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五種媽媽傷害孩子最深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冰心女士曾經在《荷葉與紅蓮》中觸景生情,發出這樣的慨歎:“母親啊!你是荷葉,我是紅蓮。心中的雨點來了,除了你,誰是我在無遮攔天空下的蔭蔽?” 

    為人之母,應為孩子擎起一片藍天。可是有的媽媽卻讓人大失所望:或撒嬌爭寵,或情緒無常,或從孩子身上尋求父愛……歸根結底,這類媽媽的心理沒有真正走向成熟,面對改變沒有及時調整觀念,對媽媽這個角色定位不清。

    做媽媽是一個轉變的過程,一個學習的過程,一個成長的過程,一個使人性更美好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媽媽應該走進孩子的心靈深處,做孩子的積極陪伴者,和孩子一起成長。

    媽媽要和孩子一起成長

    有人說,母愛是上帝給人類的一朵永不凋謝的奇葩;有人說,母愛是人類星空中最燦爛的一顆星;也有人說,母愛是一座永恆的雕塑,在歲月的煙塵中定格……母愛如此偉大,是因為母愛的背後凝聚著媽媽的無私付出和無限責任。

    做媽媽是一個轉變的過程,一個學習的過程,一個成長的過程,一個使人性更美好的過程。有的媽媽在這個過程中,變成熟了,承擔起自己的責任;有的媽媽卻不能改變自己,使自己獲得成長,她們面對孩子常不知所措。

    做媽媽是女人特有的使命和職責,也是媽媽一生的事業,要做個好媽媽就要明確:孩子成長,媽媽也要伴隨成長。那麼,媽媽到底要如何成長呢?

    改變觀念明確角色

    現在的年輕媽媽大都是獨生子女,從小備受關注,心理承受能力差。有的已經做了媽媽卻不能轉變自己的角色,也沒有意識到作為媽媽應該承擔的責任。時常把自己當成受人寵愛的孩子,如果身邊的人更關注孩子,內心就會不平衡。

    有這樣一個悲劇:媽媽在懷孕期間備受家人關注,生完孩子後全家人都把注意力轉移到了孩子身上,媽媽很不適應這種轉變,情緒變得低落,但是家人並沒有注意到媽媽的變化。一天晚上,媽媽突然起床走出臥室,過了好久也沒回來,爸爸剛開始沒有在意,等起床找媽媽時,媽媽已跳河自盡了。

    這樣極端的媽媽不多見,但類似這樣不能清楚自己角色定位的媽媽可是為數不少。孩子誕生了,媽媽的生活就有了很大的變化,在她承擔起“母親”這個角色的剎那,她的世界就與過去截然分開了。面對身份的改變,面對眼前那個新的生命,媽媽必須要改變觀念,明確做媽媽應該承擔的責任。

    做孩子成長的積極陪伴者

    黛柏拉-因塞爾說:“母親就是要不斷配合孩子的需要隨時做變化,同時又能針對個人做適當的改變。”媽媽不僅是孩子的養育者,還是孩子一路成長的陪伴者。

    媽媽的旅程從腹中胎兒的孕育就開始了,不同的階段,給予孩子的陪伴是不一樣的。咿呀學語的寶寶需要媽媽及時的回應;蹒跚學步的寶寶需要媽媽的耐心;第一次離開媽媽走向幼兒園的寶寶需要媽媽的支持;青少年階段的孩子,需要媽媽讓他懂得責任……每一個階段,都需要媽媽在孩子身邊陪伴。孩子成長,媽媽也在和孩子一起成長中轉變和提升。雖然媽媽的成長不像孩子那麼明顯,但是媽媽體驗的是內在的轉變,這牽引著媽媽走向個人的發展路徑。

    走入孩子心靈深處

    對媽媽而言,孩子的每一個階段都是一個嶄新的成長機會。孩子的行為受內在的驅動力影響,媽媽要走入孩子的心靈深處,了解孩子每一個階段的心理特征。媽媽的職責就是給孩子提供適合他年齡特點的環境,讓孩子順利成長。

    當媽媽發現孩子突然喜歡蹲在地上看螞蟻搬家時,如果媽媽知道這是孩子發展過程中的自然反應,就會很欣喜地和孩子一起觀察,並引導孩子。

    媽媽,在孩子面前,你應該更成熟,更有勇氣,更富有智慧!媽媽,你要和孩子一起成長,媽媽要了解孩子,陪伴孩子一起成長用成長的過程譜寫生命的華彩樂章!


    誰是和孩子一樣大的媽媽?

    現象一:給孩子買自己喜歡的玩具

    在女兒很小的時候,媽媽曉雨就買了很多洋娃娃給女兒玩。女兒根本不會玩,曉雨就自娛自樂。洋娃娃玩膩了,曉雨又去買機器人和遙控車,買的玩具都是自己喜歡的,而不是適合孩子的。曉雨總是說:“女兒很快就能玩了,她比我幸福多了,有那麼多玩具。”

    童年需要未滿足讓媽媽變成“購物狂”

    曉雨出生於一個普通家庭,家裡經濟條件一般,因此小時候沒有什麼玩具。看到其他小朋友常有新玩具玩,曉雨總是很羨慕。有一次,她吵著要一個洋娃娃,卻被媽媽嚴厲地拒絕了。後來一個親戚買了一個游戲機送給曉雨,曉雨樂壞了,常常玩到很晚。有一次把爸爸激怒了,爸爸把游戲機狠狠地摔在了地上,這對曉雨的打擊很大。

    小時候曉雨的物質需求沒有很好地得到滿足。雖然童年的感覺已經不再,但是,曉雨想完成自己童年未完成的心願的想法卻一直扎根在潛意識裡。有了孩子後,曉雨通過給孩子買玩具來讓自己的“幼稚”行為合理化,讓自己的童年需要在不知不覺中得到滿足。

    媽媽所給非孩子所需會傷害孩子

    媽媽給孩子買的玩具是自己喜歡的,並不適合孩子的年齡,這樣的玩具對開發孩子的智力沒有作用;對孩子來說,這些玩具是沒有吸引力的,長此以往,孩子的需要就不能得到很好的滿足。

    當孩子長大一些,特別到了自我意識發展期,凡事以自我為中心,就會對媽媽說“不”。如果媽媽不能理解孩子,還是一意孤行地讓孩子按照媽媽的想法去做,孩子就會在感情上受到傷害,並影響孩子以後的人生。

    媽媽要反思是為孩子還是為自己

    曉雨在給孩子買玩具或衣服的時候,首先要問問自己:“這是滿足孩子的需要還是滿足自己的需要?”在確定是孩子的需要後,媽媽在選擇的時候就會從孩子出發,選擇適合孩子的物品。

    當孩子已經能夠表達自己意願的時候,媽媽應該尊重孩子合理的要求,在自己能承受的底線范圍讓孩子自主選擇,並告訴孩子各種選擇會帶來什麼結果,讓孩子意識到自己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任。

    現象二:媽媽和女兒爭寵

    青文已經是一個2歲寶寶的媽媽,但是,在女兒面前表現得還像是一個孩子,時常故意與女兒在先生面前爭寵。有一次,丈夫出差回來,給青文帶回一件禮物,青文就炫耀地對女兒說:“你看,爸爸還是更喜歡媽媽,給媽媽買禮物沒給寶寶買。”寶寶“哇”地一聲就哭了,邊哭邊喊:“爸爸不喜歡寶寶。”以後,爸爸再出差都是每人一個禮物,可是青文還是會說:“媽媽的禮物比寶寶的好哦!”

    家庭寵愛讓媽媽自我責任感缺失

    青文的媽媽很寵愛青文,幾乎包辦了青文所有的事情。在媽媽的寵愛下,青文從小養成了千金小姐一樣的性格。後來,青文戀愛結婚了,在先生的寵愛下仍然過著快樂無憂的生活。孩子出生以後,家人開始把關愛的目標更多地轉向了剛出生的寶寶。青文開始感到不習慣了,經常會煩躁,情緒很不穩定。

    青文從小就受到媽媽的寵愛,結婚後又受到丈夫的寵愛,不用付出什麼就一直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她忽視了她的“幸福快樂”是建立在媽媽的辛勤勞動和丈夫辛勞工作的基礎之上,實際上她是把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推給了別人,從權利和義務上講,就是只享受權利而不承擔義務。

    養尊處優的生活讓青文養成了依賴的性格。這種性格的人對親近與歸屬有過分的渴求,這種渴求是強迫的、盲目的、非理性的,與真實的感情無關。這種性格的人往往會放棄自己的個人趣味、人生觀,他只要能找到一座靠山,時刻得到別人對他的溫情就心滿意足了。

    媽媽爭寵會讓孩子對自己心生敵意

    女兒來到世上,最先認識的異性是父親,想獨自占有父親,可是獨自占有父親的人是母親。因此女兒對同性的母親就會產生一種帶有敵意和反抗情緒的心理機制,我們簡單稱為“俄狄浦斯情結”。青文經常和女兒在先生面前爭寵,容易使女兒增強對自己的敵意和反抗情緒。如果孩子因種種原因沒有安全度過“俄狄浦斯期”,情緒一直固結在那裡,長大後這種情結就會保持著,並會成為內心矛盾沖突的主要部分。一方面自己潛意識裡會想,另一方面又意識到這是不允許的。這種恐懼使得那些社會不允許的感覺被封鎖在潛意識中,但是這種感覺總會不安分地萌動,這種內心的掙扎就會造成心理問題。

    媽媽要明確角色承擔責任

    青文應該明確自己的角色,靜下心來考慮這個問題,問問自己:在丈夫面前應該做什麼角色,是妻子還是孩子?在孩子面前是什麼角色,是成熟的母親還是比孩子更孩子氣的孩子?當明確了自己的角色後,就知道該怎麼做了。

    青文一直都在逃避做母親的責任,所以才會在丈夫面前和女兒爭寵。“我的選擇別人幫我承擔(責任)”,“別人的選擇我來幫他承擔(責任)”。但是,這個世界上並沒有誰可以真正地將責任推到別人身上,或者從別人身上把責任攬過來,所以作為媽媽應該勇敢地宣布:我選擇我承擔!

    現象三:媽媽要讓孩子來寵愛

    安心很愛自己的孩子,最喜歡和孩子玩的游戲就是讓孩子當爸爸,自己當孩子,這讓她找到了被關愛的感覺。她愛讓孩子講故事,哄自己高興。她平時也喜歡孩子用像大人教育孩子的口吻對自己說話,比如,“你要多穿衣服,知道了嗎!”“下樓梯要慢點走,小心摔倒!”慢慢地,安心發現自己的孩子變得很“老成”,不像同齡孩子那樣愛笑愛鬧,反而像一個“小大人”。

    兒時父愛的缺失讓她在孩子身上尋求安慰

    安心的父母在她小的時候離異了,她跟著母親生活。母親怨恨父親,因此安心從來不敢在母親面前提及父親,也很少與父親聯系,但她內心是很想念父親的,因為小時候父親很呵護安心,給了她很多快樂。

    安心自小缺失父愛,如果這種父愛在丈夫身上得不到彌補,很自然就會到其他人身上找。孩子是比較親密的人,就很容易成為移情的對象。安心不自覺地就把父親的角色強加到了孩子頭上,自己卻變成了一個孩子。

    在一段親子關系裡,其中一方改變了角色,另一方也會隨之改變角色。

    依賴孩子讓孩子心理負擔過重

    孩子本來應該快樂地生活在他的兒童角色裡,無憂地游戲、學習。如果孩子被不自知地強加了“家長”這個角色後,孩子的精力就會轉向關心自己的“孩子”,可能會更關注他的“孩子媽媽”,變得老成,責任感過強,思維也變得復雜起來,心理會超前發展。也許他會被誤認為是一個懂事的孩子,但他的內心卻因忽略了自己的感受,自己的需求被埋沒。孩子獨有的天真爛漫會慢慢消失,心理負擔越來越重。

    做好媽媽還孩子本色

    當安心意識到自己存在的問題時,她就應該去改變,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並隨之調整自己的行為。當媽媽的角色轉換後,孩子自然也會轉換角色。

    與父親的關系處理上,安心首先要承認自己是想念父親的,不要壓抑這份情感,然後在內心給父親找一個位置,不要排斥父親。有空也可以去看看父親,表達自己對他的關心,也可以嘗試和親人談談父親以及自己對父親的感受。

    現象四:媽媽的情緒和孩子一樣善變

    蘭蘭在孩子2歲的時候和丈夫離婚了,她獨自撫養孩子。蘭蘭是一個非常情緒化的人,情緒變化很快,對人無緣由的忽好忽壞。如果她心情好,會把孩子摟入懷中,親吻她、愛撫她,會為孩子買衣服和玩具;如果她心情不好,會因為一點小事對孩子大發脾氣,即使不是孩子的錯也要她承認錯誤,甚至有時會把她拖到門外,說再也不要她了,非要等孩子哭著苦苦哀求才會作罷。

    幼時母愛缺失讓媽媽喜怒無常

    蘭蘭是家中最小的一個孩子,她出生後母親的身體就不好,對她疏於照顧。後來將她放在奶奶家、姥姥家和姨家輪流寄養。

    在孩子3歲以前,撫養人的態度對孩子人格的形成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嬰兒剛出生時,只會將媽媽分為兩種:好媽媽和壞媽媽。給奶喝的就是好媽媽,不給奶喝的就是壞媽媽。隨著孩子長大,她會慢慢意識到原來這兩個媽媽是一個人。這種對媽媽的態度將影響著孩子長大後對其他人的看法。蘭蘭的心理年齡還停留在嬰兒時期,認為只有兩種人:好人和壞人,所以她對人的態度會忽好忽壞,情緒波動比較大。

    每一次更換撫養人,都會讓孩子感覺到她不再被喜愛,一次又一次地被拋棄。小時候的這種生活模式固定下來,長大後會在生活、人際交往過程中不斷地去重復體驗。蘭蘭婚姻上的失敗也會讓她有被拋棄的感覺,所以她通過長期控制比她更弱小的女兒,獲得成就感、自主感。

    讀不懂的媽媽無法給孩子真正的母愛

    媽媽這樣的做法會給孩子帶來很大的傷害,孩子會感到自己就像媽媽手中的一個玩具,不能體會到真正的母愛,這樣的孩子很難形成正確的自我價值觀。

    媽媽要停止傷害給孩子自尊

    媽媽首先要意識到她現在的情緒化與自己童年的經歷有很大的關系,她不應該將自己童年的創傷轉移到女兒身上來。媽媽自己曾經體驗過被拋棄的感覺,就更應珍惜現在的擁有。如果經常對一個孩子說“不要她了”的話,會讓孩子感到被最親密的人拋棄了,這對孩子心理上是一個非常大的傷害。長大後孩子很難與人建立親密關系,因為親密可能就意味著被拋棄。

    在媽媽面前孩子總是錯的,要經常向媽媽認錯,討好媽媽,這會讓孩子變得沒有自尊,在以後的人際交往中也會常常去討好別人。在與孩子接觸時,媽媽要盡量控制自己的情緒,把孩子當做一個真正的人來尊重,而不是隨意對孩子發脾氣。即使孩子做錯了事情也不是去指責,而是了解孩子真正的想法,循循善誘。

    現象五:媽媽比孩子還貪玩

    揚揚的媽媽文秀大學一畢業就結婚了,夫妻兩個約定晚幾年再要寶寶,可是揚揚不期而至。文秀看著同學們畢業後都在忙事業、享受愛情,周末常常一起娛樂聊天到很晚,活得都很灑脫。而她卻要照顧孩子,心裡很不平衡。揚揚滿月後,文秀終於像解放了一樣,把孩子交給奶奶照顧,自己與朋友們一起去玩兒了,有時甚至徹夜不歸。

    一轉眼揚揚4歲了,文秀發現他性格內向膽小,不喜歡和小朋友玩,經常一個人坐在牆角,嘴裡含著一塊小毛巾發呆,每天睡覺都要把他的小毛巾摟在懷裡。文秀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但對改掉揚揚這個習慣卻無能為力。

    幼時少愛讓媽媽心中也無愛

    受重男輕女的偏見影響,文秀一出生就不受關注。同時,因為媽媽沒有足夠的奶水,她小時候是吃牛奶長大的。兒童最初把母親當做自身安全的保護傘,一旦母親離開他便大哭。如果母親經常漫不經心地撫養孩子,或因為工作、個性等原因不親近孩子,就無法讓孩子感受到母愛。如果孩子從小感受不到被愛,就很難有愛別人的能力。

    文秀小的時候沒能和媽媽建立起緊密的心理連接,她內心承載愛的水杯裡的水一直都未裝滿,而我們每個人的自尊、安全感都來自內心中的這杯水,小時候得到的母愛越多,杯子裡的水也就會越多。這樣人心中才會有更多的愛去給予別人,否則她沒有能力去愛別人,包括自己的孩子。

    孩子感受不到愛去尋找“象征媽媽”

    如果兒童在生活的早期未能和媽媽建立起正常的依戀關系,他會尋找一個媽媽的替代品去依戀,那麼這個替代媽媽的物品就會具有媽媽的功能,它能幫助兒童克服恐懼、焦慮的心理,帶給兒童安全感。

    揚揚咬著小毛巾睡覺其實是對母親依戀的一種轉移,由於無法和媽媽親近。揚揚只好將對媽媽的依戀轉移到小毛巾上,與小毛巾建立起親密聯系。

    媽媽要給孩子充分的愛

    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有一些童年創傷,雖然無法再回到從前,但是陪孩子一起長大的過程可以讓自己再重新成長一次。文秀既然做了母親,就應該承擔做母親的責任。雖然現在新時代的女性,不光要照顧孩子,還要過自己的生活,但媽媽要學會平衡二者的關系。

    文秀要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去真心地愛自己的孩子,通過給予愛來治療自己早年情感的缺失。當文秀真心地對自己的孩子投入愛時,她能慢慢地體驗到價值感、成就感和重要感,這樣她會越來越自信,從而提升自己的幸福感。

    文秀要多抽出一些時間陪孩子,給他講故事、與他做游戲,給孩子營造一個溫暖、寬松的氛圍,給他安全感和信賴感,使他對媽媽的依戀能得到正常的滿足,揚揚含毛巾的習慣也會慢慢改掉。

    總結:做個好媽媽任重道遠

    做媽媽要犧牲很多,必須多愛孩子,孩子是依靠愛成長起來,走向獨立。愛是獨立的前提,獨立是孩子被愛的結果。為什麼大多數媽媽做不到這點?因為她們也沒有長大,也在渴求愛,渴求別人滿足自己的需要。有些媽媽整個生命過程在孩子出生之前可能沒有得到正常發展,不獨立使她們根本沒有心力來承受人生的重壓,更談不上樂觀地對待人生。

    也許會有媽媽說:“我就是上面提及的那些類型的媽媽,這可怎麼辦?”不要擔心,因為生命是一個流動的過程,不是永恆不變的,只要你今天意識到了,改變了,明天依然是充滿希望的。

    媽媽應該有堅定的信念。這個信念很重要,將給你很多力量。成長之路充滿了艱險和痛苦,我們都應該有一個堅定的積極的信念去支持自己,這樣才能走得更遠。

 

上一篇:中華文化救世界
下一篇:智慧是怎麼開的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