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慧勸慧,貧者給財
--- 索達吉堪布
一說到慈善,有人會說:“啊!咋辦啊?我沒有錢啊,咋辦啊?”
佛陀在《雜寶積經》中說,慈善可以通過七種布施來體現:
第一是眼施:用尊崇敬愛之眼,注視父母師長和一切修道之人,不以傲慢、蔑視等惡眼視之。
第二是和顏悅色:讓人內心倍感溫暖、安全和信賴。切勿眉頭緊皺,厭煩不悅,讓人心中憂慮不安。
第三:說柔軟語,慈愛語,真誠語,讓人深心寬慰。不能出言不遜,刺傷人心。
第四是身施,對一切尊長之人起身相迎,合十禮拜,以謙恭、柔和的身體語言來款待他人;
五是心施:雖然以目光、表情、語言和身體友善以待,但如果內心沒有愛,不能稱之為“施”,不叫慈善。發自於內心深沉的愛和同情,才叫愛心之施。
第六和第七是以寬敞舒適的座椅、整潔明亮的捨宅招待父母尊長等人,讓他們自由起臥,給予他們歡喜和快樂。
《心地觀經》雲:“世出世恩有其四種。一父母恩。二眾生恩。三國王恩。四三寶恩。“一切眾生都曾恩被於我,如今,正是我湧泉相報之時。
《梵網經》中說:“若佛子。見一切疾病人。常應供養如佛無異。八福田中看病福田是第一福田。”在產生無盡福德的八種對境中,病人是第一福德之田。如果我們以誠摯心、悲憫心照顧身心交悴的病人,功德與供養佛陀無二無別。
真正學習大乘佛法之人,“於諸眾生愛之若子。眾生病則菩薩病。眾生病愈菩薩亦愈。(《維摩诘經》)”菩薩對眾生的愛,就像父母對孩子的愛。眾生病就是自己病,眾生的苦難就是我們的責任。如果對“為一切眾生取證究竟涅槃”的珍寶菩提心未作修行,父母病,自己會一病不起;與己無關人病,心中不會疼痛不已。
有些人可能疑惑:不是說,一切諸法是虛妄與空的本性?為什麼還要做慈善?
這種說法,是未通達佛理的表現。當人們行善或修行時,常有人不懂裝懂,以訛傳訛,障礙菩薩的廣大行為。其實,空性並非名言中一無所有,而是指諸法無有本俱之自性。世界上有那麼多苦病之人,不了解現象是因緣聚合虛幻的顯現,從而感受劇烈的身心痛苦。口口聲聲說萬法不存在之人,在疼痛之時,為何要大喊大叫?要看醫生、要輸液?只有真實證悟空性之人,才能住於宇宙的本來實相中,超越歡樂與痛苦。
菩薩雖知世間如幻,卻創造種種因緣,讓世人衣食無憂,具足尊嚴。在短暫的一生中,獲得他們希求的世間喜樂。在此基礎上,再向他們揭示因果和空性的真谛,讓他們通過修行,超離生老病死之痛,獲得深邃的寧靜和安樂。
如《優婆塞戒經》說:“菩薩雖知世間之樂虛妄為真。而亦能造世樂因緣。何以故。為欲利益諸眾生故。”我們要效仿菩薩的心行,將慈善視為自己與生俱來的使命。
但是,大乘理念決不會勉人所難,讓人超出其能力而行。比如受戒,如果只能守持一條別解脫戒,可以只受一條;在此基礎之上,如能行持一條菩薩戒,可以受一條菩薩戒;如果還能守持密乘戒,則可受密乘戒。人們的選擇,不是出於他人或教義的要求,而是自願、次第和理智的選擇,是對佛陀證悟智慧的內心認同,是源於完善心靈的強烈渴望。
《墨子》中有一段話非常感人:“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財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勸以教人。若此,則饑者得食,寒者得衣,亂者得治。此安生生”。有能力之人,應無有耽延去幫助別人,如見到負重者立即施以援手,緩解他的艱難;有財富之人應雪中送炭,讓饑者得食、寒者得衣,無能力者得到職業教育;有智慧和道德之人應予人精神教化,帶給他們啟示和慰藉。
《墨子》之說,與《大寶積經》不謀而合:“無慧勸慧。貧者給財。病者施藥。無護作護。無歸作歸。無依作依。”
經中說,對愚鈍之人,要勸其好學不倦,增長聰明才智;貧者到來,要用點滴的財富去幫助他;有人生病,則應傾盡藥物;如果無錢無藥,也可以看護他,為他端盆端藥;對身遭急難之人,支撐他度過最艱難的時刻;心中惶惶之人,向他指明究竟無欺的皈處;沒有依祜之人,讓永恆的真理成為他終生所依。
人的一生是有限的,每個人的財力、精力和能力都有限,應量力而行,隨緣而行。不僅自身依靠良知清淨地生活,而且在有限的范圍內,即使是點點滴滴的物質和精神力量,也要分與眾生。
清淨、利他的心願和行為,取決於內心的覺悟。現代人迫切確需要提升思想道德,需要善知識的正確引導。學校、家庭和社-會要從小開展愛的教育。否則,孩子長大之後,就不會關心他人的福祉,也不會認識到,他對自我的愛戀和關注正是他痛苦之源。
有能力之人,飽學之士,財力雄厚之人比比皆是,但真正關心社會、關心弱勢群體、願意傳授智慧並吸取他人智見,致力於人類進步之人卻寥若晨星。現代社-會中,有許多不合理、不合法、不道德的現象,需要各方面人士的共識和努力。大家通過互相交流與合作,共建卓越的慈善理念,社-會不良現象才有可能逐漸改觀。
喇榮學僧在長年聽聞菩薩乘教義後,許多人從心底發生了變化。他們回到社-會時,一有機會,就會向父母、孩子和親友傳播大乘思想。生命短暫,要把菩薩精神完全弘揚到人間,也許不一定現實,但即使是一個偈頌,也會改變人們的思想和命運。佛陀的教法,是我有生之年最為深刻的思想。只要有機緣,我就希望和大家分享。也祈願有緣聽聞之人,在不同的社-會群體中,能散發出他們溫暖、耀目的光芒。
人們經常說,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只要心善就行。事實上,不喝酒、不吃肉是比較容易的,內心真正摯愛一切生命是最難的。一旦內心真正看破、放下,也不會希求酒肉。
也有人認為,出家人是社-會的負擔。但是,自古以來,出家人對人類心靈的淨化、啟迪和升華,對整個社-會精神的作用和力量,是世間任何一種力量無法替代的。
有人說:“我的心已經出家了,身體是否不必出家?”我說:“心出家不容易噢!你身體不出家,恐怕還是心沒有真正出家的原因。”
佛法是如此浩瀚甚深,慈善只占其中的一小部分。對菩薩而言,今生布施財物、身體乃至生命都是微不足道的,是份內之事。與此同時,菩薩向著實相之巅徐徐而行。終有一世,菩薩勇士會從一切自他對立中獲得完全的解脫,會成為真理的化身,展現無窮無盡不同的面相來到我們面前,將我們從沉淪中超拔,趨入他走過的自利利他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