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問答

 

淨慧長老:信仰就是生活本身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專訪淨慧長老:信仰就是生活本身

淨慧長老在佛界可謂德高望重。他一歲半即由父母送入尼庵撫養,14歲在武昌三佛寺拜師學經,其經歷讓人稱奇。作為新中國第一批佛教研究生,他除了著述,還有譯作。或許正是因為這種實相般若、觀照般若、文字般若(即智慧)的積澱,近日在接受《晶報》記者電話采訪時,他妙語不斷。

因果是一個連環套

因果既通於“三世”,不是不報時候未到;也通於當下,當下這一念即刻就有果報。

記者:虛雲老和尚曾說,釋迦如來的教義,講來講去就說了兩個字“因果”,您也曾說“以因果為信仰的准繩”。您認為佛教的因果和科學、哲學講的因果有區別嗎?

淨慧長老:相較而言,佛教的因果比世間所講的因果要廣泛、深刻。說“廣泛”,是指十方世界一切事一切物、世出世間都是因果所成;說“深刻”,是指佛教的因果既是起於當下一念,也是通於前世、今世和來世,所謂“三世因果”。

記者:說當下,我們可以理解,比如我無名火起就會發脾氣,即刻就得到果報,可為啥“為善的受貧窮命更短,造惡的享富貴又壽延”呢?

淨慧長老:如果有好人好事得不到好報的困惑,最好先把它放下。你應該為你現在遭遇到種種不幸而感到高興。因為你把你以往所造的惡業報掉了,以後就會有好的報應了。業通三世,報也通三世,因果的道理並不像一顆黃豆種下去馬上就生出黃豆芽那麼簡單,它還受到種種條件的制約。

記者:“前生”和“來世”我們都沒有體驗,我們怎麼樣才能相信呢?據說有科學家曾經調查過死去活來的人,他們的體驗也各不一樣。

淨慧長老:在這個問題上一定不能含糊,一定要深信因果。我們要相信釋迦佛的人格,他是一個究竟圓滿的覺者,他是以他的人格來作為理論保證的。我們也要相信歷代的高僧大德、先知先覺,他們在佛門修證幾十年,他們對佛理都具有圓滿、徹底的了解,他們都是深信因果,並且也是按照因果的道理來修行的。1987年95歲的梁漱溟被邀請參加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成立大會時也說,“我要向大家慎重地提出來,人有今生,也有前生,有來生。”梁先生以說實話著稱,他也不會騙人。

信仰要落實於生活

信仰不是用來當擺設的,不要讓信仰停在口頭上,而應該在每時每刻都能夠兌現。

記者:我們身邊也有為富不仁的所謂慈善家,怎麼看待這類人?

淨慧長老:不少信佛的人往往把信仰跟生活分開了:信仰歸信仰,生活歸生活。這些人到寺院裡、佛堂、念經時才有信仰,這是對信仰的天大的誤解。信仰不是用來當擺設的,不要讓信仰停在口頭上,而應該在每時每刻都能夠兌現。

記者:是否可以反過來這樣說,看一個人的生活就能知道他的信仰。

淨慧長老:一個人的信仰是藏不住的,它一定會表現出來。比如說,有一些年老的信徒,到廟裡來可以把5元、10元放進功德箱裡,可上街買菜時就不成了,少給一根豆角、一片菜葉就跟人家爭得面紅耳赤。這不是真信佛,這是想信佛,還沒有信佛。

記者:信佛也需要從我做起,從點滴做起。

淨慧長老:有一個故事。佛陀跟阿難在一起走到海邊,佛陀從海裡汲起一滴水放到手上,然後問阿難尊者:你說,這一滴水怎麼樣才不會干呢?佛陀開示說:“你把這一滴水放到大海裡去。”個人的力量有限,大眾的力量無窮,每一個學佛的人積極地投身於一切有利於國計民生的善行、善業,社會的兩個文明的建設就會取得更大成就。

要用智慧來辨別一切

相信和洞徹世間和出世間因果,這才是智慧。智慧是修行的眼目。

記者:佛教講“般若”,“般若”就是智慧,智慧就是講理性,這或許就是佛教最吸引知識分子的原因吧。

淨慧長老:“般若”就是智慧。我強調“以般若作為正信的眼目”,是因為沒有般若,我們就沒有辨別事物的能力。佛教裡講修行有三大綱領,就是“戒、定、慧”。說佛教是智信不是迷信,說佛教是一個理性的宗教,就是因為主張用智慧來辨別一切。如果佛教只是一種迷信,它是不可能吸引一代一代知識分子的。

記者:佛教裡的“般若”和世間講的智慧肯定會有不同的地方。

淨慧長老:佛教講的智慧,最根本的一點就是:相信或能夠洞徹世間因果和出世間因果這樣一種事實。因為,假如世間沒有因果,這世間就沒有秩序,一切都亂了。所以,只有相信和能夠洞徹世出世間因果,這才是智慧。

記者:世間講智慧總會強調理論和實踐,繼承和發展,佛教也是嗎?

淨慧長老:佛教的智慧分三種:一種叫做實相般若,一種叫做觀照般若,一種叫做文字般若。三種般若就是三種智慧。實相般若就是一切事物的本來面目。觀照般若,就是按照一切事物的本來面目去思考、去認識、去修證。文字般若就是指佛的言教,指一切有利於我們身心修養的文字、語言。由文字般若而起觀照般若,由觀照般若而證實相般若,這是修行的一般過程。這個修行的過程與世間的智慧獲得過程很相仿。

活在當下就有了平常心

安身立命,要有一個正確的價值判斷,正確的價值判斷,從佛教上講,來源於信仰。

記者:活在當下不容易,人們的念頭不是在過去就是在未來,就是難停留在當下。

淨慧長老:活在當下是要做很深的功夫才能夠達到的一種境界。你如果可以活在當下,你就可以做到平常心。要進入到活在當下,一定要專一。你在觀察自己心念的時候,總是把握不住,它總在走,而且往往是離開當下很遠,或者回到昨天或者走到明天去了,這個就是“妄念”。

記者:您的詩中雲“一念不生萬體現”,說的慎始也是修煉的方法嗎?

淨慧長老:佛教叫我們放下妄想有種種方法,念阿彌陀佛是一個方法,深呼吸是一個方法,觀察自己心念的起落、起滅也是一種方法,古代傳下來叫我們制止妄念還有一個方法叫“守一不移”,又說“能守一,萬事畢”,這是一個很好的方法,這個方法從佛教初傳一直到現在。

記者:您說的其實是一個價值判斷問題,價值觀。

淨慧長老:一切的善念、惡念是和非,都是從當下一念展開的。所謂把握當下一念,就是說有心去讓當下一念沿著一個正確的理念來安頓生命的當下。這當下一念就有一個價值判斷。無論哪個階層、集團,都有著人類的共同功利所在。從佛教上講,價值判斷來源於信仰。這個信仰的引導就是培養人的善心、善意、善念先決條件。

要轉變命運就要轉變自己

過去的已經過去,無法追回,而未來卻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放下過去,立足現實,面向未來。

記者:人們總會感歎命運無常,佛教要解決的也是這麼一個人生中最重大的問題。

淨慧長老:每個人就自身而言,最關心、莫過於命運。在漫長的人類文明史中,無數聖賢哲士對命運進行過思考,創立了許多關於命運的學說,其中,最具代表性有三種:一種是說命運掌握在神祗手中,要改變命運只有依靠神靈;第二種則認為,人的命運早已前定,無可更改,人只有聽從命運的擺布;第三種就是佛教,認為人的命運遵循著因果的規律。

記者:如您所說,人們信佛,就是相信自己的命運可以改變,並力圖把握自己的命運?

淨慧長老:佛陀是無上覺者,他具有圓滿的智慧,洞察到人類乃至一切眾生命運的規律,以及掌握、改變命運的方法。佛教認為人的命運遵循著因果的規律。這種規律經常被表述為“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所謂“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人生有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因果的法則貫通於這三世,叫“三世因果”。佛經裡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從這個意義上講,信佛就是人們力圖改變自己的命運的行為。

記者:您提出的“生活禅”許多提法與我們政府現今倡導的理念很相仿,這是殊途同歸嗎?

淨慧長老:佛教與其它哲學有不同,也有相同之處。根據佛教因果法則,我們就獲得了掌握命運的信心和勇氣,既然過去的已經過去,無法追回,而未來卻掌握在我們手中,我們所要做的只能是放下過去,立足現實,面向未來。這也是我們對待命運唯一積極的態度。說到底,命運就是我們自己,要轉變命運,就要轉變自己,轉變自己的思想行為。

淨慧長老簡介

淨慧,現任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河北省佛教協會會長。祖籍湖北新洲,生於1933年。一歲半即由父母送入尼庵撫養。14歲在武昌三佛寺拜師學經,18歲時到廣東雲門寺受比丘戒,得以親侍中國現代禅門泰斗虛雲老和尚,並成為虛雲老和尚傳法弟子。是新中國第一批佛教研究生。從1993年起,每年在柏林禅寺舉辦“生活禅夏令營”,倡導以“覺悟人生,奉獻人生”為宗旨的生活禅,在佛教界和社會上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上一篇:果寧法師:愛情和婚姻的哲學
下一篇:季羨林:緣分與命運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