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明一法師:隨順世緣明錯誤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隨順世緣明錯誤 

前面我們看了日記《隨順世緣明空有》知道了我們用功的重要性,知道了在我們用功的過程中,感覺到了自己用功不精進或者是說感覺到了自己的錯誤。那麼這個問題就好辦了,我們就能很容易地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然後加以改正,這樣用功就很容易上路。這樣我們隨順世緣自然無掛礙了。

這些觀念在古代的祖師公案裡面也是常常能夠見到的。比如“識得莫為冤”公案。這個公案是說梁山緣觀禅師座下,有個園頭。他是個開悟的人。有人要他露個消息,找梁山緣觀禅師印證一下。園頭說,我不去問則已,要是去問非把梁山緣觀禅師從座上問下來不可。

有一天園頭就找到梁山緣觀禅師,他們進行如下驚人的對話:

園頭問:“家賊難防時如何?”

梁山說:“識得莫為冤。”

園頭說:“識得後如何?”

梁山說:“貶向無生國!”

園頭說:“莫是他安身立命處麼?”

梁山說:“死水不藏龍。”

園頭說:“如何是活水裡龍?”

梁山說:“興波不作浪。”

園頭接著說:“忽然傾湫倒岳時如何?”

梁山從法座上走下來,一把抓住園頭,說:“阇黎!莫教濕著老僧袈裟角。”

這則公案寫下了這兩位已經能徹底覺悟的人境界。所謂的家賊就是指我們與外界接觸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因為我們常常被這六根所騙或者說是管不住自己的六根,所以形容這六根就像六個賊一樣,在盜取我們法財,在毀掉我們的功德林。

園頭問六個賊管不住怎麼辦,梁山緣觀禅師就說:“識得莫為冤”。這就是我們一直在說的道理。公案後面的解釋大家有興趣可以自己去理解。其實也就是像前面提到的應用佛像等等方式,只是這裡應用的是無生法忍的方式而已。初步的理解也可以用心不附物等來理解。

尤其是後來的“傾湫倒岳”這麼大的境界來的時候也是要求你心不附物,要求你像對待一般的波浪一樣去做,這樣才不會“濕了袈裟角”。我自己好像在以前的日記《自覺》一文中也有所描述,大家要是有興趣也可以去找來看看,這裡就不再重復了。

我們回過頭去講講我們識得問題的事情。因為找到了我們的問題,我們就算是完成解決問題的一半一上了,剩下的事情是努力去做而已,按照現代的話就叫做只剩下工作量了。所以,知道了我們的問題,知道了我們的錯誤是非常重要的。對於我們學佛來說,該忏悔就忏悔,該做功夫就做功夫,有很多的修行方式。

比如上面梁山緣觀禅師與園頭的對話的公案,就是先消除我們執著於空的境界,然後再消除我們執著於有的境界。因為我們的日常行事,實際上也是按照自己的方便來進行的,菩薩的方便與我們的方便有什麼不同?我們知道我們方便行事之後,事情成功了我們就高興歡喜;事情失敗了我們就沮喪不開心。

這是因為我們有所求,或者說是因為我們做事情是有“目的”,這是我們的通病。菩薩的方便行事盡管也是有“目的”的,也希望每一件事情都做得完美無缺。但是菩薩不會在做事情的過程和結果上去分別。換句話來說就是只關注過程不關注結果。

這實際上就是佛教中所說的無為法,或者說只問耕耘不問收獲,這是一切聖賢所采取的生活態度。所謂的“興波不作浪”,“興波”了,但自己不會因為這“波”而起“浪”。而且不管這“波浪”多麼大,乃至大到“傾湫倒岳”也是一樣,不會濕卻老僧袈裟角。

後面敬請關注《隨順世緣不附物》

 

上一篇:菩薩會不會累呢?
下一篇:李炳南居士:念佛的時候,怎樣才算得上是信願懇切?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