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多學者,對佛門的戒律,皆感束縛不安,甚至認為太嚴格了,有些人為此望而卻步,其實這是相當錯誤的。因為戒律,也如同國之法律,民不守之,則社會亂之。而修行者不守戒,則道不成。國法依行為而論處,戒律乃心行皆論,較之要嚴謹。我們現在要講的儀規,儀是律儀,也就是戒律中的威儀部分為主,以及佛門中的一些方規禮儀。
《楞嚴經》雲:“攝心為戒,因戒而生定,由定而生慧,名為三無漏學。”欲攝心必先除妄念,當得學戒,持戒嚴者,自可斷妄念,無妄念自可生定,而可參禅思考,久而可現般若智慧。所以民國太虛大師曾說“仰止於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因此,無論在家、出家,禮儀都是我們人生當中需要自我完善的一個環節。
(一)入寺常識
一、入寺:入寺門後,不宜中央直行,進退俱當順著個人的左臂邊行走。入殿門裡,帽及隨身行禮自提攜或寄放他室為佳,萬不可向佛案及佛桌上安放,以防忘失等。
二、殿堂:大殿中央拜墊是寺主用的,不可在上禮拜,宜向兩旁的拜墊分男女左右禮拜。凡有人禮拜時,不可在他的前頭停留。主墊後通常有三個拜墊,是做法事時,供齋主用的。通常在兩邊禮佛,只要心誠,其實在哪裡拜都是一樣。
三、見僧人:見面應合十,稱“師父好”或稱“法師‘若問師父法號稱呼,一般合十說:“請問師父上下?”以表敬意。
四、佛堂內:不宜吸煙、穿拖鞋、嚼擯榔。進佛堂不由中門入,當從旁門入,以收攝身心、恭敬三寶,堂內不宜大聲說話,喊叫,高視佛面;生恭敬心使自心得到清涼安詳。
五、法器:寺院內的鐘鼓法器猶如號令,寺中鐘鼓一般時間不擅敲。每種法器也都有意義作用。
鐘和鼓:在寺院,早晚都要敲鐘和打鼓。早上是先打鐘後打鼓,晚上相反,所以叫做“晨鐘暮鼓”鐘是震醒夢裡人(迷惑的眾生)提醒大家生死事大,不要沉迷;鼓是催促大家精進勇猛。故(<阿含經》》雲:“若打鐘時,一切惡道諸苦,並得停止。”
六、上香:香不在於數量,而在心誠,香代表自己的心香,表示敬意。插一枝香表示一心一意供佛,沒有妄念,沒有分別心,沒有染污。插三枝香亦有表法,例如供養佛、法、寶。或勤修戒、定、慧三學。
敬香先插中間,然後是左、右兩邊,以此香華供養三寶。除用香之外,還可用燈、水果等。為何用檀香供佛呢?因為一般世俗的香料能刺激人們生起欲念,惟獨檀香例外。而且檀香不但不刺激欲念,還可以驅除邪惡氣味。所以佛陀當年特許弟子用檀香供佛或自己聞。
燈:表示光明及智慧,開啟自性的光明;
花:表示相好莊嚴;
水:表示心水淨心,水淨月現,心淨佛現。
寺院之所以清淨,也有賴於我們大家以清淨的心,清淨莊嚴的行為,清淨的語言來共同成就。若能以清淨的心和有序的儀表來行持,不但可以使自己的內心淨下來,甚至使別人也能感受一份清涼。在參禅的活動中,也首先要內心清淨,才能更好地去體會禅悅的快樂。
(二)入堂儀規
一、殿堂儀規:
(1)入大殿禮儀:
1、進殿之前清淨身心,放下雜念,列隊而入,使自己的內心進入清涼的世界;
2、沿左右兩側而入,若靠門左側行,則先以左腳入,靠右側則右腳先入;
3、佛殿內一般行右繞而行,不左級,以示正道。在早、晚殿上繞佛時,在轉角處向上問訊放掌即可,不須停留;
(2)早晚課誦:
1、早上四點半鐘左右聽鐘聲即起床。第一遍時起床洗刷,第二遍即到走廊列隊靜侯,待僧眾進殿後隨後而入,分兩班與東、西單的預備位置;
2、課誦期間,一般是合十(合掌)與彌陀印(右掌在上,左掌在下疊放胸前平行)兩種姿勢。唱誦時一般合掌,其它念誦時以彌陀印為主
3、課誦內容:隨僧眾師父隨念。參學《佛門早晚課誦》。
二、齋堂儀規:
l、隨門兩邊列入,坐下後清淨無雜話。桌上兩碗左碗為飯碗,右為菜碗,根據自己需要出碗接飯菜。
齋堂:齋本意是過午不食,齋意義是清淨,從根本說是身、口、意的三業清淨,便名為齋。
2、拿碗筷的方式:
A、碗——表龍珠、精華,如吾人本具如來智慧德相,即所謂的摩尼珠。俗語雲:“欲探珠宜靜浪,動水取應難。”
B、手——謂之龍口含珠,左手四指捧碗底,大拇指扣碗邊,猶如龍含珠;
C、筷子——謂之鳳點頭。
3、過堂:早餐在早課結束後,直接列隊入齋堂;中午十點四十分在齋堂外列班,五十分左右入齋堂;早、午齋前隨大眾合掌念供養咒及出生,先供佛再施食給出生及餓鬼等群生,使能夠同受甘露法味,脫離苦海,得到解脫。
(三)講堂儀規
聞法心態——只有殷重渴望的盆,才能裝滿智慧法音,開創自在人生。
聞思修——專注的聽、仔細的想,行我所知才能達到聞法的真義;
聽經——提前五分鐘進入講堂入座,迎請法師進堂時全體起立,合掌面向法師,待法師到位大眾向法師問訊,法師落座後大眾落座,以表示對法的敬重。落座後不向熟人打招呼,不起坐不定,如不能聽完但向上行一合十,肅靜退出。
一、個人禮儀
(1)恭敬三寶
1、禮佛:先合掌,直立合掌當胸如寶塔,腳尖距離前八後二寸左右,拜時先彎腰屈膝,靠近拜墊,頭開始向下;右掌按在拜墊中央,次將左掌按拜墊左前方,再將右手移至右前方使兩掌相齊;頭貼著拜墊時,兩掌同時翻起,掌心向上,意思是用手心接佛的雙足,以示極度的尊敬,因頭、雙手、兩膝住地拜佛,故名五體投地禮。
起立時,兩手掌掌心翻回向下,左手退半掌回到拜墊中央,把左手提起來合掌式回胸前,右掌按向拜墊,再兩膝起立,右掌與左掌合。
問訊:當腰彎至最低但不過膝蓋時,大約45度彎腰,雙手接彌陀印隨胸下,起立時挺腰做毗盧遮那佛手印(兩手中指、無名指、小指互抱,食指及大拇指均各豎起相對),手印與眉齊高,不要點到額頭,眼望向手印,不用垂頭,然後放下雙手、合掌。(附:合掌有兩種:一種是實心,多見於密宗;一是空心如寶塔,多見於顯宗)
2、禮佛三義:
A、折服驕慢心;《六祖壇經》雲:禮本折慢幢,頭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忘功福無比。
b、見賢思齊;
c、忏除業障。
經中說:“禮佛一拜,罪滅河沙,增福無量。”身體端正,心恭敬專注。身心統一的話,拜佛功德很大,又禮佛不是拜偶像、拜泥土,而是籍佛像來受攝自己的身心,使自己那雜亂、煩躁不安的心淨下來,從而使身心得到輕安。(《法苑珠林》北魏寶藏法師七種禮佛與清涼國師十種禮佛實義)
3、禮佛心念:
第一拜:可以默念南無十方三世一切尊佛;
第二拜:可以默念南無十方三世一切尊法;
第三拜:可以默念南無十方三世一切清淨僧;
(附:或專拜某一尊佛、菩薩時即念某一佛名或菩薩名)
4、敬法:
A、奉持經典:凡持經典皆當雙手捧之平胸,不可將經書隨意放置或置於腋下,不可將經書卷之若筒,恭敬奉持方得其利;又佛經中含有無量義理,令人轉凡成聖,為世出世間之法寶。所以若恭敬供養,必得其益。唐三藏玄獎大師當年為到天竺取經,立下誓言:寧去西土一步死,不回東土一步生。懷著對法寶的無上敬意,最終取得藏經,成為中國歷史上有名的一代宗師。
B、誦念:誦經的目的,是為了開智慧,明了經義。盡量勿生雜念,清淨受持,誦念之前,一般有香贊,稱佛聖號,開經揭。通過唱贊能夠使我們收攝身心。
唐朝武則天當時有感於佛法的偉大和不可思義,感慨中說了四句揭: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後人把這四句話作為開經偈。
5、敬僧:
A、僧有五德:
{l}發心離俗:指出家人發勇猛心,脫離凡俗,修習菩提而為世間福田;
{2}毀壞形好:指出家人剔除須發,毀壞形好,除去世俗塵衣而著如來之法服,具佛威儀而為世間之福田;
{3}永割親愛:出家之人割捨父母親情之愛,而一心積勤修道,以報父母生成之恩德,謙能為世間之福田;
{4}委棄軀命:謂出家人委棄生命而無所顧惜,惟一心求證佛道,謙能為世間之福田;
{5}志求大乘:謂出家之人,常懷濟物之心,專志勤求大乘之法,以度脫一切有情,為世間之福田。由以上僧之五淨德,故應恭敬。
B、僧人的稱呼:請問師父法號,宜合掌,然後說:“請問師父上下,”或請問法師尊號。
(2)四大威儀:執身即除習氣,身得自由則心有依處,所以古大德在行、住、坐、臥四威儀中也有寶貴的經驗,有偈雲:“舉佛音聲慢水流,誦經行道雁行游;合掌當胸平如水,立身頂上似安油;瞻前顧後輕移步,左右發旋半展眸;威儀動靜常如此,不枉空門做比丘。”
{l}行如風:即行走時,眼睛平視,不可左拋右瞄。不可腳跟拖拉出聲,舉止莊嚴而安然,行走起來像風一樣直,不會擺來擺去,輕松而自在;
{2}立如松:指站立時,如松樹般的安穩。不靠前,不倚後,心存善念,如此則具足威儀之相;
{3}坐如鐘:坐時如鐘一樣的如如不動,很穩重,所謂“樹搖葉落,人搖福薄”啊!坐凳只坐七分,背不靠椅,腳不交叉,如大鐘一樣穩定;
{4}臥如弓:即吉祥臥,又叫右側臥。兩足疊起,如弓形。左手放在左腿上,這樣不會多做夢,要做夢多為好的,故名吉祥臥。
(3)其他方面:
{l}請穿統一所發服裝,服裝整齊樸素
{2}用餐時一般吃多少接多少,盡量不留飯菜。礦泉水盡量飲完再丟棄瓶蓋,日常生活中珍惜福報;
{3}持佛像經書不須向人作禮,只作稱呼即可。其他未能講到或不了解的地方,諸位在下面可以隨時向諸位法師,師父們及各位輔導法師請教。威儀是我們修身的自然表現。若能逐步做到身口意三業清淨,則不但能使自己內心安祥,擴展到團體,塑造成群體的風格,成為淨化的力量,從整體上能夠成就一種清淨安詳的氛圍同時可以感染身邊的人。願大家在接下來的生活中感受清淨快樂的生活,開創自在人生。
最後祝願諸位六時吉祥,法喜充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