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郜瑩
許多媽媽都會有如此的內心糾結,就是一方面想把兒女教育成謙遜懂事,人見人愛的小紳士或大家閨秀,可是每每聽到媽媽說起其它小朋友的爭強好勝,我又在猶豫,這樣教育孩子,以後能適應這個充滿競爭的社會嗎?
由於少子化的影響,現今每個孩子在“都是寶”高度被關注、期許的撫養方式下成長,許多小小年紀的孩子,因爭強好勝心過強,而造成“爭搶”、“好妒”的現象。
曾在大陸某城市參加一個親子聚會時,被孩子們爭先恐後要搶上台表演,有孩子因為搶輸了麥克風就大哭起來的場景給驚呆了;後來又聽在台灣幼兒園任職的朋友說,園裡演出“白雪公主”劇時,因為每個家長都要孩子爭演主角“白雪公主”,而創下一出劇裡,有16個“白雪公主”在舞台上出現的"奇景"。
雖然爭強好勝之心,可以讓人產生一種積極學習努力向上的力量,如在家不會穿鞋襪、不會自己吃飯的孩子,看到別的孩子會穿、會自己用湯勺用餐,就會基於好勝心的趨使很努力的去學習;家裡的第二個孩子,通常都會較第一個孩子來得聰明靈巧,通常都是因為透過良性的競爭與模仿的過程,而促使他想要更盡力、表現得更好。
但如果父母太過強調灌輸孩子要"得勝"、"出眾"的教育,一直跟孩子說"第一名、做主角才是最好的";或是在他們做得好和勝利時才提供獎勵,做得不好和輸掉時就大肆責備,久而久之,能力強的孩子因為很少嘗過落後失敗的滋味,而變得驕傲、容易看輕別人,養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與事事都要占上風,完全不會去考慮其它人的立場與看法的習慣。而好勝心過於強烈、害怕自己會輸,又一時無法獲勝時,就很可能會在嫉妒、忿恨情緒促使下,使出不當手段來爭取勝利,甚至會做出因嫉生恨造謠生事之舉。
因此與其拼命灌輸培養孩子"爭強奪勝"之心,不如讓孩子在沒有"爭勝"壓力下,可以輕松享受那一點一滴"完成"的過程;和不在乎勝敗的平常心下,學會懂得去欣賞"別人的好",也同時能得到"自己也不差"的自我肯定,達到既保有了能激勵孩子積極進取的好勝心,又可以讓孩子在看待輸贏時,不再只定睛於那"唯一"的勝利,培養出懂得去欣賞和肯定對方努力與長處的胸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