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主張「佛性平等,人人皆得成佛。」所謂「即心即佛」,又謂「佛是已覺悟的眾生,眾生是未覺悟的佛」。所以,在成佛之前,大家都是一樣,是一個「藏佛人」。成佛之時,自己已經把精神、生命、真心融入到大宇之中,和真理同在。真理是無處不遍,無所不在;佛性真理遍滿虛空,在大宇之中,享受自然、平和的法性之樂。
直到成佛以後,佛陀的法身可以繼續安住在寂靜的法性裡,也可以如如而來,應現世間,開導眾生,像釋迦牟尼佛應化世間,給予眾生示教利喜,應病與藥,把般若真理的種子,播向一切眾生的心田,給予眾生做一個得度的因緣。
成佛後的佛陀,示現凡夫相,作眾生的津梁,背負眾生渡生死海,登涅盤岸。成佛後的佛陀,一樣晨起托缽、經行、教化、入定、靜思、運動,慈悲教化眾生,帶領他的教團作世間眾生的明燈。
成佛後的佛陀,是常精進、是不休息、是大慈悲、是大般若,是大勇猛、大威力總合的聖者。他把信解行證融和在一起,他把慈悲喜捨融入於一體;他不重空談、不尚虛浮,他事理圓融、福慧同等;他行化於宇宙虛空之中,就好像「千江有水千江月,萬裡無雲萬裡天」。
唐朝的順宗皇帝曾問佛光如滿禅師道:「佛從何方來?滅向何方去?既言常住世,佛今在何處?」
如滿禅師答道:「佛從無為來,滅向無為去,法身滿虛空,常住無心處。有念歸無念,有住歸無住,來為眾生來,去為眾生去。清淨真如海,湛然體常住,智者常思維,更勿生疑慮。」
唐順宗聽後,心中仍有疑慮,於是又問道:「佛向王宮來,滅向雙林滅,住世四十九,又言無法說。山河與大海,天地及日月,時至皆歸盡,誰言不生滅?疑情猶若斯,智者善分別。」
如滿禅師再答道:「佛體本無為,迷情妄分別,法身等虛空,未曾有生滅。有緣佛出世,無緣佛入滅,處處化眾生,猶如水中月。非常亦非斷,非生亦非滅,生亦未曾生,滅亦未曾滅,了見無生處,自然無法說。」
佛陀不是來無影去無蹤的神明,佛陀是一個活生生、有歷史可考的聖者;成佛後的佛陀,也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仙人,而是心懷度眾慈悲願的人間佛教行者。從佛光如滿禅師與唐順宗之間的問答詩偈,足以為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