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經濟周刊
稍懂中國近代史的人都知道,林則徐是晚清愛國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思想家,是我國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民族英雄,禁煙運動的傑出先驅。然而鮮為人知的是,這位“歷官十四省,統兵四十萬”(林公晚年自刻印章語)的封疆大吏,還是一位虔誠的佛門弟子呢!在他身上,萦繞著佛家悲天憫人的情愫,其愛國佑民、英勇抗擊侵略者的氣概,體現了菩薩入世利生、“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奉獻精神。在舉國歡慶香港回歸,高揚愛國主義,致力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今天,我們回顧一下林則徐光輝的一生還是很有必要的。
出入儒佛 一身正氣
林則徐,字元撫,又字少穆、石麟,晚號竢村老人。1785年8月30日出身於福建侯官(今福州)一個比較貧寒的知識分子家庭。3歲即在其父林賓日辦的私塾學四書五經;7歲開始習八股文;12歲便以第一名成績通過府試;19歲通過鄉試成為舉人。可見他從小即接受了正規的儒家思想教育。以後為了生計,一邊學習,一邊教書,並曾應廈門海防同知房永清之邀任司書,後遇福建巡撫張師誠,深受賞識,在其幕府輔佐四年。由此社會閱歷漸廣,看到港口廈門等地社會風氣敗壞,嫖竊成風,鴉片走私及吸毒現象嚴重,深感厭惡,並寓志治理。
當年福建民眾多數奉佛。如閩巡撫張師誠奉佛尤謹,曾輯《迳中徑又徑》一書,勸策行人專修淨業,多切至之語。林則徐自然深受影響。在他23歲(1807)時,曾手書當時佛教界最流行的《佛說阿彌陀經》、《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和《大悲咒》、《往生咒》五種經咒,共貯一函,上題“行輿日課”、“淨土資糧”八字,作為每日必誦的功課。其經本只有四寸多長,三寸多寬,每面六行,每行十二字,以便於隨身攜帶。所書經咒(見插頁),筆力遒勁,端嚴秀美,一絲不苟,足見其對佛教的虔誠與恭敬(林公逝世後,後人將其合訂為一冊,題為《林文忠公手書經咒日課》,1987年7月,中國佛教協會將此書影印流通)。
1811年,林則徐考取進士,後授編修,在翰林院十年,得以接觸國家機要檔案、各地奏章等。目睹茫茫九州漕運不修,江河泛濫,民變叢生,而朝野上下,貪官污吏,吸毒成嗜,謊報政情,粉飾太平,十分義憤,便時時留心政事,圖謀革新之道。
1820年後的十八年,林則徐由翰林院出任地方要職,歷任江南道、杭嘉道監察御史,兩浙鹽運使,淮海道、江蘇、陝西按察使,河南、湖北、江寧布政使,河東河道總督、江蘇巡撫、湖廣總督等。他向友人表示決不與那些“利祿之徒”同流合污,要做一個清正廉明的“好官”。他不僅這麼說,也是這麼做的。例如每出行便發出傳牌:“不許在各驿站索取絲毫,該州縣亦不必另雇轎夫迎接。”“所有尖宿公館,只用家常便飯,不必備辦整桌酒席。”任內清廉自好,勤於職守,循法秉公,厲行改革。對“洶洶將變”的災民,反對調兵鎮壓,而是盡力“救災放赈”、設“義倉”、“貸牛”、“為民請命”等,極大地緩和了社會矛盾。在修水利等方面,認為“河工尤以杜弊為先”、“賦出於田,田資於水,故水利為農田之本,不可失修。”因此,他任職一處,都比較注重開墾荒地,興修水利,造福人民。如在新疆,兩三年裡即組織開墾近百萬畝荒地,推廣“坎井”以利灌溉。為此老百姓將“坎井”改名“林公井”以志紀念。
由於他清廉干練,興利除弊,被老百姓譽為“林青天”。
在宗教信仰及其活動方面,林則徐除在日理萬機和戎馬倥偬中,堅持“行輿日課”,不廢誦經念佛外,在《林則徐日記》中還可以查找到不少他供佛禮佛、求佛祈雨、寫經贈友、忌日持齋、興辦佛事的記述。例如:
1813年《癸酉日記》中載:“清晨,焚香叩頭,齋心默祝”、“早晨,佛前供湯丸”。
1816年林公奉派充任江西鄉試副考官,在《丙子日記》中有“游龍泉寺,……在座食齋”、“望見廬山五老峰,巳刻至東林寺”,並瞻仰了該寺文物碑刻。
1819年林公奉派充任雲南鄉試正考官,在《己卯日記》中記述由京赴滇沿途參拜的佛寺有河北安肅慈航寺、正定大佛寺、趙州古廟金山寺、湖南沅陵留雲寺,有時干脆住在寺裡。
1822年林公署浙江鹽運使,在《壬午日記》中有“寄慶蕉園制府一禀,附交所書《心經》一紙”、“詣(杭州)吳山海會寺(觀音)大士前禱雨”、“黎明,赴海會寺恭送大士返山”、“詣吳山各廟行香”的記述。
《林則徐日記》中類似的記述不少,可見林則徐參拜的寺院甚多,深沐佛化。他在擔任江蘇巡撫時,為蘇州觀音廟題聯一幅:
“大慈悲能布福田,曰雨而雨,曰旸而旸,祝率土豐穰,長使眾生蒙樂利;
諸善信願登覺岸,說法非法,說相非相,學普門功德,只憑片念起修行。”
此聯頗能反映出林公慈悲濟世的佛化心襟。
在《林則徐詩集》中,也有不少反映林公參禅誦經、弘揚佛法、贊誦佛弟子、以佛詠景、以禅喻詩以及和佛教界人士交往的內容。例如:
1819年7月林公赴雲南任考官,路過貴州黃平州飛雲巖,巖上有觀音大士立像,林公立即下車合十參拜誦經,在七古《飛雲巖》中有句雲:“中有古佛立亭亭,絆刍合十朝誦經。催落山泉作鐘磬,秋色滿巖雲有聲。”可見其虔誠心境。
1822年春,作七古《題馮笏軿“紅杏枝頭春意鬧”圖》,有句雲:“三生慧福孰能兼,占盡韶華頗不廉。悟徹優昙天女散,不如趺坐一枝拈。”可見其超然物外、向往禅悟境界的心情。
同年還作有五古《“頻伽禮佛圖”為海寧朱貞女作》,中有句雲:“不羨比翼群,不作精衛思,獨愛妙音鳥,西方自修持。承顏老病母,稽首人天師。天人有淪谪,淨土無分離。佛香出閨闼,白雲滿罘崽。……遙看青蓮花,已出七寶池。”可見其對民女守貞盡孝及極樂淨土極盡頌揚之意。
1827年3月作有七律《題周相峰大令興峄“湖上谒祠圖”》,中有句雲:“湖山也結甘棠想,香火難忘寸草心。比似圓通禅院裡,寶書飛蓋一長吟”。當時林公喪母在服阕中,請僧人作佛事超度亡靈,可見其充滿孝思。
1829年,林則徐丁父憂回原籍福州守制時,有七古《題韓雲窻撫部克均“龍湫宴坐圖”》,中有句雲:“雁山在郡不能有,康樂枉為永樂守。西來尊者此山開,擲杖雲中玉龍走。涅槃一去蒲團空,但見法雨飛蒙蒙”、“是時公為入定僧,潮音千劫渾不膺。倏然掛杖一撫掌,龍來聽法泉無聲。拂衣笑視佛弟子,且為大千眾生起。”林公把雁蕩山大龍湫瀑布喻為西天佛祖擲杖化成的一條玉龍,而且是能聽法受化的神龍,把飛濺的水花喻為蒙蒙法雨,使佛理與美景融為一體,想象豐富奇特。1830年6月,有七律《次韻酬潘星齋曾瑩見懷之作》,中有句雲:“懶吟回避債,倦客且參禅。”表明其寧願趺坐參禅而懶得應酬眾多的俗客。
1835年4月作有五古《題“生公石上論詩圖”》,有句雲:“讀詩如說法,索解入三昧。……點頭片石和,挽手兩人對。”說明作詩須借助於禅悟,使情境融為一體。
1841年作有七律《辛丑三月,室人生日有感》,中有句雲:“遙知手握牟尼串,猶念金剛般若經。”林公原配鄭夫人也信佛,故以誦經祝壽。
從以上《林則徐日記》和《林則徐詩集》的擇要例舉中可以看出,佛教或佛教文化對林則徐有著多麼大的影響啊!我想,林則徐清正廉潔,一身正氣,其精神支柱與動力實源於儒、佛思想,並在社會實踐中升華為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表明我國豐富而悠久的傳統文化有著提升、完善人格的特殊作用。這是我們佛教界值得自豪並應努力繼承發揚的。
虎門銷煙 氣壯河山
此處的煙專指鴉片煙,即俗稱之“大煙”。
鴉片是從尚未成熟的罂粟果裡取出的乳狀液體,經干燥後變成的淡黃色或棕色固體,味苦,主要成分為嗎啡,醫藥上用作止瀉、鎮痛和止咳劑,稱為阿片。此物毒性大,極易成瘾,可造成人體衰弱,精神萎靡。用作毒品時稱為鴉片、阿芙蓉或大煙。
鴉片在唐代已有少量輸入,供藥用。十六世紀英、葡等西方殖民者侵入印度。1600年,英國設東印度公司,誘使印度農民種植罂粟,以所收果漿制成鴉片輸入中國。清嘉慶元年(1796),朝廷以輸入漸多,白銀外流,影響國計民生,且鴉片毒害人民,下诏禁止鴉片進口。但英、美散商仍以武裝走私和賄賂中國官員等手段大量輸入。如嘉慶五年(1800)進口二千箱,至道光十七年(1837)竟激增達四萬箱。英、美等國在本國內嚴禁鴉片的種植、販賣與吸食,卻為了攫取最大的政治、經濟利益,縱容與支持其商人向中國傾銷鴉片,致使中國從政界到軍界、商界乃至普通百姓嗜毒成風,白銀大量外流,物價大漲。因此人民群眾強烈要求政府實施禁煙,在清朝廷中形成了禁煙派與弛禁派。
林則徐是主要的禁煙派官員。他認為:“禁煙問題是關乎國家命運、國計民生的大事”、“若猶洩洩視之,是使數十年後,中原幾無可以御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饷之銀!”因此主張對外嚴禁鴉片走私,對內要“重治吸食”、“火烈民畏,故鮮死焉”。還具體陳述“禁煙六策”,提供戒煙藥方。一再請求朝廷應“並力一心,誓除此害。”為此,道光皇帝連續8次召見林則徐,決定采納他的意見。1838年底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節制廣東水師,赴廣州查禁鴉片。
1839年3月10日,林則徐到達廣州。廣州市民奔走相告,熱切希望這位氣度凜然、表情嚴肅、黑須長髯的欽差大人能徹底禁煙。林則徐深為百姓禁煙的熱情所感動,立即與兩廣總督鄧廷桢等協力查封煙館,並嚴禁鴉片走私,向外國鴉片販子和商人宣示繳煙谕帖,限令三天裡將鴉片全部繳出,並具甘結,保證“嗣後來船永不夾帶鴉片,如有帶來,一經查出,貨盡沒官,人即正法,情甘服罪。”
然而鴉片販子們根據以往的經驗,拒不交出,並極盡威嚇、賄賂與散布謠言之能事,說林則徐不久即將返京。林則徐則堅決表示:“若鴉片一日不絕,本大臣一日不回,誓與此事相始終,斷無中止之理。”經明察暗訪,捕獲鴉片販子首惡顛地,並下令圍守英國人居住的商館,斷絕一切供應,暫停中英貿易,以示警告。3月27日,英駐中國商務監督查理·義律被迫繳煙。繳煙完畢,林則徐即下令恢復中英貿易。在處理外事上,既維護尊嚴,一絲不苟,又注意政策,獎懲有別。
6月3日至25日,林則徐等在虎門海灘將收繳的2376254斤鴉片用鹽和石灰鹵化法當眾銷毀,群情激昂,大長了中國人民的志氣。
林則徐深知英、美商販不會善罷甘休,便嚴整海防,改制戰船,訓練水師。並一改夜郎自大的陳腐觀念,首次提出向西方學習的重大課題。他“日日使人刺探西事,翻譯西書,又購其新聞紙。”
1840年1月,林則徐任兩廣總督,鄧廷桢任閩督。4月,英國會通過對華戰爭決議案。6月,大批英軍炮轟廣州,被林則徐擊退。轉犯廈門,被鄧廷桢擊退。7月5日英軍攻占浙江定海,8月入天津海口,要挾清廷。道光皇帝在投降派的讒言下派琦善去天津談判,謀求妥協。不久朝廷竟以“誤國病民,辦理不善”的罪名,將林則徐、鄧廷桢革職查辦。先後派琦善、奕山到廣州。他們在英帝國主義“船堅炮利”的YIN威下不戰自降,反倒成了敵人的幫凶,如拆除炮台,遣散兵勇,阻止人民群眾的抗英斗爭,以至廣州淪陷。英國得寸進尺,於1841年4月擴大對華戰爭,兵臨南京。1942年8月脅迫清政府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第一次鴉片戰爭以清政府賠款割地(香港)宣告結束,從此,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
每當我們回顧這段歷史,就特別崇敬民族英雄林則徐,痛恨那些發國難財的賣國賊。它昭示我們,落後是要挨打的,“弱國無外交”,清末腐敗的封建統治是造成中華民族百余年來倍受凌辱的根本原因,它不是靠幾個“清官”能力挽狂瀾的。鴉片則是近代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導火索和西方列強侵略中國的罪證,中國人民為此飽受苦難,這段血的歷史不能忘記。改革開放以來,一度滅絕的吸毒販毒現象在我國又卷土重來,對此我們應加倍警惕,積極配合政府予在嚴厲打擊。
1841年7月,林則徐被遣戍新疆伊犁效力“贖罪”。1845年後又轉任陝甘總督、陝西巡撫、雲貴總督等職。1850年11月又被任命為欽差大臣赴廣西鎮壓太平天國農民起義。他帶病前往,在潮州普寧縣途中病逝。一生可謂忠君愛國,死而後已。
值得一提的是,林則徐1841年被遣戍新疆赴伊犁的途中,猶念念不忘對英的戰事。他在詩中寫道:“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關山萬裡殘宵夢,猶聽江東戰船聲”、“正是中原薪膽日,誰能高枕醉屠蘇”、“群策當思制犬羊”,並仰天而問“白頭到此同休戚,青史憑誰定是非?”從這些激昂的詩句中,可以看出民族英雄滿腔的愛國激情和報國無門的郁憤之情。可以告慰忠良的是,歷史的評判是公正的,林則徐虎門銷煙被塑入天安門前人民英雄紀念碑第一組浮雕中;聯合國將世界禁毒日(每年6月26日)定在林則徐虎門銷煙勝利之日,充分肯定了林則徐作為反抗外敵侵略的民族英雄及世界史上第一個實行大規模禁毒的政治家所作出的歷史性貢獻。如今偉大的祖國日益強大,在國際上的地位日益提高。祖國神聖的領土香港在“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下順利回到了祖國的懷抱。可以說這是對林則徐這位中國近代史上傑出的民族英雄的最好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