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界法師】【四十八願導讀40】在極樂世界沒有不合乎大乘中道的名言!
在極樂世界沒有不合乎大乘中道的名言!
淨界法師
丁三、不聞惡名願(十六)
經文
好,我們看經文: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乃至聞有不善名者,不取正覺。
消釋
設我 國┌天┐
─ ┤ ├乃至聞有─不善名者─不取正覺
得佛 中└人┘
好,前面是講到邪惡的果報,遠離惡果;這個地方是遠離邪惡的因,要遠離這個邪惡的因地。
我們先解釋一下。
在我成佛的世界當中,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的這些天跟人,在他這一期生命當中,假設有聽聞到邪惡的名言,我就不取正覺。
這個邪惡的名言就很容易造成邪惡的思想,而邪惡的思想就很容易造作罪業。
我們諸位很多人都是研究戒律的,諸位知道在判罪的時候有四個因素:因、緣、法、業。以殺生來說,殺因、殺緣、殺法、殺業,而整個判罪要成立,第一個要有殺因,就是你要有犯罪動機。
你今天身為一個律師,你為人家判罪,你第一個一定要問他你當時是什麼心態,先把他的心態抓出來。
我問諸位一個問題:你現在開車,從義德寺開到台中去,你知道你這台車子壓死過幾只螞蟻嗎?
我看至少一百只以上,對不對!
那我問你:你有造殺業嗎?
對了,沒有,因為你沒有犯罪動機嘛,你怎麼跟他判罪呢?我在開車,我的目的是要開車,我的目的不是要去殺死牠們。
所以在判罪的時候,第一個他沒有殺因,沒有殺因,後面的緣、法、業都不能夠成立,因為最重要的就是因,他沒有犯罪動機。所以你開車壓死一百只螞蟻的業,比不上你刻意去殺死一只螞蟻的業,因為你刻意去殺,你有犯罪動機,那就構成業了。所以犯罪必須有思想的引導,他要有一種故意的思想,思心所的引導。
這個地方阿彌陀佛就有這樣的智慧,就是說一個人會造業,從犯罪心理學來說,他就是有邪惡的思想。你不是說把門關起來、眼睛閉起來不看、耳朵不要去聽,這不可能的嘛,你要徹底改造他的思想,就是你不要釋放錯誤的名言給他。
我們的思想是由名言熏習而成的,從小接受很多不好的名言,你看有些人講說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呵),這不是一句好話。
我們平常講話很重要,因為講話表現一個人的思想,一個人講話不要老是說我喜歡、我喜歡,這對你非常不利;你應該說我應該怎麼樣(笑),你要多講說我應該要去拜佛、我應該要去做功課。
諸位如果要調伏煩惱,我建議大家,你一天當中盡量不要說我喜歡怎麼樣,這句話不要講,我保證你思想會改變,你把我喜歡改成我應該,這就對了。
诶,這是潛移默化的,你不要小看哦!你這個名言在心中消失了以後,你的思想就轉變了。你看很多人讀了大乘《般若經》以後,他講話就不一樣,他講話都是怎麼樣?他講話都是三段式的,不像我們講話是一段式的,你看讀過《大般若經》的人他說:诶,沒有錢很煩惱,錢太多心不安,錢剛好最愉快。你看他講話講三段:太少了,你覺得很煩惱,生活所需有欠缺;太多了,你又打妄想,躁動不安;剛剛好,最愉快。
你看美國人講話都是講單方面的,西方人,你看「不自由毋寧死」。如果你是大乘菩薩,你聽到以後會怎麼說?「不自由毋寧死,太自由就墮落」,本來就是這樣嘛。諸位你看大乘經典,佛陀在大乘經典講話很少講單邊的,都是講三分的,「遠離二邊,順入中道」。
佛陀就是怎麼呢?你說你為什麼要誦經呢?你就是吸收佛陀的名言嘛,把佛陀這些語言文字,願代眾生受無量苦、令諸眾生畢竟當樂,你把這些語言文字在心中背起來,不斷的不斷的熏習,你的思想就改變了,就以佛心為己心。佛陀的心就是他的話、他的名言,你把佛陀的話吸收了,總有一天你的心跟他的心一樣,這個是很重要的。
所以阿彌陀佛剛開始就規定:在極樂世界所講的話,都要合乎大乘的實相。人跟人溝通講話的地方,很少說我喜歡怎麼樣,在極樂世界沒有我喜歡這三個字,只有我應該怎麼樣。所以在極樂世界沒有這種不合乎大乘中道的名言,絕對找不到,所以你的思想在運轉的時候,你終是會往中道的方向去運轉,這個是阿彌陀佛的大智慧,從根本上解決我們的邪見。
前面的不墮三惡道是遠離這種邪惡的果報;這個地方是遠離邪惡的思想,遠離這個惡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