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佛教協會副會長正恺法師
“正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忙碌、緊張、郁悶的當今社會,禅,無疑是去除我們心中焦慮疑懼的力量,安住身心的清涼。
從兩個方面來談禅道與養生:一、從禅師的心態中談養生;二、從禅道的修法上談養生。
禅有如來禅(印度)和祖師禅(中國禅),這裡講的是祖師禅。
禅是向自我內心追求,不向外求的;禅是非空非有,離形去智,息盡妄緣的,自我肯定,直下承擔。禅要靠自己去體驗、實踐。
所謂“參話頭”,主要是提起一念,看這一念的開始來自何處?滅向何方?把這一念、這一個話頭緊緊地掌握住,在這話頭裡回光返照、悟達自性。參話頭有兩種,一種是有意義的話頭;一種是沒有意義的話頭,這種話頭不可以用一般常識解釋,也不可以用邏輯推理,因為沒有意義,就不必分別研討。
有意義的話頭,指我們平常講的,如狗子有無佛性?我們無夢無想時,主人公何在?萬法歸一,一歸何處?念佛是誰?念佛是我,我又是誰?誰叫我們每天馱著這個屍體東奔西跑呢?如何是祖師西來意?等等,這些就是要一直參下去,問下去,問到最後,忽然一聲“噢”,迷妄的虛空世界粉碎了,這個時候就愣愣地驚奇,啊,那感覺就別有一番景象,這就是開悟。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東坡說:“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不此山中”。善慧大士有一首詩:“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人們一定想不通,既然是空手,那能有鋤頭呢?既然是步行,怎麼會騎水牛呢?怎麼橋流而水不流呢?
我們把本體和現象,你和我劃分得非常清楚,而禅能超越相對,超越本體與現象,超越對立而達到統一。因此,無彼此、時空、來去、動靜、大小,什麼都是統一、一體的,平等一如,就沒有煩惱了。
全舉禅師也說:“饑來要吃飯,寒來要添衣,困時伸腳睡,熱處要吹風”。肚子餓了要吃飯,天氣冷了要添衣,疲倦了伸腳就睡,天熱了就找涼快的地方吹吹風。多麼自在,多麼灑脫。全舉禅師的這首詩,可以說把禅的本來面目表現得非常透徹。
禅不是離開生活的,也不是閉關到深山裡自我了斷,而是在生活中自然表現平常心,不起分別妄念,這生活裡就有禅。你如果說他好吃懶做,貪睡愛穿,他就不高興,這真實的事都要逃避,雖然是穿衣吃飯這樣簡單的事,我們一般人卻不敢自己承擔。何況禅師們的吃飯、穿衣、睡覺裡面,還有一般人看不到的自在風光呢。
常常有人問禅師:“你如何參禅?”禅師回答:“吃飯睡覺”。哦,吃飯睡覺,這種事情大家都會呀,和一般人沒有什麼不同,如果說禅就只是吃飯睡覺,那又有什麼了不起呢?看似一樣,其實差別太大了,社會世俗的人,吃飯,他挑食,食不甘味;睡覺,他輾轉反側,睡眠質量很差。很多人煩惱纏身,當吃不吃,當睡不睡,珍馐美味,他食不知味,寬廣大床,他寢不能安,處處計較,顛倒困頓,禅不是這樣的啊!
同樣是吃飯睡覺,有禅沒禅,味道就不一樣了。大梅法常禅師也說:“一池荷葉衣無盡,數株松花食有余,剛被世人知住處,又移茅捨入深居”。順治皇帝也說:“天下叢林飯似山,缽盂到處任君餐”。那真是:“口中吃得清和味,身上常披百納衣,五湖四海為上客,無邊法界任逍遙”。 到白雲深處,如見宇宙之浩瀚;到山澤水湄,即見生命之真如。“禅悅酥酡微妙供,大千世界一禅床”。
有一位禅師說:“木食草衣心似月,一生無念不思他,時人若問居何處,青山綠水是我家”。就是形容禅者的棲身心於大千世界,樹木蔬菜都可以裹腹,草葉為衣,心如明月清淨無染,常以青山綠水為家。現代人住的是高樓大廈,家有空調冰箱,卻沒有禅者那種青山綠水的悠閒自在的生活。禅師寓法相於性相之中,寄妙理於俗理之外,舉目揚眉之間,都有高巖千仞、碧海萬頃的氣度。
做工有工禅,做農有農禅,治學有學禅……在工作中也可以用禅,禅宗講一日不作,一日不食,黃檗開田、臨濟栽松、仰山牧牛、洞山種茶、玄門砍柴、雲門擔米、趙州掃地、雪峰煮飯、丹霞種花等等,禅師們就是在工作中千錘百煉,忍苦耐勞,使肉身更堅強,讓心志更純一,如同利劍淬練於寒水與烈火,禅師們也是從心苦與身頹中超脫的。
不要以為參禅的人不費心力,身體輕飄飄的,心擴大了,好像神仙一樣騰雲駕霧……真正的禅不是這樣的,禅,是面對現實的生活,要工作,要苦心志、勞筋骨,要在生活裡面慢慢升華,漸漸擴大,心靈可以高上萬丈青天,但腳卻要踏著實地,這才是真正的禅的要求。很多禅師都是在彎腰劈柴、直身挑擔中開悟的。
我們在生活中,人人都會遇到要接待客人,從著名的“趙州茶”中,就可以看出與人交往中的禅。有人來參訪趙州禅師,禅師問:“你來過沒有?”來者回答:“沒有”。趙州一笑:“吃茶去”。又有人來拜訪,禅師合十問訊:“你來過沒有?”來者說:“來過”。趙州一笑:“吃茶去”。旁邊的弟子聽到了,覺得迷惑,就請示:“禅師,那沒有來過的吃茶去,來過的也吃茶去,究竟什麼人可以吃茶去?”趙州微微一笑:“吃茶去”。
茶葉有三種味道。第一次泡開,味道甘美;再泡,甘中帶苦;又再泡,索然無味。“吃茶去”,是要人去體驗人生三味:甜味、苦味、無味。人在青年時期,多姿多彩,自由快樂,是甜蜜甘醇的味道;到了中年,為工作奔波,為妻兒老小忙碌,是含辛茹苦的味道;到了老年,體衰力弱,病痛纏身,面對死亡的無賴,覺得人生無味。當然,這人生三味也不是絕對的,因人因環境不同而有差異。有的人少年時期非常苦,有的人中年時期很甜蜜,有的人老年很幸福,然而,我們哪一個人沒有嘗過人生的這三種味道呢?
什麼是養生?養生就是要讓我們的身心得到休養,得到寧靜。養生靠什麼?靠好的心態。發怒、哀愁、驚恐、矛盾的心態,不適合。禅就是一種最好的心態,用禅的方法、思維、認識來對待生活和我們的身心,使我們有一個良好的心態。上面給大家介紹的禅師的生活,那就是禅的心態。
禅修能夠促進身體健康和心理平衡,能使我們減少執著,也能使我們從頭腦更冷靜,產生智慧。靜坐有三個步驟:就是調身、調息、調心。
調身就是坐姿要正確,調息就是調整呼吸,隨自己定力的深淺分為四個層次:鼻息、腹息、胎息、龜息。
鼻息是使用鼻孔出入的自然呼吸,腹息時,空氣雖然是由鼻孔進出,可是不注意鼻孔,也不感覺到是用鼻孔呼吸,而僅是腹部起伏蠕動。
胎息,是不用鼻孔呼吸,全身的每一個毛孔都能成為呼吸器官,這時的大宇宙就是母胎,自身是胎兒。
龜息就是自己不需要呼吸體外的空氣,甚至心髒也停止跳動,這時,身體已經能獨立自成一個宇宙,用自己體內的氣或能來運行,自給自足,不必由體外提供空氣或養分。調心就是如何照顧心念,一般是以止觀的方法來攝心凝念,使用數呼吸、觀身不淨、念佛、禮拜、靜坐、冥思等方法來達到目的。禅宗在開悟的時候叫“見性”,見性後要保持它,要增長它,所以還要悟後起修來培養它。
生活在現代社會中,人經常生活在緊張不安中。主要有四個方面:
1、現代人的生活,流動性太大,不容易安定;
2、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越就越沒有親切感,彼此關心越來越少;
3、現代人物質豐富,但人的欲望無止盡,還在不斷追求;
4、對自己前途沒有把握,對未來沒有安全感。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呢?
以現代人的觀點,是希望克服困難,改造環境,改變對象。用這種方式,也許能克服一些困難,但不能解決全部問題。因此,需要禅。
禅是什麼?禅是內省的方法,是內省的功夫,也就是向自己的內心看,而不是向外求的。任何問題的發生,不要只看那個問題本身,更應該回頭來看,為什麼那個問題會發生在我身上?為什麼會發生這種問題與困難?而要解決這個問題和困難,還是得從自己開始。同時,我們還要具備四種心態:
1、報冤,現在的一切結果,必然有其原因。依佛教的觀點而言,就是無始以來,就隨著生命而來,然而,我們並不知道自己的過去(前生),也無法去證明它。同樣的,就此生而言,從我們出生到現在,也有很多自己無從記起的事。因此,當我們遇到不幸的事,不如意,或不愉快的事的時候,不用去理它,只須確認,果從因來,只有接受它了。所以,在態度上,第一要接受現實,第二要尋求解決的方法。首先遇事不要煩惱。
2、隨緣,任何幸運的事,也都其原因。遇到不幸的事,會感到痛苦,這是正常的。幸運時,不要得意忘形,不幸時,不要頹廢。
3、無所求,人都有追求,有追求就有希望,這是很正常的。但是,人們所追求的,不一定能實現。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發,無意插柳柳成蔭”。對無法實現的東西,我們不去追求,但是,我們有可能實現的,還是要去努力,努力本身就是生活。
4、稱法,就是我們不論在任何單位、任何崗位或任何情況下,都要盡自己所能做到最好。如果能堅持這種態度,在一生中,一定會非常順利,而不會有太多的煩惱。
大家也許都有這樣的經驗,非常痛苦或煩惱的時候,又找不到對象來傾訴發洩,最好的方法就是睡覺。只要往床上一躺,把被子一蓋,一覺醒來,雖然不能解決問題,但心裡的痛苦卻減輕了很多,這雖然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但可以暫時使自己減少痛苦。
用禅或禅定的方法,第一層可以達到和睡覺一樣的效果,因為,用禅定的時候,不需要去面對或思考自己身上發生的困擾和問題,可以暫時把問題放在一邊,用禅定來收攝身心,達到內心的平靜。進一步,從禅的修行,透過平靜的心,可以產生處理事情的智慧,從面對問題進而解決問題,不但提高了自己處理問題的勇氣,同時也增加了解決問題的能力。
坐禅對身體機能的調整,有很大的好處。現代人生活非常忙碌,忙工作,忙看電視,忙郊游等等,就更需要抽時間靜坐。靜坐後,一天的心情會比較穩定,能提高工作效率,縮短工作時間,身心就不會那麼疲憊了,就達到養生的目的了。靜坐怎麼坐呢?把身體全部放松,心情也要放松,坐正坐直,背不要靠椅子上,把眼睛閉起來,手放在膝蓋上。不要想任何事情,如果辦不到,就專心想一件事。也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腳掌上,就這樣坐五到十五分鐘,身體會輕松舒服,心理壓力也自然會減輕了。
禅不是出家人的專利,禅是大家共有的,希望大家都用禅來養生,讓自己的身心安寧,自然就會有“平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了。最後祝大家每天都有禅的喜悅,讓身心獲得灑脫自在。