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焦慮,跟什麼有關?對外來說,是無盡的誘惑;對內來說,是熊熊的欲望。
焦慮的增加又與什麼成正比?是年紀的增加、知識的增加、權力的增加和財富的增加。或者說,焦慮往往與所謂的世俗成功成正比。
人之於物質的需求是十分有限的,那些溢出來的部分,就是隨時可能泛濫的焦慮。千帆過盡之後,最終你發覺,每條船都是你的,而每條船,都跟你沒關系。
尋找游戲的答案
這就是空蕩蕩的商業人生嗎?
1900年,安德魯·卡內基將自己的美國鋼鐵公司與摩根財團聯姻,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可是直到這時候,他還沒有搞清楚,到底財富給自己帶來了什麼。從一個窮小子到世界首富,卡內基打造出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鋼鐵帝國,也塗抹出一個吝啬、冷血、沒有知心朋友的生命圖本。
這一年,67歲的他開始頻繁出入教堂。在那裡的某一天,他突然開始醒悟。他的傳記中寫到:直到那一刻,他才意識到,是上帝派他來賺那麼多的錢,所以他必須在有生之年把它們都還給上帝的子民們。於是,老卡內基把他的後半生都投入到了慈善之中。今天在美國各地,你到處可以看到卡內基捐獻的圖書館和博物館。
摩根財團的創始人J·P·摩根也成了一個慈善家。
與卡內基和摩根同時代的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在商場上是一個小氣、冷酷無情的人,卻在晚年捐出了絕大多數的財產。在遺囑中他說:“死而富有是一種恥辱。”
一個人對財富的理解,大抵可以用一段“禅悟”來描述:“三十年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二十年前,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今日歸來,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
卡內基、摩根和洛克菲勒是幸運的,他們終身沉迷金錢游戲,享受了其中的刺激、驚險和快感,然後在臨死之前,終於找到了游戲的答案。
財富是什麼?我們可以用財富買到什麼?生命中有沒有比金錢更重要的東西?這些問題,橫亘在每個人的面前,任何人的一生都繞不開去。在這一點上,你、我和首富,正是處在同一條答題線上。
越簡單,越成功,越快樂
我認識一位朋友,他是一家跨國咨詢公司中國區的總裁。在他的努力下,這家公司在中國獲得了顯赫的成績,而去年年初,他突然宣布辭職,然後獨自一人去台灣當了傳教士。在離開大陸前的一次聚會上,他告訴朋友們:“我上半輩子已經賺到了足夠的錢,讓我從今天出發,去尋找自己的快樂。”
我很羨慕這位朋友,至少就他個人而言,已經找到了自己的答案。
所謂“存商理,滅人欲”,商業本身是一個“野蠻”的事業。因為,利益的轉移從本質上來說,是非此即彼的,對立往往容易激發人的攫取本能。所以,企業家的生涯就是一個不斷修煉的痛苦過程。
那麼,一個好的企業家應該是什麼樣子呢?
他當然應該是一個好的會計和工程師,是一個冒險家和預言家。沒有這兩種截然相反的素質的綜合,很難誕生一個偉大而持久的企業——此外,他還應該是一個宗教家。
你可以信仰上帝,可以信仰佛祖,可以信仰任何主義,可以信仰環保,可以信仰家族,總之,你必須信仰一些形而上的、健康的理念。它是什麼,在你選擇,但是至少,應該比生命更長。
人生追求的最終是一種簡單的快樂。少年時,你一定不同意這樣的看法,花花世界,當然是越豐富越快樂,越遙遠越快樂,越墮落越快樂。後來,你會同意:做人交友辦企業,越簡單,越容易成功,也越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