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慈誠羅珠堪布:回向殊勝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回向殊勝——慈誠羅珠堪布開示

節選自 【必讀】照此修法,何止事半功倍!

  回向的含義是什麼呢?譬如,有十個人,其中只有一人有食物,而其他九人卻沒有,現有的食物本來可以被擁有者獨享,但他卻捨不得,而願與其他九個人共同分享。回向的含義也與此類似。人們在行善時所造的善根,能夠獲得善報,但大乘的修行人卻不願獨自享受此善果,而是將它分給普天下所有的眾生,這就是回向的內涵。

  回向有兩種,一是有毒的回向,二是無毒的回向。所謂“有毒的回向”,就是有執著的回向。《般若波羅密多經》裡講過,凡是有執著的善根,就象有毒的食品。雖然在吃有毒食物的時候,也許還會感覺味道鮮美可口,但當毒發之時,就會痛苦異常。同樣,有執著的、不是三輪體空的善根,雖然也會帶來一些臨時性的善報,但因為是有漏之法,所以不但不能最終脫離輪回的痛苦,反而會引發眾多苦受。

  無毒的回向是指無執著的回向、無緣的回向,也即在證悟空性的境界中回向無毒的回向又分為兩種:一是真實的無毒回向,二是相似的無毒回向。所謂“真實的無毒回向”,是指登地以上的菩薩在無緣禅定中的回向,這是薄地凡夫所無法做到的。我們現在只能做相似的無毒回向,這種回向不是指以中觀的邏輯來抉擇一切法是空性,而是按照《三十五佛忏悔文》裡所講的方法,真心誠意地進行觀想:所有十方三世的佛菩薩如何回向其善根,我也如是回向我的善根這種回向,就是相似的無毒回向。

  很多經書上說過,這雖然不是真實的無毒回向,卻可以代替無毒回向。例如,在放生過程中所造的善業,該如何回向呢?我們應一心一意地想:過去的佛、現在的佛、未來的佛如何回向他們的善業,我也如此回向我的善業,這就是無毒的回向。當然,我們也可以念誦《普賢行願品》,因為其中包含了很多殊勝的回向。如果不會念或沒有時間念其全文,就可以念誦從“文殊師利勇猛智”至“為得普賢殊勝行”的八句兩個偈頌。龍樹菩薩說過:這八句兩偈是整個《普賢行願品》的精華。所以,僅念這八句就等於念誦了全部的《普賢行願品》。這種回向不但簡單易行,同時又是相似的、清淨的無毒回向。

  做了善事以後,一定要如理回向。因為善業在沒有成熟前,就有可能遭到損壞。什麼情況會毀壞善業呢?

  第一、發瞋恨心。在大乘佛教裡,所有煩惱中最嚴重的就是瞋恨心。生起嚴重的瞋心,立即就可以毀壞一百個大劫所積累的善業;

  第二、自诩功德。例如,某人在念了一億文殊心咒以後,故意在他人面前賣弄自己的功德,炫耀自己的修行,誇誇其談地宣傳自己如何了不起,這樣也會毀壞自己的善業;

  第三、於善生悔。例如,某人如理如法地放了生,可是,過了一段時間後,就生起後悔心:“我當時的放生是在浪費錢財,是不應該做的。”像這樣的後悔,就會立即毀壞以前所做的一切放生善業;

  第四、顛倒回向。例如,某人在行善之後,如果這樣回向:“祝願我依靠此善根,能夠成為一個很有實力的人,從而消滅我的怨敵某某人。”這就是顛倒回向。凡是以貪瞋癡為根本的回向,都叫顛倒回向。這樣回向以後,雖然有可能成熟其所發的惡願,但在此果成熟以後,就再也不會產生其它的善報。

  如果我們不及時如法地回向,在以上這些情況下,即使再多、再殊勝的善根,都會被毀於一旦在這些毀壞善業的因素當中,最容易出現的是瞋恨心,它能毀壞難以計數的善業,對凡夫而言,是非常可怕的。所以,行善之後必須立刻回向。

  如理回向之後,善業是否便不會被毀壞呢?如法的回向,特別是在為菩提而回向之後,在一般情況下,善根是不會被毀壞的這就像在計算機中保存文件一樣,在文檔保存好以後,通常是不會丟失的。

  此外,回向應當與發心相應。我們的發心如果是為一切眾生而行善,最後也要為一切眾生而回向。前後不應該是矛盾的,如果發的是菩提心,回向卻是為自己就不合理。按照大乘佛教的思想,我們既不能為這一世的圓滿——自己的健康、長壽、發財而回向;也不能為了獲得聲聞、緣覺的果位而回向;而是要證得菩提、獲得佛陀的果位而回向這是最殊勝的回向這樣回向後,善根生生世世也不會窮盡,其善果雖然一次又一次地成熟,卻永無完結之時。因為善根已經回向了菩提,所以在未證得菩提之前,它們是不會消失的。

  回向和發願有何差別呢?在行善(如放生)時,造了善業,以此善業為前提,於行善後所發之願,即是回向。平時,不以所造善業為依托的發願,即是普通的發願。如看到佛像、佛塔時,於其前發願“祝願我生生世世……”,這就不是回向而是發願。回向和發願的差別在於有無行善,有無所回向的善業。

  在此,還有一些需要強調、值得注意的事項

  第一、作為一位大乘修行人,無論在發願或回向時,首先應當發誓:“祝願我在從今乃至菩提間的生生世世中,即使為了自己的身體乃至生命,也不傷害任何一個有情的性命,即使眾生的一根毫毛也決不損壞。”當然,因為誓言一定要做到,如果這種發誓暫時無法完全做到的話,做為大乘佛子,最低限度也要這樣發誓:“祝願我在從今乃至菩提間的生生世世中,即使為了自己的身體乃至生命,也決不故意傷害眾生的生命。”如果連這一點都做不到,修學大乘佛法就無從談起。不僅如此,我們還應當讓自己盡早發起並實現前一種無上、偉大的誓願,並將其作為目前的修行目標與奮斗方向。

  第二、佛經中記載:每當我們回向時,無論所做善業是大、是小,決不能發“祝願我依靠此善根,從而獲得轉輪王的果位或者健康、長壽……”等人天、聲聞乘之願;而是應該發願:“願我依靠此善根,能夠生生世世成為眾生的怙主(怙主指救度眾生的人),成為度化眾生的人。”這樣專心致志地發願回向,就是大乘菩薩的回向。

  有關回向的比喻,是一個人捨不得將食物獨自享用,而將它與眾人分享。那麼,在回向之後,自己的善業是否也隨之而減少了呢?就如某人以十元錢來用於十人共分,此人只能得一元錢一樣。但是,善根卻不是這樣的,越是回向給眾生,善根就越增長越是捨不得回向,善根就有可能越減少。善根在此方面的特點,是與世俗事物恰好相反的。所以,千萬不要忘記回向。

  回向時,如果想簡單,就可以念誦《普賢行願品》中的那八句二偈;如果想廣繁,也可以選擇其他較長的回向文。如《入菩薩行論》的最後一品是回向品,其中的內容都是大乘菩薩的回向,念誦這一品的頌詞也很殊勝。

  但值得注意的是,發願文、回向文有無加持力,與其作者有極大關系。像我們這樣的凡夫能否寫回向文呢?如果自己發心清淨,此清淨心可能有一些能力,但是,我們寫的回向文本身卻沒有任何加持,即使念上一千遍、一萬遍,也沒有任何作用。所以,回向文的作者最好是登地菩薩至少也應該是加行道高層次的證悟者,只有他們的語言才會有加持力,平時我們也應念誦這種回向發願文。

=======================================

哪些頌詞適合作回向文?可自編回向頌嗎?怎樣作回向才圓滿?

為了達到特定目的去行善,比如為了某上師長久住世而放生或者為了某人的健康而誦經,應該怎樣回向?可以把這些功德同時回向給別的目的,甚或法界眾生嗎?
  謝謝!8、24

圓勒法師答:

    佛經中或聖者菩薩所造的頌詞適合作回向文。因為大乘聖者已經現見無我法界真谛,斷除了無義我見,以他們的智悲,能夠真實利益眾生,而如果以虛妄分別心自編回向文,則不一定對眾生有利益。
  由於大乘的修行是以大悲下化眾生,大智上求菩提,而且遠離眾生相和菩提相的緣故,所以需要回向三處——眾生、菩提和實際。最為殊勝圓滿的是安住於三輪(能回向者、所回向的善根、回向之處)體空中回向,沒有達到這種境界的修行人,可以這樣發願:過去諸佛如何回向,未來諸佛如何回向,現在諸佛如何回向,我亦如是普作回向。然後一心一意念誦回向文,如《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入菩薩行論•回向品》等。以普賢大願的普皆回向,可以遣除狹劣的障礙,相應自己平等廣大的心性,即使微小的善根也能無有窮盡、周遍法界。如《慧海請問經》說:“水滴落入大海中,海未干涸其不盡,回向菩提善亦然,未得菩提其不盡。”相反,如果沒有以大乘發心而回向,善根就會以我執之力成為狹小,而且中間還會被嗔心、邪見等違品摧壞。即使未被摧壞,也只是一種世間善根,獲得一次、數次善果就會徹底窮盡;或是小乘善根,極果也僅能獲得阿羅漢的果位。


  回向即是回轉善根,有所趣向,把所造善根力集中加於某目的,使之盡快得以實現。所以,為了達到某特定目的去行善,可以陳述或心中憶念所求之事而回向,同時以廣大無私的發心把這些功德回向給其他目的甚或法界眾生,還可以令自己的善根增長廣大,乃至無量無邊。最好按印光大師的開示,先將善根回向法界一切如母眾生(暫時離苦得樂,究竟往生西方,同成正覺),然後再進行別的回向。


    並不是回向到某處,就不能再回向到另一處(打比方說,並不是回向了法界,就不能再單獨回向給自己的上師、父母等),為什麼呢?這個善根不是一個實有的東西,因為我們的心性都是橫遍十方、豎窮三際,沒有時方和方分的邊涯,只要以廣大的發心攝持,將心量放開,善根就能無有窮盡。

 

上一篇:慈誠羅珠堪布:關於回向,學佛人普遍存在一個大誤解
下一篇:達真堪布:念誦祈禱回向最好要依儀軌,不宜自己編一套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