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諸位法師,諸位同修,阿彌陀佛!我們剛剛提到,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從來沒有對任何的國家發動侵略、發動戰爭,而是以王道跟他們和睦相處,也非常歡迎他們來跟我們交流,吸收我們中國的文化。為什麼西方它會提到「黃禍」,會擔心中國強大以後會去侵犯他們?其實這是在歷史上斷章取義,他們誤會了,誤會元朝時候,元朝的軍隊打到歐洲一帶。中國文化是以漢人為主,蒙古人那時候還沒有接受中國的文化,他們是以游牧為生,各個都武功高強。絕對不是中國文化所造成的向外侵略,而是蒙古人他們以武力去征服很多的地區,那個跟中國、跟漢人的文化不能混為一談。而當蒙古人真正入主中國,他也了解到絕對不能用武力治理一個國家。所以那時候蒙古入主中國,是接受了耶律楚材的建議,開始用中國的文化來治理中國人。他們享年也不算久,只有九十年的時間。
從這裡我們也了解到,真正深入中國文化聖賢教誨的中國人,絕對不會去侵犯、侵害其它國家的人。我們一定要讓中國文化給予歐美各國的人去了解,他們對我們就沒有那種戒心,進而會跟我們和睦相處,平等對待。俗話說「不知者無罪」,對於其它國家的誤解,我們也應該可以接受。美國用武力去侵犯其它的國家,也因為它沒有讀過《弟子規》,假如它讀過《弟子規》,就知道「勢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無言」。所以我們有責任,不能怪他們,要怪我們,因為我們有法寶,卻沒有給予別人,沒有幫助別人,這樣是不對的。
所以諸位同修,往後要讓世界和平,只有兩種學說,也就是湯恩比教授所提到的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諸位同修,孔孟學說在哪裡?《弟子規》。大乘佛法在哪裡?《十善業道經》。你們都知道了,我都有聽到,也有看到,你們有責任把可以挽救世界的法寶要趕快跟全世界宣揚、宣講。所以我們不只需要會講中文的中國人,還要大量需要會講英文、會講外國語言的中國人。因為世界和平這件事刻不容緩,一個人的學習是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而一個世界的人心,假如正法不彰顯,很有可能每天都在潰喪下來,所以這件事不能等,而且也是我們中國人責無旁貸的事情。
所以諸位同修,我們學貴立志,我們來自十多個國家地區,明天絕對不是結束,而是開始。讓我們遍地開花,讓我們遍地可以普灑甘露水,讓整個地球都能夠在聖賢的教誨之下,漸漸愈來愈和睦,愈來愈興旺。
【待婢僕。身貴端。】
現在也有很多家庭,他會請到一些幫忙帶孩子,幫忙煮飯,甚至於開車的這樣的傭人。但是我們面對孩子的時候,也要引導他要尊重一切這些幫忙的長者。面對司機先生,我們要告訴孩子,比方說他姓陳,應該叫「陳叔叔」,面對煮飯的阿姨應該叫「王阿姨」,絕對不能讓孩子從小對人就有高下之分。假如他看不起幫忙的這些長者,那他從小恭敬心就失去了,與道就相違,反而有財富毀了孩子一生,因為他會看不起人。而現在這個時代攀比、虛榮很嚴重,我們必須謹慎去對待。
有個幼兒園的小孩,那一天他父親開他的出租車帶孩子到了幼兒園。下車以後,這個孩子剛好碰到他的同學,兩個人正要走往教室去,他的父親沒有馬上把車開走,剛好就聽到兩個孩子在那裡對話。問到說:那個開車的人是誰?孩子說:那是我們家的司機。那是他爸爸!他說「那是我們家的司機」。所以你看,現在連幼兒園都很會攀比,好虛榮。這相當危機,這個時候他父親警覺到了,隔天就把他辦轉學,很可能是那個幼兒園可能都是達官顯要的孩子。
又有一個酒店的老板,他的孩子四歲多,去讀幼兒園。居然有一天很多的老師都到他們家裡來,一問之下才知道,他四歲多的孩子主動打電話邀請他這些老師到家裡來吃飯。你看他那個講話的口氣跟誰學的?居然所有的老師聽了以後,都覺得應該是他父母的意思,所以都來了。他的父親也很驚訝,你看孩子學的都是這些社會上的行為,後來也把他從海口轉學到北京某個學校去。這些地方我們應該多多留心,多多注意。不要因為財富、地位而給予孩子很不好的影響。
在北京一家公立的幼兒園,大部分都是很有錢,還有當官的小孩。那一天學期末表演,每個孩子都是他父母的心肝寶貝,那一天不只孩子來了,也不只父母來了,連爺爺奶奶、司機,甚至於還有個專業的攝像人員一起都到了。因為每個家庭都要找那個最好的角度拍孩子,最好的角度有多少?結果當場這些家長就吵起來,就打起來了。所以確實,我們的言語、行為要非常謹慎,不可以用地位、用權勢來向別人炫耀,甚至於打壓他人,時時還是要慈愛,還是要平等心。
在家庭當中,比方說媳婦回到公公婆婆那裡,大半都要幫忙煮飯,然後料理一些家事。像過年期間也都是回去吃團圓飯,但是很可能現在很多的媳婦都是職業婦女,一到了過年,好不容易有幾天放假。假如回到家裡又要一直干活,又要煮年夜飯,又要整理所有的環境,對媳婦來講,就像這個救護車一樣,她會累到昏倒,有沒有可能?有!既然有這個緣分走進一個家裡來,就應該互相關懷,互相包容、照顧。所以我們應該體恤媳婦很辛苦,這時候說:年夜飯現在也有餐廳幫忙都是做現成的,又好吃又是素食,又沒有加防腐劑,也沒有加味素。當婆婆能夠設身處地著想,相信媳婦會覺得很歡喜,家和萬事興。
像婆媳之間的問題,小姑也很重要,我們也要幫嫂嫂講話。看到嫂嫂有什麼好的做法、好的貢獻,我們也主動到自己母親的前面去幫大嫂說說好話,這樣家庭會很圓滿。絕對不可以小姑說大嫂的壞話,那一定會造成家庭裡面雞犬不寧。所以家庭,人必先自侮,然後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家庭裡面的人一定要互相團結,互相體諒才行。
【雖貴端。慈而寬。】
這個『貴』是指有地位,當我們今天在國家、社會當中有地位,絕對不能以地位去瞧不起人,地位跟名聲它同時跟義務、責任共存。我們也遇到一位高官他的夫人,因為官職很高,所以他的夫人也常常去參加一些活動。而她參加這些活動都是幫很多貧困地區的孩子募款,讓這些孩子能真正有書可以念。他們到偏遠的地方去,有些孩子念書是三、四點就要起床,走四個小時的路才到學校,到學校念了幾個小時,又要馬上再走四個小時回自己家。辛不辛苦?所以確實在這個世界當中,需要幫助的人太多太多了。所以他們為這些學校募款。
有一位朋友到了這個募款的地方,去見了這些小孩子。有個小孩子六年級,就跟她的朋友講:叔叔,我明天不能來念書了。叔叔就問他為什麼?他說:因為我爸爸去世了,我是家裡最大的孩子,我的奶奶、我的媽媽都必須我去幫忙她們干農活,才有錢生活下去。這位朋友聽了以後也很感慨,馬上問他:你讀一年的書要多少錢?他說兩百塊人民幣。他當下拿出一千塊錢,他說:你這五年好好念書,這一千塊給你當學費。他另外又拿出一千塊,就說道:這一千塊拿去讓你們家當家用,這樣你就可以安心念書。這個孩子的母親當場收到這筆錢很感動,全家都跪下來謝謝他,說怎麼會有這麼好的人!所以這位長官的夫人她就提到:我們今天有這樣高的社會地位,就代表我們對於社會的義務,應該用這樣的名聲、這樣的地位來造福社會才對。他們援助的學校已經一百六十多間,所以『雖貴端,慈而寬』,應該用一顆慈愛的心去關懷更多的人群。
今天我們找來了一些幫忙煮飯、幫忙做家事的這些僕人,我們也應該好好愛護他,畢竟有緣在一起。我在海口的時候,看到這些來當保姆的孩子才幾歲?很多才十四、五歲,都還是孩子!當他走入我們的家門,我們一定要好好的照顧他,好好的栽培他。希望透過這個因緣,在他的能力上,甚至於是在他的思想、觀念上,都能夠有很好的提升,以利於他往後的人生。所以我們《弟子規》也要教給這些朋友,因為他們這一輩子會做比較低下的工作,很有可能是他過去生中沒有聞到正法,沒有好好修福。這一生跟我們緣接上了,一定要把這些正確的思想、觀念,以至於改變命運的方法,要教給他,這才是真正的慈愛。而我們的平等心跟慈悲心就在這個當下去真正落實。
再來,不只要慈愛,也要寬厚,因為人難免都有可能會有犯錯的時候,不應該苛刻去要求。所以「造物所忌,曰刻曰巧;萬物相感,以誠以忠」,上天有好生之德,造物者所忌就是太刻薄,就是太奸詐;而萬物之所以能夠互相感格,最重要的就是誠心、忠心。所以我們對待這些僕人能夠用真誠、用寬恕,將讓他們的人生留下非常好的回憶跟影響。
在宋朝有個讀書人叫劉寬,諸位同修,你看到他的名字會覺得他這個人怎麼樣?非常寬恕。不然每個人都叫他「劉寬、劉寬」,然後他很刻薄,那他每天聽到這個名字,自己心裡都很不舒服,因為名不副實。所以我爸爸給我取這個名字,每次人家叫我,我假如很無禮,行不行?所以這個名字也成就了我,叫我要時時對人要有禮貌;不只要有禮貌,這個禮貌還要像九顆太陽一樣,要照出去。所以名字,我們一定要不負父母的期許,要好好把它落實好。
這個名字也帶給我很多生命的趣事跟成長,因為我從小就養成一個習慣,就是只要聽到長輩的聲音,不管我人在何處,我一定會走向前來跟他深深一鞠躬:叔叔好!阿姨好!諸位同修,孩子的禮貌重不重要?重要!從這幾天的課程當中,諸位同修應該也明白,我這個鞠躬帶給生命多少好處?說不盡的好處。所以從小養成家教重要。
有一天,我在坐電梯的時候,進來了一位女士,一進來我馬上問她:請問妳上幾樓?諸位同修,你坐電梯會問人家「請問上幾樓」的舉手?這麼多人,太好了!社會有救了。當每個人都能響起關懷的言語,社會風氣很可能在幾個月之內就轉過來。我們有位同修,他也都會問人家說:小姐,請問你上幾樓?當然先生他也會問。結果有一次有位小姐坐電梯來,他問她:請問上幾樓?那個女士聽到他這麼親切的問候,坐電梯的過程都一直在微笑,而且到了以後,這位女士還堅持要讓他先走。所以可以看到,當我們伸出友誼的手,一定會贏得人家友誼的回饋。
我跟這個女士按了樓層,剛好跟我是同一樓,在坐電梯的過程,我們也跟她問好:妳好!我叫蔡禮旭。她說:你好!我叫丈母娘。這個名字除了讓我懂禮貌以外,還給了我一個很大的好處,俗話說「丈母娘看女婿,愈看愈有趣」。所以我這一生,特別是上了年紀的女人,看我特別順眼。有位長者,她就拿著我們講課的帶子送給人家,她說:這是「女婿」講的。她說:你女婿會講課?所以我們確實對人要有禮貌,要懂得寬恕,人與人相處起來就特別融洽。
這個劉寬確實為人寬厚,他的家人都覺得說從來沒有看過他生氣,所以就故意安排他的婢女盛了一碗熱湯。因為那時候正准備要上早朝,劉寬穿非常整齊的朝服,正在那裡要准備要上朝廷去。當這位婢女進門以後,就假裝跌倒,這個熱湯就潑在劉寬的衣服上。結果劉寬馬上站起來,第一句話說:你的手有沒有燙到?所以他們家的人對他佩服得五體投地。當初孔子家的馬廄著火了,孔子一聽到這個消息,第一句話就問:有沒有人受傷?所以從人的第一念,就可以看得出來他的存心,夫子念念想著不要有人受到傷害,這是「慈而寬」。當我們能真正落實「慈而寬」,在家庭你是好的家長,在團體你是好的領導人,在社會、國家將是受人尊敬的長者。下一句是:
【勢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無言。】
在家庭當中,我們也要諄諄教誨,也要以理來引導小孩,絕對不能用我們的權勢來打壓孩子;假如是用權勢,早晚作用力跟反作用力是同等力量。很多父母他的控制欲太強,就覺得什麼事都幫孩子決定,就要他都遵照著走。其實孩子的生命終究要回歸到他自己的手上,我們也是他人生的一個助緣,人生的一個善緣而已。佛法裡面講要「主伴圓融」,中國話又說,兒孫自有兒孫福,所以兒孫畢竟要回歸到他自己的生命。而我們最重要的是在他人格還沒成長以前,給予他最好的家庭教育;等到他人格都建立了,你要慢慢享清福了。
所以我也跟家長溝通,孩子就好像坐在他自己的人生車子上,他握著他的方向盤在開,你在旁邊只能好好引導他怎麼開才能把車開好。你能不能把手握在他的方向盤,然後硬是要幫他開?這樣會開出什麼樣子出來?一定會撞車,到時候車上的人都會受傷。現在家庭裡面,因為孩子跟父母之間意見很分歧的狀況也很多,所以我們為人長輩也要順勢而為,順勢去引導。能勸得聽,那當然是好,勸不聽,也不要撕破臉,而造成家庭的沖突。當我們盡了職責,就應該先退一步走,等到看子女的發展,假如已經有些不好的結果,我們再給他機會教育。所以凡事還是以理待人,但是也要順勢而為。
在公司裡面,更是應該以理相待,不只是要用道理,還要用尊重跟禮貌,縱使是上下屬的關系也應如此。因為當我們尊重人才,人才自然會非常效忠,非常認真來一起努力。從這一段我們也想到孟夫子那段教誨,提到了「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領導者把下屬當作手足一樣看待,下屬會把上司看作心腹一樣;「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我們不以禮相待,只把他當工具用,那他跟我們之間就沒有情誼;「君之視臣如土芥」,我們因為有錢,把他們使喚來使喚去,「則臣視君如寇雠」。所以確實,還是要以德服人才對。
這是「泛愛眾」的部分。從孝、弟,從謹、信到泛愛眾,都是在學習如何與人相處的能力,也就是把人做好。我們要成佛、要學佛,首先一定要先學做人,人做好了才有可能成佛。做人,在夫子的教誨當中,首先要學會做個君子,怎麼做君子?假如以一本書、一本經,那就是《弟子規》教我們做君子;假如以一段話,就是夫子在《論語》裡面提到的,「君子有九思」。當一個人能夠時時從這九個角度來觀照自己的言語、行為,起心動念,他就往君子的路上一步一步的邁進。
是哪「九思」?我們來看一下,「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我們現在就來君子九思,來觀照一下自己落實了多少!第一個「視思明」。就是我們所看到的事情,你都能夠明明白白了解到,它是什麼因造成這個結果,它是什麼道理才會呈現這樣的事相。師父上人參加了很多聯合國的會議,而聯合國會議也召開了數十年,當師長問他們:你們要解決世界的沖突,國與國、團體與團體的沖突,請問這些沖突的因到底在哪?師長這麼一問,這些與會的專家有沒有答出來?沒有答出來。就好像我們問家長:孩子自私自利是結果,因在哪裡?孩子不好學是結果,原因在哪裡?所以我們要能「視思明」,才不會活得胡裡胡塗;也唯有視思明,人生才能把時間、精力用在重要的地方,懂得取捨。
師長接著告訴他們,沖突在家庭。夫妻之間沖突了,孩子從小在這樣的環境成長,怎麼可能會有健康的人格?必然是自私自利。接著師長又提到,家庭還不是真正的根本,根本在哪?自性跟習性的沖突;換做一般人可以了解的道理,就是利己跟利人之間的沖突。當人的存心都是自私自利,自然而然顯示出來的就是競爭、斗爭跟戰爭;當人能一念處處是仁慈之心,處處替人著想,有這樣的存心,所有的這些沖突、戰爭還會不會產生?就不會產生。所以,唯有從因地上下手,才能解決問題。這是「視思明」。
世界的局勢如此,家庭的狀況亦如此。當我們發現孩子跟我們愈來愈疏離,我們一定要想到為什麼會是這樣的結果?是不是我們關心的太少?當我們的人際關系處得不好,絕對不能先把責任推到他人身上,一定要回過頭來想:是我哪裡做得不好,才會呈現這樣的結果?所以諸位同修,當我們時時刻刻都把原因找出來,我們就會愈活愈明白,而學佛就是當個明白人。這是「視思明」。
再來,「聽思聰」。當我們聽到他人的言語,能夠聽出對方的需要。比方說母親打電話來,雖然沒有說叫我們回家,但是在語氣當中可以聽出來她很想孫子,很想要看看我們。這時候我們要「聽思聰」,聽出弦外之意,要趕快,不等父母開口,主動回去探望。再來,當我們聽出這個團體已經出現很多是非人我,我們就應該不要再卷入這個江湖之中。甚至於是當我們在與人交談的過程,能夠聽得出來他現在思想、觀念有哪些瓶頸,你馬上知道現在是拿《認識佛教》好,還是《三皈依》好,還是《了凡四訓》好,還是「普賢十大願」好,這個你也要訓練聽得出來;還有也要聽一聽是不是應該誦《弟子規》好。
我們也要聽出一個人的困惑,或者他的執著在哪?我們曾經也有老師走過來,他聽完課也很感動,他還告訴我,他說本來還沒上課以前,他的思想很消極,都想要自殺的念頭。五天聽下來,他也有些人生的體會,知道一些人生的方向,他就說了:蔡老師,像你們這樣才能夠為社會做這些事,像我們都不行。是不是不行?不是。所以人他的認知就就會有點自我的一種執著點,其實他在學校教書跟我們做這個事根本就沒有兩樣!他假如幾十年教書,能夠教出兩、三個范仲淹,四、五個曾國藩,那他功德無量無邊!所以人都有遇緣不同,只要在遇到的緣當中盡心盡力,都是功德圓滿,不相上下。
所以,我接著也跟這位朋友講到:我們就像面對著大海,只要我們把這一滴水融入大海,我們就跟大海無二無別;我們不要這一滴水就站在旁邊看,「你好大,我好小」。阿彌陀佛很大,我們融進去就跟阿彌陀佛是一體的,所以阿彌陀佛很有錢,我們也很有錢,對不對?阿彌陀佛,我們往生之後皆作阿惟越致菩薩。諸位同修,什麼時候做阿惟越致菩薩?往生以後嗎?那我們不就用分別心來修佛了。當我們確實那顆往生的心是至誠發出去,就超越時空,當場彌陀的願力就可以加在我們的身上!我們要有那一分心是跟阿彌陀佛同心同願,當場就要來做極樂世界;有這樣的心,這些空間就可以突破。當我們跟諸佛菩薩是同一願心,他們的福報就是我們的福報,相不相信?
我常常會用一些想法來理解,我就想到,今天我的二姐這麼信任我,假如我跟她要說:二姐,我要三十萬新台幣。她絕對二話不說就拿給我,然後也不會問我要干什麼。為什麼?信任!所以她的福報也是我的福報,當然我不會給她亂花。相同的,今天我們的心假如跟阿彌陀佛的心相應,我們拿出心來與佛看,他這麼信任我們,他會不會拿錢來給我們花?會!我們干的是替阿彌陀佛當小工,所以阿彌陀佛的福報就是我們的福報,這樣擔不擔心?就不擔心了!這是「聽思聰」。聽出來別人的分別,我們能夠引導他放下這個分別,融入整個世界一片的真誠、一片的慈悲、一片的清淨之中。
第三個,「色思溫」。這個「色」指我們的容顏,我們的臉部表情,現在人說的給人的印象。假如第一印象,臉就看起來很苦瓜臉,別人留下來的印象就怪怪的。所以聽說嘴巴翹起來的人會比較有錢,嘴巴都凹下去的會比較沒錢,為什麼?因為我們強調面相,元寶掉下來剛好都接住;假如這樣,元寶掉下來都滑下來。所以人家說,看人的面相就覺得他是要來福氣、還是要來禍患,有沒有這種傾向?有!原來業障有人引,你是引來善業,還是引來惡業?還是你的心。俗話說「禍不單行」,為什麼?我們遭了禍以後,整個心就愈來愈消極,當然惡緣都來了。所以轉念很重要,相由心生,當我們對人都覺得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當我們念著回向偈,「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你看到每個人都覺得他以後是同生極樂國,這樣我們就能「色思溫」。
經教裡面也談到「面上無瞋供養具」,我們要「視思明」,因為我看到底下的同修聽到我這句話露出懷疑的眼光,代表這句話他沒聽懂。「面上無瞋供養具」,我們時時歡喜待人,這就是在廣修供養,你在無畏布施,不會讓人家起煩惱。所以「面悅常德」,一個人的面容常常很喜悅、很歡喜,那是德行的流露。所以我們進山門,首先要學什麼?彌勒菩薩笑口常開,所以「色思溫」。當然你不要從今天以後看到每個人就一直笑,過與不及要謹慎。「色思溫」也要符合中庸之道,不可太過,就是不可太诙諧,也不可太嚴肅。
在《論語》裡面有提到,學生覺得夫子「望之俨然,即之也溫」,就是遠遠看起來很有威嚴,親近的時候覺得夫子很好相處,這就做到了色思溫。這其中怎麼去拿捏,我們可以在生活當中歷事煉心。當你的朋友,有些新的朋友過來跟你說,「我怎麼看到你就覺得很親切」,這樣你的「色思溫」就修得不錯。假如一些新的朋友都告訴你的朋友說,「他看起來好像我欠他錢」,這個時候就要修正一下,因為言語還沒有互動、溝通以前,事實上已經在交流了。
這裡我也突然想到一件事,就是當初我第一年教書,是到一個客家村莊去教。我不會講客家話,所以跟那邊的家長感覺上就怕會有距離感。我們同事有幾位已經結婚有小孩,早上還要趕來當導護,送這些孩子進學校,他就會很匆忙。我們要廣修供養,要行布施,給了同事方便,又給自己布施眾生的機會,又可以拉近距離,你看一舉數得,何樂而不為?因為那時候我是住在學校,禮拜六、禮拜天才回家,我就歡歡喜喜幫他當導護。
我們站在學校門口,就開始修布施、修持戒、修忍辱。車子開過來了,我們就主動去幫孩子開車門。開了車門,很多孩子還在那裡書包沒背好,我們順手就幫他拉好,幫他背好:來,趕快進去。我雖然跟他的父母語言上還不算很溜,請問他的家長看到這一幕會有什麼感受?距離就開始拉近。所以有些家長第一天騎摩托車來,孩子下車,面無表情。當他載到第三天、第四天,我們還沒說「早上好」,他們已經怎麼樣?老師好!所以人跟人,我們要懂得伸出友誼的手。
有一天,我一個學生就過來,他說:老師,我跟你講一件事,你不要生氣。我說:啥事?你說。他說:我媽媽覺得你好像在選議員,好像去跟人家拉票,「你好,你好」。這是「色思溫」,我們的面容就是人際關系的第一步。
再來,「貌思恭」。這個「貌」指的是我們所有的肢體語言,表現出來給人的感覺要很恭敬,不要很粗魯,不要很急躁,這樣會給人有壓力。在儒家教誨裡面說到「威儀三千」,我們在佛家也有非常多的這些戒律,都是讓我們能夠「貌思恭」。如何讓自己的舉止、動作都是謙恭、謹慎,怎麼做到?從哪裡下手?每天幫媽媽端茶,好不好?好!怎麼不好?我們一個朋友他就分享,他說他學了以後,只要第一杯熱茶一定是端給媽媽喝。後來他的同學常常來他們家作客,到最後,有時候他剛好走到旁邊去,他的朋友執壺倒茶,他的朋友第一杯也拿給誰?也拿給他媽媽。所以你看那種德行的感化是潛移默化,我們在家中就不斷在訓練對於長者的恭謙,對於他人的恭謙。
而心行一如,當我們的心時時能夠真誠、時時能夠清淨、時時能慈悲,行為就會跟它相應。當我們時時佛號提起,你的言語、動作無形當中也會愈來愈緩和,愈來愈溫柔;假如我們念佛愈來愈粗魯,那另外一半可能就度不了了。所以確實可以從心下手。所以「貌思恭」。
再來,「言思忠」,言語一定要中肯。這個「忠」是會意字,一個「心」,一個「中」,代表心不能徇私,不能偏頗。當我們的言語徇私、偏頗,朋友、親人聽起來就會不敢苟同,所以言語還是要廓然為公,一定要以公正、公平來發言才好。只要言語有徇私,行為有徇私,到最後一定會有怨怼,會有怨恨產生。所以在言語當中,我們也是要忠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