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善時每個人的情況不同,因而所希求的目標(動機)也千差萬別。此處,可將所有這些動機歸納為三種:不善、無記和善。
(1)不善的動機。現在,在信佛、學佛的人當中普遍存在的行善、修法動機往往都是不善的。何為不善動機呢?凡是考慮今生的快樂、僅為今世生活打算的動機,如為健康、長壽、發財、避免魔障及痛苦等等而行善,都稱為不善動機,為了達到這些目的而修法,無論所修的法有多麼高深,也只能成為世間法。這樣的修法除了能使這一生健康,長壽,發財,避免魔障、痛苦等等之外,沒有其它的善報。
例如,如果人們是為了消除這一世的病痛、魔障而修習大圓滿法,則大圓滿也是世間法。大圓滿法為何成了世間法呢?大圓滿法本身不是世間法,但是,因為我們的動機,是為了達到世間的目的,這就使它成為世間法了。這樣的動機稱為不善動機。
有人不禁會生起疑惑:這些人是在行善、修法,並非想殺人、偷盜,為何要用“不善”二字呢?因為,為了今生的健康、長壽等而修行,也有可能達到目的。但是達到目的以後,雖然健康長壽了,又能怎樣呢?也許,在健康無病之時,會造更多的業,從而導致更多痛苦。此動機本身雖然不是罪惡,但因為畢竟是有漏之法,無法離開痛苦,會引發眾多苦痛,所以,此動機稱為不善。
我們聽聞的這些修法,不是為了茶余飯後的閒聊,也不能當成一種文化、學問來研究,而是要運用於日常生活的處事待人之中。具體如何運用呢?我們可以打一個比方,《大乘阿毗達磨論》中講過:有三個人一起吃飯,其中一人想,我吃飯後要去偷盜、殺生……;另一人想,我吃飯後要去放生、磕頭……;第三人只是為填飽肚子,吃飯以後沒有打算。同樣是吃一頓飯,因為三個人各自的目的不同,同樣的“吃飯”,就變成了三種不同的業。其中,吃飯後打算殺生、偷盜的人,他的“吃飯”就是造罪;吃飯是為了有體力去磕頭或做其它善事的人,他的“吃飯”就變成善業,將來肯定會有善果;只想填飽肚子的人,他的“吃飯”就成了既非善、亦非惡的無記業,一種很平常的生活,也就不會有特殊的善惡果報。這三個人在吃飯時,雖然既沒有去造惡,也沒有去行善,但由於動機不同,“吃飯”的結果就有三種差別。所以,動機至關重要。
如前所講,如果目的是為了健康長壽等等,就是不善動機。因為動機是不善的,所以在此前提下所做的一切,無論是打坐、念經,都是世間法,與解脫沒有任何關系。華智仁波切講過,在不具備出離心和菩提心的基礎上,即使閉關九年,斷絕與任何人的來往而修大圓滿,連解脫的種子都不能播下。若在心田中不曾播下解脫的種子,那成就就更談不上了。沒有出離心和菩提心就是這麼可怕嗔嗔即使修大圓滿法都不能播下解脫的種子,修其它的法就更不用說了。所以,千萬不能輕視對動機的選擇。
凡是為獲得這一世的幸福、或者為遣除這一生的痛苦而修法,這樣的動機都是不善的。雖然這樣的行善比不信佛、不行善好得多,但卻與解脫毫無關系。故爾,對於希求解脫的修行人而言,絕不能有這樣的目的。經書裡講過,這種動機是需要斷除的。所以,我們在每次行善的時候,首先要觀察自己的動機。比如,心裡突然冒出一個念頭,我要去磕頭(或我要去放生),這時就要問一問自己,我為什麼要磕頭(放生)呢?如果發現自己的動機是錯誤的,就必須及時糾正。
(2)無記的動機。無記是指沒有善惡的記錄,既非善,亦非惡。例如,一個人去放生,邀請他的朋友同往。他的朋友並不了解放生的功德利益,只是應邀同去放生,心裡沒有任何目的。放生結束後,受邀同去者的所做之業就稱為無記。也許有人會提出疑問,他不是同樣也解救了生命嗎?為何是無記呢?因為,他雖然與大家在行為上毫無二致,但是他的內心卻沒有這種概念,所以,他的所做就是無記的。在世間,也有類似這樣的概念。例如,若故意殺人,就犯了重罪;但若是無意中殺了人,其所犯之罪就沒有那麼嚴重。在這一點上,世間法與佛法是一致的。
經書上講,如果我們發現自己的動機是無記的,就需要改善,而不是斷除它。因為無記與善比較接近,而不善與善卻有著天壤之別,所以前者可以改善,後者只能斷除。平時我們在修行、打坐之前,一定要認真觀察,如果發現動機是無記的,就必須改善它。因為在此前提下所作的一切,都不能成為解脫法,與解脫毫無關系。以無記動機所造的善業雖然有些世間善報,但卻很微弱。
(3)善的動機。這是三種動機中最上乘的。但是,善的動機又可分為低、中、高三種層次: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
第一是下士道,這種動機是三種善的動機中層次最低的。具有這種動機的人不是考慮解脫,而僅僅是為了下一世不墮地獄、餓鬼、旁生道,希望得到人、天的果報,為了來世能得到健康、長壽,獲得有地位、有財產、有名譽的人身而去行善。這雖然是善,但仍與解脫沒有關系,所以是最低層的。
有人會想不明白,前面講追求健康、長壽的動機是不善的,而現在又講這是善的,其原因何在呢?因為,前面的動機根本沒有考慮後世,所有的目的都是為了今世,所以叫不善。而作為下士道發心的人,雖然沒有追求解脫,但是也沒有顧及今世,而是希求下一世的世間圓滿,所以叫善。
但對希求解脫的人而言,也不能以此動機來行善。現在很多居士每天都在念佛、燒香、拜佛……請你們扪心自問,自己的目的究竟為何?是否是為這一世的健康、長壽?抑或是為下一世的健康、長壽、不墮地獄?如果是這樣,則一切所作永遠跟解脫無關。在這樣的基礎上修行,即或修一百年、一千年、甚至一萬年,也絕不可能解脫。因為這些善業都不是解脫的因,此因成熟時,也不可能獲得解脫的果。以這樣的修法除了能使下一世健康、長壽、不墮地獄等等之外,沒有其它善報。
因果是有一定法則的。譬如,大米的種子長出的必然是大米,而不可能是青稞。同樣,如果所修持的不是解脫之法,又怎能得到解脫之果呢?很多人都認為:自己經常在念《金剛經》、《三十五佛忏悔文》、《普賢行願品》、《心經》……,就一定是學佛、修行的人。其實是不一定的。念這些經固然很好,佛也贊歎了念誦這些經文的功德。但是,動機是很重要的。動機不正,則一切都不正;動機若正,則做一切都是正確的。
在座的各位中,有些人學佛較早,有些人近兩年才學佛。無論時間長短,我們都要回頭看一看,學佛以來,自己行善的動機是什麼?如果是前面所講的動機,雖然這會有善果,但與解脫卻沒有關系。現在如果能意識到這個問題,我們也有辦法將已做善業變為解脫法。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發起菩提心。為什麼呢?因為,雖然從剎那剎那生滅的角度來看,以前的所做所為已不存在了,但是,其種子的相續卻已經留在我們的阿賴耶識裡。一旦我們能生起出離心、菩提心,阿賴耶識中的相續就可以立即轉變。以前所做的善業,也能因此而成為菩提之因。如果我們不去改善,那麼,它將永遠是世間法,永遠不能成為解脫之因,這實在太可惜了。
我們所講的不能以上述動機行善,並非是指佛法不能令人得到世間利益,也不是指絕對不能將佛法用於世間法。比如皈依,無論懷有何種動機,皈依後都可以避免人與非人的違緣,可以清淨許多罪業,也可以獲得健康長壽,這是皈依本身所具有的功德。又如,平時遇到痛苦或困難時,祈禱上師三寶是很正常的,是作為學佛人所應該作的。我們並不排斥有時為健康等而行善,也不排斥間或為長壽、發財而做適當的法事。但是,如果將所有的修法,都用在追求世間圓滿方面,那就不對了。只有解脫,才是我們修行的最終目標。
第二是中士道,即小乘聲聞、緣覺的動機,也即不是為了追求世間圓滿,不是考慮健康、長壽等而修行。因為這種發心的人,對世間圓滿以及自身五蘊(肉身等)懷有恐慌厭離之心,極其渴望能早日擺脫五蘊的束縛。所以,他的行善修法不是為了追求世間圓滿。但是,他也從未考慮過眾生的解脫。那麼,阿羅漢是否沒有慈悲心呢?不,他有慈悲心,也認為眾生非常可憐,但因為其慈悲心深度不夠,所以沒有勇氣度眾生,只是想解決自己的生、老、病、死。他們不願發菩提心,為眾生而修法。故爾,這種動機是中等的。以這種修法除了能使自己獲得解脫之外,沒有其它的果報。
或許有人會認為:我是學大乘的、學淨土的、學禅宗的、學密乘的,不是小乘修行人,小乘的法沒有什麼可修的,大乘的法才殊勝,密乘的法才了不起,並因此而沾沾自喜。但是,請大家仔細地觀察一下自己的發心,也許我們會自慚形穢地發現,自己連小乘的修行人都不如。
佛教的一切分支都歸納於大乘和小乘當中,沒有其他的第三乘。要作小乘的修行人,第一個條件就是必須要有堅定不移的出離心,非常討厭世間圓滿,並不遺余力地希求解脫,我們做到了嗎?如果沒有,就算不上是小乘的修行人。而大乘的修行人,又必須具備百折不撓的菩提心,能無自私、無條件地付出,我們能作到嗎?如果不能,則也算不上是大乘的修行人。
如果我們既不是大乘的修行人,也不是小乘的修行人,那麼,從嚴格的意義上來講,我們就根本不是佛教的修行人。那麼,我們是什麼呢?只是信仰佛教,信仰釋迦牟尼佛,平時念念咒、做做善事,比不信佛的人稍強一籌的人而已。雖然我們聽了很多法,灌了很多頂,拜見了很多高僧大德,卻與解脫了無關系。當我們反觀自省時,如果發現自己竟然不是佛教修行人,那是非常可怕的。
所以,要做一名真正的學佛人沒有那麼容易,但大家也不用因此而灰心失望。出離心、菩提心,是否只有神仙或天堂裡的帝釋、梵天才能做到呢?事實並非如此。發起出離心、菩提心,完全是人,而且是象我們這些末法時代的凡夫俗子所能夠做到的。如果出離心和菩提心,是佛或者登地菩薩的專利,凡夫根本無法辦到,那麼,即使知道自己不是修行人,也無濟於事。但實際情況卻不是這樣,這些發心都是普通人力所能及的。所以,我們既不用太氣餒,也不能太傲慢,而是要如實地衡量自己,對自己有一個正確評價,並時刻激勵自己:“我必須努力改善、不斷進步,決不再做名譽上的修行人!”當我們知道自己什麼也不是,並有了壓力之後,才會努力去改善。只有踏踏實實地付諸於行動,我們才會成功。
不重視這些問題,是會走錯路的。我想,有些人根本沒有必要去聽大圓滿等高深之法。是否聽聞這些法沒有利益呢?不是,這樣做也可以在心田裡播下一些好的種子,也有聞法的功德。但除此之外,再沒有其它好處。所以我認為,在基礎不具備的情況下,倉促地去聽這些法,並沒有很大意義。當務之急,是調整動機。
當然,是否具有出離心、菩提心,只有自己心裡明白。除非有他心通,否則,其他人即使通過算命、打卦,也是不可能了解的。所以,我們必須成為在監督自己方面不講情面的糾察員。
第三是上士道,也就是大乘菩薩的發心,這是善的動機中難度最大的。以我的一己之見來看,能走上上士道的人很少很少。凡夫人從無始至今,都對自己珍愛有加,一切所作所為,都是為自己打算,很少考慮別人。即使考慮,也是有條件的,從不會無條件地為他人著想。所以,想成就世間的事業並不是很難,而要生起無偽的菩提心,卻並非易事。可是,一旦缺少這些根本,一切修行都不能成功。因此,無論發菩提心如何艱難,我們也要向這個方面努力,要挑戰自我,挑戰自私心,堅持不懈地與它作斗爭。如果肯下功夫,我們最終必定是會勝利的。
以前因缺乏智慧,所有人都毫不顧忌地愛自己,為自己打算。但是,我們的自私心不但沒有理由、沒有根據,並且是我們獲得最終安樂的大敵。關於這點,在我們以前所學的世間文化裡從沒有提及,雖然有些人說過一些類似的話,但深度卻遠遠不夠。只有佛將這些真理告訴了我們,在依靠佛陀教言進行觀察抉擇之後,我們就會明白,以前為了自己所作的一切是何等錯誤!就能由此而發起菩提心。由此可見,菩提心是最關鍵的,也是善的動機中最殊勝的。
什麼是菩提心呢?所謂菩提心,必須具備兩個條件:
第一、要有決定度化眾生的慈悲心。或許現在我們沒有多少能力,但能力是可以培養的。如果不修行,就會永遠沒有能力。若肯努力修行,雖然目前能力不足,也無須為此擔憂。釋迦牟尼佛也是從凡夫人開始學道,從而獲得成就的,並不是先天的佛。米拉日巴傳記裡也有記載,他的弟子曾說道:“您肯定是金剛手或某尊佛的化身。”米拉日巴當場就批評道:“你們這樣講,雖然是對我的恭敬,卻是對法的極端誹謗。因為你們不相信佛法能將一個普通人,轉變成一個象我這樣的人。”所以,有無能力不是問題,關鍵在於“現在去做”。
當然,偶爾生起一個“我要度眾生”的念頭並不是很難。在沒有遭遇任何痛苦折磨、衣食無憂之時,也許會有這種想法。但是,在面臨生死存亡之際,譬如要選擇自己與他人當中二者必死其一之時,雖然我們羞於情面,不便說“要他死”,但肯定會說“我不要死”,這就是菩提心不夠的標志。
第二、要有為度化眾生而發誓成佛的決心。因為只有成佛,才是度化眾生最究竟的手段。雖然度化眾生需要各種各樣的手段,但最迫切的手段,並不是指僅僅給予他人一定的錢財、名譽、地位。如開辦慈善機構,讓窮人吃飽穿暖、沒有病痛等等。而是為人們傳法,令其明白道理,這是真實利益眾生的唯一方法。
其實,在發菩提心以後,作為大乘菩薩,除了那些眼下雖有利益、卻後患不絕的事不能做以外,凡是利益眾生的事,無論大小巨細、無論采用何種手段,都是可以接受的。這是佛陀的勸告,也是大乘戒律不同於小乘戒律之處。在小乘戒律裡,能做的事與不能作的事劃分得十分細微,永無開許之時。但對大乘菩薩而言,只要沒有自私心,在能夠利益眾生,且不會產生不良後果的前提下,就可以毫無顧忌地去做。大乘菩薩戒正是以此深遠的眼光、廣闊的胸懷來制定的。
但是,大乘菩薩主要不是以世俗手段來度化眾生,而是通過弘揚佛法,讓每個眾生明白如何去選擇正確的道路。因為人是有智慧的生命,如果他們知道這條路是最安全的,就會做出明智的選擇,從而主動欣然地走上菩提大道。所有的行善都不該是被動的。勉強的行善因為只是行於外表,而不是發自內心,實際上就不是善。所以,讓每個人理解大乘佛法的精神、見解與行為至關重要。
對於其他眾生,則可以采用其他相應的手段。比如,在放生時,就應該為所放生命念誦佛的聖號和咒語。因為,如果為其講法,它們也無法明白,但我們相信,為其念誦經咒肯定可以在它們的心田裡播下解脫的種子,這些種子會很快成熟。到那時,它們便會明白這條路該怎樣走,而且會主動地去走。對於動物,我們只能用這種方法。然而,人是有思想的,所以,為人講法極其重要。
華智仁波切在《現觀莊嚴論》的解釋裡,講了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他說:成佛不是大乘菩薩的目標。如果成佛也不是目標的話,那麼大乘修行人到底有沒有目標呢?
此話的真實意趣是,如果僅僅因為佛非常偉大,遠離一切過失,圓滿一切功德而發願成佛,就沒有考慮眾生的解脫,所以不是大乘法。這句話揭示出,如果不考慮眾生的解脫,即使為發誓成佛而努力也不是大乘法。作為五部大論之一的《現觀莊嚴論》,不是淺顯的論典,其中包含了很多的修法和竅訣。很多高僧大德的“竅訣”,都是從五部大論等眾多經論中提煉出來的。以上觀點,也是華智仁波切從中歸納出的一個重要開示,大家一定要重視。
綜上所述,發菩提心的第一個條件,是發願度眾生;第二個條件,是要有為度化眾生而發誓成佛的決心。
在此,我不得不再次提醒大家,請回頭看一看,自己在學佛後的幾年、十幾年、甚至幾十年中,所做所為是不是根本不考慮自身的解脫,而只關心如何利益眾生?有沒有這樣的想法?如果從來都沒有想過,相應的行動就更不要說了,那麼,我們就不是大乘的修行人。即使每天念誦《受菩薩戒的儀軌》,如果沒有“我要為度化眾生而成佛”的決心,儀軌念得再多、再動聽,對我們也起不到任何作用,僅是形式而已,這是很可怕的。
如果至今還沒有生起菩提心,就應當勵力生起,其具體的方法,在《普賢上師言教》裡有比較詳盡的說明。《普賢上師言教筆記》中還有更廣的一些修法,在開示錄《慧燈之光(一)》中,已經收集了這些修法的詳細內容,此處不再重復。開示不是論典,一看就能夠領會,在領會之後若肯實修,就能夠生起無偽的菩提心。
眾所周知,一位體育運動員經過訓練所獲得的成績,是未經鍛煉的人所無法企及的。但是,如果我們經過鍛煉,也同樣可以做到。菩提心是否具備,是與鍛煉與否密切相關的,而不是不可改變的。我們如果不從現在開始鍛煉發菩提心,將永遠是自私自利的人,永遠不能成為大乘修行人。如果鍛煉一段時間(三個月、半年或一年),多少會修出些菩提心來。發菩提心不僅要靠鍛煉,還須其它助緣,如聽聞菩提心的功德、聞思相關的大乘經典、盡量地積累資糧等等,當然,最關鍵的還是修四無量心嗔嗔慈悲喜捨。若能這樣,發菩提心也不是很難。對於不修行的人來說,發菩提心很難,但對修行精進的人而言,這也並非難事,學佛的人必須要過這一關。
正如以前所講的比喻一樣,古代的城市都有城牆圍繞,假如城牆只有一個城門,那麼,所有進城的人都必須通過此門,才可以到達城內的任何一戶人家,否則一家也去不了。同樣,如果沒有過出離心和菩提心這一關,我們就沒有選擇的余地,就無法修習真正的大圓滿、大手印、時輪金剛等法;如果過了這一關,修淨土、禅宗、中觀、大手印或大圓滿,便可由我們任意挑選。
在家居士修出離心,與上班工作並沒有任何沖突。一個現代人所要養活的家口,頂多只有七八個。而在佛住世的時候,即使日理萬機的印度國王,也可以在佛陀的適當安排下,使管理國家與修學大乘佛法齊頭並進。同樣,在我們生起出離心與菩提心後,也不是要立即不上班、不處理家務、放棄世俗的一切,只要對世間沒有貪執之心,就可以在做世間工作的同時進行修行。生起出離心和菩提心,不但與平時的工作沒有沖突,在遇到一些棘手的問題,或者與他人發生利害沖突的關鍵時刻,真正的修行人反而會處理得更加完美。
當然,對於那些雖然相信因果輪回,但僅僅是為了得到一些世間圓滿而作善事,卻不願意修解脫道的人而言,是不需要出離心和菩提心的。然而,對於修解脫道、修菩薩道的修行人而言,發菩提心是必須特別強調的首要問題。
有了菩提心,修行上的許多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因為菩提心本身,已經包含了積累資糧、忏悔清淨罪業等等不可思議的能力。因此,菩提心是開啟大乘佛法門扉不可或缺的“萬能”鑰匙。
菩提心可分為兩種:世俗菩提心和勝義菩提心。前面所講是世俗菩提心;勝義菩提心就是證悟空性的智慧。勝義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已經涵蓋了所有的大乘佛法,是大乘佛教的精髓。所以,沒有菩提心,就沒有辦法修行大乘佛法,菩提心是非常重要的。
大乘菩薩真正的菩提心,是指毫無自私地奉獻、毫無條件地付出。尤其在遇到困難、艱辛之時,能保持這種精神是極難的。平時我們在順意安適之時,於修法打坐之中,偶爾生起“我為度化一切眾生而發誓成佛,為了獲得佛的果位,所以打坐、修行”的念頭也許不是很難,但這種菩提心是不穩定的。只有反反復復地修煉,才會生起真實、穩固的菩提心。
只有依靠菩提心,才有希望走上大乘佛法的解脫道,這是真正的依處。無論是誰,都應該有一個依處。那麼,我們應該把什麼作為自己的依處呢?每個人都知道,以金錢、名譽和地位為依處是靠不住的。親人、朋友、同事可以作為依處嗎?親眷好友可以幫我們解決一些現世的生活問題,但是,在了脫生死的難題上,他們卻無能為力。佛經裡將此比喻為:兩個不懂水性的人同時溺水,是誰也救不了誰的。同樣,親友和自己同是凡夫,同在生死輪回中流轉,他們連自己都不能自救,又怎麼能拯救我們呢?所以,把他們作為依處也是靠不住的。那麼,以一些社會團體等為依處,是否靠得住呢?答案也是否定的。在解決生老病死、從輪回獲得解脫的問題上,誰也幫不了我們。唯一值得我們依靠的就是解脫道,特別是菩提心。
即使我們現在活得很開心,但這種快樂是不可能持續到永遠的,我們將來肯定會面臨很多苦難。有的人因為現在沒有明顯痛苦,就不為來世作准備,卻因為擔心將來會過苦日子,而處心積慮地去拼命掙錢,甚至不考慮因果,這是很愚昧的。他們沒有想過,畢竟我們已經投生到人間,日子過得再苦,與三惡道的苦也是不能相提並論的。但下一世我們會投生何處,是否還能像現在這樣獲得人身是很難保證的。所以,我們必須要為下一世做充分的准備,這才是理性的選擇。所謂充分的准備是什麼呢?既不是發財,也不是求名,而是要修法。雖然小乘的法可以解決自己的問題,但解決不了眾生的問題。所以,一定要發菩提心,唯有菩提心才能救度自他。
在以前的所有開示裡,我都沒有特別強調大圓滿等密法。現在我本人,也沒有奢求證悟大圓滿。為什麼呢?是不是大圓滿不殊勝呢?不是。大圓滿、大中觀等密法是非常殊勝的,但我的根基還不夠,出離心、菩提心等基礎還沒有打好。這就好比一個人要畫壁畫,如果牆壁都沒有,又畫什麼壁畫呢?所以,首先要把牆壁砌好,然後才能於其上作畫,目前我的狀況就是如此。所以,雖然大圓滿、氣脈明點等修法,是我所欠缺和必須的,但我現在只能處於希求、向往出離心和菩提心的階段當中,暫時不去追求、向往大圓滿等密法,因為即使向往,也是無濟於事的。現在我唯一的希望,就是將基礎打牢。而基礎的修法只有兩個,一是出離心,二是菩提心。外加行、內加行的很多修法,都是圍繞這兩個修法而展開,都是為達到這兩個目的而進行的。
我當前的境界就是這樣,不知道你們的境界如何?你們在追求的目標是什麼?這些只有你們自己才了解。我想,作為一名佛教徒,尤其是聽聞過許多大乘佛法的佛教徒,其目標決不應該是金錢,決不應該是現世生活中所謂的圓滿。在座的很多人或許都是像我這樣離大圓滿等高深密法尚有一定距離的人,這種人應該從基礎的出離心和菩提心開始。
出離心要從人生難得、壽命無常、因果不虛、輪回過患這四個外加行修起。外四加行修好以後,出離心自然而然就會有了。而世俗菩提心包含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願菩提心的修法就是以慈悲喜捨四無量心的修法為門徑,以此修法即可產生慈悲心。一旦生起慈悲心,離菩提心也就是咫尺之遙了。只有像這樣一步一步地走,我們才會有希望。
所有修行人都應該自我審視,問問自己究竟在希求什麼,樹立了怎樣的目標?如果發現目標不正確,就等於發現了自己最大的不足。那麼,我現在就只能算是一個尚未入門的人,如果再不努力,就將永遠是凡夫。如果現在肯踏實地去做,每個人都能生起無偽的菩提心。因為,釋迦牟尼佛所傳的菩提心修法,主要就是針對像我們這樣沒有入門、沒有發菩提心的人而言的。
以前所講的一系列開示,幾乎都是關於出離心和菩提心的,雖然我也會講五部大論或密宗的修法,但這些法目前對在座的許多人而言,並沒有太大的作用。就像廚師應該做食客能夠消化的飯菜一樣,假如廚師做了很多,食客的腸胃卻不能消受,又為什麼要做這麼多呢?我之所以現在不太願意講許多高深的法,也就是因為這個道理。
但為什麼我要反復強調這些基礎修法呢?因為這樣反復,就可以使人有更深刻的感受,就能更重視這些基礎。如果我只是輕描淡寫地隨口帶過,你們就不會有深刻的體會和印象。或許有人已經因為我的唠叨而厭煩了,但無論怎樣,出離心和菩提心都是貫穿於修行始終的中心要點。
有些人將這些基礎修法棄置不顧,在不知道何為灌頂,不知道灌頂後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的情況下,不辭辛勞地奔波於藏漢兩地,到處去接受灌頂。但這樣的結果,卻與解脫道沒有多少關系。所以,希望在座的每個人,應該以出離心、菩提心為目標,嚴格要求自己。在出離心和菩提心沒有修出來之前,不要修任何密法,只需堅持不懈地在這兩個修法上下功夫。只有過了這兩關以後,才能考慮大中觀、時輪金剛、大手印、大圓滿等高深妙法。在藏密裡,殊勝的法多如牛毛,應有盡有,但如果沒有出離心和菩提心的基礎,是沒有資格修這些法的。總之,目前對我們而言,唯一最關鍵的、最重要的就是出離心和菩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