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般念,是最穩妥的修定方法
念安般是釋迦牟尼佛親自倡導的修法。
《雜阿含經》卷二十九中記載,世尊諄諄告誡諸比丘:“若比丘修習安那般那念,多修習者得身心止息,有覺有觀,寂滅純一,明分想修習滿足。”
大藏經中有《佛說大安般守意經》,系後漢安世高大師翻譯的,詳細講述了安那般那的修法,包括數息相隨止觀還淨等內容。
對安世高大師的譯本,南懷瑾先生評價說,“文字古老一點,它意思講得最清楚了。”對該法流傳的情況,南先生感慨道:“現在世界上還在流傳安那般那——利用呼吸修行的方法,印度也好,中國也好,幾千年都在流傳,都變了。中國後來就變成亂七八糟的氣功,也不懂得真正的氣。印度也一樣。”因此,古文底子好的朋友,最好能研讀一下原典。
安般念,是最穩妥的修定方法。調息不僅能克制散亂,還會使氣脈通達,獲得治病的效果,產生生理上的其他反應,甚至獲得超常的經驗,但這都被認為是很自然的現象。印順大師說:“修習久了,如少腹充滿,發熱,或吸氣時直達到足跟趾端,或覺臍下氣息下達,由尾闾而沿脊髓上升,或氣過時,幻覺有光色、音聲等──這都是氣息通暢,生理上的自然現象。切勿驚奇誇眩。” “精神集中的禅師,身心能有某些超常經驗,這是不成問題的。這不是佛法的特色,不能獲得正覺的解脫。” “佛法所重的是漏盡通,即自覺煩惱的清淨。”因此,如出現上述景象,且不可著相停留,應以平常心視之,進行智慧觀照,不起善惡念頭,不可執取,不可祈求再來。反之,就會著魔出毛病。
因此,緊接著“數息、隨息、止心”之後,應再修“觀、還、淨”等三法門:
四.觀,觀五陰虛妄,破種種顛倒妄見。有修觀、證觀二種。修觀者,觀微細出入息相如空中風,皮肉筋骨、三十六物如芭蕉不實,心識無常,剎那不住,無有我人。證觀者,覺息出入遍諸毛孔,心眼開明,徹見三十六物及諸蟲戶,內外不淨,剎那變易,心生悲喜,得四念處,破四顛倒。四念處即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通過觀身不淨[1] 、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而對治常、樂、我、淨等四顛倒。
五.還,收心還照,知能觀之心非實,則我執自亡。有修還、證還二者。修還者,知觀從心生,應反觀觀心,則知觀心本自不生,不生故不有。不有故即空。空故無觀心。若無觀心,豈有觀境。境智雙亡,即還源之要。證還者,心慧開發,不加功力,任運自能破折,返本還源。
六.淨,心無所依,妄念不起,不住不著,洞然清淨,斷惑證真。有修淨、證淨二種。修淨者,能知色淨,不起分別妄想,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故能息妄想垢、分別垢、取我垢。證淨者,豁然心慧相應,無礙方便,任運開發,三昧正受,心無依恃。
“數息、隨息、止心”等,是修止,屬於定學;“觀、還、淨”等是修觀,已經屬於慧學的范疇。《大安般守意經》將前三相稱為外,後三相稱為內。這六項合在一起,在智者大師那裡就稱為六妙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