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略談佛教的健康觀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來源:《中國宗教》2001年第6期    作者: 陳星橋

佛教認為病從身生,身由業起,業唯心造,可知心為病本。所以治病當治本,若能通過聞法、誦經、持戒、坐禅等方法自淨其心,則疾病難侵,和樂安祥。

佛教經典中常贊歎佛陀有三十二種大人相,八十種隨形好,所以我們在佛教寺院中看到的佛像或菩薩像,不僅身形健碩、相貌莊嚴,而且神情愉悅、慈祥,這實際上反映了佛教對於健康的一種最高理念:在生理上,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具足、端莊;在心理上,堅毅安祥,充滿智慧。並認為這些是可以通過修行獲得的一種福報。

佛教認為,人的身體是由地、水、火、風四大要素(簡稱四大)構成,其中發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腦等屬於“地大”,唾涕膿血津液涎沫痰淚精氣大小便利等屬於“水大”,暖氣屬於“火大”,呼吸動轉歸於“風大”。這“四大”之身膿血夾雜,寄生生物蠢蠢蠕動,七竅常流不淨,不過是個“臭皮囊”;若四大不調,還會產生種種的疾病;加上生命無常,必然有生老病死等痛苦,任何人都不可能長生不老。因此佛教反對對身體的貪戀執著、過份的關照,認為應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於學佛修道,解決造成人生痛苦的根本原因--貪嗔癡等煩惱,以自利利他,廣度眾生。另一方面,佛教認為“人身難得”,應倍加珍惜。若病痛纏身,即無法安心修道,成就弘法利生事業,死後還可能墮入畜生、餓鬼、地獄三惡道而失去人身。所以學佛人為“借假修真”,應具有健康的體魄。

影響身體健康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如下幾大方面:一、外感風寒、內傷濕熱等引起的四大不調。二、負面情緒引起的生理紊亂,如嗔恨、憂愁等。故《法句經》說:“惡生於心,還自壞形,如鐵生垢,反食其身。”三、由貪嗔癡等煩惱導致的不良行為和生活習慣,如飲食不節、過度疲勞、貪YIN無度、酗酒等。《法句經》說:“貪YIN致老,嗔恚致病,愚癡致死,除三得道。”四、由過去和現在所造殺生、奸YIN、欺詐等惡業而感召的惡疾。五、坐禅本可有益身心,但若調節不當,也易走火入魔,得諸“禅病”。

針對上述致病因素,佛教形成了一整套醫療保健的思想和方法。佛教醫病的重點是治心病。因為病從身生,身由業起,業唯心造,可知心為病本。所以治病當治本,若能通過聞法、誦經、持戒、坐禅等方法自淨其心,則疾病難侵,和樂安祥。

佛教不僅重視自我的保健,還特別鼓勵關心他人的疾苦。如佛教提倡的四種供養(衣服、飲食、臥具、醫藥)中即包括醫藥供養;《梵網經》說,布施病人所得的福德最大,居於八種福德之首。律典記載,釋迦牟尼佛曾瞻視久病之比丘,親自為他們洗浴除穢,浣濯其衣,清掃住處,並扶臥床上,為其說法。以後即制戒,令諸弟子見一切疾病之人,皆當瞻視供養,如佛無異。

雖然治療身病非佛教之所長,但佛教大藏經中仍不乏《佛說佛醫經》、《除一切疾病陀羅尼經》、《能淨一切眼病陀羅尼經》、《佛說療痔病法》、《佛說咒時氣病經》、《咒齒經》、《咒目經》、《咒小兒經》、《醫療八支心要略論》、《醫經》、《配方百論》、《大藏治病藥》、《釋門本草》等談醫療保健的專經專論;大乘佛教本著慈悲濟世的思想,更強調“菩薩求法,當於五明處求”,其中即有專究醫藥學的醫方明;《菩薩地持經》說有九種大乘禅,其中即有以治病為目的的“治病禅”,密宗八大悉地中亦有“治病悉地”;在藏傳寺院中還設有專門的藏醫學院,推動、發展了獨特的藏醫學;在漢傳佛教歷史上,僧人長壽者甚多,不少高僧還谙熟醫道,懸壺濟世,為世所稱道;至於少林禅僧習武強身更是家喻戶曉。可見佛教對健康和醫療保健的重視。

 

上一篇:淨空法師:一千二百多個小時的《大經解演義》應該大量的做
下一篇:小和尚恍然大悟 不要太在乎自己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