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楊子
工作就是一種修行。
佛法修持講究“六度”也叫“六波羅蜜”,波羅蜜是梵語“到彼岸”的意思,六度,就是六種從煩惱到覺悟、從此岸到彼岸的方法。六度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和般若。
1、布施。布施就是施捨和給予。“布施”,即是要懂得捨。世界上只有一家銀行永遠不會倒閉,就是功德銀行。布施就是在儲蓄功德。其實我們在職場中又何嘗不是如此啊?不管在職業發展的什麼階段,一個懂得給予的人,懂得施於別人的人,總是受歡迎的。市場經濟下,職場氛圍驅向於競爭,人與人之前的關系變得現實,淡漠。在這種職場環境中如果將索取看的更重,而忽視付出,那或許最後只會被現實淘汰出局。無論是對你的上級,還是你的同事,懂得去布施,去付出,就隨時會有意想不到的回報。
電視劇《士兵突擊》中的許三多,一位“傻根”式的士兵,能夠牽動千萬人的心。一個簡單的目標“人要好好活,好好活,就是做有意義的事”,然而就是這有意義的事,讓他在本能中付出,給予他人太多的直誠,或許,現在的職場,大家在呼吁著“許三多”精神,或許我們每個人都多一點真誠的付出,真誠的給予,少一些苛求,我們的職場才會更精彩。
2、持戒。持戒就是防非止惡 清淨身心。 佛欲涅槃時,阿難尊者以四事問佛,其中一問便是,佛住世時,以佛為師,佛滅度後,以何為師?佛答:以戒為師。持戒可以生出真正的定功,可以對治無始妄想,煩惱,習氣,任何佛教宗派,任何修行法門,都須以持戒為基礎,就好比打好地基一樣,持戒對學佛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在職場中,不管你是基礎員工,還是一名高管,遵守職業操守,遵守規章制度,遵守所有成文與不成文的規定,都是必須去做的。要想獲得更高的自由,唯有先遵守,才有可能實現。只有先成為一名合格的職業者,才有基礎成為優秀者,成為卓越者。
“操守”已成為我們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准繩,約束我們的道德行為,創造有序的社會環境,提供良好、公平、合理的生存競爭環境。作為職業經理人,其首要的素質和價值之本也正是職業操守:不違背與損害公司現實和長遠利益、對客戶負責、對員工尊重並公平待人;敢於並勇於承擔責任;精心使用公司資源,維護和增加股東的投資價值等。引申出來,無私、無畏與拼搏就是職業操守中最關鍵也最基礎的。
職場中的“逐利性”可能導致“短期行為”,一個職業經理人要想成功,首先,也就應該學會駕馭自己的內心,控制自己的欲望,否則,未等到修成正果可能早就因為貪而誤入歧途了。
“無欲則剛”,往往是能夠控制自己的欲望,把好處盡可能多的讓給身邊的人,你就會得到身邊人的擁護,否則,誰都不會為你效力,結果,你就會成為孤家寡人,而孤家寡人畢竟是可悲的,要想依靠自己一個人的去實現夢想,那簡直是癡人說夢。
持戒,可以讓你成為控制自己欲望的人,你的腰板就會挺得很直,說起話也铿锵作響,擲地有聲。所以,就會自然而然地受到身邊人的愛戴。
職業經理人肩負的是公司的信譽、名聲和盈利,要把職業操守作為說話與行事的真正標准,作為規范、有效的經營管理的標准,在實踐過程中提升自己。
3、忍辱。忍辱即安忍、安於忍耐,就是為了利益一切有情,忍受毀罵打擊,以及饑寒等苦,“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終不放棄救度眾生的志願。忍辱可以消除業障、培植福德、修清淨心、有利於持戒、得定、“忍辱莊嚴故,得佛圓音具眾相好”,最終度到無煩惱的生死解脫的彼岸。
“忍辱”,忍包含寬容,辱包含低位。凡情最難忍受莫過如侮辱,辱若可忍,心就修得寬容。忍辱,不但是忍別人所給予的辱,還要忍內心的煩惱、身體上的饑寒熱痛,同時要忍自己所處的環境。
“領導者在必要時,應忘記他所受的侮辱”,這是周總理的座右銘。他把忍受屈辱當作培養意志和才干的手段之一,他曾自勉勉人地指出:“我們在政治生活中要鍛造得能聽完使自己最難聽的話,不可因為觸及自己的痛處,就面紅耳赤,馬上辯解,打斷人家的話。在學習生活中要修持得能聽完自己認為平淡無奇的學術報告,要把應該的但自己感到最枯燥的書讀完。”
1958年,周總理的政治生命遭到一次嚴重的挑戰。這年一月的南寧會議上,因為過去在經濟建設上反冒進,受到毛澤東在眾人面前的嚴肅指責,在這嚴峻時刻,周總理沒有爭辯,而是在大會上作自我批評。同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會議前夕,周總理將其秘書范若愚召去,說自己要在八大二次會議上作個發言,主要是反省自己“反冒進”的錯誤。因為是作檢討,所以要由他口授內容,范若愚整理成文。據范若愚回憶,周恩來講著講著就進行不下去了,由於內心有矛盾,他幾乎都要哭出聲音,最後只好分階段地進行,周總理講一段,范若愚回去整一段,依次循環,直到完成。檢討稿寫好後,總理看到上面有他與毛澤東“風雨同舟,朝夕與共”的敘述,他生氣地對范若愚說:“這不對!1945年後才是這樣。1945年以前我和毛主席意見並不總是一致的”,“這說明你對黨史知識知道得太少。”他講這話時,雙眼變的無比濕潤。
縱觀周恩來的一生,他是一個忍於所當忍、退於所當退的政治家,外國有人把周恩來比擬為“有彈性的優質鋼”,是很有見地的。
心胸的寬容,其實也是一種美,特別對於職業女性,那更是一種特有的氣質,無論遇到什麼事情,想想李開復先生的一句格言:“有勇氣去改變可以改變的事情,有胸懷去接受不可以改變的事情,有智慧去區分二者的不同”。
4、精進。精進,就是為了自度度他、自覺覺他、斷惡修善的事業而不懈的上進,勤勤懇懇而不生渙散、懈怠。當然,精進並不是用一種掉舉沖動的心態,過分地勇猛前進,著相地打拼,就像琴弦繃得太緊容易斷一樣,只有在中道、不著相的前提下斷惡修善行為,才稱得上精進。
引入職場“修為”,我將“精進”看作是朝著既定的目標精益求精,不斷進取。而要不斷進取,需要不斷的學習,修正自己。干中學,學中干。霍金十三、四歲時已下定決心要從事物理學和天文學的研究。十七歲那年,他考到了自然科學的獎學金,入讀牛津大學。學士畢業後他轉到劍橋大學攻讀博士,研究宇宙學。不久他發現自己患上了會導致肌肉萎縮的病。醫生對此病束手無策,起初他打算放棄從事的研究,但隨著病情惡化的速度減慢,他便重拾心情,排除萬難,從挫折中站起,勇敢地面對這次的不幸,繼續醉心研究。
霍金一生貢獻於理論物理學的研究,被譽為當今最傑出的科學家之一。他的著作包括《時間簡史》及《黑洞與嬰兒宇宙以及相關文章》。雖然大家都覺得他非常不幸,但他在科學上的成就卻是在他在病發後獲得的。他憑著堅毅不屈的意志,戰勝疾病,創造出一個奇跡,也證明了殘疾並非成功的障礙。他對生命的熱愛和對科學研究的熱誠,是值得學習的。
職場中,需要我們多一些“精進”,才會在職業生涯的階梯上攀的更高。人在職場只有通過不斷地學習,才能不斷地提高自我生存和發展的技能。正所謂“厚積而薄發”,下面積的東西越多,上面的高度才會越高,而一個人,他能夠望到多遠,則又完全取決於他能夠站的高度,沒有高度的人,很難看到很遠,也很難把周圍的環境看得清楚,所以,要想成為一個優秀的員工,你必須要有把自己送到一個高度的行為,而這個行為就是精進。
5、禅定。禅定,梵語禅那,就是靜慮、寂照的意思,專注一境,內心平靜,明心見性,不生昏沉、煩惱。《壇經》說“何名禅定?外離相為禅,內不亂為定。外若著相,內心即亂。外若離相,心即不亂。--外禅內定,是為禅定。”
禅定能度脫散亂的心,消除心性散亂、妄想紛飛、心猿意馬、到處奔馳、剎那剎那、念念不停的渙散迷亂狀態。禅定可以引發神通,像天眼通、天耳通、宿命通、他心通、神足通等等,這也是佛法與外道所共有的,都能修得。
不管你將自己定位為何種人才,在職場中,都需要不斷的禅定蓄勢,而讓你漸漸有一種變為另一種人才的基石,正是這些蓄勢積攢,所以,要不斷問問自己你到底要的是什麼?你想成為什麼?面對誘惑靜心“禅定”,待到真正時機成熟時,一切自然可得。
6、般若(智慧)。“般若”在佛學中是大智慧的意思,也是一種最高境界。在此我仍想引用馬雲的一句精點格言:“愚蠢的人用嘴講話,聰明的人用腦子講話,智慧的人用心講話。”
真正的智慧首先源於真誠,或許向“許三多”式的人,也是一種大智慧的體現。而在職場中,我所認為的大智慧是真誠、寬容、勤奮、主動、能多站在他人角度去思考和解決事情。同時也是“六度”中前五度的升華,做到前邊“五度”其實就達到了“般若”的境界了。
“職場六度”逐層遞進,缺一不可。一個真正的職業人士必須具備敢於捨棄;遵守規則;胸懷寬廣;忠誠、恆定;精益求精、積極上進;務實,智慧的統一價值觀,才能真正走得更高,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