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追求的境界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追求的境界

現實社會人人都希望自己的福德因緣深厚,因為有時候增加財富,財富不一定是我們的,增加物質、財產有時反而是個累贅。
唯有福報是真的,到哪裡都享用不完。
看到這段文字,我們多少人能得到警示呢?
又有多少人曾經或正在樹立著“財大氣粗,施捨慈善得福報”的目標呢?
事實上,每天我們都可以通過修德,增加福樂。
如何修行呢?
一、少貪多捨:捨就是一種布施、結緣,緣結得越多,就像播了種,必有收成。
所以少貪多捨,必能增廣福報。
二、少聚多散:不要積聚財富,因為財富是五家所共有。遇到水災、火災、貪官污吏、盜賊及不肖子孫,財富轉眼成空。
錢要用了才是自己的,因此要多布施、多結緣。
三、少執多放:人不要太執著,執著於一點往往失去全部。
要把眼光放大、放遠、放開,要能放得下,才能提得起。
四、少傲多謙:做人要謙虛,所謂“滿招損,謙受益”,太自滿、太傲慢,讓人看不起,謙虛的人才會受尊敬。
五、少私多公:人不能只為自己而活,因此不要處處只為自己著想。
要常常想到別人,想到大眾,能夠少私多公,才能融入大眾,才能擴大小我。
六、少憂多喜:人生苦短,不要讓生命充塞太多的憂郁、傷感。
要把歡樂、喜悅常駐心頭,並且影響他人。
七、少愛多慈:愛是有染污性的,是自私的,是不究竟的,唯有把愛升華為慈悲,才能平等對待一切眾生,才能對人有所助益,所以我們要少愛多慈。
八、少色多德:不要把生命浪費在愛情、美色的追求上,因為愛情、美色會隨著時間流逝而產生變化。
我們應該在道德、修養上用功,這才是永恆不滅的。
九、少自多他:不要凡事只想到自己,要想到自己以外還有他人,包括父母、兄弟、姊妹、同學、朋友、同胞及一切眾生。
十、少拒多容:泰山不辭土壤才能成其大,所以,能夠少拒多容,才會增加福報。
有這樣一個佛教故事,古時候,一位老和尚有個老是愛抱怨的弟子,老和尚決定要開導他一番。
有一天,老和尚派這個弟子去集市買一袋鹽。
弟子回來後,老和尚吩咐他抓一把鹽放入一杯水中,待鹽溶化後,喝上一大口。
弟子喝完後,老和尚問:“味道如何?”
弟子皺著眉頭答道。“鹹得發苦。”
隨後,老和尚又帶著弟子來到湖邊.吩咐他把剩下的鹽撒進湖裡,然後說道“再嘗嘗湖水。”
弟子彎腰捧起湖水嘗了嘗老和尚問道:“什麼味道?”
“純淨甜美。”
弟子答道。
“嘗到鹹味了嗎?”師又問。“沒有”弟子答道。
老和尚點了點頭,微笑著對弟子說道:“生命中的痛苦是鹽,它的鹹淡取決於盛它的容器。”
這則小故事,雖然看起來十分簡單,但它的寓意很深邃。
生活中固然有不少煩惱與痛苦,只要善於擴展心胸,把以前認為特別嚴重的事情看淡,把過去無法放下的困擾逐漸解脫,我們的心境便會出現奇妙的改變。
當心量拓展到了相當寬廣的時候,我們就會擺脫煩惱、憂愁的的生命狀態,轉變為幸福,喜樂的無悔人生。
眼界,是指人們認識客觀事物的程度與廣度;境界,是指人們觀察客觀事物的深度與高度。
有意義的人生,就是不斷追求高境界的人生。
境界源自內心,折射精神,反映一個人的思想和行為動機。
不能要求所有的人都具有至高無上的境界,但只要堅持不懈地努力,每個人都可以提升自己的境界。
高尚的境界是高尚行為的基礎。如何增進人生的幸福呢?
一、不比較、不計較的平等觀:有些人很喜歡拿自己和別人做比較,諸如我有痛苦,為何你沒有?
為何你這麼好?
為何我如此差呢?
一有了比較、計較的心,就會造成心理上的不平衡與煩惱。
凡事不與人比較、計較,就好像“你騎馬來我騎驢,看看眼前我不如;回頭一看推車漢,比上不足下有余。”
有這種平等心、滿足感,就不會痛苦了。
二、不怨天、不尤人的因果觀:我們經常因為一件事情做錯了,就怨天尤人,怪家裡的眷屬不支持,怪世間的親朋好友不幫忙。
如果能有不怨天、不尤人的因果觀,一切都是自作自受,就可心安理得了。
三、不侵犯、不推诿的道德觀:就是對人要不侵犯,對事要不推诿,因為侵犯他人就是給人不自由;推诿就是不負責任,就是不敢承擔。
四、不貪求、不瞋怒的修養觀:我們要把貪求的心改成一種善法欲,也就是好的欲望。
譬如發奮讀書、發心做善事,而不是貪求一些毫無意義的事情,更不可以瞋恨破壞自己的修養。
五、不自卑、不懊喪的戰斗觀:人生宛如一個戰場,遇事無須自卑與懊喪,要勇往直前,要當仁不讓。
六、不邪見、不妄動:要培養自主、自尊與自信的性格;面對問題要以智能來判斷,要能“以靜制動”,也就是“如如不動”。阿彌陀佛!

摘自 家和萬事興之夫妻和睦相處集下載:網址:http://shouningsi.fjsy.net/

 

上一篇:如意生活需要看開人生
下一篇:財神之王藥師佛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