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印光法師:《靈巖遺旨》參、贊古耀今【1】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印光法師:《靈巖遺旨》

 

參、贊古耀今

 

一、贊西方三聖

 

三聖恩德
深廣無量


三聖各已證無心,無心遍應有心人。
普引眾生歸極樂,身心了無起止痕。

(續編下.頌贊
/ 西方三聖像贊)

 


阿彌陀佛,乃法界眾生之無上慈父,險難惡道之第一導師,因中發四十八種之誓願,果上獲超諸數量之光壽。端居蓮邦,分身遍十方剎海;普攝含識,即生證三德涅槃。至若觀音勢至,二位大士,則現身塵剎,尋聲救苦,攝念佛人,歸於淨土,輔弼彌陀,度脫眾生,與樂拔苦,鹹令究竟。三聖恩德,深廣無量。雖天覆地載,莫能喻其萬一;縱粉身碎骨,何由報其涓埃。(增廣下.創建西方三聖殿功德碑記〔代華德師撰〕)

 


彌陀觀音
同一度生事


一心念佛,無事不辦。而觀音慈悲尋聲救苦,當此極苦之時,令念觀音,較彼令念佛,尤易生信。以佛之威神,人多不知。經中於救苦救難之事,絕少發揮。觀音救苦救難之事,則大乘經中屢屢發揮。如《法華經》〈普門品〉,《楞嚴經》第二十五觀音〈耳根圓通章〉,《華嚴經》善財參觀音章,《大悲經》則專說大悲咒,及觀音救苦之事,《悲華經》說觀音因地發願救苦之事,其它經中說者甚多。因此因緣,世無不知觀音救苦救難者。


當此大劫,令上等人〔乃上等智識〕念佛則易。下等人〔乃下等智識〕以經中未曾說及,或不生信,故令念觀音也。汝何可以佛與菩薩果位神通等較量乎?須知觀音與我世界有大因緣,乃於無量劫前,久已成佛,號正法明。但以慈悲心重,不離寂光〔乃佛住處〕,垂形九界,以行救濟耳。況示跡為阿彌陀佛法王子。如民眾欲求皇帝恩澤,即向太子求耳。念觀音發願求生西方,亦可滿願。以彌陀觀音同一度生之事,非有二義也。(三編上.覆寧德晉居士書十八)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豈有不救苦厄之事?觀音菩薩隨機示導,豈有不接引生西之理?念佛人臨終親見佛及聖眾親垂接引,何得此種死執著。果如是,則佛也不足為佛,菩薩也不足為菩薩矣。生西當以信願為本,若遇危險念觀音,有信願命終決定往生西方。或只專一念彌陀,有苦厄亦必解脫。古書所載,難更僕數。今於塵勞中則事事圓通,於修持中則事事死執,不當圓通而妄圓通,不當執著而死執著,此苦海之所以長沸,輪回所以無息也。(三編上.覆如岑師代友人問書)


念彌陀,亦可作恃怙。念觀音,亦可得往生西方。但取其誠則有感,何竟作此種崖板會計乎?觀音,是彌陀法王子,輔弼彌陀,度脫眾生,是一家事,不是各別門庭。(續編上.覆殷德增居士書〔民二十二年〕)


彌陀是主
觀音是賓


所言念觀音求生西方,有何不可?不觀《楞嚴》雲: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富貴得富貴,求長壽得長壽,如是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大涅槃乃成佛所證之理體,是究竟成佛尚可得,況往生西方乎?且觀音與彌陀,同為一度眾生事,有何分別。然亦須於朝暮念佛,方為事理圓融。不觀《大悲經》觀音令禮拜持咒者,先念彌陀名號乎?(三編上.覆傳度和尚書)


念觀音求生西方,亦可往生西方。但不可謂何必更念阿彌陀佛,以觀音乃阿彌陀佛之輔弼也。彌陀是主,觀音是賓。彌陀如國王,觀音如冢宰。善會其意,即可無疑。(三編上.覆丁普瀞居士書)


(一)贊彌陀願王


成就大願
愍念有情


成就六八大願,居西方以作佛,舉華藏世界諸莊嚴,圓彰淨土。
愍念九品含靈,向東域而垂慈,引娑婆國中眾男女,同往蓮邦。

(續編下.楹聯
/ 彌陀)

 

悲哉眾生,無所恃怙。孤露竛竮,如逃逝子。
縱聞佛法,依教修行。自力劣弱,難破無明。
猗欤世尊,慈悲心切。四十八願,三根等攝。
普令眾生,信願持名。仗佛慈力,帶業往生。
以果地覺,為因地心。感應道交,如磁吸針。
如來恩德,窮劫莫贊。惟冀含識,悉副佛願。

(增廣下.阿彌陀佛像贊)

 

六方共贊
九界朝宗


寶塔巍巍聳太空,無邊法藏悉包融。
極樂莊嚴全顯現,彌陀光壽總形容。
六方諸佛常贊歎,九界眾生盡朝宗。
歸根結頂高深處,只在洪名一句中。

(續編下.頌贊
/ 阿彌陀經塔贊)

 

佛願洪深,普被三根,因茲九界同歸,十方共贊。
法門廣大,不遺一物,故得千經並闡,萬論均宣。

(續編下.楹聯
/ 諸法淵海)

 

依宏誓願,建折攝之法門,但肯一心持名,自爾潛符實相,俾四聖六凡同證真常,故得九界鹹歸,十方共贊。
以大慈悲,立厭欣之勝行,若能初土托質,何難頓入寂光,導三乘五性齊登淨域,因茲千經俱闡,萬論均宣。

(續編下.楹聯
/ 彌陀)

 

願令我滿
心令我安


如來拯濟無方,廣度眾生須度我。
吾輩竛竮沒寄,不念彌陀更念誰。
惟期五濁頓空,任他香無人焚,地無人掃。
倘得一真共證,自爾願令我滿,心令我安。

(續編下.楹聯
/ 彌陀)

 

普現色身
度脫眾生


阿彌陀佛,久證菩提,安住常寂光土,常享寂滅法樂。但以眾生無盡,我願無盡之故,不離寂光自受用土,遍入十方無盡世界。普現色身,度脫眾生。或顯或密,或折或攝,必期於究竟出離二種生死而後已。所謂善根未種未熟未脫者,令其即種即熟即脫。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其道大事廣,罄海墨而莫書。……極欲發揮,愧無妙筆。然詞取達意,何妨直談。夫彌陀既已證窮法界,舉凡法界中事,無不隨意化現。正報則佛身、菩薩身、二乘身、六道身,隨類備現,以行教化。依報則樓台、殿閣、飲食、衣服,但有利益,無不化現。怡山所謂「疾疫世而現為藥草,饑馑時而化作稻粱。」以常寂光土,身土不二,理智一如。身能現土,土能現身。身復現身,土復現土。《彌陀經》雲:「是諸眾鳥,皆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維摩诘》雲:「以一切眾生病,是故我病。」……眾生病故,菩薩亦病。欲度眾生,若不俯順機宜,示生世間,和光同事,以行教化。則凡聖異趣,教莫由施。(增廣下.重刻明宋文憲公護法錄序)

 
---------------------------------------------------------------------------------------------------------------------------
 
(二)贊觀音大士

赴感應機
尋聲救苦

觀音誓願妙難思,赴感應機不失時。
救苦尋聲磁吸鐵,現身說法月印池。
塵剎國中鹹事濟,娑婆界內更垂慈。
深恩窮劫莫能贊,冀愍群萌普護持。

(續編下.頌贊
/ 觀世音菩薩偈贊)

 

誓願宏深,處處現身說法。
慈悲廣大,時時救苦尋聲。
慈悲心切,雖救苦以尋聲,常住楞嚴大定。
與拔情殷,縱逗機而說法,圓彰寂滅真宗。
一塵不立,得真圓通,現隨類逐形之身,尋聲救苦。
五蘊皆空,證大寂滅,依即心自性之道,說法度生。

(續編下.楹聯
/ 觀音)

 

稽首觀世音,慈悲大導師。
久證無上道,安住常寂光。
為憐眾生苦,復現十界身。
應何身得度,即為現何身。
近令生善道,遠令證菩提。
菩薩慈悲力,諸佛莫能說。

(三編下.禮念觀音菩薩回向偈)

 

法界眾生
等蒙攝受


觀音大士,誓願弘深,法界眾生,等蒙攝受。善根未種未熟未脫者,令其即種即熟即脫。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良由大士無心,以眾生之心為心;大士無境,以眾生之境為境。故遇迷昧自心者,為說法語巽言令開悟;遇遭諸險難者,為現橋梁人士令脫離。以大士久成佛道,悲願無盡,故致如皓月之印千江,猶陽春之育萬卉,有不期然而然者。由茲鹹感佑護之洪恩,故處處各為立廟而供奉焉。(續編下.合陽東鄉趙家村觀音寺募修葺殿宇聖像疏〔民二十四年〕)

以普門法
度脫眾生


觀音大士,乘大願輪,以普門法,度脫眾生。言普門者,以法法頭頭,皆歸實相,根根塵塵,悉證圓通,無有一法,不通涅槃,故曰普門。又復上中下根,皆使就路還家,善惡中庸,無不等蒙攝受,無有一人,不垂慈濟,故曰普門。但以眾生在迷,妄於根塵等境,起惑造業,因業受苦,久經長劫,了無出期。故致天災人禍,更迭而興,水火刀兵,相繼而起。豈天之枉虐斯民,實民之往業所感。若不歸命大士,則苦果復生苦因,倘能懇恩蓮座,則善緣當獲善報。(增廣上.啟建普門無遮普度勝會大道場募緣疏〔代撰〕)


觀世音菩薩,於往劫中,久已成佛,號正法明。但以慈悲心切,雖則安住常寂光土,而復垂形實報、方便、同居三土。雖則常現佛身,而復普現菩薩、緣覺、聲聞及人天六道之身。雖則常侍彌陀,而復普於十方無盡法界,普現色身。所謂但有利益,無不興崇。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普陀山者,乃菩薩應跡之處,欲令眾生投誠有地,示跡此山。豈菩薩惟在普陀,不在他處乎?一月麗天,萬川影現,即小而一勺一滴水中,各各皆現全月。若水昏而動,則月影便不分明矣。眾生之心如水,若一心專念菩薩,菩薩即
於念時,便令冥顯獲益。若心不志誠,不專一,則便難蒙救護矣。此義甚深,當看《印光文鈔》中,〈石印普陀山志序〉自知。名觀世音者,以菩薩因中由觀聞性而證圓通,果上由觀眾生稱名之音聲而施救護,故名為觀世音也。普門者,以菩薩道大無方,普隨一切眾生根性,令其就路還家,不獨立一門。如世病有千般,則藥有萬品。不執定一法,隨於彼之所迷,及彼之易悟處,而點示之。如六根六塵六識七大,各各皆可獲證圓通。以故法法頭頭,皆為出生死成正覺之門,故名普門也。若菩薩惟在南海,則不足以為普矣。(增廣上.覆郦隱叟書)

濟度無方
津梁罔測


觀音大士,誓願宏深。濟度無方,津梁罔測。絕攀緣而赴眾感,如一月普印於千江。住真際而應群機,猶陽春遍育乎萬卉。悲運同體,慈起無緣。尋聲救苦,處處現應化之身。隨類逐形,在在作迷途之導。恩周庶類,澤潤蒸民。冀含識親見性天,固已無
剎不赴感。欲眾生投誠有地,特示應跡於普陀也。由是歷朝欽敬,舉世尊崇。佛殿經樓,傑出於雲霄之外。偉文瑰筆,輝煌乎瀛渤之中。(增廣上.募建普陀山輪船碼頭疏)


觀世音菩薩,於無量劫前,久已成佛,號正法明。但以悲心無盡,慈誓莫窮。故復於十方世界,現菩薩及人天凡聖等身,以施無畏,而垂濟度。《普門品》所謂「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不但現有情身,即山河、船筏、橋梁、道路、藥草、樹木、樓台、殿閣,亦隨機現。總以離苦得樂,轉危為安為事。凡遇刀兵、水火、惡病、惡獸、怨家、對頭、惡鬼、毒蛇,種種危險者,果能至誠稱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即可蒙菩薩加被,轉危為安。現在殺劫彌漫,全球皆無安樂之處,亦無安樂之人。願中外同胞,同念觀音聖號,同以觀音救苦救難之心為心,同以觀音利人利物之事為事。則人我念空,斗爭事息。自可同享太平,共樂天常。縱令定業難轉,喪身失命,亦可仗菩薩力,往生西方。則是因宿業而殒身命,蒙佛力而出苦海也。凡我中外同胞,祈共鑒此愚誠。(三編下.普勸全球同胞同念觀音聖號啟事〔民廿六年〕)


觀世音菩薩,於無量劫前,久成佛道,號正法明,安住寂光淨土,恆享真常法樂。但以悲心無盡,慈誓莫窮,救苦情殷,度生念切,故復不離寂光,垂形九界。於十方微塵佛?,普現色身,尋聲救苦,而於娑婆世界,愍念更深。其有善根未種未熟未脫者,令其即種即熟即脫。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所現之身,所說之法,各隨機宜,了無一定。其現前得離眾苦,將來常享真樂,則一也。近多年來,世道人心,愈趨愈下,爭地爭城,互相殘殺。人禍既烈,天災又臨,水旱蟲疫,同時降作。此種災禍,皆由大家宿世現生種種惡業之所感召。然心能造業,心能轉業。當此天災人禍並臨之時,若能發至誠心,念南無觀世音菩薩聖號。誓願從今以後,敦倫盡分,閒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決定即蒙慈佑,逢凶化吉,於諸難中,不受危險。乃以現前念菩薩聖號之別業,轉宿世現生所作之共業,故得常獲吉祥也。諸佛菩薩,視一切六道眾生,猶如親生兒女,常欲令其離苦得樂。無奈眾生迷昧,不生信向,以致徒費慈心,不能獲益。譬如杲日當空,普照萬方,戴盆者縱立其下,亦不蒙照。過在戴盆,非日咎也。近來殺劫彌漫,人民死亡流離,苦不堪言。南通費慧茂居士,久欲設法挽救,故特搜求唐、宋、元、明、清五朝,名筆所畫觀世音聖像,一百四十二尊。以最上宣紙,用珂羅版,印一千部。期見聞者,同生正信,同念聖號,同消宿現之惡業,同種菩提之善根。須知菩薩無心,以眾生之心為心。菩薩無境,以眾生之境為境。故得有感即通,不謀而應。良由眾生心之本體,與菩薩之心,息息相通。由眾生背覺合塵,遂成通而不通之象。若眾生一念生信,虔持聖號,背塵合覺,返迷歸悟,又成不通而通之象。以故凡遇極大險難,舉念即獲感應。


又菩薩現身,不專現有情身。即山河樹木、橋梁船筏、樓台房捨、牆壁村落,亦隨機現。必使到絕地者,復登通衢;無躲避處,得大遮蔽。種種救護,難盡宣說。當看《觀音本跡頌》、《觀音靈感錄》、《觀音慈林集》,可以知其大略。(續編下.歷朝名畫觀音聖像珂羅版印流通序〔民二十七年〕)
 
---------------------------------------------------------------------------------------------------------------------------
 
遍法界感
遍法界應

有感即通,千江有水千江月。
無機不被,萬裡無雲萬裡天。

(續編下.楹聯
/ 觀音)

 


觀世音菩薩,於無量劫前,久成佛道,號正法明。但以度生念切,救苦心殷,不離寂光,垂形六道。遍於十方微塵佛國,普現色身,度脫眾生。非獨止現菩薩之身,而二乘六道,無身不現。《法華》所謂「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雖則遍入十方佛國,而於娑婆因緣,甚深甚深。雖則普現十法界身,而世人據跡而論,止雲菩薩而已。以其徹證惟心,圓彰自性,故得悲運同體,慈起無緣。由本高而體大,故跡廣而用宏。其隨類逐形,尋聲救苦,有感即應,無願不從之跡,喻如月麗中天,影現眾水。不但江湖河海,各現全月。即小而一勺一滴,無不各各皆現全月。又江湖河海中月,一人觀之,則其月與己相對。即百千萬人於百千萬處觀之,亦皆各各與己相對。人若東行,月則隨之而東。人若西行,月則隨之而西。人若安住不動,月則不離當處。一人乃至百千萬人,悉皆如是。菩薩於一念中,遍法界感,遍法界應。感應道交,無少差殊。與此一月普現眾水,隨人隨地各見全月,了無有異。良由菩薩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以眾生之心為心,以眾生之境為境。故得不謀而合,無緣而應。豈世智凡情所能測度者哉!至若水昏而目盲,則不能見。非月不現,是昏盲咎。其感應之跡,有「顯感顯應、冥感冥應、冥感顯應、顯感冥應、亦冥亦顯感而顯應、亦冥亦顯感而冥應」之不同。〔顯感顯應者:現生竭誠盡敬禮念供養,即蒙加被,逢凶化吉,遇難成祥,及業消障盡,福增慧朗等。冥感冥應者:過去生中曾修竭誠禮念等行,今生雖未修習,由宿善根,得蒙加被,不知不覺,禍滅福臻,業消障盡等。冥感顯應者:宿生曾種善根,今生得蒙加被。顯感冥應者:現生竭誠禮念,不見加被之跡,冥冥之中,承其慈力,凶退吉臨,業消障盡等。亦冥亦顯感而顯應者:宿世曾種善根,今生竭誠禮念,顯蒙加被,轉禍為福等。亦冥亦顯感而冥應者:宿世曾種善根,今生竭誠禮念,冥冥之中,承其慈力,獲種種益也。了此則知功不虛棄,果無浪得,縱令畢生不見加被之跡,亦不至心生怨望,半途而廢。感應之道,微妙難思。略書梗概,以勖來哲。〕其應之大小優劣,在其誠之至與未至而已。縱令心不谛信,致誠未極。但能一念投誠,亦必皆蒙利益。但隨己一念之誠,而分優劣,不能如竭誠盡敬者蒙益之殊勝超絕耳。如昏水中,亦有月影,但晦而不顯。盲人雖不能親見月光,又何嘗不蒙其照燭也。(增廣下.石印普陀山志序)

大感大應
小感小應


念觀音名號,大則大應,小則小應,絕無不應之理。只管放開大膽對人說,彼不見感應者,亦未嘗無感應也。(三編上.覆蔡錫鼎居士書二)


良以菩薩之心,猶如虛空,無所不遍。但以眾生在迷,不生信向,譬如虛空,以物障之,便成隔礙。若穿一小孔,即得一小孔之空,穿一大孔,即得一大孔之空,若完全撤去障蔽之物,則與普含萬象之虛空,渾合無間矣。是以眾生小感則小應,大感則大應。故楞嚴
雲:「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三昧得三昧,求長壽得長壽,如是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所言求妻得妻等者,即穿小孔得小孔之空,穿大孔得大孔之空也。其求大涅槃得大涅槃者,即完全撤去障蔽之物,便與普含萬象之虛空渾合無間也。(增廣下.觀世音菩薩本跡感應頌重刻木板序)

隨順劣機
顯示婆心


觀音大士,乃過去古佛。以大悲心,垂形九界。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但以眾生機劣,無由得見本相。凡蒙佑者,多皆見為老媪。蓋以隨順劣機,顯示婆心。若謂實屬女身,則於菩薩上同下合之道,毫未夢見在。(增廣下.普陀海岸道頭創建水泥牌坊重修回瀾亭碑記〔代了余師作〕)


觀音菩薩,久已成佛,特以慈悲心切,現九法界身,種種方便,度脫眾生。〔九法界,即菩薩、緣覺、聲聞、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也。〕於人法界,又復種種不一,或為帝王宰官,或為隱逸庶民,或為婦女,或為乞丐,了無一定。但以菩薩之像,微妙莊嚴,世人不能形容,以故多類女像,非菩薩原是女身也。(增廣上.覆裘佩卿居士書二)

於此世界
因緣最深

遍塵剎國悉現身,尤憐娑婆世界人。
不到眾生皆成佛,莫息尋聲救苦心。

(續編下.頌贊
/ 觀世音菩薩像贊)

 


觀世音菩薩,誓願宏深,慈悲廣大,雖已成等正覺,而復示作菩薩。雖則示作菩薩,而復於十方法界,普現色身,尋聲救苦,度脫眾生。十法界身,無身不現,令彼一切稱名致敬之眾生,現在離所受之幻苦,將來得成佛之真樂。於此娑婆世界,因緣最為甚深。故《普門品》無盡意菩薩,既聞觀音得名之因緣,復問游此世界方便說法之事,佛遂略說三十二應身,以明其概。(增廣下.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發隱)

常念聖號
常蒙覆被


普陀已來過幾次,當在家息心念佛,不可常來。來則曠功費日耗財,於己於他,均無利益。未曾來過,一瞻菩薩道場則可。已經來過,便可在家供養恭敬禮拜。豈菩薩惟在普陀,不遍界以應感乎哉?觀音菩薩,常在一切眾生起心動念處,顯大神通,演說妙法。無奈眾生迷背錯過,辜負慈恩。倘能常念觀世音菩薩名號,自
於一切時一切處,常蒙覆被矣。(增廣上.覆永嘉某居士書三)

成就人之善念
不成人之惡念


觀世音菩薩,誓願宏深,尋聲救苦。若遇刀兵水火、饑馑蟲蝗、瘟疫旱澇、賊匪怨家、惡獸毒蛇、惡鬼妖魅、怨業病、小人陷害等患難者,能發改過遷善,自利利人之心,至誠懇切念觀世音,念念無間,決定得蒙慈護,不致有何危險。倘仍存不善之心,雖能稱念,不過略種未來善根,不得現時感應。以佛菩薩,皆是成就人之善念,絕不成就人之惡念。若不發心改過遷善,妄欲以念佛菩薩名號,冀己之惡事成就者,決無感應,切勿發此顛倒之心也。念佛最要緊,是敦倫盡分,閒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力能為者,認真為之。不能為者,亦當發此善心,或勸有力者為之。或見人為,發歡喜心,出贊歎語,亦屬心口功德。若自不能為,見他人為,則生妒忌,便成奸惡小人心行,決定折福折壽,不得好結果也,宜痛戒之。切不可做假招子,沽名釣譽。此種心行,實為天地鬼神所共惡。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續編上.一函遍覆〔民二十一年〕)
 
---------------------------------------------------------------------------------------------------------------------------
 
(三)贊勢至菩薩

慧光普照
廣度眾生

都攝六根,獲大寂滅。
單提一念,證真圓通。
以智慧光,普照一切。
乘圓通道,廣度眾生。

(續編下.楹聯
/ 勢至)

 

本願不違
攝歸淨土

本願不違,攝念佛人歸淨土。
分身無量,居極樂國遍十方。

(續編下.楹聯
/ 勢至)

 

勢至菩薩德無疆,輔弼彌陀作慈航。
救苦直同觀自在,導西不異普賢王。
修因遍用根塵識,證果俱獲圓通常。
攝念佛人歸淨土,此恩永劫莫能忘。

(續編下.頌贊
/ 大勢至菩薩偈贊)

 

依此開示
直契果覺

如子憶母勤念佛,都攝六根耳聽著。
若依大士此開示,因心各得契果覺。

(續編下.頌贊
/ 大勢至菩薩像贊)

 

 

  • 謝謝來訪!歡迎經常來上品蓮生的空間訪問交流

    請在谷歌或百度中搜索“上品蓮生的空間”,即可進入本空間。

  • 點擊(上品蓮生的空間 )即可進入

  •  

  •  

     

    上一篇:蔡禮旭:弟子規與佛法修學 第10集
    下一篇:蔡禮旭:弟子規與佛法修學 第11集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