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可以不信佛教,但不可以不信因果;因果不是知識,是人生的真理,是行事的准則。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人是自己的園丁,人生要活得幸福、美滿、快樂,就要培養善因善緣。有關「善因善緣」,有四點意見:
感想:相信因果就會不再造作;相信因果就會注意自己的起心動念;相信因果就會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緒,學會了轉化不良習性,改變自我。
第一、避免輕諾寡信:「人無信不立」,做人信用第一,所謂「一諾千金」,別人有求於你,你能做到的當然要答應,做不到的,則要說明原委,千萬不能輕易承諾之後卻不當一回事。你不守信用,一次、兩次,等別人對你失望,甚至對你懷恨,從此不再和你來往,那時再想挽救便嫌遲 了。所以一個人要守信,約會要守時守信,對別人的承諾更要信守不移。信用是一個人立身處世的重要條件,千萬輕忽不得。
感想:人要“靠譜兒”,做人如果能夠穩穩當當自己會受益,和你一起工作生活的人也會受益。愛面子不是不可以,但是面子不能當飯吃,過度的講求面子而不能客觀看待自己的能力,很多時候就會好心辦了壞事,當然這樣不是說能壞成什麼樣兒,而是會經常事與願違。能客觀冷靜地看待很多和自己相關的人與事情,自己在言行中就會把握尺度,盡力辦成事情,盡量不讓事情復雜化。
第二、嚴戒好言善辯:「人之謗我也,與其能辯,不如能容。」受人誹謗尚且不必急於辯解,何 況平日無事,更無須與人爭辯。但是有的人偏偏好逞口舌,喜歡辯論,只要一開口,就滔滔不 絕;只要一講話,就口沫橫飛。但是好言善辯的人,往往令人退避三捨。因為善於狡辯,乍聽之 下好像有理,但是經常狡辯,常常言過其實,自然別人心裡有數,也就對你敬而遠之了。所以, 如果你不想做一個不受人歡迎的人,就應該嚴戒好言善辯。
感想:很多時候,遇到的問題會包含他人的不理解,甚至誹謗。如果給自己造成這樣的結果,當時就立刻與這位當事人對峙,結果不一定就好。對方能這樣不尊重事實,肯定情緒在極度不穩定中,你的道理抵不過他的怨恨,這時即使鬧起來,也是各執一詞,誰也不聽對方的解釋……最好的辦法就是沉默,做到沉默不易,但是沉默不是懦弱,而是知道這時候急於處理問題,並不是最好的時機,如果自己沒錯,讓時間來證明,如果自己有錯,及時改錯比爭論更有必要。等一切都冷靜之後,再看是否需要在對方已經完全冷靜之後,找一個對方情緒穩定的時機,提及一下那個曾經誤會的問題,也許這樣能夠讓對方有空間去吸收你的話語,再冷靜地看待一下過去那件事情。當然,一切在於自己的處理方式,不一定有固定模式,最主要的還是客觀與冷靜。
第三、待人寬大厚道:胸襟寬大,待人厚道,條條都是大路;心量狹小,對人刻薄,處處都是荊 棘。做人寬大厚道,寬則得人,厚可載物;做人尖酸無情、得理不饒人,容易樹敵。所以寬恕別 人,其實就是釋放自己。所謂「厚福者必寬厚,寬厚則福益厚」,一個寬大厚道的人,在道業上 能夠養深積厚,在人際間能夠廣結善緣,在事業上更能得道多助,所以厚道才能成事。
感想:心胸寬大的確需要修為,天生如此的人不多,但是天性中那種狹小的心胸,給我們帶來的的確是煩惱不斷。所以很多人在很多時候都生活在煩惱中,其實那些事情,如果放在我們的朋友身上或者鄰居身上,我們可能會特別巧妙地勸解他人,能特別客觀地分析問題,只是這件事情到了自己身上,內心就是過不去這個坎兒,原因是內心的容量不夠。如何打開心中的容量呢?佛法中有一個辦法,就是磕頭拜忏或者誦經、打坐。其他宗教中也有忏悔這門功課。這種修為經歷一段時間之後,尤其是把它變成自己每日必做的內容之後,受益的是自己。我們經常看到人家的長壽、開朗、博大……非常羨慕,但是聽到人家的所作所為,總是先去評價這個方式給自己帶來多大的麻煩,總是忘記人家堅持多少年給自己帶來多大益處。內心中的怕麻煩等抵觸情緒,本身就堵死了讓自己也像他人那樣修為的道路。當然路有千萬條,誰都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那條路,最主要的是堅持,堅持,再堅持。這一點誰做到了,誰就最有發言權,誰就最受益。受益是做出來哦,可不是分析出來哦?
第四、重視基本禮儀:人和人之間,不要以為「熟不拘禮」,其實所謂禮者,就是要合乎道理, 合於倫理。《三字經》說:「君臣義,父子親,夫婦順。」在家庭中,夫妻有夫妻之道,父母子 女有父母子女之禮,君臣之義更不可廢。乃至平日裡,鄰裡之間、朋友之間、長官部下之間,彼 此見面了,一句「你好」、「你早」,甚至點個頭、問個訊、合個掌,都是做人應有的基本禮 儀,都能給人一個心意上的尊重,都是人際之間不可少的交流。
感想:經過修行,水滴發現每個人都有多重性格,驕傲和自卑並存。當我們對於基礎的禮儀不願意做時,當我們認為太多修行的內容無法完成時,我們本身並沒有真正踏上改變自己的道路。水滴現在的問題並不少,只是和自己相比有了一些改變,最主要的方式來源於拜忏和磕頭。他能消除我們無始劫以來的我慢(驕傲),讓自己在遇事時能先不被情緒左右(比如感覺傷自尊啦/比如認為這個人就是針對自己啦/比如沒有原因就無法控制的發火啦……)還是那句話,當我們沒有堅持修行時,太多的分析只是你不為成功找方法的借口。我們在社會上也經常聽說要為成功找方法,不為失敗找理由。但是修行中為什麼就不能也按照這些世間的好方法來運用呢?從小就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我們用了十幾年,每天八個小時以上去學校學習,畢業後也就是從初級開始,在單位擔任一份職務而已,如果不行,我們還有再次去充電。而信佛之後,我們這輩子每天用了幾小時學習佛法?我們的耕耘達到了上班前自己對於學業的付出程度嗎?如果天差地別,我們就不要懷疑佛法不管用,而是我們根本沒有小學畢業,哪裡會用呢?等我們小學、初中畢業了(學佛的初期階段),把他學習當成自己的生活了,可能自己就不會有什麼懷疑了。對人自然也知道恭敬了。
愛惜自己的福報,就是珍惜自己的現在;廣結人間的善緣,就是豐富自己的未來。當一個人遭遇 逆境、挫折時,只要肯要改變自己的因,並且廣結人際之間的善緣,就有美好的未來。
水滴可能解釋的有偏頗,但是目的只有一個:什麼事情再好,如果你不去做、不去堅持一個好的習慣,一切還是沒有變化。生活中那些長壽的老人也是一輩子堅持一種好的習慣,有一顆包容他人的心胸,再加上遺傳基因的影響,才能促成長壽的現實。修行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