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淨界法師:阿彌陀佛核心五願5-2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淨界法師】【四十八願導讀30】阿彌陀佛核心五願5-2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

    淨界法師

 

    這個地方蕅益大師在《阿彌陀經》批注上說:臨終的開導是很重要的,特別是對於修學大乘的菩薩。他說:菩薩到了臨終的時候,他的第六意識是處在亂心位,所以這個時候修行最難得力。那他為什麼可以發菩提心呢?因為他有第六意識的心念。他為什麼可以修諸功德呢?因為他有第六意識的心念。他整個發菩提心、修諸功德,是依第六意識而住;而不幸的是他在臨終的時候,第六意識即將消失掉。

    你想想看,一具臭皮囊何來立功課?他發菩提心不是靠身體發菩提心,也不是靠嘴巴發菩提心,是靠他的心念發菩提心,他持戒也是靠他的心念來持戒的。但是臨終的時候所有修習善法依止處的那個心念,開始要退失掉,要進入夢覺的時候,他內心當中情何以堪啊!他根本使不上力嘛。你說平常有人刺激你,你可以安住正念,因為你的第六意識還在,但是臨終的時候你的第六意識是消失掉的,所以蕅益大師講「倘分毫習氣未除,未免隨強偏墜」,只要你內心當中還有一絲一毫的業力,你就必須隨這個業力強的地方去投胎。

    所以這個時候,他處在亂心位、內憂外患的時候,彌陀的開示慰導變得非常重要,非常重要!這個地方就是說,他修的是一個上等根機的大乘法門,至心發願而求生淨土,到臨終的時候,阿彌陀佛會來開示慰導,而往生淨土。

    我們看蕅益大師的傳記,剛好就是這第十九願的最好印證。你看蕅益大師一生,他二十四歲就開悟了,「宗乘教義兩融通,所悟與佛無異同」,他所悟的現前一念心性的那種「何期自性,本自清淨」的真理跟諸佛沒有差別;但是他說「惑業未斷猶坯器,經雨則化棄前功」,當我從空性出來的時候,我面對的是無始的業力,我一點辦法都沒有,就像那個坯器,我這個泥土捏好了以後還沒有去燒,一場雨下來的時候,這個坯器又變成泥土了。

    所以我經常去提醒修般若法門的人說:「你入空性的時候是人法雙亡,你從空性出來的時候是業力現前,所以我們不能忽略業力的力量」。

    所以蕅益大師後來他也說:由此力修念佛行,決欲現生出樊籠。他修行幾次以後覺得,你看他做過幾次的加行,他曾經努力過,他曾經發菩提心、修諸功德,他內心當中安住空性的時候,他覺得內心當中是平等無障礙的,但是他從空性一出來的時候,「惑業未斷猶坯器,經雨則化棄前功」,所以他最後選擇「至心發願、欲生我國」,所以他說「由此力修念佛行,決欲現生出樊籠」。

    所以蕅益大師在《靈峰宗論》上說修念佛法門有兩種:一者專修,二者圓修。專修是什麼?就是我們前面說的,這個人臨命終了、或者已經年紀大了,你不說「哎呀,你要發菩提心、修諸功德」,你這樣子就法不契機了。

    晚年人臨終的時候要怎麼樣呢?至心信樂、欲生我國,用第十八願來攝受他,三業專修,你這個時候講什麼都沒有用,也不是叫你趕快去布施,來不及了,往生不是靠資糧力的。

    靠的是什麼?靠的是至心信樂、欲生我國,這個時候你遇到年紀大的人,你就告訴他說「你內心當中只要做一件事情,你把你的過去忘掉,想你的未來就好」,就是「順從本願、欲生我國」,所以這個時候,善導大師說所提的三業專修就很有效了。這個時候什麼叫順從本願呢?身業專門禮拜阿彌陀佛,其它的佛一概不拜;口業專門稱念阿彌陀佛;意業專門觀想阿彌陀佛:萬修萬人去,這叫做三業專修。

    第二個是圓修,看蕅益大師的意思他是選擇第二個。什麼是圓修呢?就是以一門圓攝百千法門,以念佛為正行,以戒定慧整個波羅蜜為助行,他提出了正助雙行,但是在這個地方要至心發願。

    三業專修所強調的是一種信心,至心信樂;圓修所強調的是至心發願,強調的是願望。但在這個專修、圓修當中要簡別另外一種叫雜修(哈──),有一個雜修的。有些人是今天念地藏王菩薩、明天念觀世音菩薩,誦《地藏經》、誦《金剛經》。

    這個法門通通沒有錯,錯在他的心態沒有信願具足,因為你的目標沒有明確嘛,那就完了:你既不是至心信樂,第十八願也不能攝受你;你也不是至心發願,第十九願也不攝受你:那你就由業力來攝受你,就這樣子。

    所以這個地方的意思就是說,淨土法門,要嘛強調信心、要嘛強調願望,其實這兩個都是有具足的,只是有所偏重。所以窺基大師綜合第十八願跟第十九願講出一個總結:

    彼方精微,欲往實難;佛力加持,去之甚易。

    極樂世界若實論之是一個非常精妙的地方,要往生是很困難,那是連阿羅漢都沒有辦法去的;但是怎麼辦呢,佛力加持,去之甚易,你一定要去觸動阿彌陀佛的本願,唯一的選擇,這本尊相應法。

    觸動彌陀的本願,從經文當中來看,你有兩種選擇:第一個、你選擇至心信樂,順從本願;第二個、你選擇為菩提道求生淨土,選擇至心發願。

    我們淨土宗的思考模式,跟修禅宗、天台宗的差別在哪裡?諸位知道嗎?它們兩個都強調正念,都是在心地上下功夫。但是諸位要知道,你修圓頓的天台止觀也好、修禅宗也好,他的心是觀察過去的:你從什麼地方來?所有的天台止觀、圓頓止觀,都是在探討你的本來面目是什麼?你原來是什麼東西?比如你父母未生之前,什麼是你本來面目?

    淨土宗剛好相反,淨土宗不問你的過去,你過去造善也好、造惡也罷,它的重點是「你將往哪裡而去」,它不問你從什麼地方來的,問「你以後要怎麼樣?你將往哪裡而去?」你是不是真實的歸依阿彌陀佛,真實的願求生淨土?這個是成敗的關鍵。

    所以,在大乘的修心法門當中,天台宗是去找他的過去,淨土宗是找他的未來(呵呵),所以這個地方大家要把這個心地法門抓到,淨土宗是既往不咎,他不管過去的,但是你未來很重要。好,我想這樣子你應該已經把第十八願跟第十九願的關鍵點抓到了。

 

上一篇:淨界法師:阿彌陀佛核心五願5-1
下一篇:札西敦珠喇嘛:修財神法不見效,財神現身釋疑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