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念佛方法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念佛方法

  淨宗念佛方法簡便易行,而執持名號,持之以恆,達到感通佛力、成就往生的目標,卻又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茲擬念佛方法論原則與念佛的具體行持,略施討論。

        一、方法論原則:誠敬專精
  淨業行人的首要目標是成就往生,因而對往生淨土的必要條件,吾人宜應時時加以研討。念佛法門以自性力、念力與佛力三力和合得以成就往生。能否感通阿彌陀佛願力接引取決於誠敬,念佛的功夫淺深取決於專精。換言之,淨業行人能否往生,往生的品位如何,與念佛人的誠敬專精之程度密切相關。誠敬專精乃淨業修持的方法論原則。
  1.誠與敬
  經典昭示:阿彌陀佛"十念必生願"的前提是"至心信樂"。至心即至誠心,至誠心即是不與萬法為侶的妙明真心。儒家亦將"誠"提升到形而上層面予以诠釋。認為誠是天地人三才交感互化的通道,誠是人的性德(明德),內具參贊天地化育萬物的功能。反之,不誠無物。淨土宗以"他力本願"立教,誠就顯得十分突出。印光大師臨往生前對弟子們的最後開示:"至誠,無不蒙佛接引;淨土法門,別無奇特,但要懇切,帶業往生。"阿彌陀佛大願接引眾生,是他的至誠。吾人念佛求生淨土,是我的至誠。二誠相感,如磁吸針,豈有不任運往生之理?
  誠的外顯即是敬。對土木金彩等佛像視作真佛,讀誦佛經祖語,宜當作現前佛祖為我親宣,不敢稍萌怠忽。對念佛行人作菩薩想,作未來諸佛想。以恭敬心對待三寶,以恭敬心待人接物,以恭敬心持佛名號,常恆如是,業障日消,慧光日益。
  老實念佛乃淨宗心要。老實念佛的本質內涵即是誠敬,誠敬實為成就往生、超凡入聖之極妙秘訣,淨業行人應恆常提撕,拳拳服膺。
  2.專與精
  世出世法的一切成就,都離不開專精。專者用志不分,精者純而不雜。專精有助於激活潛能。顯現不可思議的神妙效應。念佛行門貴在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念佛功夫深淺與專精密切相關。經雲:"制心一處,無事不辦。"表明萬法歸一,契入性海,便可獲致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
  我國上古《陰符經》亦雲:"瞽者善聽,聾者善視,絕利一源,用師十倍;三反晝夜,用師萬倍。"意思是:盲人以耳代眼,所以聽覺最靈敏,聾子以目代耳,所以視覺最銳利。杜絕一切利欲的引誘,身心專精於一個目標,就能獲得以一當十的利益;如果夜以繼日地專之又專,就能獲得以一當萬的利益(幾何級的增長);念佛法門亦復如是。大勢至菩薩"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的方法,就是教導我們不間斷不夾雜的直爾念去,心的勢能增大到極限,豁破無明,現生頓證念佛三昧。心力弱的,亦可穩操生西方淨土的勝券。
  念佛貴在專精。淨業祖師大德對此多有開示。覺明妙行菩薩雲:"大凡修淨土人最忌的是夾雜,何謂夾雜?即是又誦經、又持咒,又做會,又好說些沒要緊的禅,又要談些吉凶禍福、見神見鬼的話,即是夾雜也。既夾雜,則心不專一;心不專一,則見佛往生難矣。卻不空費了一生的事麼?只今一概莫做,只緊持一句阿彌陀佛,期生極樂,日久成功,方不錯卻。"覺明妙行菩薩對娑婆眾生的通病看得很准,對症下藥,實為一劑難得的妙方。
  善導大師宏闡淨土,不尚玄妙,教人專修淨業,即身業專禮阿彌陀佛,口業專稱阿彌陀佛,意業專念阿彌陀佛,如是往生西方淨土,萬不漏一。而雜修淨業,以心不純一,故難得益,則百中希得一二、千中希得三四往生者。印光大師贊歎善導大師所示專雜二修的法語:"此金口誠言,千古不易之鐵案也。"
  專精辦道,首須遮除雜緣。蓮池大師曾略開七事,作為自警之約。
  一不得蓄資財,造房屋,買田地,置一切精致好物,即經像等傳自太古,出自名家,皆勿留戀,一心正念。
  二不得作種種非緊要福緣事,始俟他日大事已明,作之未晚,今且權置萬行門,一心正念。
  三不得於好色好味等起貪愛心,不得於惡色惡味起嗔惱心,於惡言譏毀我者,罵辱我者,種種拂逆我者,起嗔惱心,乃至過去未來事,或順或違,皆悉屏絕,堅壁固守,一心正念。
  四不得吟詩作文,書寫真草,題帖對聯,修飾尺牍,泛覽外書,議論他人得失長短,乃至教憑臆見而高心著述,禅未悟徹而妄意拈評,緘口結舌,一心正念。
  五不得交結親朋,應赴請召,游山玩景,雜話閒談。凡種種世谛中事,除理所當為,決不可已者,余悉休罷,一心正念。
  六不得貪著放逸,恣縱睡眠,大事未明,捍勞忍苦,一心正念。
  七不得與世人竟才竟能,爭名爭勢,未得言得,未證言證,诳稱知識,妄自尊高。惟應執卑守愚,終身居學地,而自鍛煉,常專常精,一心正念。
  蓮池大師以身作則,為後人樹立了專精念佛的楷模。
  綜上所述,誠敬是念佛的心態,專精是念佛的行持,淨業行人應恆常自省,提撕警覺,俾令自己的念佛行持貫徹誠敬專精的方法論原則。
             二、念佛方法
  念佛以往生淨土為旨歸,亦以對治煩惱,蕩滌妄想雜念為下手功夫。佛以六根為六賊,賊眾則難一網就擒。娑婆眾生,耳根最利,意根功德最全。故應在制服耳意二根上下功夫。先利用耳根聽佛聲,攝住意根作觀想,緊緊制服,其他諸根自然臣服。所謂一根既返源,六根鹹解脫。古往今來諸多淨宗祖師大德在精修淨業中積累了諸多的方法,以作末法行人的軌范,茲擬采其重要且能令末法眾生依之獲益的十種方法,略作介紹。
  l.十念法
  每日清晨服飾已後,面西正立,合掌,連聲稱阿彌陀佛,盡一氣為一念。如是十氣,名為十念。但隨氣長短,不限佛數,唯長唯久,氣極為度。其佛聲不高不低,不緩不急,調停得中,如此十氣,連續不斷,意在令心不散,專精為功故,名為十念者,顯是借氣束心。心自不散,但須隨氣長短,不可強使多念,強則傷氣,只可十念,不可二十三十,多亦傷氣。如加早晚十念,或早午晚三次亦可。如家有淨室或佛堂,仍須對佛像焚香禮拜,立念跪念均可。
  十念法是慈雲忏主依據阿彌陀佛第十八願的意趣,為忙碌事務者所立。實為無論僧俗閒忙均可奉持之法。楚石禅師晨朝十念,終身不缺;幽溪大師奉為日課,至老不休。古昆法師亦虔持此法。此法能令心一處,一心念佛,決定往生,念數雖少,功德頗深。
  2.十念記數法
  印光大師為對治妄波沸湧而立。當念佛時,從一句至十句,須念得分明,仍須記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須從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隨念隨記,不可掐珠,唯憑心記。若十句直記為難,或分為兩氣,則從一至五,從六至十。若又費力,當從一至三,從四至六,從七至十,作三氣念,念得清楚,記得清楚,聽得清楚,妄念無處著腳,一心不亂,久久自當得之。
  此十念記數法與晨朝十念法,攝妄則同,用功大異。晨朝十念,盡一口氣為一念,不論佛數多少。此以一句佛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則可,若二十三十,則傷氣成病。此則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從一至十,從一至十,縱日念數萬,皆如是記。不但去妄,最能養神。隨快隨慢,了無滯礙,從朝至暮,無不相宜。十念記數,以全心力量施於一聲佛號,雖欲起妄,力不暇及。此攝心念佛之究竟妙法。
  3.追頂念
  念佛要一心不亂,只以一句佛號,一句頂一句,一聲追一聲,如猛將提刀捉賊,努力直前,無少憩息。不可高聲傷氣,不可逼氣動火,不可默努傷血,不可輕松養識,不可沉靜墮昏。坐、立、行各半技小香,周而復始,均勻不斷。此法或在健時一日間一做,極力追頂,猛之又猛,情識不斷,物我同消,一法不立。此個光景,名為一心不亂。或於每坐念佛末後一用,或妄想洶湧時用,此法須善用,否則,容易受病。
  4.高聲念
  若神志昏沉,或妄想紛起時,振作精神,高聲念佛,聲聲快足,乃至高亢入雲,別具一番境界。高聲念佛能護耳根而啟心靈,滌蕩五陰之塵垢,觀音入心,則心易專而雜念少。《業報差別經》雲:高聲念佛誦經有十種功德:一能排睡眠,二天魔驚怖,三聲遍十方,四三途息苦,五外聲不入,六令心不散,七勇猛精進,八諸佛歡喜,九三昧現前,十往生淨土。又經雲:大念見大佛,小念見小佛,高聲念佛一法,願常行之。
  5.金剛念
  著心氣不適,或人地有礙,但動口唇,用金剛持法,不拘多少,總要字字從心裡過,心憶而動於舌,舌動而後返於心。舌既有聲,耳還自聽,綿綿密密,歷歷分明,口耳相傳,自他不隔,是為心念心聽。心念心聽,則目不妄視,鼻不妄嗅,身不妄動,一個主人翁被阿彌陀佛四字請將出來。
  6.隨息念佛
  或於氣靜心平時,先想己身,在圓光中,默想鼻端,想出入息,每一息念南無阿彌陀佛一聲(吸氣時念南無,呼氣時念阿彌陀佛),方便調息,不緩不急,心息相依,隨其出入,行住坐臥,皆可行之,勿令間斷,縱令昏寐,含佛而寢;覺即續之,常自密持,攝心既久,息念兩忘。即此身心,與虛空等,持至純熟。心眼開通,三昧忽爾現前,得大受用。
  7.系緣念
  行往坐臥,語默動靜,穿衣吃飯,一切時一切處,皆系念佛號。雖事務忙碌,內心亦不忘於佛及憶淨土。譬如世人切事系心,雖經歷語言,去來坐臥,種種作務,而不妨密憶,前事宛然;念佛之心,亦應如是。或若失念,數數攝還,久久成性,任運常憶。但於潔淨處,恭敬時,或出聲,或默念皆可。若至不潔淨處(如登廁等),或不恭敬時(如睡眠洗浴等),但宜默念,不宜出聲,非此時處不可念也。系緣念佛不妨礙世間法。例如,耕田、經商、造飯、洗衣、一切土木金石種種行業,悉皆可以隨著工作,或默持佛號,或出聲念佛,其功德相等。作工用的是手,念佛用的是心,心之於手,各司其事,日久純熟,制心一處,相得益彰,事無不辦。如黃打鐵念佛往生,葛濟之夫人織布念佛見佛等,足資佐證。系緣念佛即塵勞而道場,在家人尤宜著力。
  8.觀字念
  當徐徐稱念佛號時,隨每字音聲,內觀字形,或觀中文字形南無阿彌陀佛,或觀梵文字形 Namo Amitabha,念得清清楚楚,聽得清清楚楚,意根觀照字形清清楚楚,聲與字相應不亂,耳根與意根並攝。攝心顯著,淨念易成。
  9.持名與觀想合修
  凡於行住坐臥時,則一心執持名號,凡於蒲團上跏趺靜坐時,則心心觀想佛像與淨土莊嚴。經行疲乏則跌坐以觀佛,坐久則經行以稱名。如能於行住坐臥四威儀中如是循環善巧修行,必定成就往生淨業。持名方法有上述諸種可資采用,跌坐觀想之方略舉數端。
  (1)自坐蓮花想
  在念佛心中默下觀想,想目前生一大蓮華,不拘青黃赤白,狀如車輪之大,觀想華狀分明,仍想自身坐在華中,須台之上,端然不動。作蓮華合想,作蓮華開想。當華開時,有五百色光,來照我清虛之身,無極之體,蓮華化生,得未曾有。作眼目開想,見佛菩薩及國土想,即於佛前,坐聽妙法,及聞一切音聲,皆說所樂聞法,所聞悉與十二部經相合。
  (2)白毫觀
  觀想阿彌陀佛丈六金身,跌坐勝寶蓮台,端正無比,兩眉之間,有白毫一顆,長丈五尺,周圍五寸,白如珂雪,外有八稜,右旋宛轉,中則虛空,放淨光明,瑩淨明徹,不可具說,顯映金顏,分齊分明,作此想時,停心住念,堅固勿移。心內憶念白毫相光四字,愈久愈妙。《觀經》雲:"見眉間白毫相者,八萬四千相好,自然當現。"
  (3)阿彌陀佛觀
  阿彌陀佛於彼高座,威德巍巍,相好光明,一切境界無不照見,如黃金山,出於海面。其中萬物,悉皆隱蔽,唯見佛光明耀顯赫,有無數聲聞菩薩,恭敬圍繞。
  另外亦可對西方極樂世界種種依正莊嚴,若德風華雨,若妙香天樂,若泉池樓閣,若林樹寶網,-一憶念,一境一幕,神游淨域。先送心歸極樂,臨終定得蓮華化生。
  10.臨睡觀念法
  修淨土人,凡欲入觀及臨睡時,一心合掌,正面西向,若坐若立若跪,十聲念阿彌陀佛、觀音、勢至、清淨海眾竟,發願雲:
  弟子某甲,現是生死凡夫,罪障深重,輪回六道,苦不可言。今遇知識,得聞彌陀名號,本願功德,一心稱念,求願往生,願佛慈悲不捨,哀憐攝受。弟子某甲,不識佛身相好光明,願佛示現,令我得見,及見觀音、勢至、諸菩薩眾,彼世界中清淨莊嚴,光明妙相等,令我了了得見。
  發願已,正念入觀,或臨睡正念而寢,不得雜語,不得雜想。或正發願時即得見之,或睡夢中得見,但辦專志,必如所願。
  此法系善導大師所立。蓮池大師雲:"善導大師古稱阿彌陀佛化身,今此願文,修淨土人所宜深信,慎勿以暫時無驗而辄廢惰,務必久遠行持,必於淨土,功不唐捐。"冀淨業學人於每日功課後,或臨睡時行之。
  上述十種念佛方法,只是以對末法眾生契機實用的標准作采撷。眾生根機各異,方法亦眾多,如於上十種仍感不足,亦可於淨宗諸典中搜尋,續藏中,有《念佛百法》一篇,詳明指陳,茲不繁引。
            三、淨業修持儀軌
  初學佛者,功課繁簡,可依閒忙酌定,並無一定之規,茲擬通行早晚功課儀式,列舉簡易之一例,以作行人參考。
  1.朝暮簡課念法
  每天早晨及黃昏,須洗手漱口,到佛像前(如無佛像,面西恭敬亦可),虔誠焚香,頂禮三拜,先行十念法,接念:
  南無大慈大悲本師釋迦牟尼佛(一稱一拜)。
  念《阿彌陀經》一卷(或《無量壽經》),往生咒三遍,贊佛偈一遍(如無暇可酌量減少)。
  南無阿彌陀佛(百聲、千聲、萬聲,以個人閒忙而定)。
  南無觀世音菩薩(一稱一拜)。
  南無大勢至菩薩(一稱一拜)。
  南無清淨大海眾菩薩(一稱一拜)。
  回向文: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念三皈依,禮拜而退。課畢。
  晚課亦如之。
  2.專修儀規
  大抵修淨業人,行住坐臥,起居飲食,俱宜西向。則機感易成,根境易熟。室中止一佛、一經、一爐、一桌、一床、一椅,不得放一多余物件。庭中亦宜掃除潔淨,使經行無礙,要使此心一絲不掛,萬慮俱忘,空空洞洞地,不知有身,不知有世,並不知我今日所作是修行之事,如是則與道日親,與世日隔,可以趨向淨業。
  晨起,即誦《阿彌陀經》一卷,持阿彌陀佛一千聲,向佛前回向,念一心歸命文(發願文),此為一時之課。若初起,或身心未寧,日止四時,稍寧,漸增至六時,又漸增至十二時,合經十二卷、佛名一萬二千聲。更於回向時,禮佛百拜,此為每日常課。余工不必計數,或默或聲,但攝心谛念而已。又持名之法,必要字字句句,聲心相依,不雜分毫世念。久久成熟,決定得生極樂,坐寶蓮華,登不退地。(此法為覺明妙行菩薩所立)
  3.克期取證
  末法眾生,修諸功德,信願不堅,廢馳恆易,尤應克期,方發勝心,以成就淨業。對克期念佛,淨宗諸經說法不一。《阿彌陀經》雲:"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無量壽經》開許十日,雲:"晝夜常念,願欲往生阿彌陀清淨佛國,十日十夜乃至一日一夜,不斷絕者,壽終皆得往生其國。"《鼓音王經》也定十日為期限,經雲:"若持彼佛名號,堅固其心,憶念不忘,十日十夜,除捨散亂,必得見彼阿彌陀佛。"《大集經》則以四十九日為期限,經雲:"若人專念一方佛,或行或坐,至七七日,現身見佛,即得往生。"《般舟三昧經》則定九十日為期限,經雲:"若人自誓,九十日中,常行常立,一心系念,於三昧中,得見阿彌陀佛。"《文殊般若經》亦定九十日為期限。經雲:"九十日中,端坐西向,專念於佛,即成三昧。"諸經所示期限與方法雖有不同,然冀克期求證(或證往生,或證三昧)的用意則同,茲節錄古德精進佛七規式,以便遵循,而期現證。
  (1)十二時念佛規制
  凡參與共修者,均分六班,晝夜班各二時,照香輪流出班禮念,余皆靜坐隨聞隨默念,此則靜多動少,不繁不亂,而佛聲不斷,則妄想不生,如相呼相喚,不昏不散,動靜如一,自他不二,寤寐恆常,是為第一如意妙行。飲食亦宜如法調之,務使內外一如,人我兩忘,是非俱泯,而道場之安恬寂靜,亦無如此之妙者。
  此法為憨山大師所立。若人少不能分為六班,或在家一人精進、晝夜各念二時,余時可放念佛機或磁帶以代之,隨聞隨默,亦得共修之效用。
  (2)結期持名法
  結七日之期。若獨自結期,可用干糧、水果等食物。爐香、燈油、蒲團、坐椅、棉衣、風帽、草紙八種為用物。此外一概不留,便可七日中不與人來往,暢然念佛。當知念佛之境,孤寂最佳,高低隨宜,緩急隨分,打成一片,正在此時。若四五人偶然相聚,作念佛會,務先約束而後開口,單念四字,一字一魚,用小引磐專擊陀字,不得參差錯落,反致紛心。
  此法為妙空法師所立,真正打七,因緣難遇,利用休閒假日,或一人,或三五人,結期念佛,十日十夜乃至一日一夜。經雲:如是"不斷絕者,壽終皆得往生其國。"志欲往生的現代淨業行人,應在克期念佛上用功。
  閉關念佛可隨自意制訂章程,亦可仿照淨宗祖師大德的懿范而行。截流大師《起一心精進念佛七期規式》、王耕心居士《克期求證閉關專念十法》、印祖所訂《靈巖念誦儀規》、律航法師《百日閉關念佛方法》等文獻,均可作為有益的參考資料。
  (錄自《淨土宗教程》)
  鄧傑居士提供
       打七要領──佛號清楚、穩定、有力量
      1993年1月11日(農歷12月19日)第七支香
         摘自《蓮風小語1993》
           惠敏法師
          西蓮淨苑出版社
  從早上到剛才,我巡視了三次。發現有一些住眾法師因為上次打過佛七,很容易就能夠抓住要領,進入情況。所以,第一天就來跟大家講一講,在這七天當中,打佛七的要領。
  我們打佛七是用稱名念佛的方法,就是以稱念‘阿彌陀佛’這種方法修習念佛三昧。因此,對於這整個稱名念佛方法的運用一定要清楚,否則就不容易相應。
  首先大家要知道,修三昧一定要有一個對象──‘心裡的對象’。這個心裡的對象,它可以藉著五根來幫忙,不過,最主要的是意根裡面的對象。如果對於五根與意根的配合,能夠利用得很巧妙的話,就會很容易進入狀況;否則,就不容易達到稱名念佛這個方法的特點。
  因為從頭到尾,除了止靜之外,大部分的時間是靠聲音,包括以佛號、佛贊或回向來作為修行的對象。像我的話,雖然因為喉嚨發炎,沒辦法出聲音,可是我會想辦法使自己內心的聲音,與大眾的聲音配合得很好。上一回佛七,我的身體狀況還好,能夠正常出聲,所以能同時配合內心的聲音,當然會比較順;不過,這次佛七,遇到這個因緣,使我也不得不去適應這種狀況。
  因此,大家在念佛的時候,要記住一個要點:你的佛號一定要從心裡面出來,念得清楚、聽得清楚。‘清楚’這兩個字最重要。
  平時在沒有修行的時候,我們內心都是‘收聽’到娑婆世界的‘電台’;今天進入念佛堂,最主要就是要‘收聽’極樂世界的‘電台’。所以,對於極樂世界的電台,你有沒有辦法聽得清楚,這就是一個要點了。
  我們用收聽電台來作比喻,或許比較容易了解吧!想一想,你七天裡所收聽到的或者是雜音很多,或者是訊號不清楚,或者迷迷糊糊的。結果,雖然是在念佛堂裡,可是所收聽到的還是過去那一套,都是在娑婆世界六根與六塵所相對的。在這種狀況之下,你能夠進入念佛三昧嗎?
  因此,大家一定要記住這個要點,想辦法用全部身心的力量,使它清楚。舉身體為例,站著的時候,你就要‘站得很清楚’。怎麼說站得清楚呢?就是說你要站得就像是一個修念佛三昧的人一樣。合掌、繞佛、打坐時也是一樣。從整個身體上來看,它完全就是在那個修念佛三昧的狀況;內心也是要如此。
  因為只有很清楚地收聽,才有辦法轉變你自己,乃至轉變娑婆成為淨土。有清楚的接收,才會有穩定的收聽效果;有穩定的收聽效果,才會有強而有力的力量去改變你自己。所以,從‘清楚’到‘穩定’,到發揮‘力量’,這就是修三昧的一個過程。
  我們在娑婆世界,基本上都是靠耳根與聲塵來學習東西以及過生活。由於過去我們所受到的娑婆世界的薰習,很清楚、穩定,也很有力量,所以它就一直拉著我們,使我們對娑婆世界很清楚、穩定而有力量,於是我們就將這世界的一切都當真了。
  因此,對於這種聲塵與耳根之間的薰習,你不要小看它。我們在念佛堂裡,有很長的時間是運用這個方法,所以,你一定要與它配合才能相應。換句話說,如果你在七天當中,嘴巴都不張開的話,那是很難相應的。
  我們從整個念佛儀軌的過程,來看根塵之間的配合。譬如第一支香有‘阿彌陀經’,以後的每一支香起香時,有贊佛偈,其實,我們從這個地方開始,就要讓它清楚、穩定、有力量。但是有的人會有一種錯誤的觀念,他認為這時不是在念阿彌陀佛的佛號,心裡就放松了,這就是沒有抓到修三昧要領的人。修三昧時,應該心中無礙、身心柔軟,並且能與整個念佛堂配合,而不是別人在念彌陀經時,他就要念阿彌陀佛;等到真正教他念佛時,他又在打妄想。
  所以從一開始,在阿彌陀經或贊佛偈這裡,‘聽聞’到淨土教,這便是聽‘聞’的智‘慧’;從‘聞’之後,再念佛時,就漸漸有‘思’的力量。那時候就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這樣念。
  一開始一定很難對上阿彌陀佛的電波,不過要耐心地尋找。等你念六字佛號繞佛,再坐下來時,漸漸地就會找到了。找到的時候,你感覺它清楚、穩定、有力量,心中就有法喜,身心也會輕安,這時表示你收到它的電台,已經進入很好的狀況了。
  接著,我們就改念四字佛號,這時能念的我與所念的阿彌陀佛,就要漸漸打成一片,所以連皈依──‘南無’這兩個字也可以不必念了。這是一個很自然的過程,這時你就可以體會到,何謂‘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接著再把這個佛念送入意根,然後就進入止靜的時間。在止靜當中,再將佛念進一步地送入心。
  開靜時,就開始起回向的心,所以,很自然地,從贊佛偈一直念到回向偈。
  這就是我們念佛堂裡,‘阿彌陀佛’這個電台的節目。如果你配合得好的話,就會感到輕松愉快,七天裡都能享受到西方極樂世界的滋味,乃至下香休息時,這種電台的余韻還可以繼續維持。譬如用齋時、午休時、睡覺時,你都知道如何去接收它。
  所以,希望大家在第一天就發一個願,願自己在這七天裡學會收聽極樂世界的電台。如果能學到這個,回去之後就會受用不盡。這時娑婆世界的電台對你而言已經沒有滋味了,何況是那些電視、電影呢?它們更是沒有滋味了。
  這一點是在第一天的時候,希望大家先要想清楚的。
  今天講到這裡。
  重虛堂師兄提供

 

上一篇:淨空法師法語:沒有佛法,怎麼能過這樣的日子
下一篇:索達吉堪布:憂郁症和自閉症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