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慈城羅珠堪布:我們遇到的任何人事都是來成就我們的!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我們遇到的任何人事都是來成就我們的! 

慈城羅珠堪布開示——

摘自“《修心八頌》講記”之一 

藏王朗達瑪毀滅佛教之後,佛法再次弘揚的時期,稱為後弘期。後弘期剛剛開始的時候,以阿底峽尊者為代表的很多名震四方的大成就者、班智達紛紛到西藏弘揚佛法。在他們弘揚的佛教當中,有一個嘎當派。 

嘎當派分新舊兩種。所謂舊嘎當派,是指宗喀巴大師尚未創立格魯巴之前,在幾百年間流傳甚廣的,由阿底峽尊者傳下來的法脈,稱為舊嘎當派。 

舊嘎當派也分為兩派,一個為經論派,經論派主要強調大乘佛法的理論;另一派為訣竅派,該派著重於修法。 

新的嘎當派也叫格魯派,是由宗喀巴大師創立的。 

在舊嘎當派當中,湧現了很多著名的修行人,直至現在,他們都是藏傳佛教中舉足輕重的傳承上師,是所有修行人的模范與榜樣。他們為後人留下了很多非常珍貴,並具有巨大加持力的修心論典,我們今天所講的《修心八頌》,就是其中之一。 

去年我們講的《修心七要》,也屬於舊嘎當派的論典。這兩部論典都是以菩提心為主題的。這次講的《修心八頌》雖然字面上不是那麼廣,但也是非常重要的修法,再加上我有一個很好的《修心八頌》的傳承,也很願意與大家分享,這就是講《修心八頌》的原因。 

《修心八頌》雖然只有八個偈子,但在藏傳佛教當中卻享有很高的地位。因為它是由非常有名的成就者——朗日塘巴尊者,將自己的修法精華歸納而成的,具有竅訣性的論典,藏傳佛教的每個修行人都很重視。 

作為大乘佛教徒,我們首先一定要修的,就是菩提心。而菩提心的前提,又是出離心 

本來凡夫就有一種與生俱來的自私心——我執,再加上西方文化,以及某些精神糟粕的影響,使現代人的自私心更加鞏固、強化——一切所作所為,都是為自己著想。為了自己的生存、自己的利益,任何事情都敢不擇手段、不計後果地去做。 

在這種環境當中,要找出一條真正的大乘佛法之路,是相當不容易的,所以,我們在修菩提心上面一定要下功夫。只有這樣,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大乘修行人。 

目前很多人,都在學《入菩薩行論》和《菩提道次第廣論》,這兩個寶典裡面所講的,都是菩提心。《入菩薩行論》從頭到尾都在強調菩提心;《廣論》分為上士道、中士道、下士道三部分,上士道就是修菩提心。 

我們千萬不能忘記,無論修什麼法,都不能離開菩提心。如果沒有菩提心,密宗的生起次第、圓滿次第就不能成為解脫道。要使生、圓次第成為解脫道,唯一的訣竅就是擁有菩提心,這樣生起次第等等才會發揮作用;離開了菩提心,生起次第、圓滿次第、大圓滿就已經名不副實了。當然,我們本來也不會修生起次第、圓滿次第與大圓滿;即便我們會修,如果缺少菩提心,也無法修成。菩提心的重要性我們已經翻來覆去地講了好多次了,《入菩薩行論》的第一品講的都是菩提心的功德、菩提心的重要性,因為這是一個很關鍵的問題,如果想成佛或者做一個大乘修行人,就不能離開菩提心,菩提心非常重要! 

今生能遇到大乘佛法,是非常不容易的!雖然我們仍有貪、嗔、癡等煩惱,以及很多不好的陋習,但我們遇到了大乘佛法,並極其向往菩提心和大乘的成就,這種來之不易的機遇,使我們的人生變得非常完美、圓滿而有意義,所以我們一定要珍惜。 

菩提心說起來很簡單,真正要修起來,就不是很容易的事情了。比如,偶爾拿點比較重要的身外之物去布施別人,或者在兩、三天當中去醫院當義工照顧病人等等,我們都可以做到,但這還不是菩提心。要修出真正的菩提心,有一定的難度,但是再難,我們也要克服困難去修,力爭減少自己的自私心。 

當我們把自私心拋棄或減少以後,是不是就很消極——什麼都不做,更不去發展自己的事業了呢?當然不是!上次我們也提到過,佛陀在大乘佛法裡也一再提及,菩薩學“十明”或者“五明”,就是為了度化眾生;我們發了菩提心,也照樣需要工作。只是在工作與事業的奮斗方向方面,應該作一些取捨。 

比如說,在沒有修學大乘佛法以前,一個生意人是為了自己與家人的生存而做生意,自從菩提心生起來以後,他照樣可以做生意,但是在動機上就有了很大的改變,從此以後不是為了自己的生存,而是為了眾生掙錢。只要做好了取捨,菩提心跟日常生活與社會發展不但沒有任何沖突,而且是一種能夠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完美、偉大的思想。 

無論在家人還是出家人,都可以修菩提心。在家人和出家人的不同,只是外表與一些行為標准上的不同,在思想上與一些修法上,在家修行人與出家人不應該有什麼區別——出家人修什麼,在家人也同樣可以修;出家人思維什麼,在家人也照樣可以思維,不管是菩提心,還是人身難得、死亡無常、自他相換、自輕他重等等,在家人都可以和出家人一樣地修。 

現在轉入正題,開始講《修心八頌》:

願我以勝如意寶,饒益他眾之意樂,

時時刻刻倍珍愛,輪回一切諸有情。 

這句話是告訴我們,應該怎麼樣來看待所有的眾生。《入菩薩行論》當中也特別強調過,譬如說,我們發了菩提心,發誓度化眾生,要為眾生作出奉獻,但眾生是不是我們的負擔呢?不能這樣看!我們應該把每一個眾生、每一個生命像如意寶一樣地看待。 

如意寶是什麼樣的東西呢?生活在現代社會的人都沒有聽說過哪個國家,或哪個考古學家發現了如意寶,就像現在世界上每天都有很多生命,很多動物、植物在絕種一樣,如意寶也像恐龍一樣不復存在了,但是,歷史上曾經有過如意寶。 

在佛沒有出世的時候,眾生沒有聽聞佛法的大福報,但他們有比聽聞佛法的福報小一點的福報,就是擁有如意寶。如意寶是一種寶石,如果供奉、祈禱它,就會心想事成。無論是長壽、健康、發財等等,任何一種需求,如意寶都能滿足。 

我們為什麼要把眾生看作如意寶呢?因為有了眾生,我們就可以做一件偉大的事情——成佛!有眾生我們才可以成佛,沒有眾生我們就不能成佛。 

譬如說,菩薩的所有行為,可以歸納為六度。六度的第一個就是布施,布施包括法布施、財布施和無畏布施,因為有了眾生,這三種布施我們才能完成;如果沒有眾生,那怎麼布施呢?法布施——給誰講法?無畏布施——救什麼生命?財布施——施捨的財物給誰?任何布施都不能完成; 

持戒也是同樣,在大、小乘的佛經裡,講了很多很多的戒律,但佛說過,所有戒律中最重要的戒律,就是斷除傷害眾生。如果眾生都不存在,這個戒律怎麼守?沒有辦法守! 

然後是忍辱,有了眾生我們可以修忍辱,如果世上除了自己一個人以外,沒有任何一個生命,我們有沒有辦法修忍辱?沒有辦法!精進也是一樣,為了自己的解脫再努力、再精進,都不是成佛之因;六波羅蜜多的最後兩個,是禅定與智慧,如果離開了菩提心,這兩個也不是大乘佛法,不是成佛之因。菩提心也是一樣,大乘佛法的核心就是菩提心,因為有了眾生,我們才可以修菩提心、發菩提心,如果沒有眾生,就根本沒有辦法修菩提心。有了眾生,我們才可以學大乘佛法,我們在眾生身上獲得的利益是非常非常大的,但眾生從我們身上得到的利益卻很小很小、微不足道。 

譬如我們放生,從表面上來看,是我們在度這些眾生,利益這些眾生,而不是這些眾生在利益我們,所有人的概念都是這樣,但從實際的利益上來看,我們所放的這些生命給我們帶來的利益,或者說我們從他們身上所獲得的利益,卻遠遠超過了這些眾生從我們這裡所得到的利益! 

為什麼這麼說呢?這個道理大家基本上都知道,這些眾生在我們身上得到的直接利益,就是我們救了他們一命。在世俗生活中,救命當然是所有恩德當中最大的恩德,但是,如果只是救命而沒有什麼佛法上的利益,就只是救一次命而已,從整個生命輪回來說,也不是那麼重要的事情。他下一次投生到哪裡?我們還能夠救嗎?沒有辦法!另外,我們通過給他們念經等等,在他們的心裡播下解脫的種子,這當然也是一個很大的利益,但我們發菩提心所獲得的資糧,卻遠遠超過了這些眾生所獲得的利益!如此看來,實際上不是我們在利益這些眾生,而是這些眾生在利益我們,這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 

世俗生活中很多情況都是這樣,一個很善良的人去做一件善事,譬如去照顧病人,或者去幫助有困難的人。從表面上看,是這個人在利益這些眾生,並不是這些眾生在利益這個人,但從因果的角度來說,這些善因肯定會帶來善報,這個人所獲得的利益,遠遠超過了眾生從他身上所獲得的利益。 

比如,前幾年發生海嘯的時候,很多善良的人到現場去救了無數難民,從醫療、生活、安撫等方面,給難民帶來了一定的幫助。從表面上看,是這些人在拯救、利益這些難民,而不是這些災區的難民在利益這些人,但從因果的角度來說,他們對這些難民所做的一切都不會白做,雖然不能在當下看到什麼回報,但這些因果永遠都會存在,他們必將得到千百萬倍的回報!所以說,實際上是災區的難民在利益這些幫助災民的人。這是一種自然規律,不是任何人的安排。 

作為初發心的大乘修行人,雖然我們已經發願要度化一切眾生,但由於我們目前的修行還沒有到位,所以對眾生的利益還不是很大。我們千萬不能認為,我是發了菩提心的菩薩,我正在度化眾生,我已經很了不起了,芸芸眾生中我高高在上,眾生都是沒有出息的愚癡者,是我拯救的對象!覺得自己像救世主一樣。要知道,在無形當中,實際上是這些眾生在幫助我們,這些眾生帶給我們的利益,已經遠遠超過了我們對他們的幫助,我們對眾生做的這些事情都不足掛齒、不值得驕傲,這些眾生才是我們的救星。這樣思維以後,我們的貢高我慢、驕傲自大一下子就會遭到重創。 

當然,眾生度我們,是建立在我們發菩提心的基礎上的,這一點是我們自己的功德,如果我們不發菩提心,這些眾生也不會給我們帶來這些利益,這是善有善報的結果,也是佛陀在大乘經典中對菩提心贊歎不已的原因。有了眾生,我們才可以做一件非常殊勝的事情——積累無窮無盡的資糧,所以,我們應當把眾生當作如意寶。 

你們不要認為:沒有眾生我也有辦法積累資糧啊!我可以在自己家裡供曼茶羅,供曼茶羅不是也可以積累資糧嗎?但是,我們不要忘了,供曼茶羅的前提,仍然是菩提心。在具備菩提心的前提下供曼茶羅,才能積累資糧,離開了菩提心,就沒有什麼功德,佛菩薩絕不可能缺少我們曼茶羅上的那麼一點點糧食。 

菩提心從哪來呢?我們一般認為,就是我們自己發起來的,但實際上不是這樣,沒有眾生,我們就無法發菩提心,所以,大乘佛法的要求,就是要把眾生當作自己的父親、母親、如意寶等等來看待——因為有眾生,我才有修行大乘佛法的機會;因為有眾生,我才有成佛的機會,眾生給我了一切!我給眾生了什麼呢?即使我們在不求回報的條件下去放生,也只是給了他們第二次生命,重新讓他們回歸大自然而已。我們不能認為人類可以主宰一切,人類是非常了不起的,人類可以征服一切……實際上我們什麼也做不了。 

我們可以想象,即使我們今天真正獲得了如意寶,又能怎麼樣呢?只有一輩子享用不完的物質財富等身外之物,除此以外,如意寶既不能讓我們成佛,也不能給我們菩提心、出離心,但是,眾生卻給了我們發菩提心的機會,成佛的機會。 

按照世間的常規,如果某個眾生對自己有非常大的恩德,而我們卻心安理得、毫不在乎,這種忘恩負義的做法,世間人都會嗤之以鼻。佛教更是一直都強調、提倡感恩的觀念。 

對誰感恩呢?我們不能分什麼種族、類別等等,而是對所有眾生感恩。修菩提心首先是思維眾生的恩德,然後就是要去感恩、報恩。我們今天走上菩提道的推動力,就是來自於感恩,而不是某些哲學和宗教所說的“第一推動力是某某某”。如果沒有感恩的理念,我們就不會有動力,所以感恩非常重要。因為有了感恩的觀念,我們才會發誓成佛,才能走上正規的大乘佛法之路,而不會脫離大乘佛法的軌道,所以,我們要把眾生視為比如意寶還要珍貴的寶貝。這樣才能成為一個大乘修行人——既可以發菩提心,又沒有傲慢心,這是非常重要的。 

以前有個學氣功的人告訴我,他們修到一定層次的時候,就把芸芸眾生觀想在自己的下方,並培養這樣一種心態:“他們是毫無功德的,我才是最了不起的!”也許他們就是在這樣的心態中完成一些修煉過程的,但大乘佛教徒卻萬萬不能這樣。 

以前的修行人在證悟以後,不但是對自己的上師感恩,對眾生感恩,而且對自己學佛、證悟的地方也感恩。 

一百年前有個叫竹欽仁波切的修心人,他就是這樣。他上師所在的地方叫“弟果”,他證悟的時候,在著作裡寫道:“頂禮弟果的山、弟果的水!頂禮弟果的狗!因為有了弟果這個地方,我的上師才會在這裡傳法;有上師傳法,我才有修行的機會;因為我修行了,所以今天才能開悟。” 

不僅僅是一個成就者有如此感受,我只是舉了其中的一個例子而已,很多的高僧大德都有這樣的感覺。當他們開悟的時候,生起菩提心的時候,或者是生起大圓滿智慧的時候,當下便對一切感激萬分,他們才不會認為“我很了不起,我現在有菩提心了,我現在有智慧了”,而會回過頭去看,這些是從哪裡來的?是誰賜給我的?是誰給我創造了這樣的條件?然後便生起感恩戴德之情,並迫不及待地准備去報恩。 

我再舉一個世俗的例子:前幾年有幾個人開車去西藏,只是到珠峰腳下所有游人都可以抵達、觀光的地方逛了逛,根本沒有登上珠峰,卻回去宣稱:“我們征服了珠峰!”征服什麼呢?那是所有人都可以輕而易舉地開車上去的地方啊!他們的心態就是這樣。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真正第一個登上珠峰的西藏人在接受電視台采訪時,記者問他:“你是第一個征服珠峰的人,你是不是覺得很光榮?”他回答道:“不能這樣說,人類是永遠不能征服大自然的!與此相反,我非常感謝珠峰,正是她的寬容,才讓我有機會趴在她的肩膀上看這個世界!”前後二者迥然不同的心態,也暴露出當事人內心的淺薄與成熟。 

所以,當自己的某件事情成功以後,我們不能認為:“因為我很了不起,所以才成功了”等等,而要知恩圖報,感謝給我們創造條件的人或者大自然。 

以前西方人認為,人類可以征服大自然,並不計後果地、過度地開發能源等等,現在意識到人類即將面臨無法生存的困境之際,才開始提倡“環保”的概念,這已經是一個沒有辦法的辦法了,但古人卻不是這樣,他們認為,大自然對人類有一定的恩德,因為她給人類提供了生存的環境,所以他們也很愛護環境。如果始終都對整個人類社會,包括大自然有著感恩之心,我們也不會隨隨便便去破壞大自然,環保意識自然而然也會加強。 

作為大乘佛教徒,我們永遠不能有征服大自然,征服某些國家、某些民族或某些人的想法,而要感謝大自然,感謝所有的眾生,因為有了大自然和眾生,我們才能完成一個偉大的事情——發菩提心、證悟空性!

有了感恩的觀念以後,該如何報答眾生呢?是不是說聲謝謝你們,或拿些錢來回報他們呢?都不是!唯一的報恩方式,就是給每個眾生指一條光明的道路,然後讓他們自己走。以現代人的口吻來說,這是“最科學”的方法。 

願我交往何人時,視己較眾皆卑下,

誠心誠意又真摯,尊重他人獻愛心。 

這句話是告訴我們,無論在任何一個地方、任何一個時間,跟任何一個人相處的時候,應該保持一個什麼樣的心態。 

世間人在這些情況下,會是什麼樣的心態呢?譬如,無論事業上也好,學習上也好,如果別人比自己強一點,就會嫉妒、不高興;如果別人與自己不相上下,就會想方設法超過他;如果別人不如自己,就會尋機侮辱對方。剛剛相處的時候,不一定立即看得出來;時間久了以後,這些心態就會慢慢出現。凡夫基本上離不開這樣的心態。這不是我說的,而是佛說的,佛經上多次提到這一點。 

但是大乘佛法卻告訴我們,在和任何一個人相處的時候,要發自內心地認為,在所有人當中我是最底層的人,我不如所有的人。為什麼要這樣想呢?這樣我們就不會有驕傲自滿的心態,才不會去欺負任何一個生命。 

不過,這種心態必須發自內心,而不是矯揉造作的,倘若心裡自以為了不起,卻表面上說自己是最差的、最弱的,只是虛偽地做個樣子給別人看,就不符合大乘精神。

所有的生命,包括螞蟻、蚯蚓等等,對我們的恩德都是很大的,雖然也許在這一生當中沒有給我們帶來什麼,但在整個生命輪回當中,這些螞蟻、蚯蚓等等卻給我們帶來了無窮無盡的利益,而我們又是怎樣對待這些眾生的呢?在流轉輪回的多世累劫當中,我們有些時候是去殺這些眾生,有些時候是去罵這些眾生,傷害這些眾生,偷眾生的東西等等,就只會這樣對待他們,而不會有其他作為,哪怕只是在這一生,我們也傷害了很多很多的眾生。 

漢地的學佛人很多都不是從小就開始學佛的,除了一些小孩子以外,都是半路學佛的,雖然在此之前,我們不是什麼屠夫、妓女,但現代人的生活,卻總是跟“點殺”等殘忍字眼連在一起的,即使現在我們也學佛了,聽了很多法,學了很多大乘知識,但我們現在有沒有菩提心,有沒有證悟呢?如果什麼都沒有的話,我們不是最差的又是什麼呢? 

我們才不能認為,因為我有錢、有權、有名,所以不是最差的!現代人就是這樣,有了一點錢、一點權、一點學問,連走路的方式都不一樣了——趾高氣揚、不可一世,大乘佛法最反感的就是這些做法,有了這樣的心態,就永遠也不會成為一個修行人。 

名利、金錢到了關鍵的時候,能起什麼作用呢?你們可以想想,全世界最富有的富翁倒在病床上的時候,會是什麼樣子?他的錢可不可以幫他解決什麼問題呢?根本無法解決!那個時候,他和最貧窮的老百姓所面臨的都是一樣的,名利、金錢等等,只是一套用來欺騙我們的騙術而已!

 

上一篇:諸佛菩薩及龍天護法如何暗中護持修行人
下一篇:宣化上人:要聽經聞法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