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雜志 2011年第3期
作者:西門柳
叢飛原名張崇,生於遼寧省盤錦市大窪縣莊台鎮的農村,自小努力向上,是深圳著名男歌手。在他37歲的短暫人生中,先後參加了400多場義演,收入並不豐厚,但進行長達11年的慈善資助。他資助了183名貧困兒童,累計捐款捐物300多萬元,被評為2005年感動中國人物和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
2006年4月20日,叢飛因胃癌在深圳逝世,年僅37歲。2011年4月13日晚,叢飛的妻子邢丹在惠深沿海高速公路遭遇意外事故,不幸罹難。夫妻前後雙雙離世,留下嗷嗷待哺的幼兒。讓人不由得懷疑,真的“好人有好報”嗎?雖然可以解釋為因果通三世,但看不見摸不著的隔世因果,終究讓人心存疑慮。好人命不長,似乎再一次得到了驗證。但稍微深入了解,分析之下,叢飛夫妻之遭遇,並不違背因果規則。
叢飛與邢丹命受此難,必定是帶來了壽命不長的業報。他們在生前,基本上都是資助失學兒童。這一生的善行,沒有一樣是有助於增長壽命的。我們知道,因果都是對等的,種瓜只能得瓜,種豆只能得豆。資助失學兒童,只能得到名譽、智慧與財富方面的回報,而與壽命增長與否是扯不上關系的。我們不能因為天天辛勤地種植水稻,到頭來抱怨自家水稻田裡沒開出雪蓮花。
求財在於布施,求壽在於放生以及多救各種眾生的生命,求美貌在於性情溫和,求眷屬美滿在於多結善緣等等。這些不同的行為,一一對等地產生不同的結果。
再分析一下叢飛及邢丹的行善的果報。
從布施得財富報而言,叢飛生前的財富收入是很不錯的,正是有這麼豐厚的收入,才有可能資助那麼多失學兒童。至於後面一度的經濟困境,那是因為他的資助已經超過了他的最大承受能力。一肩擔道義,只是擔得太多太重。這也是他願意捨己為人,捨小我而成就大眾。“每年都會看到新的失學兒童,所以每年都會被新的資助對象所打動。這就像滾雪球,不知不覺越滾越大,以致現在力不從心。”
在叢飛去世前一年左右,已經是名滿天下。時至今日,斯人已去,猶有生前身後名。孔子曾說:“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意謂:一個有道德君子努力勤學,以提升自己的境界,並不希望外人了知;然而離世之後,卻不為後人所稱道懷念,則可想而知他沒有實在的德行。可見盛名也是一種很大的福報。
叢飛長期救助失學兒童,他生病一年期間,需要幫助之時,同樣得到了媒體的關注、以及社會的熱情救助。給予他幫助的人多得數不勝數。這也說明,助人者,人恆助之。
在叢飛去世後,叢飛的妻子邢丹,從一介尋常百姓,二十多歲就一躍而成為共青團深圳市委教育工委副書記,位高權重,名重一時。這也同樣是叢飛一生行善,所得現世福報之流澤。
至於他們的女兒,現在得到了社會及政府的極大關注,未來的光明前途是可以預見的。叢飛夫妻生前救助孤兒,身後自己孩子同樣被社會極度關愛,這同樣是對等的因果。
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與叢飛夫婦一生善行對等的果報,一一在生前身後顯現無遺。未來世之福德果報,更是不可限量。
在我的帖子與郵件中,經常有人提到,自己的親朋眷屬,一生善良勤勞,為什麼卻不得善終?由此動搖了對善有善報的信心。因果是完全對等的,增加別人的壽命,才會回報於自己的壽命增加。回頭想想,這些親朋眷屬在世時,做過多少有助於增加壽命方面福報的善舉?種的油菜籽,開的牡丹花,世間沒有這種因果。外因方面,求長壽最有用的是放生。比如如果堅持不殺生,心無殺念,且經常放生,這一生都會心地坦然,自在安樂。放別人一條生路,天地之間自然有自己的一條路走。宿世的業力,也同樣需要現世的助緣才能成熟的,心無殺念,就沒有了殺業成熟的機緣了。
改命如何改?去掉惡業成熟的土壤,增加善業成熟的條件。讓惡業的種子在沙礫與干旱中枯萎,讓善報的種子在沃土與春風中茁壯成長,果實累累壓枝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