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希阿榮博堪布:走出修行的誤區—關於皈依(上)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佛教的皈依不是一種形式,更不是一種束縛。心向佛法意味著什麼?應該以怎樣的心態對待皈依和修行?希阿榮博上師就這些問題作了如下開示。

  我是在一塊被佛法浸潤的土地上出生、長大的。和我一樣,在那塊土地上生活的絕大多數人,對佛法都有著堅定的信仰。我們不希求今生的安逸,也不希求來世的享受。佛法沒有減少我們的顛沛流離,甚至沒有讓我們覺得自己比別人更優越、更有保障,因為眾生平等,皆具佛性。那麼佛法到底給我們帶來了什麼,使我們縱然一無所有、四處為家,內心依舊富足、安詳?

  佛陀關於無常和因果的開示給了我們無限的勇氣和希望,哪怕最貧窮的、目不識丁的藏民也深信因果並能無懼地接受無常。看看現代社會,人們一切的苦惱、掙扎都源自對無常的恐懼,忙忙碌碌無非為逃避無常。非常有意思,有的人居無定所地過著安寧的日子;有的人卻在豪華住宅裡一輩子逃亡。

  人們逃避無常是因為他們不清楚自己所處的真實狀況。首先他們認為無常只是人生的一種際遇,像逆境,只要找到最佳解決方案,就可以規避。他們很努力地嘗試不同的方法,希望得到一個一勞永逸的答案,然後才能安心生活。可是,他們極力排斥的恰是生活本身,除了變化,生活中還有什麼呢?只要稍加留意就不難發現生命中的一切都是無常的。四季更迭,人事代謝。我們的身體、情緒、思想,無一不在變化之中。無常不是人生的一段過渡期,而是整個人生,不管你願不願意,都必須與它終生相處。

  其次,人們認為變化會帶來痛苦,如果一切都恆常不變就不會有痛苦。其實無常不好也不壞,它既意味著有得就有失,有盈就有缺,有聚就有散,也意味著有失就有得,有缺就有盈,有散就有聚。開心還是傷心,全看你的立場和態度,與無常並沒有必然關系。無常粉碎了我們對安全感、確定性的幻想,本以為牢不可破的觀念、思想會改變,本以為相伴終身的人不是生離就是死別,健康的身體會突然被疾病打垮,一帆風順的事業會轉眼間破產。當我們意識到自己腳下隨時可能踩空時,便本能地想抓住什麼。這就是執著的由來。由於我們想抓住、想依靠的東西本質上是抓靠不住的,所以才會痛苦。造成痛苦的並非無常,而是執著。逃避無常不僅是徒勞的,也是沒有必要的。

  接受無常,開始是一件痛苦的事,因為從久遠以來你一直習慣於逃避它。其實,無常像一個面貌丑陋、內心溫柔的怪人。如果你不熟悉他,會害怕看見他的臉;一旦你了解他,就能與他愉快相處。

  人們在稱心如意的時候,往往忽略無常,盡管情況越變越好也是一種無常;只有在面臨傷痛、疾病、分離、打擊、情況變糟時,才突然感受到無常。這是生命在以一種猛烈的方式提醒我們:不要沉溺在安全的幻夢中,沒有永恆不變,沒有萬無一失,如果現在不開始關注精神修持的話,這一生也很快將在盲目的追逐和焦慮中空耗過去。我第一次接觸死亡是在六七歲。我的外婆突然病倒了。家裡人都圍在她的床邊哭泣。我很愛她,想為她做點什麼,於是偷偷跑到村外一個拆毀的瑪尼堆那裡,圍繞廢墟不停地磕大頭、念觀音心咒。我發願把自己磕頭、念咒的功德回向給外婆,希望她好起來。她去世前的幾天,我一直在外面磕頭,沒有守在她身邊。外婆的死讓我無比強烈地感受到生命的無常,同時也讓我懂得佛法修行的價值。我沒有參加外婆的葬禮,只是一個人來到瑪尼堆磕頭,祈願這份小小的功德能對逝去的親人有所幫助。

  無常是修行人的密友,它時刻提示我們保持警醒,並且給我們以鼓勵和希望。無常意味著凡事都有改變的可能。不管我們以前犯過多麼大的錯,也不管我們現在有多麼愚昧無知,只要我們按照正確的方法去做,就可以清淨過去的罪業,逐漸不再迷惑。

  也有人會反過來看問題,認為既然一切都是無常,都會消逝,那麼大家滿可以隨心所欲,不計後果,也不必精進追求什麼,反正到頭來都留不住。佛陀在指出無常的事實之後,又慈悲地開示了事物背後的另一個真相——因果的法則,使我們不至於迷失在無常之中。

  相信因果不等於相信宿命,否則,我們不會那麼精進修行,忏悔罪障,也不會想到要以目前的凡夫身份去追求無上正等覺。萬事萬物都在變化中,因此不可能存在注定不變的命運。我們的一言一行、起心動念都會產生相應的後果,都會對自己和他人的生活造成影響,帶來改變。有些行為的後果很快顯現,而有些行為卻要等很久以後才能看到它的結果。就像野草的種子播進土裡不久就會長出草來,而青稞播種後卻要等來年才開花結果。因果的法則無所不在、深奧復雜,每一件事的發生都是眾多因果關系共同作用的結果。佛陀說只有像他那樣徹底覺悟的人才能完全講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前因後果。一般人只能看見其中的某個片斷。

  因為知道自己不管做什麼,哪怕是最微小、最隱秘的行為也有後果,將影響到自己和他人,所以我們會自然而然地生起責任感,不再只顧眼前、為所欲為。我們也更深切地體會到人與人、人與世界的相互影響、相互依存關系。慈悲心的培養是必要的,如果我們想最終免於痛苦,就不要傷害他人;如果我們想快樂,就創造條件讓他人快樂。

  人們總是把因果和報應相提並論,我卻不喜歡“報應”這個詞,因為它讓人感覺冷漠、疏離,有一種懲罰的意味。我們不認為如果自己做對了,就會有人贊賞、保護我們;如果做錯了,就要受到處罰。事實上,從頭到尾我們都是自己對自己負責。我們遭遇的困難、痛苦只是過去行為的一個結果,沒有理由責怪他人,也沒有必要自責。你若能以積極的心態對待它,那麼正在經歷的痛苦不僅完結了一段舊的因果,而且還會成為一個新的善因,開啟一連串正面的反應。所以,痛苦並不總是壞事。人生的得失起伏都可以是覺悟的契機,關鍵看你以怎樣的心去面對。

  我們非常重視發心,因為行為的後果主要是由它背後的動機,也就是發心,決定的。在熱愛精神修持、追求解脫的藏地,人們哪怕做一件很小的事,發心都很大,都是為了所有眾生的解脫。許多人在網上看過扎西持林修建瑪尼堆的視頻,裡面不論男女老幼、出家人、在家人,不論是背、是抬、是堆放瑪尼石,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由於發心大,即使只是搬一塊小小的石頭,也會成為未來解脫之因,所以大家才會感到那麼幸福滿足。當你做一件事,如果心量放大到要把所有眾生的安樂都考慮進來時,你就能夠坦然地承受所有的辛苦、磨難,因為你的心胸足夠寬闊。

  因果不可避免、真實不虛,如果一個行為的果報今生沒有成熟而你也沒有采取任何行動阻止它成熟的話,它一定會在下一世或更晚的時間成熟。死亡只是目前這個生命的結束,而這段生命所承載的因果仍將繼續下去,新的生命在繼承舊因果的同時又將造作新的因果。因果好似海面的波浪,頭尾相連,延綿不斷,生命也因此不斷地輪轉。連接前世、今生、來世的,不是一個具體的“靈魂”,而是未斷的因果關系。盡管今生和來世的兩個生命,從身體到思想都是相互獨立的,但每一個今生都是來世的基礎。由於我們行為的後果有著性質和程度的差別,轉世便有了不同的屬性,即六道輪回。轉生到哪一道完全由你需要感受的業報決定。蓮花生大士說:如果你想知道你的過去世,看一看你現在的情況;如果你想知道你的未來世,看看你目前的行為。

  關於輪回,許多高僧大德都有非常精辟的闡述,輪回的事例也在不少文獻中能找到。我的一位弟子曾親自見證了她女兒的轉世。很感謝她把事情的經過詳細記錄下來,並與大家分享自己的這段經歷(注:見《我所見證的輪回》一文),希望以此喚醒人們對輪回的正確認識。



  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對“死”諱莫如深,凡是與死有關的話題都不受歡迎,包括輪回。每當我提到輪回,都會有人反問:“我沒有看見轉世,怎麼相信它存在?”“如果我真的經歷過轉世,為什麼會不記得?”其實,你並不總是一定要親見親聞才相信事物存在的。比如,你從未見過自己的祖先,但你從不懷疑他們在這個地球上存在過。科學家告訴你,宇宙中除了我們的銀河系之外,還有無數類似的星雲,有的遙遠得連最先進的天文望遠鏡也觀察不到,而你相信它們的存在。至於記憶,昨天,甚至剛剛做過的事、說過的話,你都可能忘記,不記得前世的事又有什麼奇怪的呢?你並沒有認真思考過輪回是否存在,當你說“我不相信有輪回”時,你的意思其實是“我不想相信有輪回”,因為輪回、轉世這些概念對你來說太陌生,讓你感到束手無策,你甚至連試圖了解它的興趣和勇氣都沒有。

  也許你會覺得輪回、生死這些問題離你的日常生活太遠,活命已經夠你忙的了,哪裡顧得上考慮死後的事。你若能夠因為忙於活而顧不上死的話,可以等到活膩味了再思考輪回、生死。不過,看看周圍,很多人都是滿懷著對生活的熱情籌劃,突然間離開這個世界的。你沒有理由相信自己一定比這些人更幸運。藏族人常說:明天或來世誰先來到,我們並不清楚。

  有些人為了表示自己的清醒,堅決不接受轉世之類的“迷信”觀念。如果死亡就是一切的終結,活著又是為了什麼呢?吃喝享受,完了化作一抔黃土,這樣的人生想著都讓人心酸。否定因果,人們就會身不由己地迷失在無常的洪流之中,家庭、事業、感情最終要放下,理想、信念、價值觀也經不起推敲。不是說這些東西不重要,而是生命的意義應該不止於此。

  現代人的生活中充滿了各種假設,我有時覺得奇怪,為什麼他們不假設有來世。這並不比假設有明天或有明年更荒謬。人們熱衷於籌劃未來,愛好制定多種備選方案,為有可能出現的緊急情況做准備。既然這樣,何不順便也為來世做做准備?萬一死後有輪回呢?那不也是有可能出現的一種緊急情況嗎?

 

上一篇:妻子的手
下一篇:沒有任何事物可以永恆都是轉瞬即逝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