此理就應時時以慈忍的法藥來對治嗔恚,以致安心無為,超越“功德、黑暗”相互隨逐的苦樂二境,如此才是處世的要妙之方。

 

上一篇:害人就是害己
下一篇:方海權:父母的無盡深恩大德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