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嚴法師:四種淨土任君游
今天為諸位講淨土的種類,從經論中所見者,綜合來說,大略可分四類,那就是:人間淨土、天國淨土、佛國淨土、自心淨土。我曾於一九八三年出版的《華岡佛學學報》第六期,發表過一篇?淨土思想之考察?,對這四類淨土,做過比較詳細的介紹,後來又將之編錄在《牧牛與尋劍》,諸位如有興趣,不妨找來參考。
今天我從現實生活的角度,來談這四類淨土。
一、人間淨土
人間淨土的意思,是指我們現實的生活環境,就是淨土。凡夫所處的大環境,佛經中稱為苦難重重的「娑婆世界」,《阿彌陀經》等形容為:劫、見、煩惱、眾生、命,都是不淨的「五濁惡世」。不過,當我們聽聞佛法,修行戒定慧,只要乃至僅有一人修行,那人即見淨土,能有二人修行,那二人便見淨土,許多人修行,則許多人都能見到人間淨土;若因修行而體驗身心的清淨,淨土就在你的眼前展現。
能持淨戒,就不造惡業,所處的環境便不會因為自我困擾而變成苦趣的娑婆世界與五濁惡世。由於持戒,身口意三業漸漸清淨,雖在人間,心裡也不會害怕感受苦報,既然不怕,沒有憂愁,不想逃避,此世豈非即是淨土。
能修禅定,內心自然平安。所謂平安,便是不受環境困擾而起煩惱,不因環境的動亂而內心也跟著波動不安,心定能如止水,能如明鏡,能如萬裡無雲的一片晴空,則身體雖住五濁惡世,也不會使我們感覺到煩擾不安,就能將此混濁的世界,看成人間的淨土。
例如有一次我們的汽車,正在高速公路行駛,突然發現後邊有一輛車,飛快超過我坐的車,另外,後面又來了一輛汽車,加速緊跟,也想超入我們前面的車道,結果,使我們的這輛車,變成進退維谷,開快會撞上前車,開慢會被後車撞上。我的駕駛弟子,則一邊大叫,一邊嚇得面色發青,心跳個不停,我坐駕駛座旁,始終保持沉默。當危機閃過之後,他問我說:「師父!你為何不怕,差一點就被撞死了!」
我說:「既然有師父在車上,還會撞車出事嗎?」實際上那僅是安慰他的話。我又說:「要死,如非死不可,怕也沒有用;不死,反正不會死,也就不用怕。以後你要學著用這樣的心態,心平氣和地謹慎開車。」
他回說:「師父,我尚無如此的工夫。」
我勉勵他說:「你要學著每天打坐,保持心緒平靜,再遇到如此的情況,就能夠不慌不忙,該如何應對就如何處理了。光是臨危大叫,不濟事的。」
臨急應變,切忌慌張,若有定力,便知天下本來無事,好好處理就是。
若能修智慧,便不起煩惱。無我的智慧,可從聽聞佛法、體驗佛理、反觀自我、洞察人生中獲得,也可從修行布施、廣結善緣、常知慚愧、並修禅定中獲得。有了智慧的人,便不會以煩惱心來處理自己的事,又能用平常心來面對當前的環境,心平氣和,愉快自在。既會將人間視為修行菩薩道的環境,又能把善惡、得失、是非、利害,看成因緣所生幻起幻滅的現象,不需要欣喜欲狂,也不必痛不欲生。
有智慧的人,知道世間一切現象的發生,都有其原因,若能以事前的努力及事後的補救來加以改善,當然極好,萬一已經成了定局,那就放開胸懷來承擔接受。怨天尤人於事無補,於人無益,何必愚癡,煩惱不已。
所以,有智慧的人,雖然生活於此娑婆世界的五濁惡世,卻能享受到佛國淨土的無礙自在。
二、天國淨土
修行十善,便生天國。天國尚在三界的范圍,還是有漏有限的,由於積福,享受欲界天的欲樂,或修禅定,享受諸禅天的定樂,但在欲天的福報享盡之時,禅天的定力退失之際,又會從天國下降到人間或更向下而墮落到三塗惡道。所以縱然天國可愛,有朝一日,又成過眼的雲煙。不過,能生於天國總有一段時間享受天福,比起人間之有種種災難、種種困擾的現象而言,天國已是一片淨土。欲界天中,沒有髒亂,沒有罪犯,沒有災變,沒有疾病,思食得食,思衣得衣,飛行自在,來去自如,身輕如虛空,所求無所缺,伎樂隨身,永無黑暗。因此就有許多宗教都鼓勵信徒們求生天國。只是他們並不知道進入天國後的天福也會有享盡的一天,那時候便有五種衰相現前,縱然貴如忉利天主,亦會如《涅盤經》卷一九所說:「釋提桓因,命將欲終,有五相現:一者衣裳垢膩,二者頭上花萎,三者身體臭穢,四者腋下汗出,五者不樂本座。」故對一般人來說,天國就是淨土,而對佛教徒來說,則寧願生在人間修學佛法,卻不想生到天國去享天福。
依據佛經,天國有兩類:一是有漏凡夫所生處,一是補處菩薩所居處。例如釋迦牟尼佛未成佛前的最後身菩薩,便居天上,同時也介紹有一尊當來人間成佛的彌勒菩薩,如今便在欲界第四高的兜率天,准備到人間成佛,該天分作內外兩院,外院是欲樂凡夫所居,內院是彌勒的化區,真正是清淨的天國淨土,那兒跟凡夫的欲天所不同者,乃是見到彌勒法相,親聞彌勒說法,不為享受天福,而是修行佛法。所以要勸大眾,如果急著想生天國者,必須選擇彌勒菩薩的兜率內院。等到彌勒下生人間成佛之時,兜率內院的眾生,都會追隨彌勒降生人間,都成為佛的弟子,圍繞彌勒尊佛,共同修行,淨化人間,龍華三會,凡是會眾,人人可得解脫。只要生到彌勒的兜率內院,便已得到畢竟解脫的保障。因在《彌勒下生經》中說到彌勒將在龍華樹下:「初會說法,九十六億人得阿羅漢,第二大會說法,九十四億人得阿羅漢,第三大會說法,九十二億人得阿羅漢。」三會之中度脫一切有緣眾生。所以在中國佛教史上,從東晉的道安法師開始,經唐初的玄奘大師、窺基大師,近代的太虛大師,到在台灣圓寂的慈航法師,都是發願往生兜率內院的天國淨土。
三、佛國淨土
佛國在何處?是指以諸佛的福德智慧及本誓願力所成就的國土,此有兩種作用:一是示現佛的功德果報;二是接引化度一切有緣的眾生,修學佛法,同成佛道,便稱為佛國淨土。
釋迦世尊在此穢土世界成佛,但在《大般涅盤經》卷二四說:「莫說諸佛出現不淨世界。」《法華經》卷五也說:「印度的靈鹫山即在淨土中。」可見凡有佛處,便是佛國淨土。但在諸經論中,綜合而言,佛國淨土分有自性的法身佛所居,自他受用的報身佛所居,應化身佛所居。故有三身四土之論。例如唐代的法常、智俨、道宣、道世等諸師,有法性、實報、事、化的四種淨土說;法身佛居法性土,自受用身佛居實報土,他受用身佛居事淨土,應化身佛居化淨土。天台智顗則主張:1.凡聖同居土,如西方極樂世界;2.方便有余土,為地前菩薩及二乘聖人所居;3.實報無障礙土,是初地以上的法身菩薩所居;4.常寂光土,是諸佛如來所游處。四土配三身,則為以應化身佛居於同居及方便二土,報身佛居於實報土,法身佛永住寂光土。
從《阿彌陀經》可看到的六方諸佛淨土,以及阿彌陀佛的極樂國土,若以智顗所見,都是應化身佛所居土,實際上有無量無數的十方諸佛淨土,跟我們最最有緣的應該是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淨土。仗佛本願,凡夫即能往生佛國,其余三等淨土,均當自修福智,始得現前。非常奇妙的是我們這個世界的眾生,往往在活著時求藥師佛,希望長壽不死,消災免難,卻未想到要去東方的琉璃光淨土,准備死亡來臨時,求阿彌陀佛希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好像這二尊佛,一尊是壽星,一尊是死神。此種觀念是把淨土信仰弄偏差了。其實如印順法師的《東方淨土發微》中說:「東方淨土的攝化此土眾生,不但死後得安穩,現生也能免除種種災難危厄。」又說:「求往生西方而不能成就的,也能承琉璃光佛的威光,於臨命終時,為八大菩薩所攝引而到達西方。」印順法師又說:「佛與淨土,是我們的師范,理想世界;但同時,並非向外馳求,而是內在德行的體現。」又說:「如覺了法性清淨,究竟圓滿,是琉璃光佛。」可見修藥師法門,也可與西方的阿彌陀淨土相通。功淺障深的凡夫,修東方淨土及西方淨土,均得往生佛國;若系功深障少的眾生,不論專修那一種淨土法門,都會親見自性的彌陀如來、法身的琉璃光佛。
但是藥師佛淨土的目的,在於激勵人間、淨化人間,當系事實,故在《藥師經》中,也贊歎西方淨土。由於阿彌陀佛的淨土是上中下三根普被;不論上智下愚,只要相信阿彌陀佛的願力,願生西方淨土,即蒙慈悲攝受,接引往生。因此釋迦世尊,在各處經中,力贊阿彌陀佛的願力宏深。尤其使得許多自信不足、毅力不濟的眾生,都能因此而獲得了往生佛國的保障。此對於人心的安定、信心的增長,有大功德。不管自己修行的程度如何,只要具足信仰彌陀的本願力,乃至十念佛號即可往生極樂國土。足證阿彌陀佛的淨土法門,有其獨到的殊勝之處。
四、自心淨土
所謂自心淨土:即是說在每一個人的心中,不論凡聖,本具佛性,也就從來未曾離開過佛國淨土。昨天談到深心,眾生的心既與佛心相同,眾生所處世界便與佛國無異。不過眾生的心尚有煩惱覆障,無法見到清淨不動的本心,也就無法體會到生活於佛國的淨土。若能穿透煩惱塵網,往心的深處看去,就會發現佛心即是自心,此界即同佛國。因為心若清淨,所見世界就是淨土;心若不清淨,生活的環境就是無邊的苦海。
《華嚴經》的「華藏世界」;《梵網經》的「菩薩心地法門」;《法華經》的「靈山淨土」;《維摩經》的「真心」「深心」是「菩薩淨土」,又說「隨其心淨則國土淨」等,都是指的自心淨土。到了中國宋代的天台家大學者知禮及元照,元代的惟則等諸師,都主張唯心淨土的思想,倡導「唯心淨土,本性彌陀」之說,而謂:「十方微塵國土者,唯吾心中之土也。」又雲:「極樂獨非唯心淨土乎?」明末的蕅益大師也主張「是心是佛,自心作佛」以念佛三昧而豎出三界者,便見唯心淨土,以他力方便而橫出三界者,則生西方淨土。此則與禅宗《六祖壇經》所雲「迷人念生彼國,悟者自淨其心」相近。
如何自淨其心?一般人不易體會到,當然也做不到。若修念佛法門者,正在念佛時,將心中所有一切雜念放下,只管專心念佛號,此心即與佛相應,那時的心中,便沒有恐懼、懷疑、貪、瞋、驕傲等的雜念起伏。若能更進一步,一時之間,全部雜念離你而去,此時便與佛的淨土相應。一念相應一念見淨土,二念相應二念是淨土,念念相應念念住淨土。
雖在凡夫階段,不可能念念與佛相應,不可能念念住於淨土;但你如果念念念佛,念念基於信心、深心、至誠心、回向發願心,就會漸入佳境。天下本無事,妄想從何起,念念都把念頭貼在佛號上,持之以恆,時間稍久,就可修成念佛三昧,自心淨土,歷歷展現。功淺者可見感應的西方淨土,功深者則見方便土及實報土,至於常寂光淨土,唯佛與佛能游能見。
我有一位弟子在深山中修行,白天都很好,晚上打坐時就聽到很多眾生在附近搬家、開會、吵架,打開門察看究竟,卻什麼也沒有發現,當他再度坐下,則又聽到了。他心想:「現在我是心隨境轉,應該是境隨心轉才對。」於是他觀想這些騷擾他的聲音,都是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都在念佛、念法、念僧,聽到眾多的聲音,就像自己身處西方的極樂世界。如此觀想,過不多久,什麼聲音都聽不到了。
另一個例子是出於這陣子的議會文化,有一位現任的政府高級官員,才剛學佛不久,但卻學會了〈准提咒〉,當他每次到議會備詢時,議員們都會用種種言詞來激怒他、侮辱他、批評他。本來他很容易生氣,甚至考慮辭官不干了,如今他已能神定氣閒地列席議會了,他的降魔術,便是默念〈准提咒〉、默寫〈准提咒〉,一邊聽議員指責,一邊心念一邊手抄,議員們責罵他時,還以為他正在很認真的做記錄,挨罵時既不反駁,又有涵養的微笑。議員們罵完他後,他只須站起身來說聲:「謝謝某議員,我都聽到了。」如此一來他自己少了煩惱不說,議員們也對他客氣起來了,真的達成了境隨心轉的目的。
以此可見,若能不受環境所動,自心之中便是淨土;自心淨土雖不在心外,外在的環境也會隨你的心轉。這是很有用的,不妨試做做看。
念佛便見佛,心淨國土淨。
(一九九三年三月三十日農禅寺清明報恩佛七第三晚開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