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任何事情,進步有進步的標志,退步有退步的現象,成功有成功的結果,失敗有失敗的損失。學佛修行也同樣,但很多佛教徒,在漫長的時間裡學佛修心,但不知道自己學佛有沒有進步,所以很迷惑及迷茫。筆者這裡簡單的講一下,學佛進步10個標志。
1、孝順:
孝順父母,是學佛進步的標志之一,如果你學佛之後不像過去,聽父母的話,按父母的想法去做事,父母喜歡什麼,爭取滿足父母的心願,這就是孝順,你對父母越來越孝順,這表示你學佛有進步,而且你已經做到《因果七決經》所講“知母、念母、報母”的道理,你已經有了感恩之心。孝順父母是學佛法的最基本之一。《學佛規》雲:“一切行善,孝順為先”,一個人能夠孝順,他就有一顆善良仁慈的心,有了這份仁慈心,就可以利益許多的人。另外,孝順的心態能夠改變你的命運,而且生起大乘佛法所講的菩提心。
如果你學佛之後,看不起父母,每天責罵父母,恰恰做一些父母不高興的事,連父母孝順的想法也沒有,不報答父母之恩,總之,讓父母不安心,那就是你不孝,你成了忘恩負義之人,你不配學佛之人。《學佛規》雲:“缺少孝敬,學佛是迷”,一個學佛人,若是缺少孝順,就是缺少一顆善良仁慈的心,沒有這份仁慈心,學佛也是迷路與迷糊,因為學佛的最基本是慈悲,你缺少仁慈之心,你怎麼能夠發慈悲心,發菩提心,利益眾生的事。
而且父母和別人對你學佛有看法,認為你是迷信,開始就阻礙你學佛。事際上,你學佛也已經走歪了,你千萬不要告訴人家你是學佛的,否則,人家看你這樣不懂感恩和孝順,會嚇跑的,他們自己再也不敢接近佛法,而且阻擋兒孫和其他人學佛,因為怕自己的兒孫和別人都變成你一樣學佛不孝順之人。
2、尊敬:
尊敬師長,是學佛進步的標志之二,如果你學佛之後不像過去,從內心之中恭敬前輩、師長、師父與上師等人,聞聽他們的教誨,學習他們的長處,尊重他的善意,尊重他的學問,尊重他的行為,尊重他的證見。滿足他們的心願,這就是敬,對前輩與師父越來越尊敬與敬禮,這表示你學佛有進步,而且你已經做到了《上師相應經》所講的“恭敬上師,功德圓滿”的道理,你已經有了敬禮和恭敬之心,這是學佛法的基礎之二。《學佛規》雲:“學佛修心,尊敬為先”,一個人能夠尊敬前輩,他就學會到前輩的經驗,你的知識自然就淵博;一個學佛修心人能夠恭敬上師,有了一顆恭敬的心,有了這份敬心,你就接受到上師的加持,同時學到上師的知識,獲得深奧的訣竅,你才能佛學淵博,智慧圓滿,明心見性,成就佛果。
另外,尊敬的心態能夠改變你的心胸寬大,接受無限的力量,增添你的知識和智慧。如果你學佛之後,背叛師父,污蔑上師,看不起前輩,當面誇師父,背面說師父;前輩呼叫人時,裝著聽不見;前輩需要幫忙時,躲在遠遠;在前輩面前,表現自己很有才能,藐視長輩;做一些恰恰違反聖賢道德的事,連尊重和恭敬的想法都沒有,不感恩師父教誨之恩,那就是不敬,你成了背叛師門之人,你不配學佛之人。
《學佛規》雲:“失去尊敬,無得知識”,一個學佛人,若是失去尊敬,就是缺少一顆虔誠恭敬的心,沒有這份敬心,你無法獲得上師的加持和知識,無法開發你的智慧,學佛也是迷惑,因為學佛的最跟本是智慧,學佛修心不能缺少智慧,你缺少及失去尊敬之心,你怎麼能夠學到別人的知識,開發智慧,認識萬法的規律。
你自己迷惑,怎麼能夠利益眾生的事。而且你永遠不會變成知識淵博之人,你這種學佛人已經走歪了,你千萬不要告訴人家你是學佛的,否則,人家看你這樣學佛不敬之人,也看不起你,而且引起對佛法偏見。
3、和睦:
和睦家人,是學佛進步的標志之三,如果你學佛之後不像過去,對老人恭敬、對孩子愛心、對親戚友愛,對伴侶包容,對朋友尊重,對外人要像對待自己的家人一樣,凡是開口說話,首先要講別人愛聽的話,也講究信用,做事實實在在,不講不合實際的花言巧語、挑撥離間和奸邪巧辯的言語,講一些合情合理與和好的話,希望大家團結一致,滿足他人的心願,這就是和睦,對家人和別人越來越和睦相處,這表示你學佛有進步了,而且你已經明白了佛經《吉祥和好經》所講“和睦相處一切法”的道理,你已經有了和好之心,這也是學佛法的基礎。《學佛規》雲:“和睦相處,做人為先”,一個人能夠和好,他就有一顆和善的心,有了這份善心,才能跟別人和睦相處,就可以利益許多的人。和睦相處是做人的基礎,也是做人首先需要的條件。另外,和好的心態能夠改變壽命,增加你的福報,而且生起佛法所講的諸法平等心。如果你學佛之後,看不起家裡的老人、經常責怪孩子、親友之間跳板,侮辱伴侶,得罪朋友,對外人輕視,不講信用,一開口就罵人,一說話就挑剔,做事不實在,恰恰做一些家人和他人不高興的事,連家人都看成仇人一般,無賴通俗的口氣,吵罵家人和外人,那就是不和,你不配學佛之人。
《學佛規》雲:“做人不和,學佛心亂”, 一個學佛人,若是缺少和好之心,你就是缺少一顆和善的心,沒有這份善心,你的心無法安靜下來,心情不舒暢,這樣學佛沒有大的用處,因為學佛最重要是一心不亂,若是你的心,不和善、不平等、不平衡、不和睦,你的心怎麼能夠安靜、安詳、放松、清靜,你怎麼能夠救度他人。而且做人的根本是和善,家庭和睦的根本是和好,世界和平的根本也是和好,成就佛位的基礎也是和善,若你學佛不和善,你學佛已經走歪了,你千萬不要告訴人家你是學佛的,否則,人家看到你這樣不懂和善,而且凶暴、野蠻、煽動、橫蠻、動亂、急躁、暴躁,矛盾不捨,樂不思蜀,影響他人學佛。
4、愛心:
博愛眾生,是學佛進步的標志之四,這裡講的愛不是男女之間的愛情,也不是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愛撫,那些都是自私的愛,這裡講的愛是博愛,無自私,無條件,無偏向的愛,慈愛一切眾生。如果你學佛之後不像過去,心胸開闊,對敵人的仇恨和親友的情愛逐漸放下,對一切眾生沒有親疏愛憎的分別,最後對所有的眾生平等地對待,對受苦者可憐、同情、關懷及脫離痛苦的願望。
希望一切眾生遠離痛苦,獲得快樂,眾生得到快樂自己歡喜,為一切眾生做些有意的事,這就是博愛,對眾生越來越發慈悲心,這表示你學佛有進步,而且你已經明白了佛經《菩提經》所講“為眾生發菩提心”的道理,你已經有了慈愛之心,這也是學佛法的基本。
《學佛規》雲:“博愛眾生,慈悲為先”,一個人能夠博愛,他就有一顆仁愛慈悲的心,有了這份慈心,就可以利益許多的人。另外,博愛的心態能夠改變你的心情,增添你的福徳,而且生起佛法所講的菩提心。
如果你學佛之後,對仇人嗔恨心越來越強大,對親友的情愛越來越深,對災難受害者沒有可憐心,對動物沒有同情心,跟別人打架斗毆,打擊報復,傷害他人,欺騙親友,欺壓弱者,氣焰囂張,打殺掛到嘴邊,搶偷手掌手中,恰恰做些他人不高興的事,對父母都沒有仁愛之心,總之,心胸狹隘,自私自愛,偏愛親友,那就是不博愛,你不配學佛之人。
《學佛規》雲:“自私溺愛,學佛走偏”,一個學佛人,若是缺少博愛,就是缺少一顆無自私的慈悲心,沒有這份慈心,學佛也走偏了,你進入小乘或凡夫的道路,因為大乘佛法的最基本是博愛慈悲心,你缺少博愛慈悲之心,你怎麼能夠發菩提心,怎麼利益眾生的事。而且你太自私,心胸狹窄,不會關愛他人,你的愛不是真心,所以父母和他人看到你缺少真愛,認為你走邪道,開始就阻礙你學佛。實際上,你學佛已經走歪了,你千萬不要告訴人家你是學佛的,否則,人家看你這樣不懂關愛他人,而且自私、悲慘、怯懦、虛偽、狹隘、瞋恨、悲憤、極端、仇恨不棄,影響他人學佛。
5、做事:
行善事業,是學佛進步的標志之五,行善不僅僅是佛教講的,而且伊斯蘭教、基督教、天主教、道教也講行善,這裡講的善指的是不做壞事,做好事,善良的行為,叫做善。佛教講不殺生,不偷盜,不邪YIN,不妄語等十善,總的來說,止惡心和惡劣的行為,然後養好心,做好事,不傷害他人,心地善良,才是真善。
如果你學佛之後不像過去,心地善良,幫助別人,為人正直,自心清淨,給他溫暖,經常保持善心,學會和別人一塊分享喜悅,樂於助人,學會和各種人愉快的相處,心甘情願的為他服務,希望他人快樂與幸福,做他人樂意的事,這就是行善,對眾生越來越關心、幫助、心地越來越善良,做事越來越正,這表示你學佛有進步了,而且你已經明白了《因果經》所講“止惡行善”的道理,你已經有了止惡行善之心,這也是做人學佛的最基本。
《學佛規》雲:“善心做事,學佛為基”,一個人能夠做好事,他就有一顆好心,有了這份好心,就可以利益許多的人。另外,好心能夠改變你的一切行為和心情,改變你的人生方向,身心健康,而且生起佛法所講的菩提善行。
如果你學佛之後,為人不正,作惡多端,傷害他人,欺壓弱者,吃喝玩樂,氣勢洶洶,殺生偷盜,滿口謊言,嗔恨心越來越強大,貪心越來越深,跟別人計較心越來越強大,借口修佛,欺騙善人,惡心藏身,對災難受苦者沒有同情心,跟別人打架斗毆,恰恰做些惡劣他人討厭的事,總之,心胸惡毒,做事卑鄙,自私自利,惡性膨脹,惡心傷害他人,那就是不善,你不配學佛之人。
《學佛規》雲:“惡心害人,遠離佛道”,一個學佛人,若是心地不善良,做事也不善,就是缺少一顆好心,沒有這份好心,你的惡心自然就出來,你所作所為都是壞事,這樣一來,你學佛也沒有用,因為你跟佛道不是一條路,佛講善,你做惡,所以你跟佛道越來越遠了。
做人學佛都不能缺少好心,若你缺少好心,你怎麼去做好事,怎麼能好的方向改變。而且你太自私,心胸惡毒,傷害他人,所以你的父母和他人看到你這麼狠心毒辣,認為你走了邪道,開始就阻礙你學佛。實際上,你學佛已經走歪了,你千萬不要告訴人家你是學佛的,否則,人家看你這樣狠心毒辣,惡性膨脹,你的行為和惡魔的行為沒有區別,會嚇跑的,他們自己再也不敢接近佛法,而且阻擋兒孫和其他人學佛,因為怕自己的兒孫和朋友都變成你一樣學佛不善魔鬼之人。
6、平靜:
心腸平靜,是學佛進步的標志之六,心腸平靜就是不發脾氣、好心腸、心情很靜。如果你學佛之後不像過去,心地舒暢,平心靜氣,和顏悅色,心平氣和,心情安靜,說話和氣,做事耐心,遇到任何事都很冷靜,不發脾氣,不斥責,不罵人、不暴力,用心處理,總的來說,不暴躁,不發火,不暴力,心情平靜,學會給別人溫心暖和,和各種人愉快的相處,這就是平靜,對眾生越關心、越關愛,越尊重,越寬容,心地越來安心清靜,這表示你學佛有進步了,而且你已經明白了《意義續》所講“自心清淨,自由安詳”的道理,你的心平靜,做事一點冷靜,這也是做人學佛的最基本。
《學佛規》雲:“自心清淨,靜心成就”,一個人能夠安靜、清靜,平靜,他就有一顆靜心,有了這份靜心,就可以接近佛法所講禅定靜修,也可以利益許多的人。另外,靜心能夠改變你的心胸、做人、生活和精神,而且生起佛法所講的禅修定界和般若智慧。
如果你學佛之後,一點小小的事都計較,開始發脾氣,大聲斥責,亂語罵人、用有暴力傾向。遇到不幸的事情,突然勃然大怒、暴跳如雷、怒形於色、怒不可遏,意志薄弱、性情暴躁、容易動搖,跟別人計較心越來越強大,跟別人打架斗毆,總之,沖動,暴力,斥責,惡性膨脹,心性情暴躁,那就是不靜,你不配學佛之人。
《學佛規》雲:“心情暴躁,毀滅善根”,脾氣有多大,業力就有多大,所以,發脾氣,能毀滅我們的善根,如果你真的忏悔消業了,脾氣一定是少了。一個學佛人,若是心地不清靜,做事也不靜,就是缺少一顆靜心,沒有這份靜心,你的心情自然暴躁,你所作所為都是沖動和暴力,都是壞事,這樣一來,你學佛也沒有用,因為你心情暴躁,發脾氣,亂罵別人,你過去行善的功德都毀滅了,你自己的良心也毀滅了.而且你和佛不是一條路的人,因為,佛講靜,你做暴,所以你跟佛道很遠。做人學佛不能沖動,遇到任何事情,學會“處事冷靜,臨危不亂”的道理。
若你缺少靜心,你怎麼能夠做好事,怎麼能夠你的心平靜下來。而且做事暴躁,急噪,沖動,發脾氣,責罵,暴力打人你等的行為,你的父母和他人看到之後,覺得你學佛已經走歪了,開始就對你對佛法有偏見的看法。實際上,你學佛已經走歪了,你千萬不要告訴人家你是學佛的,否則,人家看你這樣心情暴躁,惡性膨脹,你的行為比一般凡人的行為還差,所以他們再也不敢你和佛法,而且別人學佛,因為怕別人都變成你一樣學佛不靜之人。
7、運氣:
福報運氣,是學佛進步的標志之七,福報就是善報,就是你長壽、無病、健康、平安、富有、擁有權利、財運、名譽這些都是過去行善的回報。
如果你學佛之後不像過去,你的運氣改變了,事業、家庭都順利起來,身體、名譽、財運都好起來,總的來說,一切都順利,這就是福氣,你自己有了福氣,對眾生越關心、越關愛、越照顧,這表示你學佛已經有進步了,而且明白了《經》所講“增添二資糧”的道理,自己有福氣,不傲慢,而且幫助別人增添福氣,這也是做人和學佛的基本。《學佛規》雲:“自福他福,圓滿福田”,世上多數人,只希望自己福氣增長,幾乎沒人希望他人福運起來,所以大家比較自私。如果一個人發心自福與他福的話,他就有了一顆真正的福心,有了這份福心,他的福田越來越寬,越來越圓滿,也可以利益許多的人。
如你學佛之後,你的運氣變差了,身體有病、遇到種種災難、生活越窮,失去權利、財運越來越往下降,遇到不幸的事情越來越多,而且,遇到不幸的事時,自己控制不了自己,小小的事情引起爭議;經常受到別人的冤枉,過著窮困潦倒的生活,那就是沒有福,你學佛修行一定是錯了,你修的不是正法,因為,《學佛規》雲:“修煉正法,增添福氣;修煉邪道,窮凶極惡”說得非常清楚。
一個學佛人,如果你走正道,修正法的話,世上善良的人、神明的天神、有福的龍王、慈悲的佛祖一定會幫助和保護你的,而且妖魔鬼怪和邪門歪道的人都遠離你的,你怎麼會窮困潦倒、身體多病、坎坷不安、失去權利、遇到不幸的事呢?
你窮困潦倒的時候,你千萬不要告訴人家你是修佛的,否則,人家看你這個樣子,會嚇跑的。
有些人一學佛,開始就財源茂盛,一切都如意,這本來是好事。但他的財源來處要觀察,有些學佛的活佛、法師、居士等人,過去很窮,但他們接受別人的供養,財富就增添了,非常豐富,有車有房子,什麼都不缺,那麼這些人是 “修煉正法,增添福氣”嗎?不一定的,接受別人的供養,住在高樓大廈,經常開幾輛車,吃喝玩樂,自己享受榮華富貴。看到窮困的人,沒有同情心;遇到災難的人,沒有可憐心;需要救濟的人,沒有救度之心,這種活佛、法師、居士等,披著僧衣的妖魔,不配做學佛之人,而且,這種富裕的人,最好遠離他,因為他在享受過去積累的善報,增添窮苦的惡業,他們一天比一天減少自己的福報;一天比一天增添窮苦的業障,如果我們接觸這些人,會影響我們學佛做人,而且他的怨氣和惡氣對我們修煉正法有不好的影響,所以最好遠離這些人。
8、才智:
才智靈活,是學佛進步的標志之八,“才智靈活”四個字表示四個問題:才華、智慧、靈通、活潑。才華表現於外的才能,指的是超越常人的功能,堅強的體力和精神、壓制污穢的力量等;智慧指的是,真正的聰明,見解獨到,認識正理,不拘小節,目光長遠等;靈通指的是接受的能力強大,反應很快;活潑一般指的是人物性格特點,是天真、不發呆、開朗等。如果你學佛之後不像過去,心胸寬大;精神越來越財富;做事有分寸;學什麼都反應快;小事不計較,大事從利益他人而處理;有超越常人的功能;又聰明,又有智慧、又活潑,又有靈通。總的來說,一點兒不糊塗;善惡分清楚,對錯都有分寸,而且自己有獨特的見解,這就是才智,你自己有了才智,自己不糊塗及不迷惑,而且對別人引導和指點,這表示你學佛已經有進步了,而且明白了《光榮經》所講“智慧光照他人,普渡一切眾生”的道理,自己才華出眾,聰明能干,智力開發,但一點也不傲慢,而且幫助引導迷惑不解的人,這也是做人和學佛的基本。《學佛規》雲:“智慧渡自,慈悲渡他”, 一個人能夠自己不糊塗,不迷惑,分清善與惡,搞清楚自己走的路是對與錯,他就有一顆智慧,有了這份智慧,就能夠渡自己,解脫煩惱,而且接近佛法所講覺悟與證悟;有了智慧才有慈悲心,就能夠渡他人,因為,慈悲是利益眾生的思想。智慧能夠改變你的命運、生命、生活和精神;慈悲能改變他人的生活和精神。而且生起佛法所講的大慈大悲大德和大智。如果你學佛之後,做事是非顛倒,做人黑白不分,學佛一塌糊塗;善惡不明,好壞不分;壞事放不下,好事拉不起;愚昧無知,做事笨手笨腳;說話神經叨叨,或者自己封鎖,對別人冷漠;經常疑神疑鬼,顧慮重重,最後對佛法產生懷疑;總聽別人的看法,自己沒有主見,對錯不解,變來變去;自己做人比凡人還差,總說別人做得不恰當,還要求別人改善;感受不到別人的痛苦,經常說諷刺話;自己的精神不正常,還總說自己有特異功能、神通和俯體之事;自己失去理智、學佛做人不正常,而且,世法和出世法也分不清楚;連世上小小的問題都不會處理,引起矛盾和爭論。
而且,執著心非常強烈,別人說話有理也聽不進去;為了眼前的小事,放棄長期大事。你的父母和他人看到你的狀況,他們認為佛教是迷信,你已經走進了邪門歪道,開始就阻礙你學佛。實際上,你自己學佛修心都走歪了,你千萬不要告訴人家你是學佛的,否則,人家看你這樣疑神疑鬼,經常嚇唬自己,失去理智、胡裡胡塗,精神不正常,都會嚇跑的,他們自己再也不敢接近佛法,而且阻擋兒孫和其他人學佛,因為怕自己的兒孫和朋友都變成你一樣神經病。為何說你學佛修行走歪呢?因為,佛法是正理,也是正法,你越學佛法,你應該越懂正理和正法,所以你應該越聰明,越有能力,越有智慧,《學佛規》雲:“修學佛法,正見出凡,智慧發光,消淨迷惑。”就是說,一個學佛人,如果你真正學佛,專心修行,你的見解是正見,遠離邪門歪道,所以你的見解一定超越凡人的見解,智慧自然就顯露出來,越來越聰明,做事做人都有分寸,好壞、善惡、對錯都分清楚,你的智慧如太陽光明一般,消除一切迷惑不解及無明的黑暗。但你學佛恰恰相反,這不是走進邪門歪道嗎?
有些學佛者,外表看起來很溫柔、慈祥,嘴裡總說宏揚佛法,救度眾生,幫助別人,講佛法如流水,但內心對世間法產生貪欲,放不下,五毒裝滿的人,外表的形式和內心的想法不一致,這樣學佛的人很多,這種人不配學佛修行人,更不配傳教佛法人,因為,他沒有能力淨化弟子的凡心,反而使弟子得到反面的教法,使弟子懷疑佛教的正確性,弟子難得的人身將被浪費。這些人,只會講佛法詞面,不會講佛法的意義,可以說他不會傳教真正的佛法,反而教你是非顛倒法,用世間法的技巧偽裝自己,拉攏弟子,迷惑眾生,讓人覺得他是個很了不起的師傅,卻能讓弟子毫無疑義地跟隨他、供養他。但可憐的弟子,難得的人身毀滅在他的手下。這些人貪圖物質和飲食非常貪婪,在不斷的追求世間法,喜歡錢財,住處和飲食的要求很高,他思想中的煩惱比凡人還多。這些人根本不配學佛,所以我們必需要離開他們,不然影響我們的學佛和行善,阻礙解脫及覺悟。
9、包容:
包容忍讓,寬宏大度,是學佛進步的標志之九,包容是一種胸懷,更是一種智慧;忍讓是一種修養,一種風度,一種美德,也一種智慧,而且忍讓是大度的表現;寬容是一種博大精深的境界和意境,是人的涵養,是為人的胸懷。如果你學佛之後不像過去,心胸寬大,寬廣的胸懷,理解別人,不追求過失的小事,不計較小人,心胸開闊,尊重別人,忍讓他人,而且作任何事情都有耐心,不沖動、不矛盾、不沖動、不傲慢,而且很謙虛、謙遜、忍耐、禮讓、關懷、仁愛,總的來說,心胸開闊、寬宏大量、忍辱負重、一點兒不計較他人,而且理解及尊重別人,這就是包容,你有了包容,才有修養、風度、美德、智慧、高貴的品質、崇高的境界,心靈的豐盈、仁愛的光芒、無上的福分、對自已會善待,而且對別人關懷以及引導,這表示你學佛已經有進步了,而且明白了《光榮經》所講“忍讓他人侮辱,功德不可思議”的道理,自己大肚能容,容天容地,才會懂得理解和尊重別人,才會有愛人之心,有容人之量,成為識大體、顧大局的人,這也是做人和學佛的基本。
《學佛規》雲:“寬宏他人,萬人之上”, 一個人能夠自己不計較,不矛盾,忍讓別人,體會別人、理解別人,他就有一顆包容,有了這份包容,你就寬容別人,寬恕了別人的同時,也救贖了自己。有了包容,才有忍讓,才有原諒之心,你原諒別人,實際上原諒自己;你尊重他人,實際上尊重自己。包容能夠改變你的心態,心態能夠你的命運、生活和精神,而且生起佛法所講的大德和大力。如果你學佛之後,心胸狹窄,做事沖動,說話惡語,怒氣重重,小肚雞腸,計較小事,嫉妒他人,經常和他人產生矛盾,沒有平靜之心,怨天尤人,氣焰囂張,惡語罵人,不理解他人的苦心,也不會原諒,小事計較,對別人冷漠,總是跟別人計較,做人復雜,嫉妒心越來越強大,大事小事都發脾氣,感受不到別人的痛苦,經常說些諷刺話,連世上小小的問題都不會處理,引起矛盾和爭論。別人無意之中說的話,在意而追究;把小事搞得復雜之人,不配學佛,而且,你千萬不要告訴人家你是學佛的,否則,人家看你這樣心胸狹窄,氣勢洶洶,小肚雞腸,都會嚇跑的。我們學佛的人必需要知道忍讓和軟弱之間的差距,“忍讓”是一種智慧的表現,“軟弱”是一種無能的表現。我們忍讓別人不是軟弱輸給別人,而是智慧勇氣地包容和寬容別人,實際上,包容別人是對別人的理解,是一種放得下的大度,是一種與人為善的觀念釋然,而包容自己則是一種豁達、冷靜與理智,包容自己並不是放縱自己。所以人應該學會包容,多一些包容就少一些心靈的隔膜;多一份包容,就多一份理解,多一份信任,多一份友愛。真正的包容就是在心裡上接納別人,理解別人的處事方法,尊重別人的處事原則。雖然要想做到包容不是那麼簡單,但是我們做人與學佛的人,還是應該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從一點一滴做起,那樣你離包容就越來越近了,經過不斷的積累,最後你就寬廣的胸懷,崇高的境界了。
10、無相:
無分別,無執著,無著相,是學佛進步的標志之一,分別、執著、著相都是一種心胸狹窄的表情,更是一種迷信;無分別是一種心胸開闊,一種包容,一種平等;無執著一種心情舒暢,是一種心悅誠服;無著相是一種證悟,是一種心明眼亮的智慧。而且無分別是心平氣和與大度的表現;無執著是一種博大精深的境界;無著相是學佛的胸懷。
什麼叫做分別呢?偏私、偏愛、偏向才能生起好壞、善惡、對錯、取捨等的分別心;什麼叫做執著呢?就是把一件事情看得太認真了,經常想著不放,甚至幾十年望不了,什麼利、什麼害、什麼得、什麼失、什麼榮、什麼辱等世間的法看得太認真,執著就是迷信;叫做著相呢?思想上盯著不放,這就是著相。
如果你學佛之後不像過去,心胸寬大,寬廣的胸懷,無分別宗派、無分別民族、無分別國家,一切眾生都平等的看法,萬法本質體一的看法,知道世間上沒有一個絕對好壞、善惡、對錯,所以不追求、不計較;不該得到的,能放棄,該得到的,應用起來,改變自己的人生、生活、心態、精神和見解,做任何事情都隨和、順從、順其自然;而且作任何事情都會耐心,心甘情願地去做,不給自己壓力和矛盾,同時對別人也尊重,很謙虛、隨和、順從、隨喜,總的來說,心胸開闊、不偏見、不固執,不著相,這就是無相,你有了無相的心態,才會不偏見、不偏愛、不固執,對自已平衡地善待,而且對別人博愛,這表示你學佛已經有進步了,而且明白了《光榮經》所講“無分別、無執著、無著相是佛”的道理,這三個道理明白了,你的路平地、寬大、穩定了,因為你自己的心平了,你的路也平了。成就佛的道路不平是自己的心不平,這些不平是執著造成的。無分別、無執著、無著相的人才會懂得真正佛法的道理,才會有證悟,這也是做人和學佛的基本。
《學佛規》雲:“無分無執,無緣無相,佛法真谛”, 一個人能夠明白無分別、無執著,無求緣,無著相,表示你真正理解佛法,而且證悟了人生觀和宇宙觀,你就有一顆證悟心,有了這份證悟心,你就明白佛法的真義,同時,自己開悟,而且接近佛法所講的涅槃了。
如果你學佛之後,心胸狹窄,分別心強大,偏斥宗派、煽動人心,分裂民族團結、偏愛自己的人,侮辱他人,做事執著與沖動,思想斗爭,偏愛的東西盯著不放,太固執,太頑固,該放棄的事情,放不下,該拿起來的事情,拿不起來,總覺得自己的觀點和行為是對的,別人的觀點和行為是錯誤的;認為自己是善良的,他人是個惡人;經常給別人講自己的好處,不提起自己的壞處;固執己見,總是和他人經常產生矛盾,不接受別人的意見和批評,沒有平靜之心,氣焰囂張,分別心和執著心越來越大,引起矛盾和爭論,這種人不配學佛,而且,你千萬不要告訴人家你是學佛的,否則,人家看你這樣固執,分別心那麼強大,看到你偏斥教派,誹謗佛法,著相如妖魔,都會嚇跑的。
我們學佛的人必需要知道佛是無分別、無執著、無著相的,魔是有分別、有執著、有著相的。佛經裡說過,如果執著於我相、人相、眾生相、生命相的話,你走歪了,你進入的門不是佛道,而是魔道。現代有些學佛人,總認為自己的教派是最偉大,最特殊的,把它發揚光大,同時偏斥、侮辱和誹謗別的教派,這就是進入魔道了,因為佛法沒有分別,是世俗的心在分別,魔心在分別,另外,發揚佛法不是為了競爭,是為了度人;有些人,度脫了幾個人,或幫助了幾個人,我做了幾件好事,把它記在自己的功勞薄上,這就有了執著相。真正的做好事,不是為了出名、為了獲利。我們就度眾生就像空氣和陽光那樣無分別地利益眾生。
總的來說,有分別是世俗之心,無分別才是佛心;有執著是世俗之心,無執著才是佛心;有著相是世俗之心,無著相才是佛心。所以經常不斷的修煉無分別、無執著、無著相與三無心,最後你就達到無我及諸法皆空的境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