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法師:聽經聞法、讀誦大乘,功德利益在哪裡?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第三十九集) 2001/7/12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5-13-39
諸位同學,大家好!請掀開《阿難問事佛吉凶經科會》第十二頁,經文第三行看起:
【佛復告阿難。佛無二言。佛世難值。經法難聞。汝宿有福。今得侍佛。】
從這地方看起。這一段,我們在科題上列的是「三寶難逢」。佛在經上常講:「人身難得,佛法難聞。」第一小段明顯的告訴我們,過去生中修積善根福德,才有緣分遇到佛法。如果過去善根福德不夠深厚,就不可能有機緣,縱然聞到也不相信、也不能接受。可見得人身、聞佛法,確實不是一樁容易事情。經文一開端,佛再告訴阿難,凡是經文冠上這一句,大家一定要知道,下面佛有很重要的開示。佛說:『佛無二言』,佛言有信,佛是誠實言、真實語,決定沒有兩種說法。
接著說:『佛世難值,經法難聞』,這兩句話意思很深,非常重要。凡夫修成佛果,是要很長的時間,經論裡面一般講要修三大阿僧祇劫。我們現在明白,三大阿僧祇劫不是從我們現在算起,那從什麼時候算起?從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那天算起。換句話說,你沒有破無明證法身之前,時間都沒有算在內,你就知道時劫之長。三大阿僧祇劫,第一個阿僧祇劫證得三賢位,三賢是十住、十行、十回向,諸位要記住這是圓教,不是普通的教學,是圓教。第二個阿僧祇劫證七個位次,從初地到七地。第三個阿僧祇劫證三個位次,八地、九地、十地,等覺以上不算,圓初住以前不算,你才曉得「佛世難值」。
我們現在的果位,連圓教初信位的菩薩都沒有證得,怎麼知道?初信位的菩薩斷證的功夫等於小乘須陀洹,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斷盡了。現在問我們自己,我們的見惑斷幾分?見惑頭一條「身見」,《金剛經》上講的我相,我們還著我相,還有自私自利的念頭,我們一品惑都沒有斷,沒入門。無論是大乘、小乘都沒有入門,都不算。縱然證得初信位的菩薩,初信到十信這階段,都沒有算在三大阿僧祇之內。這十個位次不好證,為什麼?進進退退,說老實話,進得少退得多,所以很難成就,我們不能不知道。
那我們要不要斷?是想斷但斷不了,這才選擇佛的易方便法門,帶業往生,帶業就是可以不斷,但是要知道,煩惱的根雖然可以不斷,煩惱的現行必須有能力控制住,這叫帶業往生。帶業是帶煩惱的習氣種子,不帶現行,現行就是你現在煩惱發作,你不能發作。能夠把煩惱現行完全控制住,這在念佛法門裡面稱為功夫成片,有功夫成片的能力,可以生凡聖同居土。由此可知,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對於這些煩惱習氣不能不放下,六根接觸外面境界的時候,引起我們的情緒,順境、善緣起貪愛的念頭,逆境、惡緣起瞋恚的念頭,念頭一起就不行,往生極樂世界不能帶現行,一定要有能力把它控制住,保持心地的清淨平等,這重要!
「阿彌陀佛」又名「清淨、平等、覺」,我們念「阿彌陀佛」要想到佛號裡面的含義,這含義好!念這一句「阿彌陀佛」,我們心裡就想起清淨平等覺,心一定要跟清淨平等覺相應,這個人就真念佛,這樣念佛才能伏煩惱,煩惱真正能伏得住,我們才能往生。釋迦牟尼佛出現在我們世間,他老人家入滅距離我們現在三千年,下面一尊佛,彌勒菩薩示現成佛,還要等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之後,他才降生在世間,這是講「佛世難值」,「值」就是遇到,真的難遇到。
能夠生在跟佛同一個時代,還有緣分見到佛的,有人沒有緣分,一生見不到佛的,見不到佛的人多。凡是能見到佛的,福報太大太大了,他能得兩種真實的利益:第一個是聞正法,佛親口所宣;第二個是容易解脫,佛有能力觀機,應機說法,這是第一等的大福報。我們這些人比他們福報就差遠了,但是總算還是有福,雖然生在佛的末法時期,我們還能見到佛陀的遺教。我們不但感謝釋迦牟尼佛,我們還要常常懷著感謝代代傳法之人,感謝古時候譯經的這些大德,不是他們翻譯,沒有祖師代代相傳,我們今天怎麼能見到?縱然見到,經典擺在我們面前,字認得,意思看不懂,還得要有人宣講,可見得實在是不容易,傳承經法也是難遭遇。聞經,親聽佛說,契機;我們沒有緣分親聽佛說經,我們看到文字的記載,契機就比較淺。
聽經聞法、讀誦大乘,功德利益在哪裡?他教導我們認識明了宇宙人生真相,明白之後我們才曉得如何改正我們一些錯誤的思想行為,這樣才能解脫。佛講的經論很多,後人把它歸納為三大類:經、律、論三藏,用經論為標准,修正我們錯誤的想法看法,用戒律修正我們的言語、身體造作種種錯誤,我們如果不依三藏經典,沒有標准,怎麼知道自己行善還是造惡?這就說明我們連善惡辨別的能力都沒有。是非、邪正、真妄,我們更沒有能力辨別了,不讀經怎麼行?凡夫種種的過失,不是有意的,有意犯的人少,無意犯的人多。無意為什麼犯?不認識,沒有接受過聖賢的教誨,古人常講都是不讀書之過,讀書一定要讀聖賢書。
星期天居士林開會員大會,林長李木源居士請我致辭,我講了幾句話。我講了三樁事情,人生的目的、意義、價值,我們能把這三樁事情認識清楚,這一生沒有白來。如果這三樁事情很模糊,我們這一生白來了這一趟,胡裡胡塗來,胡裡胡塗走,古人所講「醉生夢死」,現在社會這樣的人不在少數。我們有幸遇到善知識,遇到聖教,知道有這一樁事情。諸佛菩薩他們在沒有修成正果之前,跟我們一樣,他的人生目的純正,目的是求覺,這就正確,目的在求覺悟。孔老夫子講求學,學就是覺。夫子感歎說,人生在世想來想去想到最後,「不如學也」,跟諸佛菩薩同一個方向、同一個目標,提升自己的覺性。
大乘菩薩五十一個階位,初信位覺悟了;他要是不覺,證不了初信,入不了門。覺悟之後放下身心世界,八十八品見惑斷了,不再執著身是我。身是什麼?身是我所有的,就像衣服一樣,不是我。我是什麼?我是覺性,真性是我,靈性是我,身不是我。我們的靈性現在附在身上,就如同我們這個身體附在我們衣服上一樣,得搞清楚,衣服不是我,身是我。現在弄清楚,身不是我,靈性是我;身有生滅,靈性不生不滅,我們要把靈性不斷的向上提升,不斷向上升華,達到究竟圓滿,那就是成佛了。這個目標純正,這是世出世間一切大聖大賢共同的方向、共同的目標、共同的大道,我們發現了,我們肯定了,我們也走這條路,這就對了。
人生的意義,是在能與一切眾生和睦相處。當然對於善行的眾生沒有話說,如何對於惡行眾生也能和睦相處?我們知道他作惡是他迷失了自性,作惡不是本性,他的本性是善良的,他的本性跟諸佛菩薩無二無別。我們看他的本性,所以我們會尊敬他,我們會敬愛他。冤家債主在我們心目當中,他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他不知道,我們知道。他對我不善,我對他純善,這就是覺悟了,學佛就是學覺。人生的價值,用佛法的術語來說,就是「弘法利生、續佛慧命」,我們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要把這個事情做到,要把這個事情做好。
末後這兩句,佛告訴阿難,你過去生中修大福報,所以你這一生能夠作佛的侍者,這比一般弟子還要親密,這不是無量劫修的大福報,不可能的事情。佛的弟子很多,我們在經上常常看到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大經裡面看到一萬二千多人,可是佛的侍者沒有幾個人。這些話暗中提醒我們要修福,不修福怎麼行?修福決定得福報。今天我們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